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汇系列考点7.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含解析

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考点难度星级命题可能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7近代法国政治制度★★★○○○18工业革命★★★★○○○○21赫鲁晓夫改革★★★○○○2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6对外开放★★★○○○【原题再现】秦朝后,官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的现象成为常态,材料所述现象A.易造成地方管理失控B。
有助于封建专制加强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缺乏监督制度的保障【答案】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监察制度(1)秦:御史大夫(2) 汉:刺史制度(3)北宋:设通判(4)明朝:特务机构(5)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中央设科道(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唐朝的门下省,宋代设谏院,明清专制皇权加强,谏议制度废除。
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历史起源很早,自先秦时代已逐步建立起行政监察制度。
中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自秦汉时期开始,为发展阶段,三国魏晋南北朝,为完善强化阶段,隋唐至明清为行政监察制度最严密时期。
其特点表现在:①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②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
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是高考的冷点.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C。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共16张)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 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 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 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 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 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 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 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 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地方:隋时,实行巡按制度;
中央:御史台属于国家最高监察机关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职责是监察文武百官,参与司法审判
•殿院:职责是监督、纠正百官的仪表及礼节
唐
•察院:品级虽低,但监察范围广,权力大;其任务是监察地方官吏;
谏官(谏议制度):门下、中书省( 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 )
地至方隋:唐设时监期察,御监史察,制专度门的巡发回展按魏有察征所何:属特以州点直县?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
据材料1.2及所学,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3:(史料:朱作元用璋:“重典治吏”)朱元璋毫不留情地诛杀贪官,是中国历史上治
贪最严、出手最毒的一①位对皇加帝强。政凌府迟对、官开吏水的、监铁督刷,子调、整钻统头治都阶用级上内了部,矛每盾年,杀维官系无统数治, 但是腐败的官员仍是阶杀层一稳茬定来性一,茬起,了并一未定有的更作有用效;地好转。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本网小编整理了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希望大家今早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更多高考复习资讯本网站会不断更新,敬请随时关注。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
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
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
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监察制度如下:
1.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2.汉朝:汉承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关主要有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3.魏晋隋唐时期:魏晋时期,中央三大法司基本形成,其中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
唐代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若干人组成。
此外,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玄宗开元间增为十五道),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
4.宋朝:监察机关的权力进一步扩大,首先弹劾的范围扩大了,其次允许御史“风闻弹人”而不一定要有实据。
5.元朝: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制,监察机关的地位明显提高,监察机构进一步充实。
6.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增设13道监察御史110人,分掌京师和地方监察工作。
建立了监察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各朝代都有所发展与变化,但总的来说,都以监督官员行为、维护法律实施为主要职责。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官吏监察制度”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官吏监察制度”专题复习●张会英 娄卫星在文科的综合复习中,我们必须寻觅时政热点与所学知识的联结点,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反腐倡廉无疑是当今的一大时政热点,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反腐倡廉相关内容的挖掘。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官吏监察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对此专题进行简要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专题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
在监察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行使监察职能的官职和机构。
如秦朝的御史大夫,两汉时期实行的刺史制度,唐朝时起用的谏臣如魏征等,北宋时设知州和通判,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明朝设立都察院,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吏治的清明,同时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的一种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到了封建社会,秦朝官员任用制度是直接由皇帝任免;两汉时是察举制,重品行;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隋唐实行科举制,北宋时进一步加强;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实行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政治统一和民族凝聚力,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后期科举考试日益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
【例题分析】东晋南朝、隋朝、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分析] 本题是2001年春季高考试题。
选官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
本题涉及三个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考察的知识量很大,要求体现461的历史思维能力也较高。
首先从教材中概括出这三个时期各采用了何种选官制度,然后再结合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原因和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 引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部分,起源于古代的官僚体制。
它是一种提供监察和制约官员行为的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
2.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六部制度。
六部制度是由隋唐时期开始形成并在宋代达到成熟的官僚体制,其中包括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
这些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行政、军事、司法、工程和人事等事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监察制度逐渐从这些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监察机构。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唐代开始到宋代,主要以宰相为监察机构的负责人,例如唐朝的宰相崇祯、宋朝的宰相文彦博等。
第二个阶段是从元代开始到明清时期,监察机构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专门负责监察官员行为的机构,例如元朝的御史大夫、明朝的锦衣卫、清朝的总督巡抚等。
3. 主要特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3.1 建立制度层级古代监察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层级。
这个制度层级包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例如中央的御史台、地方的巡抚衙门等。
这种制度层级的建立,有利于监察机构对官员行为的全面监察和制度的执行。
3.2 审查官员履职情况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审查官员履职情况。
监察机构通过日常巡查、举报和督责等方式,对官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和检查。
如果发现官员有失职、贪污、腐败等行为,监察机构将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3.3 受到律法保障古代监察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受到律法的保障。
监察机构依法对官员进行调查、审判和处罚,确保官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这种律法的保障也为官员行为的监察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制度基础。
3.4 监察机构的独立性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监察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负责监察官员行为的机构。
高考复习热点一之古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1、属性:政治制度范畴2、目的:维护皇权和君主专制统治3、特点:监察机构独立化、监察机构独立化、监察官员选任制度化、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法律化、监察职能广泛化4、评价监察制度积极:弹劾不合格官员使官僚机构正常运转,促使皇帝作出正确的决策,局限性:监察职能受制于皇权,监察权与行政权混淆现实意义:监察制度的优劣关系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对于我国现行的廉政法制建设和监察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监察制度中的有益部分对当代我国的反腐倡廉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5、启示(改进、完善措施):确保监察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大力完善监察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监察官员的整体素质,适度扩大监察活动参与主体6、古代监察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两大系统构成: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
御史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则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御史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芽,伴随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
夏朝:每年孟春,遒人(帝王派去了解民情的使臣)以木铎巡行于道路上曰:“尔官众当更相归正也,尔百工各执尔艺以谏于上也。
”“吏啬夫为检束群吏之官,”“人啬夫为检束百姓之官”。
从这些记载,可见夏朝已经有了规谏制度,并且也有监督百官的制度。
殷商:出现了专门治官的《官刑》。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
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
”夏、商、周三代,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了对国家各级官吏进行监察的必要性,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史载,齐威王与赘婿淳于髡饮酒后宫,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可见御史的纠察职责对于百官之震慑作用。
先秦以前,从整体上讲,此时的监察活动尚属简单,既没有制定专门的监察法规,亦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并肩负起监督各级官吏的职责。
人教版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一.知識歸納1.秦漢:秦朝在中央設禦史大夫,主管秘書兼管監察;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權重”,可以監督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監察事務。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設通判,用以牽制監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設禦史臺為監察機關。
4.明清:明初在中央設都察院管監察;在地方設提刑按察司,分管監察和司法。
二.規律小結1.中國古代監察機構是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政體下的職能部門。
2.中國古代監察部門的設立實現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門的分權、制約,為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熱點冷點1.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具體內容是高考的熱點。
2.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與中國近現代、世界近現代的監督機構的對比是高考的冷點。
四.高考題例01.(2004全國二卷文綜17)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官僚的監察、控制而採取的措施是A.實行察舉制B.設置刺史C.取消封國D.創設禦史大夫02、(2006年重慶文綜13)下列機構中負責管理監察事務的是①唐朝門下省②元朝禦史臺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④清朝議政王大臣會議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03、(2007四川文綜12)加強對官吏的檢察是實現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曆,下列機構或官職具有監察職的是①禦史大夫②通判③禦史臺④軍機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04.(2008四川延考區文綜12)漢武帝時分全國為十三部(州),置刺史。
當時刺史是A.州級地方行政官員B.州級地方監察官員C.具有行政職能的監察官員D.朝廷派出監察地方的官員05.(2009海南歷史5)“漢承秦制”亦有創設。
以下屬於西漢創設的制度是A.什伍連坐B.郡縣行政C.刺史監察D.皇權獨尊高考題例答案及解析:01.B從西漢時刺史可監督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職能可得出結論。
02.C①掌握詔令的審議;④掌控軍國大事的決策權,嚴重制約皇權。
03.A軍機處不具備監察職能。
04.D熟悉刺史的來源及職能。
05.C四個選項中,只有刺史監察一項是西漢武帝時創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 3、4、宋代:中央----御史台三院 地方----提点刑狱史 通
•
判
• 5、元代:中央----御史台 地方----(设22道)肃政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兼有治官、监督、 制衡、检察、弹劾、惩戒和教育之效能,充分 体现了监督之意。( 右图 ) 材料2:“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 朕医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
中央
地方
监御史
郡、县
御史府:御史大夫
汉武帝
丞相司直+给事中
西汉末年
御史台:御史中丞
汉武帝
丞相史 州部刺史
州、县、郡 13个监察区(州部)
县乡:督邮
• 特点: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二. 形成于--秦汉 ( 基础掌握 )
④相对而言体制较为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
• 以小御大;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三. 发展于--魏晋 ( 一般了解 )
提示:高考出题较少,考频不高;但作为过渡知识,应有所了解
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呈现怎样的新特点? ①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 ②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 ③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 ④谏官系统开始系统、规范化。;
地至方隋:唐设时监期察,御监史察,制专度门的巡发回展按魏有察征所何:属特以州点直县?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
•(①全御国史分权为力1逐0个渐监扩察大区,,并称享1有上0道部最,分负后司盛增法名1权的5;道谏,臣每。道设监察御史 1人,称 按②察形史成、台采、访谏处并置立使的、局观面察;处置曾使任等谏)议③大监夫察、机左构光系禄统大化夫,,独一立生性增强; ④监察职权范围及对象广泛化上,疏职言权事分二工百明多确次化,;所言多被唐太宗 ⑤行政、司与监察关系的调整所和采加纳强。,相互渗透;
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 意在加强对这两地的管理 )
地方: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中央派出、监察御史)常
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宋元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有何新变化? ①首开“台谏合一”先河(宋代); ②闻风弹人,定期奏事,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 ③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专历 题史 复专 习题 :复 中习 国: 古中 代国 监古 察代 制 监 度察制 度(共16 张PPT)
清 地方:全国分为15道(后增至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中央派出、
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明清(前期)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有何新变化? ①改变了唐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列、三院分立的体制,实现了监察组织的 空前完整和统一; ②监察权的集中,是明清监察制度的突出特点;
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地方:隋时,实行巡按制度;
中央:御史台属于国家最高监察机关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职责是监察文武百官,参与司法审判
•殿院:职责是监督、纠正百官的仪表及礼节
唐
•察院:品级虽低,但监察范围广,权力大;其任务是监察地方官吏;
谏官(谏议制度):门下、中书省( 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 )
•
访使
• 6、明清:中央----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地方----监察御
•
史 厂卫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 资 料 卡】——孟德斯鸠 “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这是一条万古不 易的经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2、形成台谏并 立的局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专历 题史 复专 习题 :复 中习 国: 古中 代国 监古 察代 制 监 度察制 度(共16 张PPT)
四. 成熟于--隋唐 ( 知识掌握 )
中央:隋文帝时,沿用御史台,御史直接对皇帝负责;
隋
隋炀帝时,增设司隶台,长官为司隶大夫,职掌为巡察京畿内外;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专历 题史 复专 习题 :复 中习 国: 古中 代国 监古 察代 制 监 度察制 度(共16 张PPT)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专历 题史 复专 习题 :复 中习 国: 古中 代国 监古 察代 制 监 度察制 度(共16 张PPT)
宋元——完善时期
宋朝
在中央承唐制御史台辖下三院
地方:(1)汉初由丞相随时派出“丞相史”监察各郡工作;
(2)汉武帝时期,形成“刺史制度”.(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监督,划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各派一名刺史实行•监特察点:)
秦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何特点?
• 位卑而权重;
①有中央地方之分; ②监察和行政初步分开; ③监• 代察表大中权央服,务监皇察权地;方;
中央:①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
明
②设六科给事中,“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拥有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地方:①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时受皇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 ②设三司,其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司法和监察职能
中央:承袭了明制 道监察御史的设立,意味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监察。
监察御史
监 州 ( 通 判 ) 路:转运使、提点行狱公事
元朝
御史台:御史大夫(蒙古贵族) 江南和陕西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使
22道监察区
• 特点:首开“台谏合一”先河;元朝形成全
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专历 题史 复专 习题 :复 中习 国: 古中 代国 监古 察代 制 监 度察制 度(共16 张PPT)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专历 题史 复专 习题 :复 中习 国: 古中 代国 监古 察代 制 监 度察制 度(共16 张PPT)
明清——强化时期
明朝 清朝
都察院:都御史
厂卫制度
13道监察御史 提刑按察司
六科给事中
巡按御史
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都御史
15道监察御史
监察官风闻言事
• 特点:实现了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
机但要他秘们书在和行中使央监监察察权之时职,;却(“代汉表承中秦央制,”可) 以毫无顾忌地举劾二千石的郡
国守相,其权利是相当大的;
汉
顾(炎2)武汉指末出,“建夫“秩御卑史而台命”之(尊长,官官称小“而大权司之空重”,)作此为小是大中相央制行,政内监外察相维机
关之,意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路一级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司等,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
•中史央料::仍规承定袭:了御御史史每台月,必但须提向高上御奏史事大一夫次品,级称,“并月规课定”由;蒙上古任族后人百担日任
元
必突须出弹变人化,:否江则就南要和罢陕黜西为特外设官行或御受史罚台俸,处其分组,织名与为中“央辱御台史钱台”相。同,作为
——元世祖 忽必烈
据材料1.2及所学,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3:(史料:朱作元用璋:“重典治吏”)朱元璋毫不留情地诛杀贪官,是中国历史上治
贪最严、出手最毒的一①位对皇加帝强。政凌府迟对、官开吏水的、监铁督刷,子调、整钻统头治都阶用级上内了部,矛每盾年,杀维官系无统数治, 但是腐败的官员仍是阶杀层一稳茬定来性一,茬起,了并一未定有的更作有用效;地好转。
朱元璋气得捶胸顿②足作说为:国“家我权欲力除的贪调赃节官和吏平,衡奈器何,朝有杀利而于暮避犯免?政”令执行障碍,修
据材料3及所学正,统说治明政中策国,古稳代定监统治察秩制序度;又存在什么问题?
③重视言官谏诤制度作用的发挥,以匡正君主、谏诤得失、修正
问题:①依统赖治性政,策取、决维于护皇封权建的统定治夺;是强化皇权的政治需要;
②易于导致监察权力的失控 (如:东汉的州牧;明朝的厂卫); ③缺乏一定的社会(群众)基础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一. 萌芽--先秦 ( 简单了解 )
史料1:“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淮南子·主术训》
史料2: “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 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 姓之闻其过哉” ——《资治通鉴》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专历 题史 复专 习题 :复 中习 国: 古中 代国 监古 察代 制 监 度察制 度(共16 张PPT)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专历 题史 复专 习题 :复 中习 国: 古中 代国 监古 察代 制 监 度察制 度(共16 张PPT)
六. 完备于--明清 ( 知识掌握 )
中央:御史大夫( “三公”之一 副宰相 ) -- 行使监察百官的权力
•材料:“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
秦 监临”
——《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地方:设监御史 -- 监察郡县内各项工作
•材中料央::刺(1史)西秩汉六初百石,,沿秩袭级御相史当大卑夫微作,为而长官官位,又御低史于中郡丞守为;副,兼掌皇帝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 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 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 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 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 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 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 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 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