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墨子《所染》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墨子》

《墨子》

《墨子》墨子亲士【原文】入国〔1〕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2〕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3〕;桓公〔4〕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5〕。

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6〕而大丑也。

太上〔7〕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解】〔1〕入国:治理国家。

〔2〕缓:怠慢,耽误。

〔3〕文公:晋文公,名重耳。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出走:逃亡。

〔4〕桓公:齐桓公,名小白。

春秋时齐国国君。

〔5〕遇:遭遇,遭受。

吴王:名夫差。

春秋时吴国国君。

摄:震慑。

〔6〕抑:容忍,忍耐。

〔7〕太上:最好的。

【译文】治理国家,如果不体恤爱护有才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看到贤能的人不立即亲近,那么这是对国君的怠慢。

没有贤才就不能应付急难,没有士人就无法考虑国家大事。

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

从前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而后匡正天下;齐桓公离开国家,而后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夫差灭国的耻辱,而后成为震慑中原诸侯国的贤君。

三人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取得成功,都是由于对治理国家能够忍耐奇耻大辱。

最好的是不要失败,其次失败了而能够成功,这叫做善于用人。

【原文】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1〕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2〕其志,内〔3〕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逼臣〔4〕伤君,谄下伤上。

君必有弗弗之臣〔5〕,上必有谘谘之下〔6〕,分议者延延〔7〕,而支苟〔8〕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注解】〔1〕足:充足,满足。

〔2〕败:衰败,丧失。

〔3〕内:退。

〔4〕逼臣:宠爱的臣子。

〔5〕弗弗之臣:直言进谏的臣子。

〔6〕谘谘(zīzī)之下:敢于争辩的臣子。

墨子名言

墨子名言

1.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

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3.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5.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6.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7.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8. 力,形之所以奋也。

圆,一中同长也9.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0. 兼爱。

11. 非攻。

12. 尚贤13. 尚同。

14. 节用。

15. 节葬。

16. 非乐。

17. 非命。

18. 天志。

19. 明鬼。

20. 兼相爱,交相利。

21.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22. 今重不为不义攻国。

23. 备者,国之重也。

24. 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25. 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6.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27. 万事莫贵于义。

28. 以攻战亡者,可胜数。

29.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30.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31. 俭节则唱,淫佚则亡。

32. 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33.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34. 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5. “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

36. 快马加鞭解:给快跑的马再抽几鞭,使它跑得更快。

用来形容:快上加快,疾弛飞奔,或用以比喻不断努力,继续前进。

述源:《墨子•耕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则。

《墨子》原文及译文

《墨子》原文及译文

墨子》原文及译文墨子》墨子亲士【原文】入国〔1〕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2〕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3〕;桓公〔4〕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5〕。

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也,皆于其国抑〔6〕而大丑也。

太上〔7〕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解】〔1〕入国:治理国家。

缓:怠慢,耽误。

〔3〕文公:晋文公,名重耳。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出走:逃亡。

〔4〕桓公:齐桓公,名小白。

春秋时齐国国君。

〔5〕遇:遭遇,遭受。

吴王:名夫差。

春秋时吴的。

【译文】治理国家,如果不体恤爱护有才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看到贤能的人不立即亲近,那么这是对国君的怠慢。

没有贤才就不能应付急难,没有士人就无法考虑国家大事。

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

从前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而后匡正天下;齐桓公离开国家,而后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夫差灭国的耻辱,而后成为震慑中原诸侯国的贤君。

三人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取得成功,都是由于对治理国家能够忍耐奇耻大辱。

最好的是不要失败,其次失败了而能够成功,这叫做善于用人。

【原文】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1〕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国国君。

摄:震慑。

〔6〕抑:容忍,忍耐。

7〕太上:最好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2〕其志,内〔3〕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逼臣4〕伤君,谄下伤上。

君必有弗弗之臣〔 5 〕,上必有谘谘之下〔6〕,分议者延延〔7〕,而支苟〔8〕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注解】〔1〕足:充足,满足。

〔2〕败:衰败,丧失。

〔3〕内:退。

〔4〕逼臣:宠爱的臣子。

〔5〕弗弗之臣:直言进谏的臣子。

〔6〕谘谘(Z izi)之下:敢于争辩的臣子。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兼爱提升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兼爱提升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课外拓展阅读】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所染《墨子》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注],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堪:同“湛”,浸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B.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C.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D.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解析】“者”表提顿,其后一般应停顿,排除B、C两项。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全文)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全文)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全文)作者简介:段姗姗(1990――)女,汉,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思政)摘要:“人之初,性本灵,染于苍,入于黄。

”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时都离不开谈人性,墨子的贡献就在于提出“染丝说”,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和培养作用。

本文以此得出启示,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墨子,染丝说,教育环境,青少年,家庭,学校,社会一、详解墨子“染丝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①(新译:墨子看到染丝的人感叹说:丝用青色染料染过就变绿,用黄色染料染过就变黄。

所用的染料不同,颜色就不一样。

浸入五种染料就会有五种颜色,所以染色的工艺必须慎重。

)此即为墨子的染丝说。

墨子认为,首先,人性不是先天决定的,生来的人性就像一块待染的素丝。

其次,把丝投入什么样的染缸,就能染上什么样的颜色。

就是说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里,就会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因此,人性如丝,必慎其所染,择其所染。

墨子以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

他的这一比喻实际提出了人性如素丝的观点,即“染丝说”,也有人概括为“人性素丝说”。

墨子的“染丝说”即可理解为环境影响论,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习性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纵观国内外其他教育家相似的观点也有不少。

教育家孔子也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对人性心理发展的作用,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即先天秉性;习,即后天习惯。

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相差不多的,但习惯性格则是后天塑造的结果,所以也相差甚远。

英国哲学家洛克也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墨子名言及翻译

墨子名言及翻译

墨子名言及翻译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

《墨子耕柱》战国墨子《墨子耕柱》。

言:言谈。

称:称扬。

汤文: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文,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领袖。

行;行为。

譬:比如。

稀(xi西):猪。

这两句大意是:言谈必称扬商汤周文,行为则比如猪狗一般。

这两句以言美行恶的反差对比,十分典型地概括出那类言行不一的人的低下品格,可用以形容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虚伪可耻的两面派人物。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中》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中》。

党:袒护。

偏:偏爱,偏私。

嬖(bi 避):宠爱。

颜色:指女色。

这几句大意是:不袒护自己的父兄,对有钱有势的人不讲私情,不宠爱女色。

这种待人处世的态度,体现了公正无私的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可以借用以表彰那些公正的掌权者。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墨子非命上》战国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墨子尚贤中》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中》。

迹:察看行迹。

这几句大意是:听听他们的言论,看看他们的实际行为,考察他们所具有的才能,谨慎地授给官职。

除官授职要慎重。

对准备授官的人要先听听他的言论如何,再看看他的实际行为如何,综合考察出他的才能有多大,然后授予适当的官职,切不时盲目行事。

这几句对当今领导者考察选拔干部有借鉴意义。

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修身》战国墨子《墨子修身》。

原:同源。

(h o浩):同浊的江河水流必定不清,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败坏。

这两句以水源和水流的关系作比,说明行不信者一定有名必耗的恶果,规劝人们注意养成恪守信用的美德,今天仍可引用。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战国墨子《墨子非乐上》。

利人:对别人有利。

乎:语助词,表示停顿。

这两句大意是: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做下去,不利于别人的事就停止不做。

这两句不仅语言平易浅近,而且所说的道理也很朴实。

人在少年(古文原文及译文)

人在少年(古文原文及译文)

人在少年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xiá),熏渍(zì)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无(w ù)友不如己者。

”——《颜氏家训》节选之二
注释
①神情:思想情操。

②与:结交.
③款狎(xia)不庄重的亲近。

④熏渍(zi)陶染:熏陶感染。

⑤操履:操行。

⑥艺能:技能。

⑦鲍鱼之肆:出售咸鱼的店铺。

鲍鱼:咸鱼,其气味腥臭。

肆:店铺。

⑧是之谓:即“谓是”,宾语前置。

说的就是这个。

是:这个。

⑨但:只。

君子慎交译文
人在少年时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与他亲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谈举止,即使并不是有意向对方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相似起来,何况操行技能等明显容易学习的方面呢?因此,和品学兼优的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

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孔子说:“不结交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了。

《墨子.所染》阅读练习

《墨子.所染》阅读练习

《墨子.所染》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舜染于许由、伯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所染》原文及翻译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
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译文: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

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

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

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
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

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

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

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

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

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

上述这六位国君,并
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

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

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

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

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

《诗》上说:“选好染料。

”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