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美学思想分析
老子美学思想对构建生态文化的启示

老子美学思想对构建生态文化的启示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老子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界的和谐美。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种和谐美反映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的“天地相顾,万物共生”这句话中。
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而言,这启示我们要追求自然界中的和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
其次,老子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界的简约美。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精髓,不必过多装饰,就能体现出美的本质。
这种简约美反映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的“简之至美”这句话中。
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而言,这启示我们要追求自然界中的简约,不要过度消费,不要浪费自然资源。
最后,老子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界的宁静美。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美,不需要外界的干扰,就能体现出美的本质。
这种宁静美反映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
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而言,这启示我们要追求自然界中的宁静,避免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界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当追求自然界的和谐、简约、宁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老子生态美学思想分析

收稿日期:2008-11-12作者简介:张欣(1973-),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5 No .2February .2009老子生态美学思想分析张 欣(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老子从“自然无为”生态美学原则、“天人合一”生态平等思想以及生态和谐共生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
老子美学思想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生态美学;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29-03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分别对立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亲密关系,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1](P35)。
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正确认识这些生态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老子主张取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
“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成为老子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其根本特征是心源与造化之间的互相触发,互相感会。
《老子・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的根本法则。
老子的“自然”有“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鱼在水中游是“自然”,鸟在天上飞是“自然”,万物都有自然之理,天、地、人、“道”都遵照本身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原则。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生态自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
自古以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对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从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和其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1. “道”是自然的本原老子主张“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营造和谐生态环境的最高指南。
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随着自然规律而存在,人类应当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要与自然为敌,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2. “无为”是自然的法则老子强调“无为”,指的是不作为、不干预,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发自然地运行,在其中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应当学会放下过多的欲望和干预,顺其自然,与自然相处,做到与之和谐共生。
3. “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的道理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强调柔弱和谦逊的美德。
他认为,自然界中柔弱的一方往往能战胜强大的对手,因为柔弱可以适应环境变化,而刚强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毁灭。
人类应当向自然中的柔弱一方学习,不要过于自大傲慢,而是要保持谦逊和顺应自然的态度。
4. “物我一体”是自然的观念老子倡导“物我一体”的观念,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他主张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要盲目侵占自然资源,而是要与自然相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1. 培养环保意识老子生态自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对当代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启示。
在当代社会,人们应当借鉴老子的思想,树立环保意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不要盲目开发和污染环境,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倡导节约型生活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这一观念对当代社会倡导节约型生活有一定启示。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包括阐述自然观、生态观和治理观。
这些维度综合构建了老子在生态自然方面的思想体系,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老子的自然观是基于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整体,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循环。
他将自然比作“大川”,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进程和运作方式,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它。
老子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对抗关系。
这种自然观对于当代社会,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的背景下,人类需要积极拥抱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老子的生态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他提倡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提倡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破坏。
这种生态观对于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背景下,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老子的治理观强调无为而治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会破坏自然的原有秩序,人类应该保持谦虚而谨慎的态度,顺应自然的自发演化。
老子主张以德治国,倡导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
这种治理观对于当代社会的治理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信息爆炸和社会变革加速的时代,政府和管理者需要反思权力的运用方式,采取适度的干预和管理,给予个体和组织更多自主权,以实现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的平衡。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利益,忽视了自身与自然的联系。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醒人们重新认识自然,重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生态自然思想影响深远,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本文将从基本维度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生态自然思想。
一、基本维度1. 自然观。
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体,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联通,各物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人类作为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平衡与稳定。
2. 倫理观。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诸事万物的自然规律。
人应该顺应道而行,依据人类属性和情感与环境和谐相处。
敬畏大自然,爱护生命,尊重生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3. 生命观。
老子把人与自然、生命联系起来,认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相互交织,人的身体与大自然相通。
他倡导珍爱生命,珍爱自己,珍爱他人,唯有保持心灵平静,心态坦然,人才能不断发现与体验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
4. 发展观。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永恒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循环的、往复的。
人们应该注重自然现象的循环与往返,以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成长发展的榜样和阶梯。
同时,他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遵循自然规律而非进行人工改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当代价值1. 增强生态意识。
老子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珍视自然资源,建立和谐稳定的人与自然关系。
2. 推进可持续发展。
老子在其发展观中强调循环发展,即发展应该遵循环往复的规律。
在当代,我们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使发展不损害生态环境,不削弱人类福利,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3. 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倡导尊重、爱护大自然,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发现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前人类与自然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逐步回应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形成和谐的人类与自然秩序,建立更加美好的未来。
老 子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

老子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老子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智慧。
在当今社会,当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时,重新审视老子的这一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试图为人们寻找一种和谐、宁静的生存之道。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
而“法自然”则是指道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不受人为的干预和破坏。
在生态领域,“道法自然”意味着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秩序,人类应该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肆意地去破坏和征服。
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每一个生物、每一个元素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比如,森林中的树木、花草、动物、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树木为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和食物来源,动物的活动又有助于传播花粉和种子,促进植物的繁衍。
而微生物则分解着动植物的遗体,为土壤提供养分,维持着土壤的肥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类常常出于自身的利益和欲望,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
例如,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过度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地质结构破坏、环境污染;无节制地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使得土壤和水源受到污染,危害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
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还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尽管我们拥有科技和智慧,但也不能傲慢地认为可以主宰一切。
自然界有着无穷的奥秘和力量,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
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飓风等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渺小。
这就警示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要轻易地去挑战自然的权威。
同时,“道法自然”也倡导一种简单、适度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奢华的生活。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1 关于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根植于天地自
然认知,以天地万物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基础,探讨如何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要相互顺应,而且
人的思想要以自然动物的正常行为为榜样,以天性中涵养心性的方式,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在于一种自然的平衡中探索人生,使自然与人
类和谐相处。
2 伦理建设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将自然与伦理建设结合在一体,以自然为
基础,顺应万物自然发展规律,使人以天性中崇尚和顺从为原则,人
与自然之间互动协调,实行内在自我协调,这样人可以从中获得理想
的满足。
老子朴治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自我统一的理念,即以内在的平
衡来进行实践,使自然与人之间的统一得以实现。
而且,老子朴治伦
理思想还建议,人们要将理性贯彻落实,实践其中包含的仁义道德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念统摄一切。
3 关于现代启示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不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搞乱,而且还把社会生活搞乱,人与人
之间关系也非常不和睦。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getong实践,启发人
们意识到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关系之间的和谐共生,使偏离自
然的人行为得以规范。
朴治伦理思想也教导人们:要保持平静心态,谦逊自重,并认知自己存在于整个宇宙中,走出自我之外,使自我调节,以此推动未来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基本维度,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这些基本维度出发,探讨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天人合一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其自然而行,与自然相融相通,不应过分干预和破坏自然界。
在老子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代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天人合一的观念更显重要。
老子的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人类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二、顺应自然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地去干预自然,而是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行事。
这反映了老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老子提倡的顺应自然的思想更加深刻。
如果我们可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不去人为地去破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其自然,不要强行干预,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一思想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各种事物都习惯用强制手段加以干预和管理,往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诉我们,有时候,顺应自然、顺应事物的规律,不要过多地强调干预和管理,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老子的这一思想可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启示,为我们提供解决诸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包含了对自然的尊重、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等多个方面的倡导和教诲,为我们提供了在处理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的思考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欣(3),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 AL OF SH ANG Q I U TEACHERS C OLLEGE Vol .25 No .2Februa r y .2009老子生态美学思想分析张 欣(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老子从“自然无为”生态美学原则、“天人合一”生态平等思想以及生态和谐共生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
老子美学思想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生态美学;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29-03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分别对立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亲密关系,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1](P35)。
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正确认识这些生态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老子主张取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
“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成为老子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其根本特征是心源与造化之间的互相触发,互相感会。
《老子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的根本法则。
老子的“自然”有“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鱼在水中游是“自然”,鸟在天上飞是“自然”,万物都有自然之理,天、地、人、“道”都遵照本身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原则。
“自然而然”就是美,“道法自然”形成了“生态之道美”的自然主义审美意蕴。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老子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法自然’既是《老子》中自然观的体现,又是生态美的重要特征。
‘大自然’体现了道的原则和精神,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P118)。
道之本性是自然、生态,离开了“生态之自然”,也就不成其为“道”,生态之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王弼《道德经注》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法。
”[3](P278)就是说道本身无所作为,而应顺应事物之自然,表现了一种自然生态的无为之道,这种“道”,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意蕴萌芽。
“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十六章》)。
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宇宙天地都是运动变化的,这种运动变化又是循环反复的。
“道”的特点,就是要使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到它的极致。
而所谓自然万物运动发展的极致,也就是向静的方面的复归。
这实际上也就表明,宇宙自然中在动与静的关系上,动是暂时的,静才是根本,故而老子贵柔主静。
老子认为,“道”也就是自然,大地自然都是由“道”所生,并由“道”所支配而变动不居,周而复始,自在自由,人道本于天道,向往天道。
天道即自然之道,人道从自然之道而来,最终也要归结为天道。
因此人要把我与体会道这种作为宇宙万物生命本原的“道”,使人道归于天道,让自己的心灵遍及万物,与天心相通,与万物为一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直觉地体悟道宇宙、自然深处活泼泼的生命韵律,从而获得人生与精神的完全自由。
由此才能于心物交融、物我合一中获得审美体验,进入最高的审美境界。
在老子看来,“道”和天地万物之间只不过是一与多、无与有的关系,道因自身的圆满丰盛而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则因自身的贫乏有限而要求回归于:2008-11-12:197-作为生命本原的道体之中,这就是“归朴返真”、“复归其根”的过程。
而这种循环往复、无有止息的复归又是自在自为、自然而然的。
日出日落、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江河湖泊……都不需要人为的因素而自由自在地运动变化、生生不息。
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只有效法自然,自然无为,才能使自己于自然浑然一体。
正是基于这种审美态度,中国古代艺术家在把握和体验自然万物时,总是采取老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淡泊恬静的审美态势。
他们往往以自然山水为艺术灵感的源泉,从而形成一种对人对宇宙时空的依赖与人对自然万物的和谐氛围。
自然无为,主客体之间显现出相亲相和、休戚与共的关系。
同时,对自然万物,始终保持着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自然万物与人地认可,人自由地驾驭、吐纳万物自然。
受老子取法自然、自然无为、顺应物性、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影响,智慧的古人拥抱自然,达到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的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此,西方科学家、思想家李约瑟指出:“简单地说,道家确信人们在更多懂得自然运行的规律之前,是没有能力真正治理好人类社会的;道家有两条有名的格言:‘自然’和‘无为’。
‘自然’即事物依其本性自然地发生发展;‘无为’即不要强制而要允许事物依其本性按自己的规律发展,丝毫也不要违背自然意愿。
他们甚至这么认为,如果人们任其自然,遵循自己本性的支配,那么,一切都会和谐地相处。
强迫人们做他们所并不真正愿意做的事情,就有可能使他们受到损害和屈从于压力。
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合作,自然的幸福,那么世界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乐土。
”[4](P268-269)二、“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思想老子“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使得“以天合天”,心物交融,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思想。
《老子十六章》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就是说从宇宙生态角度看,各种生命形式固然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态,但都离不开生死枯荣,循环往复这一基本形式和规律,故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自由的、一致的。
老子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五章》)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庄子在《齐物论》中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既然如老子所说,人与自然之间为“道”所生化,是“天人合一”“以类合天,天人一也”,天地皆为同类,都出于“道”,那么,天人之间也就自然是息息相通的。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一体,相通相合,以老子为首的先秦道家的把这种宇宙意识渗透到生态美学思想中,人的心灵、精神、情感就成了审美关系中的真正的主动者,自然万物也就理所当然地能为人们自由地驾驭和吐纳。
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灵空间里,自然万物任凭自我“舒卷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沈灏《画廘》)。
嵇康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其十四),就很传神地展现了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天人合一”宇宙意识对审美观念的渗透,表现了人对自然万物的自由吐纳与审美认可。
可以说,正是受以老子为首的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中国人这种对大自然的亲密感、认同感,视大自然为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园的审美观念。
天地之大美的根源,就在于万物的和谐与平衡。
大自然只有自在自为的存在,才能保持自身的和谐,和谐的生态环境必然是美的。
生态美学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生命性。
万物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平等的。
物各具其性,各得其所,我们不应该把此物视为主,把彼物视为宾。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的人类有什么权利去把现象界的事物分等级、定尊卑呢?我们怎可以视“我”的观点为唯一正确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强加在他人和他物身上呢?在老子看来,只有万物平等,“物各自然”才能造就真正的天籁,才有真正的美可言。
这就是自然万物不仅是我们的同类,在本质上与我们是同等的,而且更与我们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它是我们的朋友与知己。
所以古人说:“与梅同瘦,与竹同清,与柳同眠,与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
与莺同声,与燕同语,与鹤同唳,与鹦鹉同言,如此话中知己。
”[5](P166)因此之故,古人在与自然接触时,常常能够将心比心,以一种同情的态度为它着想,总是考虑到它的天性、它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道家从来不以一种粗暴的态度,也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万物;相反,他们对于自然万物,从来都是尊重的、平等的、仁厚的和细心的。
先秦道家向往回归自然,追求“以天合天”,人与物为一,通过遵循自然规律的方法以求的精神的自由。
因此,他们很少去破坏自然,而总是去力求适应自然。
从道的角度看,自然万物绝无高低贵贱之分,有用与无用之分。
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人类只有忘情的投身于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实现物我同一、天人同一、与道为一。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文化历程中,历代的文人骚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中传达着他们对天人合一的03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 真谛的体悟。
程颐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的心态;王维在他的“明月松间照”、“人闲桂花落”一类的山水诗中传达了人景相依的情怀,也是在物我为宜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
三、生态和谐共生意识老子生态美学思想不仅注意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意识,而且还注意到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以及循环活动,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竞生、共生的和谐之美。
《老子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指出,我从万物的同生长发展中,观察到了循环往复之理,自然万物,纷纭复杂,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上。
现代生态学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生态循环系统,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系统中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同的角色,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动态平衡,这和两千多年前老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的含义博大精深,简单地说它是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即法则、规律、原理等。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七十四章》)在老子看来,大自然的构造是由万物的相应相求、相附相依联系成的一张生态之网,这张网看上去虽然稀疏,却非常严密,没有缺失。
这个环环相扣形成的大连锁的精美之网,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宇宙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对自然之网的整体联系,老子以最普遍的现象和最简单的道理来加以说明。
他说:“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道德经二章》)由此老子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维护生态之平衡,确保万物之交感是自然界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