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

面
resnt
310500
3105001
不依比例尺高层房屋
有向点
respt
310500
3105002
半依比例尺高层房屋
线
resnt
310500
3105003
依比例尺高层房屋
面
resnt
310600
3106001
不依比例尺棚房
有向点
respt
310600
3106003
依比例尺棚房
面
resnt
独立天文点
点
conpt
110900
1109001
测量控制点注记
点
anolk
120000
1200000
数学基础
120100
1201002
内图廓线
线
netln
120200
1202002
坐标网线
线
netln
200000
2000000
水系
210000
2100000
河流
210101
2101012
单线地面河流
线
点
respt
311106
3111061
村委会位置标识
点
respt
319102
3191021
省级政府驻地名称
点
annlk
319103
3191031
地级政府驻地名称
点
annlk
319104
3191041
县级政府驻地名称
点
annlk
319105
3191051
乡镇,国有农场、林场等名称
点
annlk
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标准2017版

第一部分 总体说明
为统一各业务管理部门永久基本农田数据,规范永久基本农田建库工作,推动永久基 本农田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考虑到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 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相衔接,以及实现永久基本农田数据的日常管 理维护和年度更新功能需求基础上,遵循《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以 下简称《规程》)的基本要求,对《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TD/T1019-2009)(以下简称《标 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于 2013 年 8 月,形成了《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 行版)。2017 年 1 月,根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新要求,调整试版进行了再次调整完善,形 成《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2017 版)。
基本农田质检软件(V1.5)修改说明 (2017-01-18)
1. 新版本增加外部数据 XXXXXXGHJBNTTZ_new 图层,代表规划调整完 善后规划基本农田调整图层。图层命名如下:
2. 将 6102 中基本农田图斑与地类图斑图上面积对比规则划分到新 增 6103 规则中,该规则可单独检查。为节省检查时间,自动检查 时可取消 6103 检查,再新建任务单独检查 6103。
2 《2017 版》针对《调整试行版》调整内容
本 2017 版在试行过程中,发现部分内容不适应实际数据库建设需求,调整如下: (1)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扩展属性表对三个字段代码进行调整,包括:“组可调整人工
牧草地”字段代码调整为“ZKTZMCDMJ”;“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字段代码调整为 “ZCZCGKYDMJ”;“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字段代码调整为“ZSYJSLYDMJ”。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属性(保护责任)扩展表中,“组农户个数”字段长度由“2” 修改为“3”。 (2) 基本农田划入划出属性表中增加“标识码”字段,将“耕地面积”字段值域由“>0” 修改为“≥0”; (3)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属性结构表中,“耕地面积”字段值域由“>0” 修改为“≥0”;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属性(保护责任)扩展表中,“组耕地面积” 字段值域由“>0”修改为“≥0”。基本农田现状登记表中,“耕地面积”字段值域由 “>0”修改为“≥0”。 (4)表 15“基本农田图斑属性(土地质量)扩展表结构(属性表名:JBNTBHTBZL)”中, 删除“利用等”字段,并将“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耕作层厚度”、“标准耕作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

21703
21704
海洋油气开发要素 海港与航运资源及其开发利 用
海洋资源评价与资源规划管 理要素
其他海洋资源管理的要素 气候资源要素 气候资源区划 气象观测台、站、点及其配 套设施 气象动态监测评价与天气预 报 气象资源开发及工程设施 其他气候资源要素 其他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要素 土壤资源要素 生态环境要素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区划
地级行政区 县级行政区 乡级行政区 其他区域 地貌 等高线 高程注记点 水域等值线 水下注记点 自然地貌 人工地貌 其他地貌 植被与土质 农林用地 城市绿地 土质 其他基础地理要素 数字栅格地图 数字正摄影图 数字高程模型 地层与岩体(带)要素 地层地址观测点 地层单元 地层剖面 地层界线 地层分区 其他地层要素 岩浆岩侵入岩体 岩浆岩脉岩体 岩浆岩火山岩体 岩浆岩火山机构 岩浆岩接触带 其他岩浆岩要素 变质岩体 变质岩蚀变带 其他变质岩要素 地质构造 大地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界限 产状 不整合界面 褶皱 断层 破碎带 其他地质构造要素
22202
22203
22204 22205 22206
22207
22299
22300 22301 22302 22303 22304 22305 22306 22399 22400 22401 22402 22403 22404 22405 22406 22407 22408 22409 22499 22500 22501
大类中类代 码
11100 11101 11102 11103 11199 11200 11201 11202 11203 11204 11205 11206 11207 11300 11301 11302 11303 11304 11305 11306 11307 11308 11400 11401 11402 11403 11404 11405 11406 11407 11408 11409 11500 11501 11502 11503 11504 11599 11600 11601 11602 11603
常用CC码与GB码对照表

附录A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对照表
尽管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码)和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 码)之间没有严格的一对一关系,但正确建立两者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后续生产过程中统筹考虑数据更新与维护工作。
为便于参考,本文件列出了常用要素类型的对应关系。
使用时对于具体的某一个要素,GB码应填写表中与其类型对应的最低(细)一级代码。
例如,对于一个具体的电厂,填写GB码时,应填写320101,而不是320100。
1.道路要素
11:50000基础数据库中的“其它公路”代码(420700)与GB/T 13923-2006中“公路
控制点”代码冲突。
1:50000基础数据库中“其它公路”GB码赋值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尽
可能归入420100~420600中,确实无法对应的,赋值为420000。
2.水域要素
3.构筑物要素
4.地理单元要素
2特别行政区(1113)的面层和线层数据,GB码均赋值6304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专门针对地理信息服务领域中,各类基础地
理信息要素的分类与代码编制等实践问题,结合有关地理信息标准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制了包含国家层面的重点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结构,新增部分内容,涵盖邻接表和其他国家层次的分类及代码。
该编制实现了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地理信息精度等严格区分开来,汇编系列地理
数据库,提供标准代码,协助完成国家承认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大量化、宏观处理,以及科学管理等。
这些基础信息要素具有极强的唯一性和标识性,它们的组织、表达和保护,可以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技术提供可靠的基础。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将更有效地支持互联网上地理信息的获取、
存储、查询和共享,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校核、完善和改变视图的技术支撑。
此外,它也有助于推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地理服务环境。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

210101
2101013
双线地面河流
面
hydnt
210103
2101031
地下河段出入口
有向点
hydlk
210104
2101042
单线消失河段
线
hydnt
210104
2101043
双线消失河段
面
hydnt
210200
2102002
单线时令河
线
hydnt
210200
2102003
双线时令河
有防洪墙加固岸
线
hydlk
270802
2708022
无防洪墙加固岸
线
hydlk
279000
2790001
水利及附属设施注记
点
anolk
299999
2999993
线状水系相交构成的空地面
面
hydnt
300000
3000000
居民地及设施
310000
3100000
居民地
310200
3102003
街区
面
resnt
面
othnt
330500
3305001
不依比例尺粮仓(库)
点
othlk
330500
3305003
依比例尺粮仓(库)
面
othnt
330601
3306011
水磨房、水车
点
othlk
330602
3306021
风磨房、风车
点
othlk
330603
3306033
打谷场
面
othnt
330604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一部涵盖地理信息系统要素基础分类、代码规范等有关内容的参考书籍。
该书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编纂的第一部标准性书籍,也是IT领域相关的国家标准的唯一的参考资料。
本书分为十章,重点介绍了基本地理要素的分类与代码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要素的基本概念,定义了基本的要素分类,如国家、行政区、地表要素和地下要素等,并对各要素类型的简单介绍、分类表格与代码结构进行说明。
第二章介绍了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定义了要素分类的目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各种级别的代码使用规则,并有明确的解释。
第三章介绍了全球特征要素分类和代码,涉及国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五大内容。
除此之外,本章还提出其他与地理有关的要素分类,如水文要素、有孔虫含量、气候要素、地形要素、地质要素等,并说明各种要素分类和代码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介绍了地理要素空间分类与排序,讲解了空间要素坐标投影系统,以及坐标点的空间分类与排序规则,为安全的基础地理信息技术提供了参考。
第五章介绍了以空间编号为基础的地理要素分类及代码规则,其中介绍了空间参考系统的定义、空间要素分类和空间编号的要素代码。
第六章介绍了行政区要素分类和代码,涉及国家、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屯、镇、村等行政区等。
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级行政地区划分特点和地理要素分类原则等。
第七章介绍了地表与地下要素分类和代码,介绍了地表要素,如社区、水域、自然通道、森林资源等,和地下要素,如石油、金属储罐以及地下水的分类及简单的介绍。
第八章以“省统计地名”为核心,涵盖了地名要素分类及代码,介绍了地名字义,地名分类原则,地名代码及检索规则,以及其他地名要素相关内容。
第九章介绍了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应用管理,包括了要素应用及更新,要素编码的保存及检索,要素使用的安全,资源共享,信息网络管理等内容。
最后,第十章介绍了政府行政区代码管理系统的要素代码的更新,以及更新问题的协商与解决等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24041
内侧堤顶
24042
外侧堤顶「
24043
内侧堤坡脚线
24044
外侧堤坡脚线
24050
般堤
24060
水闸
24061
能通车的水闸
24062
不能通车的水闸
24070
滚水坝
24080
拦水坝
24081
内侧坡顶
24082
外侧坡顶
24083
内侧坝坡脚线
24084
外侧坝坡脚线
24090
防波堤、制水坝
24100
埋石图根点
20000
水系
21000
河流
21010
常年河
21011
单线常年河
21012
双线常年河左岸
21013
双线常年河右岸
21020
时令河
21021
单线时令河
21022
双线时令河左岸
21023
双线时令河右岸
21030
消失河段「
21031
单线消失河段
21032
双线消失河段左岸
21033
双线消失河段右岸
等高线
71010
实测等高线
71020
草绘等高线
72000
高程
72010
高程点
72020
特殊高程点
72021
最大洪水位咼程点
72022
最大潮位高程点
72023
溢洪道口底面咼程点
72024
坝顶高程点
72025
堤顶咼程点
72026
井口高程点
72027
水位点
72028
桥面咼程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张坤肖学年周一马晓萍段怡红吕玉霞(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西安 710054)摘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在当前采用的多种分类编码标准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对其修订背景、编制原则,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和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该标准的制定解决了当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基本内容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基础标准;比较随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省市都在积极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在省级数据库建设中可供1:10 000 DLG要素使用的分类编码标准或方案多达4种,而各省自订演变的版本则更多,在横向上明显地表现出1:10 000 DLG数据的不一致性。
与此同时,国家1:1 000 000、1:250 000 DLG数据库已经建成,1:50 000 DLG数据正在采集,并即将完成。
目前1:10 000、1:50 000、1:250 000、1:1 000 000以及1:500~1:2 000 DLG的要素内容、分类代码各自独立,从纵向上体现出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的不一致性。
除分类代码外,DLG 数据还在其他更多方面体现了各省数据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DLG数据的用途定位不一致(制图,建库,制图与建库);2)DLG数据选择的要素内容不一致;3)DLG数据的要素数学模型不一致(面向制图,面向对象);4)DLG数据的结构体系不一致;5)DLG数据的取舍原则不一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DLG的标准化问题,国家测绘局于2003年6月立项,形成了以上述1:10 000 DLG要素分类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的全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此外,国家测绘局于1998年立项对GB/T 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进行修订,该项目于2003年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形成了2套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二),而该项标准的分类代码也是立足于全系列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鉴于以上2个项目的确立和2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了加强标准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杜绝以往标准的重复性和不协调性,国家测绘局确定以2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1+3的模式,即顶层为科学、合理和系统的要素分类(大类和中类),并保持在相当时间内稳定;向下以顶层分类为基础形成大、中、小3个比例尺段的分类代码执行规范,保持大、中、小比例尺执行规范之间在要素名称、分类及编码等方面的一致性,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扩充性,同时保持与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之间的充分协调。
1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1.1 科学性和系统性要素分类要符合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本原则。
分类的科学性体现在能反映各类要素最主要、最稳定的信息特征;分类的系统性则体现在既要完整地反映基础地理信息的层次结构,又要反映要素类之间的相关性、继承性和行业之间的协调性。
1.2 面向实体对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技术是目前计算机领域中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为此,本标准打破以往面向地图(符号)对象的要素分类方法,引入面向实体对象的概念,以人们长期以来所认识和共识的、性质最为稳定的实体要素为研究对象,保持实体对象要素名称和代码的唯一性,从而解决了以往不同比例尺之间要素分类、名称以及代码的不稳定性和不协调性问题。
1.3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持顶层的分类和代码结构在长时间内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时使底层的分类和要素可根据行业或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及要求在此基础上具有可扩充性。
1.4 基础性和实用性要素的分类和代码充分体现其基础性,以满足各个行业和不同地区的使用。
各个行业和地方可根据此要素分类与代码增加其相关的信息要素,本标准不过多体现各专业的信息内容。
1.5 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概念模型确定要素的具体内容(即标准中所包含或选取的要素对象),要素的选择取决于对现实世界抽象原则的确定。
本标准是从基础地理信息角度去选择要素的,所选择的要素应具备语义上的准确性与内容上的完整性。
1.6 扩展性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及要素代码内部留有足够的空码位,以便能够满足其他专业对各类专题要素的扩充需求。
2 本标准的目标确立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的要素内容,解决长期以来有关地理信息分类代码标准的多样性,以及相互独立、不一致等矛盾,适应当前新技术的发展需要,统一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保持各比例尺之间要素名称和代码的唯一性、科学性和稳定性,具有科学的分类体系,代码有足够的可扩充空间以满足其他行业或专业的扩展需求。
充分加强与相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字典”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标准的协调,达到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目的。
3 标准编制的依据及资料1)GB/T 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2)GB/T 15660―95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3)GB 917.1―2000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命名、编号和编码。
4)GB 917.2―2000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国道名称和编号。
5)GB/T 919―2002 公路等级代码。
6)GB/T 17730―1999 国、省道主要控制点编码规则。
7)SL 213―98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
8)JT/T 307―1997 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省干线(公路、桥梁、隧道、渡口)代码。
9)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技术设计指南。
10)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与建库总体技术纲要。
11)1:5万矢量地形要素(DLG)内容及分类代码表(暂行规定)。
1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征求意见稿)(方案一)。
1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征求意见稿)(方案二)。
14)土地分类法。
4 有关内容的说明4.1 与相关标准的关系本标准是在我国现有1:500~1:1 000 000地形图图式及其相关的地形要素分类与代码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分类体系,从基础地理信息角度对地理信息要素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归类与补充,通过要素的分类和编码确定类别、等级明确的代码结构,最终形成了我国统一和协调一致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以满足我国当前大、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建库以及数据交换、应用等需求。
通过制定本标准代替现有的标准GB/T 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 14804―93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和GB/T 15660―1995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与所替代的3个标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引入了面向实体对象而非地形图的对象概念;2)各级比例尺地形要素统一考虑,并对原3个标准中要素分类以及同一要素名称进行了统一;3)要素的分类及其代码具有唯一性;4)对要素重新进行6位编码。
修订的本标准与其他3个标准在编码结构及要素分类方面的比较见表1。
表1 编码结构及要素分类的比较4.2 修订的主要内容4.2.1 要素大类将要素划分为以下8大类:1)定位基础;2)水系;3)居民地及设施;4)交通;5)管线;6)境界及政区;7)地貌;8)植被与土质。
要素大类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1)将“测量控制点”和新增的“数学基础”一并放入到“定位基础”中;2)将原有的“管线与垣栅”分开,“管线”独立,垣栅归入“居民地及设施”中; 3)将原有的“地貌与土质”分开,土质与“植被”合并为一大类“植被与土质”; 4)将居民地、工矿、农业、公共设施和垣栅等内容归为一大类,统称为“居民地及设施”。
4.2.2 定位基础1)取消“土堆上”和“埋石点”等非对象分类要素,整个要素分类中类似这样的属性内容都放入到相应要素的属性中进行描述,具体描述见相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字典”标准。
2)增添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和卫星定位控制点等作为小类。
3)将三角点和水准点等控制点作为子类。
4)增添卫星定位点等要素。
4.2.3 水系1)将等深线和水深注记点等内容归入“地貌”大类的“水域等值线”和“水下注记点”中。
2)将渡口、码头、停泊场、助航标志和通航起讫点等归入“交通”大类中。
3)盐田归入“居民地及设施”的“工矿及其设施”中类中。
4)水文站归入“居民地及设施”的“科学观测站”中类中。
5)陡岸和垄归入“地貌”类。
6)水产养殖场归入“居民地及设施”的“农业及其设施”中类中。
7)增添有关岛和沙洲等要素。
4.2.4 居民地及设施1)温室和大棚归入“农业设施”。
2)将居民地划分为:街区、单幢房屋/普通房屋、突出房屋和高层房屋等。
3)将工矿及公共服务及其设施等归入本大类。
4)公共服务设施中增加了商业设施、休闲娱乐、景区以及殡葬设施等内容。
5)增添了行政机构驻地及各类单位标识名称代码,以解决建筑性质分类及其名称注记问题。
4.2.5 交通1)将涵洞由原“交通”要素归入到“水系”要素。
2)公路按照城际公路、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类进行划分。
3)将城际公路按管理等级进行分类,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等。
公路的技术等级(高速公路、等级公路(一、二、三、四级)和等外公路)作为其属性内容考虑;另外根据公路国标的要求,增加了公路主要控制点(高速公路的出口、入口)等要素实体。
4)根据我国大中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现状以及参考城市道路设计等标准,城市道路划分为:轨道交通、快速路、高架路(桥)和街道等,街道区分主干道、次干道和支线。
5)缆车道、索道和渡口等归入其他交通设施中。
6)增添了城市道路信息(如地铁、轻轨、高架路、街道等)和“零公里标志”等要素实体。
4.2.6 境界及政区1)增添了各级行政区域要素。
2)中类按国外、国家、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的等级进行行政对象划分,其他类型的界线归入到其他区域中。
4.2.7 地貌地貌按照其类型划分为自然地貌和人工地貌,并将斜坡、田坎、路堑、沟堑、乱掘地、石垄和土垄归入“人工地貌”中。
4.2.8 植被与土质将原先的“植被”及“地貌与土质”中的“土质”类进行合并归为一大类,有关“植被”的内容划分为“农林用地”和“城市绿地”,并增加与城市相关的“人工绿地”、“花圃花坛”和“带状绿化带”等城市植被内容。
4.3 关于术语“基础地理信息”本标准所描述的术语“基础地理信息”只适用于本标准。
在本标准中已明确且定义在实体对象上,至于实体对象通过何种技术手段和形式的信息来反映,例如是通过矢量还是栅格等形式,在本标准中不涉及。
4.4 关于要素图形、图形码和属性对于要素的图形、图形码和属性的规定及描述已放入到相应的“数据字典”标准中考虑,这样强化了要素分类代码与数据字典的协调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