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在科学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中庸之道”在科学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中庸之道”在科学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摘要:“中庸之道”并不是以往一味的“折中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分析赋予其科学诠释,具有矛盾观和系统论,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在科学问题的方法论层面上具有借鉴意义。

“中庸之道”倡导“正——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

有助于兼顾“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寻求一种解决科学问题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矛盾观;整体观;科学方法论“中庸”之“庸”《说文》道:“庸,用也,从用,从庚。

庚,更事也”。

庸有延伸、继续之义。

继更变,又继承,不断变化、发展。

从抽象看,似不断变化发展的恒久之态。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呼!民鲜久矣!”《中庸》首篇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认为只有遵循不变的原理,走不偏不倚之道方正矣。

“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并长期作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主导之道。

以往认为的“中庸之道”大都为静止、片面、单一地看待问题,消极静止的一味“一分为二”,单纯保持所谓的“零界限”,并没有辩证地看待其科学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

”孔子综合宇宙大自然的规律倡导天地间万事万物遵循阴阳平衡与相互矛盾运动的调和之理,与老子的大道自然等原理相类同。

在科学中所讲的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自觉”。

方法论需一定哲学思维,不仅是哲学的方法论、技术方法论,还是科学方法论。

“中庸之道”在方法论问题上探究事物本源、事物内部运动发展关系等,并运用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人类实践主体在活动中的自觉性。

“阴阳必得中然后能合,然后能育万物”,中庸之道中包含的整体思想对现代科技的意义影响深远。

“和者天地之所生也”整体地、系统地将天地万物包含其中,各要素居其中,若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结合起来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具有强大威力。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精髓之一。

它是一种中间立场的思想,主张不偏不倚,保持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极端。

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庸之道的来历中庸之道始于周代,是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中庸之道主张谨慎的态度,诚实正直的行为,平和的心态以及对事物深入的思考。

此外,中庸之道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此,它被视为人类和谐共存的基本准则。

二、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1、道德至高中庸之道主张的是道德至高的观念,即不折不扣地遵从道德法则,绝不为私利而败坏原则。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危险时救人心平气和,发愤图强,不屈不挠,这些都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道德行为。

2、诚实守信中庸之道强调诚实守信。

只有保持诚实和信用,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人谎言连篇、不守信用,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导致个人形象的崩塌。

3、不极端不偏激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和偏激的。

它主张避免事物两极化的倾向,尽量保持稳定状态,不要走极端或偏激的路线。

只有保持中立、稳健的态度,才能处理事情得当,取得更好的结果。

三、中庸之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1、用中庸之道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中庸之道告诫我们切勿走极端,应通过妥善把握工作的重点,使工作得到平衡和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用中庸之道对待人际关系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中庸之道的应用也相当重要。

我们应该懂得权衡利益,并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真诚、友善的态度。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时,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听信谣言,也不要主动搬弄是非,这样才能体现中庸之道支撑的公正平等原则。

3、用中庸之道对待个人发展在个人发展方面,中庸之道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docx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docx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化专题论⽂.docx中庸之道:中国传统⽂化的⾻髓中庸之道是中国⽂化的⾻髓,作为⼀种⽅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化有关的每⼀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化⼼理和社会⼼理的核⼼要素之⼀。

每个置⾝于中国⽂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法摆脱那与⽣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种智慧,也是⼀种⽆可回避的⽂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中的例⼦。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吕刑》“罔⾮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六字⼼传”的那⼀着名的箴⾔:“⼈⼼惟危,道⼼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箕⼦请教国事,箕⼦提出九条⼤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偏⽆颇,⽆偏⽆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说:“中庸之为德也,其⾄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能做得到了。

孔⼦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有多⾼呢?朱熹解释说:“⼦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过不及,⽽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词的含义就是,中是⼀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种常理。

另⼀种解释来⾃汉代的郑⽞。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也;庸,⽤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点分歧,⽽这⼀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白话焦氏易林邓球柏

白话焦氏易林邓球柏

白话焦氏易林邓球柏简介《焦氏易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记载周朝历史的古籍,它是由明代学者焦循整理而成。

而邓球柏先生则是当代学界对《焦氏易林》进行研究和解读的重要学者之一。

本文将以白话的方式,介绍《焦氏易林》和邓球柏先生对其的研究。

《焦氏易林》的背景《焦氏易林》是周朝历史的记载之一,分为三篇,包括焦氏易传、大易、小易。

其中,焦氏易传主要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而大易和小易则是对易经的解读和注释。

这部古籍不仅对于研究周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还对于理解易经的思想和修养也具有深远影响。

邓球柏先生的研究邓球柏先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古籍研究的知名学者,他对《焦氏易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邓球柏先生认为,《焦氏易林》是对周朝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记载,对于研究周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焦氏易林》进行研究时,邓球柏先生突出了易经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他认为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

通过对《焦氏易林》的解读,邓球柏先生将这些概念与周朝的历史事件相结合,探讨了周朝社会的运行和演变规律。

邓球柏先生还特别关注《焦氏易林》对于个人修养和生活指导的影响。

他指出,《焦氏易林》中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变化和规律,从而在追求个人发展和修养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方向。

邓球柏先生的研究不仅对于学术界有所贡献,也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要关注《焦氏易林》和邓球柏先生的研究?关注《焦氏易林》和邓球柏先生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原因:1.了解历史:《焦氏易林》是对周朝历史的重要记载,通过研究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周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全面认识。

2.学习易经: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

关注邓球柏先生对《焦氏易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易经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中庸之道的认识

中庸之道的认识

中庸之道的认识1、中庸之道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

中庸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先驱之作,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标准的道德。

中庸思想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息,自有它存在的理由。

中庸思想不但非常精粹,也非常深邃,它立足于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天道伦理基础之上,蕴含了人世间的伦理道德,中庸之道更是治国安邦的思想智慧。

中庸之道不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意识形态,他对于人类的未来而言更是不可埋没的思想宝库。

2、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以中为本,用和为道。

在《中庸》第一篇对于中庸的解释大意是:“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大道。

天地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繁育。

“中庸”即为“用中”之意,古人的“庸”与“用”词义相通。

中庸之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中的用法,“中庸”一词,“中”是中庸思想的核心,按照中国哲学的思想,“中”就是本体,而“庸”是一种用法。

3、中庸之道的原则是守中致和,和而不同。

当一个人心中平静淡然,办事恰到好处,这就叫“守中”,但人的情绪和事物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人的喜怒哀乐和做事差异必然要表现出来。

如果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而有节度,这就叫“致和”。

二者彼此协调,这便是“中和”。

如果万事万物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这个世界就自然和谐了。

中庸思想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世间的事物可以互补共进、彼此包容。

“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最积极向上的现实意义。

4、中庸之道的本质是系统秩序,和谐之道。

“中”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是万物达到“中”的境界的途径或者大道,如果世界上的人和事通过中和都能够达到良好的境界,那么这样一个和谐法则就是天地间一个稳定有序的大系统,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建立起来了,一切万物才能够在这种良好的秩序中自然生长繁衍,生生不息。

5、中庸之道的目的是遵循天道,不偏不倚。

“中”是万物运行的根本,而“庸”是践行或者顺应这种法则。

白话易经新版序

白话易经新版序

作者: 王键
作者机构: 湖南省教育厅,湖南长沙410000
出版物刊名: 长沙大学学报
页码: 153-156页
主题词: 湘潭大学 专业人士 工作时 学术
摘要:邓球柏教授的《白话易经》重版,邀我作序。

球柏教授曾在湘潭大学工作,是周易研究的专家,我原在湘潭大学工作时与他相识。

我们不同行,学术上没有直接的交流,但同在一个学校共事,相互认识,相互尊敬。

几年前他离开湘潭大学时送我一本他的专著《白话易经》,并在扉页上郑重题上请我斧正的话。

我知道那是客套,我既不懂古文,也不懂易经,他也并非真的需要我们非专业人士所谓的指正,他的客套只不过是向我展示他的学术张力而已。

中庸之道之以“诚”处世

中庸之道之以“诚”处世

中庸之道之以“诚”处世苏勇【摘要】中庸是孔子的思想方法论.其核心是,在承认事物矛盾对立的前提下,为人处事要“执中”、“用中”.其“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何为“中庸”,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是“中”,不变是“庸”.孔子说:“过犹不及”,就是强调做人做事“中”最好.中庸思想在现代人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朋友、同事、异性交往等关系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庸》第22章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25章又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宣也.”这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诚”为重.从而在为人处事中,达到“中和”.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是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性,先天的道德原则.中庸思想以“至诚”为做人的准则.胡宏说:“诚成天下之性,信立天下之有.”诚是当下成正之性、成人之性、成物之性的条件.所以本文浅谈“诚”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关键词】中庸真诚至诚人际交往【正文】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现在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等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至诚”符合中庸之道,是道德品行最理想的境界.只有对自己真诚,才有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对别人真诚,用“至诚”去解决矛盾.这样就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赢得别人的信任.人际关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真诚”与否,你只要做到了真诚,别人也就会待你真诚.只要天下人都将真诚作为交往中的规范,就没有人会做出违反规则的事了.你来我往,融融乐乐,不亦乐乎?真诚是一个人最大的也是最值得骄傲的资本,没有人能将真诚置之脑后;真诚是自我完善的根基,是与人交往的发端和最终的归属.如果没有真诚,人性和事物就无法达到统一,也就无法谈及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我们只有先做到了自我完善,而且能“至诚”,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自我,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之道.你所得到的就是你应该得到的,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毫无怨言.和谐至此,又何乐而不为呢?只要自我修养达到“至诚”,则可以感动他人,成就所想成就的事.此《中庸》所谓“至诚至我”.诚实可以使一个人在实际与人交往谋事的时候,保持正直不阿,保证自己不被世事所迷惑而失去本性.诚实是人生中无可替代的财富,是人与人之间处好关系和人的尊严方面的财富.诚实作为人性中第一美德,懂的人多,做的人却极少.有人把诚实作为一种遮掩丑陋的面具,而实际上却是一肚子坏水,想方设法地要怎样算计别人,对朋友口是心非,结果可想而知.这种人没一个朋友,如果有,也都是一些不好的朋友.人与人之间,都应彼此能够坚守诚心,能够以诚与人相处,能够以诚为契合点,而不是互相揣摩心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是互相掩盖、相互利用,那世间还有什么事不能办到呢?人际交往、处世怎么会不和谐呢?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少了诚实,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人不是单独一个个体,不可能与世隔绝,与人相处的地方很多,虽然别人不可能都是诚实的,但只要自己先做到了,那就行了.“以诚换诚”,只要你用诚心待人,别人一样会用诚心待你,你也就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而将那些有可能在交往中发生的矛盾用“诚心”软化,从而得到最完满的解决.有人也许因一时的侥幸,以欺骗待人而得到一粒芝麻,他也很有可能因此沾沾自喜,以为捡的了个大便宜,孰不知,用至诚可以得到一个大西瓜.诚实会给一个人带来长远利益,这种利益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我们可不要用自己的诚心去做买卖.真诚待人、恪守信用是赢得人心、提高亲和力的道德前提.只有做到了诚信,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也才能更好地获得成功的机会.一个人要打扮,只需装扮自己的外表,这很容易.但在修养自身方面,要做到诚信的确很难.这就需要用心去做到诚信.我们不要觉得困难而放弃它.在与人交往时,坚持以诚待人,以诚取信于人,恪守中庸之道.说话办事要都能够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以诚信立身,对人待事要由衷而做,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我们的社交就会变得平和,人与人之间也就变得更加和睦.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缺乏诚实、不讲信用,是没有办法得到别人的信任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也就举足艰难,在社会上也就无法立足.一个人能欺骗一件事,不能欺骗所有事;能欺骗一个人,不能欺骗所有人;能够欺骗一时,不能欺骗万代.荀子强调:即使是普通的言谈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即使是一般的举止行为也一定要恪守诚信,不效法世俗的欺骗,不自以为是.诚信不只是对自身而言,对别人更应如此.“诚于心”是“信于外”的前提条件.只有先做到自我“诚信”,不做有违自己良心的事,不说有违自己良心的话,才能做到对他人诚信,他人也才会待你以诚.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时刻记着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如何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既符合自己的意愿而又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呢?这就得先端正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实际交往中,以诚待人处世.人际关系不是要你怎样用谎言或欺瞒去取悦于人,而是要求你用对自己的真诚去对待他人.只有如此,你在与人共事的过程中,才会得到欺诈的人所不能得到的.请用真诚作为你的座右铭.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我们不能永远靠欺骗而生存,因为没有永远瞒得住的谎言.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人犯了错就强词夺理,拼命找借口,甚至为求自保,而在背后诋毁他人.其实犯了错后只要能真诚对待,能改正过来就行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说起来容易,真正能承认错误的人少之又少.社会上不是圣人越来越少,而是能够承认错误的人越来越少.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是他没有缺点,不犯错误,而是他能真诚地去对待,而且能适时地改过,并能够为后人提供借鉴,警示后人不能重蹈覆辙,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做事,还是与人交往,做到真诚认错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个人修养.对于自己的缺点或是错误,我们自己要有个清醒的认识.真诚的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是丢人的事,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不敢承认错误,不愿改正.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诚信”一个前提,只要做到了就问心无愧.但是,在讲诚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搞清楚前提,那些不讲对象的诚信是不可取的,自己也要吃亏的,要把握一个度.中庸思想强调:做人做事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敬佩.【参考文献】[1]《中庸的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陈斌著.[2]《大学中庸通说》湖南人民出版社邓球柏著.[3]《中庸处世之道》中央编译出版社水成冰著.。

邓球柏《白话易经》给人的新感受

邓球柏《白话易经》给人的新感受

邓球柏《白话易经》给人的新感受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了不起的文献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然而,历史悠久的这部著作究竟是如何诠释的呢?近年来,邓球柏以《白话易经》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首先,邓球柏将诸多经典中国古代文化内容汇集到一起,并且以白话文的形式,对易经中所蕴含的智慧进行了解读,使读者可以更容易理解这些深奥的思想。

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让读者接触到那些本来属于古代文化的文献,也更容易掌握这些传统智慧。

此外,邓球柏的《白话易经》不仅集中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而且表达出了对今天生活的新思考。

在书中,作者将易经的观点和今天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对比,并突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于生活的无知和功利性的追求。

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心态决定行为”,“睿智就是力量”等,让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

通过《白话易经》,邓球柏给了读者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即探索古老文化的同时也探索现代社会的真相。

他将这些概念传达出来,让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得到心灵的灌溉。

可以说,邓球柏《白话易经》实现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完美结合,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了易经的内涵,也受到了启发。

至此,可以说,邓球柏《白话易经》给读者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新感受。

它集中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对易经中所蕴含的智慧进行了解读,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让
更多的读者认识到了古老的文化的价值,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心灵的灌溉,这就是邓球柏《白话易经》给我们的新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作者:邓球柏转贴自:《大易集述》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第一版什么是易道?什么是中庸之道?易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作为抛砖,以期引玉。

一‍‍什么是易道‍‍‍‍什么是易道?用帛书《要》的话来说,易道就是通过审察认识那把握吉凶之门的损益之道以达到顺天地之心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是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得失、辨别吉凶,运用损益之道,将天道、地道、人道、时道、君道对象化、符号化、神秘化、系统化、整体化、关系化、理想化的产物。

因而易道囊括了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上下、时道八卦(寒暑)、君道官府。

‍‍‍‍根据《系辞传》,简单地说,易道包括天下之道,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

具体地说,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

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

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

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

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

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

地道包括昼夜之道、变化之道。

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

易道包括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形上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天下之道。

‍‍‍‍我认为《系辞传》的易道观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

‍‍‍‍为了论证《系辞传》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我们先对“道”字进行解释,然后再按照《系辞传》“道”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新的解释。

‍‍‍‍“道”之古义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张。

《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

从辵从道……,古文道从首寸。

”“所行道”者,路是也。

古文道字“从首寸”者,人之主张是谓也。

首,头脑之谓也。

寸,尺度、准则是也。

头脑中的尺度、准则、则为主张。

道之由路引申有方向、规范、规矩、规律、道义等义;由主张引申有运行、学说、道理、方法、引导、倡导等义。

《周易》中的“道”字,无非“道”之古义及其引申义而已。

‍‍‍‍有了对“道”的上述的理解,我们便有了对《系辞传》“道”字进行诠释的基础。

‍‍‍‍乾道‍‍ 坤道‍‍见于《系辞传》第一章。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吴澄:“乾成男者,父道也。

坤成女者,母道也。

左起震,历离,历兑,而终于乾;右起巽,历坎,历艮,而终于坤。

故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句总之于后也。

”这是从先天卦图的角度对“乾道”“坤道”所给予的诠释。

是根据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所作出的推论。

孔颖达:“八卦既相推荡,各有功之所用也。

鼓动之以震雷离电,滋润之以巽风坎雨,离日坎月运动而行,一节为寒一节为暑。

”孔氏将日月与寒暑合而为一,似未通“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文意。

当应理解为“运之以日月,行之以寒暑”。

艮山为寒,兑泽为暑。

其主语为八卦。

这样一来,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句话了。

这句话与上文文法统一后便可写成: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震道鼓雷,离道鼓电;巽道润风,坎道润雨;离道运日,坎道运月;艮道行寒,兑道行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这里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相摩”“相荡”,具有“运动”“变化”的意义。

这里的“道”同《说卦》上的“一索”“再索”“三索”的“索”相辅相成,意义相近。

“运”“行”“成”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以后所显现的卦象。

何楷说:“自‘天尊地卑’至‘变化见矣’,是因乾坤而推极于变化;自‘刚柔相摩’至‘坤道成女’,是又因腐化而溯源于乾坤。

”可见何氏并未读懂“乾尊地卑……坤道成女”这一段话。

这一段话是讲客观存在同创造八卦的关系以及八卦如何反映天象、地形、人情的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前一个问题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一个问题涉及到符号学的问题。

这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当然《系辞传》作者是不自觉地涉及到这些问题的。

《系辞传》的作者的本意只是讨论作卦与观卦玩卦这样两个问题,从而进一步论证“系辞”的一系列问题。

但是“乾道”“坤道”的“道”可以训释理解为“运行”。

乾的卦象象征天、父、阳、刚。

坤的卦象象征地、母、阴、柔。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乾卦的阳刚之爻中相交而产生长女卦巽卦。

因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天道、地道、人道符号化于易道之中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的结晶。

‍‍‍‍三极之道‍‍见于《系辞传》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这里的“三极之道”,孔颖达解释为“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

蔡渊解释为“太极之道”。

朱熹谓“三才各一太极”。

俞琰曰:“三极之道,言道之体;三才之道,言道之用。

”事实上这里的“三极之道”就是“三极之象”。

三极之象,意即三极的准则、法则、规则、规律。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陆绩解释说:“天有阴阳二气,地有刚柔二性,人有仁义二行。

六爻之动,法乎此也。

此三才极至之道也。

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也。

”朱熹说:“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