何为中庸之道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展开全文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论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这就是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论题。
“中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中庸”作了深刻的阐述。
比如,孔子发挥了《周易》中的阴阳平衡、协调的思想,突出了关于“中庸”的理念。
依照先秦儒家的解释,“中”可解释为“正”,其本意乃是“当为矢者正也”,即是箭射中靶心,达到正确结果。
而“庸”可解释为“用”“常”,所谓的“中庸之道”,主要是指用中为常道,而走极端便是非常道,所以,“中庸之道”亦即“中正之道”。
首先,孔子把“中庸之道”视为是待人处事的最高准则。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意思是说,道德修养高的贤者为人处事皆是遵循中庸之道,而没有道德修养的粗俗低等的人,却都是违背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为什么要以“”中庸之道“”为待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呢?因为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已经把行为道德要求都包含在内了,是最高最精妙的处事境界,可是,中庸这一最高道德准则大家缺乏践行它已很久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所以,孔子认为,必须强调君子是依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其次,孔子认为太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是违背中庸之道。
世上的人,往往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总是很难做的恰到好处,太聪明的人常做得太过了,而愚笨的人常做得不及,这皆是由于对中庸之道不了解,没有把握好,贤者与不肖的人也一样的,就像人们每日都在吃喝,但却很少人真正能品出真味一样,人们都想依道德准则处事,但都违反中庸之道,因为缺乏自觉性。
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没有能实行好、没有能彰显出来,是因为太聪明的人或所谓的“贤者”,处事太过了,而愚笨的人或所谓“不肖”者处事不及,所以没有能依照中庸之道处事而出现偏差。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仁义礼智信”向来被标榜为儒学的道德标杆,但是每个字后面都有它辩证的含义,你了解吗?“中庸”一向被奉为儒家的处事哲学,但究竟何为“中庸”,你真的会运用吗?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断章取义,要力求寻找最全面、客观的答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谈论处事原则的,而这其中又有怎样的中庸之道?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这六句话正体现了孔子的处事之道,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其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譬如,一看到有人要钱,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立刻就给钱,事实上别人是利用你的同情心来骗钱。
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了解了之后就不会上当,大家都不给钱的话,这种事情就会消失了。
行仁是好事,但要能够了解道理并具备判断的眼光,而不是光凭好心。
其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何谓好知呢?就是喜欢听取各种新的理论或消息,但是不肯好好学习。
“荡”就好比船在水上,没有方向,顺着水流漂来漂去。
所谓“样样通,样样松”,有些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每一门都学一些,到最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够深刻。
这就是游谈无根,浪费时间。
其实,好学不在多,但是要学得透彻。
其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爱好诚实本是好事,为何会伤害自己呢?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去做,没有思考该不该做,结果让自己疲于奔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这种情况很常见。
有些人很直率,没有学习如何与别人来往,没有做到说话婉转而恰当。
凡事有话直说,难免尖酸刻薄,别人听了也很难过。
其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有些人很勇敢,什么事都一马当先。
但没有学习调整的话,人生就会有所偏差,到最后恐怕会变成胡作非为。
义务教育中的中庸之道

义务教育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的是平衡、和谐、适度的原则。
在义务教育中,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和适度,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具体来说,义务教育中的中庸之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在义务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可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2.学科之间的平衡:义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之间应该保持平衡,避
免某一学科占据过多的时间和资源。
各个学科之间的平衡可以帮
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教育方法的平衡:在义务教育中,不同的教育方法应该得到合理
的运用,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
教育方法的平衡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学生个体差异的平衡: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应
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学生个体
差异的平衡可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中的中庸之道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和适度,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只有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庸之道》优秀ppt课件

爱憎分明!
最新版整理ppt
7
二、中庸如何?-原则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8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最新版整理ppt
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最新版整理ppt
4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最新版整理ppt
5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13•2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最新版整理ppt
10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把头发都读 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是 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 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 己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立,不作为,甘于平庸;更不是庸俗,和稀泥,隔岸观火。
有人认为,保持中立就是中庸,甚至举例说既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是中庸。
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之道不是麻木之道,它是很注重人的主动性的,只不过它侧重一个“度”,不能强出头,但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量力而行。
余生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之时,不敢轻言道德,虽未解中庸之精髓,但亦颇为信奉。
中庸之道最初由孔子提出,后代圣贤多有研究和补充,发展至今已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观。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我理解中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人、做事、做企业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中庸是需要变通的,不能应循守旧,照本宣科,用哲学来说就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中庸之道办事,就是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要求我们把握全局,避免盲人摸象,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式,做适当的事情。
适当才是最重要的,咱不要求最好的,只要求最合适的。
知道企业最想招什么人吗?是要招最合适,而不是最优秀的。
一个工作,
高中生能做,博士生也能做,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企业肯定会要高中生,因为高中生对企业的要求会更低,企业的成本会更少。
这一点在找对象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果你不够优秀,不要找比你优秀很多的对象,那样你会驾驭不住,一定要找个最合适的,谈恋爱,还真得讲究中庸之道。
“执其两端,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这个按我的理解就是,你首先得搞清楚这两端是什么,这两端呢,就是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
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是不能取的,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我们一定能找到那个协调点,我们就用其“中”。
这个是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两端的情况下,去做着两端的协调,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一个老师提过一个问题,他问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是员工更重要,还是顾客更重要?同学的回答,要么是员工重要,要么是顾客重要,而且都能说出充足的理由。
其实,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这不是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两个都重要,他们是个相互协调的关系,如果忽视员工,就很难让员工给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如果忽视顾客的话,那后果就不用我说了,企业会死的很惨。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不是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去回答的,所以才有“不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
过犹不及,还体现在行为适度上,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须要做得适度,否则,一旦偏激,美德也就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则很辛苦,太谨慎了则成窝囊,太勇猛了则容易冲动而添乱,太直率了则容易伤人而误事。
古人讲:气度高远旷达的人,易流于妄自尊大放荡不羁;
心思缜密的人,易流于琐碎拘泥或心机太重;性情淡泊的人,易流于孤芳自赏;自己操守严谨的人,易流于对人苛刻。
如果掌握不好度,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中庸之道是避免走上极端的最好的理论。
从宏观全局上来看,中庸之道的表现有天道和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
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具体地说就是所谓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三重,这个内容就广了,咱不做研究。
细细品味,中庸之道包含的内容非常广阔,尤其是是包含了很多哲学内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很多内容在中庸之道里面都有体现,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看问题等……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企业里,有各种不同专业、不同才能、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应该“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是不同人群和睦相处、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总之,中庸之道还有很多内容,我的认识有限,最后我只借助中庸之道解答一个问题。
我的一个好朋友向我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中庸之道来解答。
她问我女强人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的用好还是不好来回答,也应该是因人因事而异的。
就我这
个朋友来说,她是那种有自己理想,有事业心,有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女生,综合预测,我觉得她将是一个社会责任心和家庭责任心并重的女性,所以,对她来说,她会协调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女强人有女强人的价值,不是女强人她也能实现她的价值,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好与不好的,还是那句话,不做最好的,只做最合适的。
她不善于做重大决定,但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所以,如果不改变的话,她适合的可能是事业小成,家庭和谐,共同发展的人生道路。
在能力足够的条件下,她会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但她可能不会冒险去实现自己的成就感。
寄语:
曾经年少轻狂,愤世嫉俗,如今学会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曾经悲观失望,想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
如今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过程,以自然心对待自然。
中庸之道很像是理性的结晶,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
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
附:《中庸》名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