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阅读练习题

合集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3.11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在评论叶芝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

”仔细思量,这里的爱尔兰,应该不但指叶芝的地域意义上的祖国,更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奥登的话揭示了文化的强大制约力。

对于一个作家,他接受制约的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依赖于语言——准确地讲,是他使用的母语。

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

在俄语,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英语世界不能忘记莎士比亚和哈代,而在汉语的天空,最亮的星辰是屈原和李白,是曹雪芹和鲁迅。

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

共同的生存境遇,让他和他的读者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和声音连着最深的疼痛。

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使他们更能够听得出哪是正色厉声,哪是弦外之音,哪些静默不亚于洪钟大吕,哪些笑声其实是变形的哽咽。

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相比条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视莫逆。

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定是为他的同胞而写作,以赢得他们的赞誉为目标,此外的其他动机都是可疑的“尽管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深处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无法获得对等的理解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

我们如何使外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取材于彭程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

成都七中高2025届高二语文10月阶段性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成都七中高2025届高二语文10月阶段性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

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

”墨子想。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

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

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

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

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

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④不逾.矩________(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日: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可以为.师矣 C.而: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D.时:①学而时.习之 ②元方时.年七岁(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结合实际谈谈对你的启发。

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各有所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每个人都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八章①子日:“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②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③子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④子夏日:“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张》)⑤子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⑥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学而》)⑦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⑧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经过适当的转换,从能源中可以获得人们所需的各种形式能量来为生产或生活服务。

核能是被人类发现比较晚的一种能量形式,但已在世界能源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能源被使用的广泛性和技术成熟程度,可将能源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类。

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能量资源,称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能等;而开发利用较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

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

在我国,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但在发达国家,核能已被大规模利用,被视为常规能源。

世界各国常规能源的资源量和储采比差别很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现有开采速度,石油可供开采约57年,天然气可供开采约56年,煤炭可供开采110年;而我国这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只有11年、29年和31年。

与此同时,大量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臭氧层损毁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寻求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工作一直受到重视,目前看来,核能是唯一能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

目前,我国发电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其中化石燃料发电量占78%,在世界各国中占比最高;水电约占17%,核电只占1.9%,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加起来约占3%。

其他国家则各有特点:水电方面,巴西占比最高,达75%;核电方面是法国占比最高,达72%;而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较高的是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

材料二核聚变反应主要源于氘-氚的热核反应。

氘可取自海水,氚可用锂制造,因此聚变燃料主要是氘和锂。

海水中氘的含量为0.03g/L,据此估计世界上氘的储量约40万亿吨;地球上的锂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亿吨。

专题11 《论语十二章》三年中考真题(原卷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专题11 《论语十二章》三年中考真题(原卷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三年中考真题 (原卷版)【2021·四川成都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节选自《〈论语〉十二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借 B .久而乃和.和:暖 C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着 D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策之.不以其道B.不敢出一言以.复/全石以.为底C.学而.不思则罔/濯清涟而.不妖D.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论语专项练习

论语专项练习

《论语》第01—05篇练习(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约:贫困。

(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

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答案】(1)比喻;颜渊(2)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1)首句翻译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故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论语》(里仁)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座号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1①子曰:“里①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

”(《里仁》)
【注】①里:居。

②德:有德之人。

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慎重选择。

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

”(《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同的人来亲近他。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4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

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3分)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孔子的交友之道对你有何启发?
五、阅读《论语》中的五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严格要求自己。

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2)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

六、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
七、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1)关于孔于“推己及人”的“恕”材料中是如何表述的?请用一句原文概括。

(1分)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3分)
八、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九、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7.16)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2分)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十、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从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是“□□□□“□□□□”“□□□□”(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4个字)。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

”(《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注: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

已,止也。

②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

③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己达德,除了可以通过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反省自己,从而达到目的。

B、孔子对世人发出“已矣乎”的感叹。

“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绝望。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

D、真正的君子,心地光明磊落,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能改。

(2)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