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新教材——必修课程解读与建议袁书琪

合集下载

自主命题地理高考解读与应对袁书琪

自主命题地理高考解读与应对袁书琪
自主命题地理高考 ——解读与应对
袁书琪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制定核心组成员 教育部地理高考考试说明制定组成员
2009.7
中学地理教师的困惑
地理高考与教学关联度低? 近年地理高考难度偏高? 地理高考自主命题稳中求新? 地理高考“应试指导书”、“考试专家”多? 教龄越大背离高校招生标准越远? 年轻教师难以胜任高三教学? 地理高考自主命题从中学教材出发? 福建——“考试之乡”:1/3进士、1/3院士祖籍
3.1题材比较
自主命题——重庆
考试类型 题材
国家命题 自主命题
高考
高考
地方质检 (单科)
区域地理事实 0+36
20
6+22
重大事件 统计数据 虚拟情景
0+20 8 24
0+20 12+36 12
12 20+8 6
研究型学习、 0
0
实验
高校教研
12
0
本地事实
0
0
4+14
0 0+10
地方质检 (综合)
Ex.40. 3题选1题 或2题选1题
Ex.5-6. 等云量线——国家考试说明没有要求
1.2 标准与阶段
标准
阶段
1.2.1 平稳过渡
——维护社会安定,不宜过难
——保持考试延续性,不能一味求新
——维持学科地位,不能降低为“常识”
难度0.5 / 0.6?——因学科而定
是高考向质检靠 / 还是质检向高考靠?
2019 2019 2019

袁书琪: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阶段特点评析与对策建议

袁书琪: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阶段特点评析与对策建议

(二)知识管理要求:
知识管理对象
知识管理的要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综合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主要的地 理意义。
(三)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的体系
知识管理说明
知识重点在地理意义,知识难点在运
周 期
地 球 自 转
昼夜温差适中 地转偏向力 时差
动规律,尤其是合运动,知识管理的关键 是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之间的。
地转偏向力是重要的自转地理意义,
应属于要掌握的知识,其机制不必要求。
知识管理的体系
知识管理说明
自转动画:
地球→地轴和北极星→阳 光→两极→赤道→昼夜半 球
时差动画:
地球→北半球地表→地点 和子午线→两地点→理想 时区和日期变更线→真实 时区和日期变更线
公转动画:
黄赤交角为O→ 黄赤交角 为 23026’ 且 不 公转 → 黄 赤 交 角 为 23026’ 且公 转 → 北 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 线和南极圈
季节的形成不是公转一种运动的后果,而是自转与公 转方向交叉的合运动的后果,这是知识管理中的重点 与难点,必须突破和掌握。
季节成因知识掌握了,热量带知识也就连带理解了, 时空知识统一管理反而更容易巩固知识,应当由四季 知识延伸到正常知识。地球运动知识属于动态管理, 必须从动画呈现入手,否则难以理解。自转首先要出 现地轴和北极星和太阳光线,在绕轴旋转时依次出现 两极、赤道。昼夜半球。时间的计算,应在转动着的 地表取点,出现子午线,演示同一地点时间变化,再 演示不同地点时间比较,再划分地表时区,最终出现 真实时区,所用画面从地球侧面转为以北极为中心的 投影图。太阳日与恒星日光演示只自转不公转,再演 示自转同时公转,地球也用北极中心投影图。季节变 化,依次演示黄赤交角为零且不公转,黄赤交角为 23026’且不公转,黄赤交角为零且公转。依次出现北 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地球在画面上 为侧现。学生从听描述到自己描述,或听提问作描述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新教材——必修课程解读与建议袁书琪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新教材——必修课程解读与建议袁书琪

以某自然资源为例,说明不同 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 生产力条件下资源数量、质量 水资源特征、组成 对人类的意义
(二)教材 1.水循环
(1)水体相互联系扩大到全球(不限于陆地) 保留陆地水体相互作用 ——高考有考(课标没有) (2)图文不变:水循环 ——发散式讨论(重点)
2.大规模海水运动
(1)删去:海水运动形式(密度流、补偿流) (2)模式图比较:全球风带与洋流(风海流) ——推导形成,即分布规律
二、城市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选修) 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功能 解释其成因。 分区成因(选修)
城 市 与 城 市 化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特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 点(选修) 能差异 理解城市化标志, 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 结合案例了解不同国家城 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 市化不同进程、产生问题 环境影响 及解决途径。
(4)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 :森林变化导致环境变化 活动 水库的影响 ——综合性强,辩证性强 (5)比原教材深入、细分、具体(例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课标有异) (1)图文变化不大——三种地域分异 (2)活动: 选种植物 活动 :垂直带谱 ——学习相关分析 抓主导因素
Ⅲ 必修课程 地理2
观察、调查 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 和数据
运用地理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 新 ) 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 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 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 表达、交流、反思地理学习
(三)情感与价值观
情 感 与 价 值 观
课程标准 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求真、求实科学态度 地理审美情趣 关心国情,爱国爱乡 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全球意识 环保、法制意识、责任感、习惯 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大纲 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爱国情感 环境意识 全球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必修Ⅰ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0月10日上午)

必修Ⅰ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0月10日上午)



· 非洲板块运动与红海形成 · 断层与地形 · 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的影响 ·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对流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地球与月球昼夜温差的比较 · 水循环的能量 · 宇宙有多大? · 地表太阳辐射 · 不同尺度范围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 用 · 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 · 地方性分异景观
·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亚洲冬、夏季季风 · 地球及其它行星特征 · 地球自转速度的纬度变化规 律 · 国际日期变更线 · 恐龙灭绝的证据 ·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 用 ·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 · 陆地自然带景观实例 · 地形与聚落 ·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 展
如,“地球表面形态”的课程标准内 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因素。”
围绕这一目标,“正文课文”组织的 主要内容有: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及其 成因——内力与外力作用;②内力作用 (板块运动、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 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必修Ⅰ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Ⅰ主要是自然地理部 分,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必修Ⅰ内容是高中地理 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必修 I 以地理学科最 经典、最主干、最核心的 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 原理、自然地理规律和自 然地理过程为主要内容。
◆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
◆从活动类型看,“活动课文”分
“思考”、“探究”和“实践”三
种类型; ◆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看,
“活动课文”分为“识记”、“理
解”和“应用”三个层次。
活动——思考
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以 理解和掌握。

高中地理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

高中地理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

高中地理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
引言
新的高中地理课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发现这本课本采用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习地理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在这份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

内容丰富
这本地理课本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

它涵盖了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让我们对地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学习这本课本,我了解了不同国家的地理特点、文化差异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图文并茂
这本地理课本采用了大量的插图和图片,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易懂。

这些图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

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应用
这本课本注重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和实例帮助我们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它介绍了一些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让我们了解到地理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种实践应用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思考
这本地理课本引导我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它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让我们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论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高中地理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非常积极。

它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实践应用和激发思考的教学方法,让我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通过学习这本课本,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议地理课程与高考的“素养立意”

浅议地理课程与高考的“素养立意”

浅议地理课程与高考的“素养立意”袁书琪【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体现水平体系,说明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高考都要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期刊名称】《地理教育》【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地理课程;高考改革;素养立意【作者】袁书琪【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350007【正文语种】中文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

相应地,地理高考改革与发展也有“以地理核心素养立意”一说。

这事关地理课程与地理高考之间的关系,触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既是理论上需要探讨的复杂课题,也是实践中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地理课程与地理高考之间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那是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要系统科学研究的课题,而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体现水平体系,意在管控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高中毕业水平和地理高考通过水平,具体体现了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高考之间的关系,说明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高考都要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

那么,所谓地理高考命题的“素养立意”与“能力立意”,乃至“知识立意”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涉及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与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需要地理课程论以及地理教学目标理论来研究。

国际组织总结战后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是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

核心素养涵盖和综合了三位一体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不让它们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所以,地理课程和地理高考都要在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层面上立意,这与以往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人们对地理课程和地理高考认知上新的发展阶段。

要问“素养立意”的地理高考命题何时开始,有何变化?实属外行。

人教社高中新课程《地理I(必修)》教材介绍解析

人教社高中新课程《地理I(必修)》教材介绍解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Ⅰ课标解读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

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

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

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

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

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旧课程的比较
教育部 课程文件
地理课程的改革
普通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实验) 地理环境
教学大纲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 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
研究对象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 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意义 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中有 重要作用 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衔接 地位 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 领域
问 题
图表有哪些变动 发散问题学生自主想、做 内容增减为什么 高考不考的内容怎么办 课改就是 降低难度 新瓶装旧酒 课改就是多活动 案例怎么用 能力怎么养成
一、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程标准
必修课程 地理1
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 宙 中 的 地 球 用资料说明地球是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大纲 了解地球的宇宙境 了解地球是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四季、五带)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理解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成因 说出气压、风带分布图、移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风带形成 大 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了解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 气 简易天气图分析锋面 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 大气组成与分层
气候主要因素 大气环境保护
(二)教材
1.删去:大气组成与分层 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观察、调查 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 和数据
运用地理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 新 ) 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 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 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 表达、交流、反思地理学习
(三)情感与价值观
情 感 与 价 值 观
课程标准 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求真、求实科学态度 地理审美情趣 关心国情,爱国爱乡 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全球意识 环保、法制意识、责任感、习惯 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大纲 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爱国情感 环境意识 全球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初步的地理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与人合作运用知识与 技能 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四、课程目标的改进(一)知识与技能源自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地理环境组成与特点
地球和宇宙环境基础知识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 知识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与技能 人文环境形成和特点 可持续发展意义和途径
(4)图文不变: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推迟到直 射点移动前(难点) 增加:图上标注直射点移动轨迹 删去:五带——应画示意图、列表(时、空) 抓住二分二至 4. (增设)地球的圈层结构 (1)内部圈层与界面 难点:地震波 (2)外部圈层 要区分岩石圈/地壳/地幔
二、大气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图标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风带分布图 教学大纲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新教材 ——必修课程解读与建议
袁书琪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制定核心组成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地理选修3》主编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2008年7月
问 题
新课程改变很多 从知识为本转变为能力为本 减轻负担为目的 坚决贯彻新课程 课时不够 新课程是素质教育 新课程指导高考 新课程只管高中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分层特点
(二)教材
1.宇宙中的地球(狭义)
(1)都有:各种天体图文介绍——“谈天”为了“说地” (2)天体系统层次“俯瞰”图:从小到大,从属关系和 空间位置更加明确——找出各层位置,列树状图 (3)九大行星比较:有图没表——列表比较说明“普通 行星” (4)列出“存在生命的行星”专题(难点)——发散探 究 有的放矢:水、热、气 再利用上一个专题的比较 (5)探索地外文明:阅读、活动 (6)近年高考不大考——但是中学的基础知识
3.地球的运动 (1)图文不变:自转、公转 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傅科摆太深 (数理) ——近年少考 (2)图文不变,加世界时区地图及思考:地球自 转与时差(原来:昼夜交替与地方时) ——太浅,要大大加深,与复习衔接 —— 只是基础的平面判读 不是立体的空间计算 (3)删去地转偏向力(难点)——其实很有用 下面要用
3.气压带和风带(不提“全球性大气运动”)
(1)增加三圈环流模式图——标风向箭头 (2)增加各纬度带空气运动模型图 ——推导过程说明分布规律 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3)冬夏气压中心(不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
增加空气柱地图,看图活动判断气压、风带 (4)将季风作为气压中心的应用(配地图) ——看图分析季风成因 (5)单列专题:气压、风带对气候影响 ——用案例(几个地方的水热统计图) 地图对比:两大洲气候类型不同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必修1 必修上 选修1天文 必修2 必修下 选修2海洋 选修一 选修3旅游 选修二 选修4灾害 选修5城乡 选修6环保 选修7GIS 必修3
三、课程要求的演进
课程标准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 学习能力 生存能力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地理问题探究 教学大纲 终身发展有用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能量来源改为阅读——物理 (2)图文:太阳能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分组 专题探究 (3)活动:立体曲面坐标图、柱状统计地图, 太阳辐射与生物量相关比较分析——高考能力 之一,重方法、过程 (4)图文不变:太阳大气分层,黑子和耀斑及 其活动 (5)删去月相、对宇宙新探索——选修
(1)不提“热力作用”、“削弱作用”、“温室 效应” 术语,只提“受热过程” 减少:散射、温室示意图 增加:长波、短波图示 分吸收、反射、长波、短波 ——指图说明 (2)不提“热量平衡”,保留活动及图 ——指图说明受热全过程
(3)保留热力环流,删去城市热岛环流 增加实验,海陆风活动 ——看图、填图说明 (4)水平运动 增加地转偏向力阅读 增加气压梯度分布与风向活动(地图) ——加强等值线读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