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孔繁森》观后感(精选7篇)

《孔繁森》观后感(精选7篇)

《孔繁森》观后感(精选7篇)孔繁森的情感世界像普通人一样富有,既有对母亲的拳拳孝心,也有对妻子的温温爱心,还有对子女的片片慈心,更有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忠心。

他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下面为大家带来《孔繁森》观后感(精选7篇),快来看看吧。

观看孔繁森观后感篇1通过观看电影《孔繁森》,对我触动很大,这部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孔繁森与藏族群众相融的高尚境界,弘扬了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塑造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民英雄形象,完美诠释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的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一个字:爱。

他爱他的母亲,爱他的妻子、儿女,爱他温馨和睦的家庭;他更爱祖国,爱事业,爱他所为之服务的藏族人民。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孔繁森在地震中救孤儿,在海拔五千米的暴风雪重灾区走村串户慰问灾民,到兵站去看望战士们,和他们同声唱起了“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尤其是孔繁森去看望藏族的尼玛家送温暖时不仅给老人治病,还把老人的家放在自己怀里为其暖脚的画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正是这一个个感人的情景,使孔繁森的英雄形象立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群众是一杆秤,哪个好,哪个坏,百姓心里明明白白。

孔繁森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正是因为这种爱,他不惜离别年迈的老母、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及动过几次大手术的妻子,也不顾自己在西藏几近死过一次的经历;他毅然再次进藏,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阿里地区,为藏族人民脱贫致富而忘我工作。

孔繁森常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带领群众,干出一个今生今世的幸福来。

”的确,孔繁森用自己的一生,去为拉萨人民开辟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第二次进西藏期满后,由于工作需要,他继续留下,而且到更艰苦的阿里地区工作。

他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西藏人民,他可以献出金钱,鲜血,健康乃至自己的生命。

孔繁森每次下乡,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而且收养孤儿,并想方设法不让孩子们受委屈。

高尚——读《孔繁森》有感

高尚——读《孔繁森》有感

高尚——读《孔繁森》有感第一篇:高尚——读《孔繁森》有感高尚——读《孔繁森》有感高尚是什么?是热情?是友爱?是舍己为人?《孔繁森》这本书中,孔繁森给了我答案。

孔繁森每月不仅拿出有限的工资来帮助别人,还很少关心家人,记得有一次,他骑马去访问村民,不辛摔成重伤,昏迷四天四夜后依然忘我的工作;用有限的工资扶养了一个孤儿;在危险的台风中依然坚持安抚村民,英勇牺牲孔繁森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像孔繁森’’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太多太多了。

给我留下印象的是西藏建设者:想必大家都知道西藏铁路吧,这是一条带给西藏的光明之路;而这条光明之路的缔造者,正是这些藏建设者,他们放弃了大好前程,来到这么落后的西藏:许多年轻人为了建设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他们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不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研究、实验,累坏了自己、生病。

患有那些警察,自己的遗体安葬在铁路旁,死后也要亲眼看这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公仆。

他们还是我想起了在朝鲜战争中丧命的毛岸英、黄继光、罗盛教换有那些革命先列,他们都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是无私的、是舍己为人的,他们更是可敬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高尚的、可敬的人!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三小五年级:御剑ivgg男第二篇:读孔繁森的诗有感读孔繁森的诗有感我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书。

其中对我教育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就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这本书用朴素的文字记述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先后两次进藏,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对藏族同胞怀着深厚的爱,用微薄的工资给藏族同胞送医送药、收养三个孤儿,以致化名献血解决收养孤儿的经济困难。

他是一个勤政廉政的楷模,他的博爱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还难以忘怀。

书中有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时写下的一首小诗:“夜静四无邻,犬声扰我心,思乡思亲友,更思老母亲。

看恐韩孔繁森观后感

看恐韩孔繁森观后感

看恐韩孔繁森观后感篇一看《孔繁森》观后感孔繁森,这个名字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符号。

但当我看完关于他的影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迷失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中,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牺牲。

孔繁森却用他的一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课。

我觉得孔繁森他真的是个“傻”人,放着好好的城市生活不过,非要跑到西藏那艰苦的地方去。

可是,又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吗?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西藏的人民,可能有人会说,他图啥呀?他啥也不图,就图能让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这是多么纯粹的一颗心啊!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孔繁森在寒冷的风雪中,亲自为藏族老人送去温暖。

他那关切的眼神,那温暖的笑容,仿佛能融化冰雪。

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吗?也许,我会犹豫,会退缩。

孔繁森的事迹让我反思自己,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抱怨,就想放弃。

和孔繁森相比,我这点困难算什么呢?他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我为啥不能?孔繁森,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我想说,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篇二看《孔繁森》观后感哎呀妈呀,看完《孔繁森》这部片子,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孔繁森,这个名字一开始对我来说,就是书本上的一个符号,可看完电影,他在我心里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你们说,这人咋就这么牛呢?放着舒舒服服的日子不过,非要跑到西藏去吃苦受累。

我一开始真不理解,心里寻思着,他是不是傻呀?但后来我发现,我才是那个傻的!人家这叫胸怀,叫大爱!我就想啊,要是换做我,能有他这勇气和毅力吗?可能我早就打退堂鼓了!孔繁森在西藏,那条件得多艰苦啊,可他愣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为藏族同胞做了那么多好事。

影片里有个画面,孔繁森自己都穷得叮当响了,还把自己的衣服给了贫困的百姓。

这一幕,真让我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我不禁反问自己,我能做到像他这样无私吗?孔繁森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啥叫真正的奉献,啥叫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读孔繁森廉政故事有感

读孔繁森廉政故事有感

读《孔繁森廉政故事》有感
最近读了《孔繁森廉政故事》,感受到故事中的廉政文化,感觉到要向孔繁森学习,过清廉人生。

孔繁森,是一位模范干部,拥有爱心,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但是生活拮据的他根本没有多少钱,于是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向孔繁森要钱,但他他东挪西借还是不够,最后妻子就自己找熟人借了钱。

回到济南后,女儿向妈妈要学费,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根本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当读到孔繁森每次都将自己的工资用来给群众买药,最后他因车祸牺牲,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

这句话时,我心想:“孔繁森他给困难群众买药时都是几百几千的买,而对自己却只有8元6角的费用!想想平时我们见到乞丐连一分都不给,一想到我就十分羞愧,我在心里默默地决定,以后要捐款,我一定要捐得多一点,让他们过得好一点。

当读到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但是生活拮据的他根本没有多少钱,于是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这句话时,我心里觉得十分感动,因为孔繁森连孤儿都收留,换做别人一定不理他们,想一想现在社会上的孤儿院有多少所,如果那些父母还有情亲的话,就不会把孩子放在
孤儿院里,就不会使他们(她们)一直得不到平常孩子的快乐。

如果每个人都能收养一个孩子,那世间的孤儿就会少一个。

想想孔繁森的生活是那么的拮据,省吃俭用,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过清廉人生。

学习孔繁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孔繁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孔繁森精神,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电影《孔繁森》观后感今天我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孔繁森》,里面讲的是:家在山东的孔繁森上任的地方是阿里,那里海拔高,地广人稀,但孔繁森却没有退缩,两次赴藏,为阿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阿里后,孔繁森以身作则,给人们送去温暖。

然而在赴新疆的考察中,孔繁森以身殉职。

孔繁森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西藏的人民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在孔繁森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人民群众深切地怀念着他,而他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将留在我们的心中。

他可以称为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典范,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孔繁森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是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

他两离家乡、援藏十载,以自己的生命奏响了“支援西部,建设边疆"的雄壮乐章,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模范,是努力学习、认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模范,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模范,是维护和增强民族团结、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模范。

他的身上既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又有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精神,同时还具有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凝聚着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集中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德,实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党性修养与理想人格的完美结合。

这种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作风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对“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生动诠释,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孔繁森精神的时代意义,深刻挖掘其丰富内涵,并把向孔繁森同志学习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从孔繁森精神中进一步汲取营养和力量,把弘扬孔繁森精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穿到教育活动全过程。

《孔繁森》观后感3篇

《孔繁森》观后感3篇

《孔繁森》观后感观影笔记:《孔繁森》电影《孔繁森》,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对于信仰与使命的决断与承担。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一种超越个人的信仰与责任。

故事发生在1949年,在大陆战场打败之后,孔繁森以及其他反共部队撤退到了台湾,他被安排到了一所学校做教师。

然而,不久后,他被派去上山下乡,参与到了反共斗争中。

而后,又经历了重重的惊险与抉择,最终成了台湾成立后的重要人物。

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人物的故事,但它所体现的却是一种集体和人民的意志。

孔繁森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实现着这个意志,他的付出和努力最终换来了台湾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电影的拍摄手法也很值得赞赏。

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场景的处理,从对白到画面,都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世界。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孔繁森》非常值得一看。

尤其是年轻人,应该从电影中汲取到一部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去为国家和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影体验:《孔繁森》作为一部历史剧,电影《孔繁森》讲述了台湾3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孔繁森从一个普通老师变成台湾三大法官之一的成长历程。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对于台湾的历史变迁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这也是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观影体验。

电影《孔繁森》从孔繁森在大陆的抗战经历开始,一直延伸到台湾建国后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孔繁森不断承担责任的形象,他在大陆抗战期间举行游击战,使许多同胞逃生到台湾,建国后又投身到了两岸关系和反腐败斗争中。

他的坚持与努力,成为了台湾历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此外,影片还向观众展示了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社会派别的斗争。

影片中的政治斗争多次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情节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使观众对台湾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孔繁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历史剧,观众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台湾的历史变革,还可以领悟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统一和发展。

孔繁森高原上的红柳树读后感

孔繁森高原上的红柳树读后感

孔繁森高原上的红柳树读后感
读完关于孔繁森的事迹,就像在心里种下了一棵红柳树,那感觉很是特别。

孔繁森就像那高原上的红柳树一样,坚韧得不得了。

那高原环境多恶劣啊,就像一个大怪兽,狂风呼呼吹,氧气还特别少,人在那儿就像到了一个特别难闯关的游戏世界。

可孔繁森呢,他不但没被吓跑,还一头扎进去,把自己的热血都洒在了那片土地上。

我就在想啊,他咋这么“傻”呢?放着舒服的日子跑到那么艰苦的地方。

但再仔细一琢磨,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他对藏族同胞的爱,就像那红柳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进了高原的土地里。

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从吃喝拉撒到孩子上学,啥都操心,简直就是个超级管家,不过这个管家管的可是整个地区的幸福呢。

他两次进藏,每一次都带着满满的爱和奉献精神。

他就像一盏超级亮的灯,在那片有点黑暗和贫穷的高原上,照亮了大家前行的路。

他为藏族同胞做的那些事儿,一桩桩、一件件,就像红柳树的枝枝叶叶,数都数不清,而且每一件都充满了温度。

和他一比,我就觉得自己平时那些小烦恼啊,就像小蚂蚁一样微不足道。

我们有时候因为一点小困难就哼哼唧唧的,可人家孔繁森面对那么大的挑战,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的故事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知道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小世界,还得像红柳树那样,在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努力扎根、生长,给周围带来一片生机。

总之呢,孔繁森的故事让我既敬佩又有点小惭愧,但更多的是受到了鼓舞。

他就像那高原上永远不倒的红柳树,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也永远激励着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去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孔繁森的故事读后感

孔繁森的故事读后感

孔繁森的故事读后感导语:孔繁森的故事读后感(一)读了《孔繁森的故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

一、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

别人援藏只去了一次,而他去了两次,西-藏那么艰苦,是什么让他这么坚定?是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了他。

二、他对藏族同胞无限的关爱。

他把身上的钱给了藏胞,带领藏民脱贫致富;收养三个地震孤儿,献血换钱来给他们添补营养,要知道他的家里并不富裕,家人急需他的关怀和爱护,是什么让他这么赤诚?是他心中装有藏族同胞和对他们无限的关爱、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孔繁森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用生命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价值?他爱人民、爱集体、爱祖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孔繁森的故事读后感(二)今天我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孔繁森》,里面讲的是:家在山东的孔繁森上任的地方是阿里。

那里海拔高,地广人稀,但孔繁森却没有退缩,两次赴藏,为阿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阿里后,孔繁森以身作则,给人们送去温暖。

然而在赴新疆的考察中,孔繁森以身殉职。

孔繁森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西藏的人民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在孔繁森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人民群众深切地怀念着他,而他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将留在我们的心中。

他可以称为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典范,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

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西藏的孔繁森,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西藏的建设中去。

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呢?孔繁森深切的明白西藏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更是迫切的需要我们的援助。

从孔繁森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以大局为重,国家与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品质。

我也要向他学习,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个人的利益先放在一边,先帮集体解决困难,再去解决自己的困难。

我们还应该该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

孔繁森在工作中开拓进取,不管身处何处,担任何职,他对自己的标准都没有降低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繁森》读书笔记
《孔繁森》读后感800字
他的故事真切感人,他的精神激励我们。

孔繁森出生在五里墩一户贫苦农民,一辈子靠种地为生。


繁有两个哥哥,排行老三,爹娘习惯叫他“小三儿”。

1985年,
十四岁的孔繁森考入堂邑镇农中,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里,十几
岁的学生一样要和农民们天天参加劳动,大炼钢铁,田野里到处
是挥汗如雨的人们。

1960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饥荒,粮食不够吃,可孔繁森和
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俗话说“半大小于,吃死老于”,学
校按规定每个月给学生一元五角的生活费,孔繁森除了给自己买
一点生活必需品以外,从不乱花一分钱。

班里有个同学叫孔祥秋,也是从农村来的,家里很穷。

他把学校发的生活费都攒起来,一
分都不舍得花。

可是十六七岁的他个子高,饭量很大,学校食堂
供应的饭菜量小根本不够吃,他常常饿的头晕眼花,走路都打晃,但他从不对同学说,自己默默地忍受着。

孔繁森看在眼里记在。

有一天,他叫住了孔祥秋,从兜里掏
出几个饭票对他说:“我的饭量不大,这是剩下的,拿着吧,虽
然不多,可也能顶点事。

”孔祥秋不相信,大家都吃不饱饭,孔
繁森怎么还能有剩余?他不肯要。

孔繁森硬塞给他,孔祥秋接过
饭票哭了。

孔繁森长大后曾两次援藏,为了藏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呕心沥血??????最后因车祸以身殉职,倒在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孔繁森同志是一个善良,勇敢,
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一个伟大人物。

他这辈子无不每时每刻都为人
民着想,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是激励全体人民
团结奋斗。

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时刻怀着一颗赤
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实
事求是,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

孔繁森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
干部、好儿子,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