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而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便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强调追求人生的平衡与和谐,主张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极端,并强调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中庸之道在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管理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保持清醒和客观的思考,避免被情感或个人偏见所驱使。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尽力理性地面对问题,并寻求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庸之道也强调了均衡和谐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根本本质,而不是被琐碎细节所迷惑。
在行为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秉持中庸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同时避免过度或不足。
这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适度的勇气和果断,避免过度谨慎或过于冲动。
此外,中庸之道还要求人们保持公正和仁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尽量避免极端立场,而要努力达到平衡与和谐。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
中庸之道鼓励管理者保持平衡的工作态度,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注重细节,既要遵循规则,又要关注员工的需要。
中庸之道能够帮助管理者确保组织的稳定运行,并在不同因素之间寻求平衡,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管
理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只有通过追求中庸之道,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平衡和和谐,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升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实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相关阅读:浅谈中庸之道涵义: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到达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最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完美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完美的天那样善良完美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到达像完美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表现方面: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
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之道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
”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
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
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
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
中庸之道心得优秀作文5篇

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 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庸之道心得 3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 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 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 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 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 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 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 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 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 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 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 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 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 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
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 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 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 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 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 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 及也。”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的定义
答: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1.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2.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3.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适中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可以从中庸之道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浅论中庸之道

浅论中庸之道摘要: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中庸之道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
可以说,中庸之道是我们通往高明境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准则提起中庸之道,我们往往会将它与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不左不右,不说好也不说坏的老好人思想以及不求进取、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不正确的。
我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
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庸溯源与释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
孔子从正反两方面给中庸之道作了定义:从正面提出“执两用中”,又从反面提出“过犹不及”。
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执两用中”,即是指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并坚持运用正道去治理百姓。
“中”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
如果人的主观认识或行为达不到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不及”。
反之,超过了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过”。
“庸”则多讲成“用”或“常、平常”。
程颐说:“小偏之谓中,小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四库全书珍本初编·蒙斋中庸讲义》卷载。
所以说,中庸实质是为人居于中正之道、小偏小斜,以自然平常之中和心对待万事万物。
二、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首先,在处理人的本身时,我们需要遵循中庸之道。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平衡,否则便会生病。
例如,如果一个人阳盛便会出现口唇燥裂,口干烦渴等症状;而一旦阴盛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症状,这就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然而无论是“清热”还是“祛寒”,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否则便会走向反面,又出现新的阴阳失调。
论中庸之道的不足

论中庸之道的不足论中庸之道的不足2012-07-25中庸之道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很凑巧的是,与孔子时代相差不远的西方古代雅典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这个观点,也把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翻译过来称之为中道。
可见,这种巧合可以称之为英雄所见略同,也可以算作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不管是孔子的中庸之道,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都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极端,要知道过犹不及。
这种中庸之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也就是让我们既要正视矛盾,又不能过激的处理矛盾。
事实上这种中庸之道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矛盾。
以孔子来说吧,在他那个时代,他知道奴隶制不好,但是,又不主张推翻奴隶制,而是要维护奴隶制,于是,只能把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调合起来,这样才符合他的中庸之道。
于是,他找到了仁与礼。
对于奴隶主来说,他要奴隶主对待奴隶好些,要仁,要守住自己奴隶主所应该有的礼仪与制度,对于奴隶来说,也要仁,不要暴力反抗奴隶制,要遵守奴隶应有的制度与行为。
于是,在他看来,这样社会就会和谐了,奴隶制就会永世长存下去。
可见,中庸之道面对矛盾的时候不是想彻底解决这个矛盾,他们反对矛盾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要调和这个矛盾。
对于有些矛盾,调和也属于一种可以算作解决方法的方法,调和后未必再会凸显出来,矛盾因为调和而实现了转化。
但是,对于利益根本对立,有着不可调和性质的矛盾,这个时候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就不对了。
这个时候中庸只能把矛盾暂时缓和下去,最终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会爆发出来,而且最终一方会压倒一方,实现矛盾转化升级。
历史证明,奴隶制很快结束,孔子的目的落空。
对于孔子本人的学说来说,并没有在自己的时代得到大的使用,反而被不属于他的时代,也不属于他的社会---封建社会使用,这是孔子所不能料到的。
因此,中庸之道在没有存在根本对立的矛盾下还是有一定作用,在根本对立的矛盾下,作用就大打折扣。
很显然,对于存在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进行调和这就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做法,而是显示出了一种保守。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中庸体会和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仁爱、礼制、诚信等方面,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于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让自己过度疲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2.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乱砍乱伐,不随意排放污染物。
3.仁爱:中庸之道强调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强求他人。
4.礼制:中庸之道强调礼制,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
5.诚信:中庸之道强调诚信,言行一致,不虚伪。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虚伪,不骗人。
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
中庸体会和心得篇2中庸体会和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采取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激、不过分。
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避免偏见和失误。
2.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包容、开放,避免冲突和误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庸之道--源于周易盛于儒家的中道思想是宇宙之大道摘要: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理念,与<周易>的中道思想是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中道思想贯穿于<周易>始终,它建立在先哲对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认识基础上,是我们人类的社会人生理念对宇宙和谐,对称,平衡这一最高法则的本质观照和反映.在人类文明史上,原来并存的几个古老文明民族的文化,有的中断了,有的转移了。
只有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例外,她生生不息地延绵了五千多年,没有断代,没有异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都被她兼收并蓄的同化融合了。
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人不得不叹服这个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
用以维系一种文明的本质东西是它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文明千年历史的积淀,是它挥之不去,割之不舍的传统精华。
中国文化的博大辉煌直如浩瀚星空,其间最明亮耀眼的当属中庸之道这颗明珠。
它昭示着宇宙万物对称,和谐,静之为衡,动之有序的最高法则;宣示了世间万事允持厥中①,居中有常的无上至理。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刚健中正,居中不偏,是万事享通的无形大道。
这种和为贵的中道思想是儒家基于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得出的最高理念。
并进而发挥出德治、仁义、礼乐的经世致用哲学。
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学说,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顺应时势的历史局限性。
然而去芜存精,它高度观照宇宙万物秩序法则的本质内容,却使它光照万代,历久弥新。
应该说,正是这种体现宇宙最高秩序法则的道体和谐,均衡大用的哲学内涵,才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流芳百世,泽被海外。
从这一点上看,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
中道思想贯穿于儒家经典。
溯流而上究本清源,其发端当先看群经之首的《周易》。
一.从《周易》的成书过程和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看,《周易》的中道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周易》的成书年代,自宋苏东坡开疑古之风以来,就一直莫衷一是,成为千年聚讼。
迄今为止的研究,较为一致接受的结论是,八卦及重卦的创制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甚至可上溯到八千年前的远祖伏羲;而《易经》部分(爻,爻辞)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部份则大抵形成于春秋战国期间,为先儒孔子门人的集腋之作。
先秦时期的这几百年是一个学者云集,思绪飞扬的年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孕育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性框架。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这正是居中承前启后的时期。
在总结二千五百多年远古先贤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一统其后二千多年的儒,道思想。
孔子生前数千年之道德经验,悉继承于孔子,而后来数千年之文化,皆赖孔子而开③。
《周易》正是这样一个多思时代的产物。
是历代先贤哲人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宇宙人生哲学思想,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最重要的源头活水。
如果说《易传》部份综合吸收,容纳光大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的学说,那么《易经》部份本身蕴涵的世界对立统一运动,阴阳变化的辩证思想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和鼻祖。
朱熹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
尽变化之道也。
④这变化之道就是《周易》经部份的哲学基础,也是整部《周易》的哲学基础。
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思想体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就更加显明昭著。
⑤经传的完美结合,尊定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值提指出的是,经传的这一结合,正是中国历代哲学家主要治学方法----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始作俑者。
《周易》对后世哲学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从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和明清启蒙学,无不与《周易》存在有渊源关系。
力劝汉武帝独尊儒术成功而成汉儒领袖的董仲舒,其天人感应说无不隐现着《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⑥的天人合一思想。
魏晋玄学以黄老释儒经,奉《周易》为三玄之一。
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和高徒二程,其道统理学成为十一世纪后主导中国、并为东亚各国竟相吸纳的儒学主流。
宗师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太极图说》即建构于《周易》之上。
而程颐和理学另一集大成者朱熹更是各以《程氏易传》和《周易本义》传世。
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诩的王夫之视《周易》为精义安身之至道,未尝旦夕敢忘于心。
⑦其《周易外传》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所能达到的高度。
⑧如同后文将要论述的,中道思想贯穿于《周易》六十四卦始终,而且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理论概括。
⑨而后世儒家的中庸多偏重于伦理道德范围。
所以说,当后世儒子们高举中庸之道的大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珠不知这一思想精髓即发端和集大成于《周易》。
《周易》的中道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这样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
二、中庸之道的理念根植于《周易》对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认识《周易》的卦形由—和——两个基本符号组合推衍而成。
—表示阳,——表示阴。
《周易》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对立事物抽象成这一对阴阳,喻示天地、君臣、男女、夫妻、炎凉,上下等等。
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⑩而卦象的推衍变化就象征着这些矛盾的运动及其转化。
生生之谓易。
(11)《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2)生生不息的阴阳转化就是变易,就是易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
(13) 这就是宇宙大道。
这是先哲们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于物。
(14)的观察思辩后对世界本质的发现,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辩证矛盾运动的深刻认识,易经中从爻义演进,爻辞训示,直到卦序排列等各方面,无不在谆谆告戒人们要惧以始终。
(15)初则潜龙勿用,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16)当值此时,该厚积薄发,积畜力量,静待时机,不可操之过急,轻举忘动。
在发展过程中则应“终日乾乾,夕惕若”。
(17)终日兢兢业业以自强,即使是夜间也不感稍有松懈。
日夕慎独,如履薄冰。
事趋完美时则要虑盛极终衰,亢龙有悔。
通观全书,朱熹说:《易》之大义,大抵盛满时致戒。
(18)胡远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六十四卦,一言以蔽之,曰:‘惧以始终,其要无咎’。
”(19)张木式进而指出:即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
其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
(20)世界是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的,运动的结果是矛盾的互相转化。
因此,要想无咎则必须惧以始终,否则,即使完美于既济,也会初吉终乱(21)将这种辩证思想推而至极,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贯穿其中的中道思想。
因为事物的发展和状态一旦突破中间态,最后必然要向两极发展,并走向自身的反面。
所以,为了保持事物的稳定,就必须节制,居中位当,中庸得道。
可风中庸之道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对立统一辩证哲学基础上。
一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神来之笔,宣示了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本质。
而建立在此哲学基础的方法论----中道,遂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三、大中之道是社会人生对平衡、和谐、对称宇宙法则的本质观照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幻,狂沙吹尽始到金。
中庸之道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而以这一理念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正以其不朽的魅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二十世纪下半叶,东亚儒家文化圈各国经济的相继崛起被美国人惊呼为东亚之锋。
(22)而世纪末亨廷顿教授惊世骇俗的文明冲突论则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儒家文化的潜质。
这一切都源于对称,平衡,和谐的宇宙法则对我们社会人生理念的本质关照。
从动物形体结构的双侧对称到雪花的六次对称结构;从病毒超稳定的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极端对称结构到恒星球体的完美对称结构;从音乐节律的和谐到生态系统乃至人类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平衡,造物的法则无处不在。
对称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工具----数学中用群论来表述。
它与物理科学中的守恒定律密不可分。
自从本世纪20年代的量子力学革命后,对称的观念已经演变成物理学中的主流,甚至成为近代科学家探索宇宙终极理论的路标和主要工具。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原理大有发展,人们不能不深感对称性原理的巨大力量。
目前高能物理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大都借助于对称性原理。
(23)在对基础物理大统一理论的研究中,基础物理学家持这样一种信念:最终设计中将充满对称。
(24)大自然和谐,平衡的对称性设计就是科学家眼中的美。
大数学家H.魏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25)爱因斯坦非常崇尚科学规律的这种内在美,只要觉得一个方程是丑的,他就对之完全失去兴趣,他说: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
(26)科学史上的很多例子表明,一个和谐,平衡的美的理论公式,哪怕发现当时还难以确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往往都被证明是真的---即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
自然的奥秘就是这种美和真的统一。
人类的所有哲学思想都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考察思辩。
和谐、对称、平衡的自然法则映射于人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就了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
在这个均衡、对称的宇宙时空中,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人生所应遵循的理念,一种参天化育的天人学说赖以建构的基石,只能是,也必定是这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
大自然的最高法则笼罩着天幕,我们社会人生的任何理念又怎能出其右?人类科技的最前沿思想竟然和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可见《易》道之功,中道之用,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