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思想和理念不仅对道家和儒家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社会思维和设计方式产生了诸多启示。

本文将就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进行探讨。

从“道”的角度看设计思维,老子《道德经》最具有价值的是“道”的思想。

道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根本概念,同时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设计即为创造性地解决人类问题的过程,而“道”作为哲学概念,给设计思维以启示,从而影响S商业设计和工业设计。

首先,“道”意味着自然与与生命界的秩序和平衡。

在设计中,自然界中的平衡和和谐是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是否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使用者的健康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时,“道”强调的是追求自然、不强求完美的态度。

这种态度对于设计人员在处理设计中繁杂的事务和处理复杂的需求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通过追求自然、不去强求完美的理念,使得设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处理设计上的矛盾。

其次,“道”也强调了简单与重要的关系,以及执着信仰的重要性。

在创新设计中,始终坚持设计核心的简洁性和设计理念的信仰,意味着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产品的本质。

通过“道”的思想,设计人员可以为产品和服务选择性和简洁性赋予更高的价值。

再者,“道”还提供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框架,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个性化设计和广泛的人群使用中取得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可以用“道”对现有理念进行重新评估和重新审视,从而实现更加全面的设计。

此外,老子思想的另一要素为“道德”的关注。

这种道德包括诸如谦虚、宽容和慈善等一系列品质。

在设计中,设计人员也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样的品质,可以更好地赋予产品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与客户、用户交流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最后,“道德经”提倡的“为人设计”的理念提醒我们,设计不仅是技术性工作和美学审美,它还有着更高的人性化价值。

通过将设计置于广阔的文化和人类生存的框架中考虑,可以使设计更加重视本地文化,也可以为不同市场群体提供更多的定制化设计解决方案,这可以加强设计作为服务的具体体现所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品质。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关键词]名;象;道《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

《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

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

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

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哲学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上德”论、“自然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理论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

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

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

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

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

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

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

老子美学“虚与实”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老子美学“虚与实”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老子美学“虚与实”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一、老子美学虚与实在版式设计中的原理1、老子美学中的虚与实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 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陈老子认为, 道具有无和有这样双重的属性。

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 道是无即无规定性、无限性。

作为万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 即包含有规定性、差别和界限。

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也都是无和有的统一,或者说是虚与实的统一。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点: 虚实结合讲究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

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品就失去了生命。

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留白有很重要的意义,没有虚实留白的美,中国诗歌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2、虚实美学在版式设计中的原理邓石如则说: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以黑,奇趣乃出。

虚实留白在中国传统美学上被称作计白守黑。

黑是指版式中编排的内容,虚指细弱的文字、图形或色彩。

计白守黑指笔画之间的关系要得当。

rsquo; `疏可走马则指写字要有疏密。

书法版式中讲分间布白,蒋和在《书法正宗》说: 布白有三: 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这里的分间布白指字行之间处理空白关系的方法。

书画中版式如此,在平面设计版式中也一样追求字与字之间的疏密空间处理。

3、虚实结合在版式设计中的体现空间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三维空间,当然版面设计中也存在着空间的概念。

这种空间的感觉并不是真实的, 用文字图形的元素组成近、中、远的立体空间,比起平铺直叙的版面, 空间感强烈的版面更有层次,视觉度更高,也更加耐人寻味。

虚实结合,实为有为物,虚为无为境; 实制约了虚,虚则自由和扩大了实、丰富了实。

只有虚中有实,化实为虚,以实暗示虚的存在,才能创造出意趣无穷、空灵的意境。

由感官直接接收到的视觉信息既是实我们因此视觉带来的联想部分,则是虚的含义。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如 果把 月 亮 比喻 为 “道”, 那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美学的具体 概念。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源自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 “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 )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道 (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一 ( 美的整体)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Talking about of Lao Zi’S Design Aesthetic Thought 摘要:自后现代主义出现后,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于是,越多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本土的传统文化上。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等思想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设计美学Abstract:After the modernism, the people request the products to have the culture trait,contextuality and modern technology to intergration . Therefore, more designers play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Lao Zi was our country ancient 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 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s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emptiness produces solid as well as imagery and so on .Those opinions off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odern design esthetics references.Keywords: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 design aestheti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一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

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

”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

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

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

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

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

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

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辨析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辨析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辨析◎李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他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老子哲学中, 美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并将其与作为最高实体的“道”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了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追求。

老子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抽象的思辨,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含蓄性、自然性和柔弱性, 这对以后美学的发展及文艺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一) “天得一以清”的整体美整体美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 也是艺术创造原则, 更是审美欣赏原则。

在老子思想中,“道”不仅是其哲学的最高实体, 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道”决定了老子美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其所体现出来的最为基本的内涵, 恰恰就是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整体意识。

老子说:“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 [1]就是指“道”是超越于常道, 强调“道”的整体性, 他认为“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 [2] 这个“一”就是“道”, 就是整体。

在老子看来, 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因而他所欣赏的美也是一种整体的美, 离开了整体, 离开了“道”, 宇宙就是支离的, 生命就是破碎的, 因此也就无美可言。

同时老子直接阐发了万物得“一”以后所产生的直接美感, 这就是“清”, 清就是清静、澄明、不杂多, 从而证实了整体的和谐美。

与“道”、“一”一样,“和”也是老子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其所表征的正是传统的整体美。

但两者表现的角度不同,“一”直接强调的是整体性, 而“和”所表现的则是这种整体性如何实现的过程。

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3]他认为,“道”不仅是“实”, 更是“虚”; 不仅是“一”(整体) , 更是“多”(差异) , 虽然万物存在着对立与冲突, 但它们最为本质的关系却是“和谐”的关系。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的美学思想2019-09-04摘要:⽼⼦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起始,蕴含了博⼤精深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产⽣了深远的影响,本⽂从三个⽅⾯对其进⾏了粗略的论述,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

关键词:⽼⼦;美学思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者,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奠基⼈,所著《⽼⼦》⼀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有着重⼤的影响。

李泽厚曾说:“道家⽐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道家对后世⽂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亦即审美⽅⾯,⽽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作为道家的典型代表,⽼⼦的审美规律被后代诸多的艺术家转化为永恒追求的审美理想和境界,我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有”“⽆”“虚”“实”之美“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第⼀章,以下凡引《⽼⼦》只注章节)“有”“⽆”“同出⽽异名”即为“道”,“道之出⼝,淡乎其⽆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不⾜既。

”(三⼗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章)可见“道”的存在形式是⼀种“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不能为感官所感知。

“道⽣⼀。

⼀⽣⼆。

⼆⽣三。

三⽣万物。

”(四⼗⼆章)“道⽣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五⼗⼀章)进⽽可看到,道是宇宙之本体、本源,道⽣成万物,⼜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为⾃然⽆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宇宙规律,“有”“⽆”作为基本的哲学范畴,虽⽆“道”之“⼤”,但也潜移默化地内含了以上诸意。

宋徽宗说:“有⽆⼀致,利⽤⼊,是谓⾄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Talking about of Lao Zi’S Design Aesthetic Thought 摘要:自后现代主义出现后,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于是,越多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本土的传统文化上。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等思想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设计美学Abstract:After the modernism, the people request the products to have the culture trait,contextuality and modern technology to intergration . Therefore, more designers play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Lao Zi was our country ancient 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 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s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emptiness produces solid as well as imagery and so on .Those opinions off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odern design esthetics references.Keywords: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 design aestheti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老子的主要思想中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诸多设计美学思想,至今仍可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此外,老子有关哲学和社会人生问题的许多一般性命题,虽然不是直接论述设计问题,却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老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美学思想老子认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理想的状态,自然无为的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使社会摆脱文明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子就把“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提升到了支配整个宇宙的高度,并依据古代已取得的自然科学知识,予以哲学的评论,并得出他所谓的“道”。

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不是别的,正是“无为而无不为”。

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观念,并非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在对人事和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得来的。

大自然中一切事物产生的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但其结果却又都合乎某种目的。

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就能达到一切目的。

目的与规律的这种不可分的相互渗透和统一,正是一切审美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特征。

世界上的一切美,如果不是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感性现实的表现,那又是什么呢?坚信宇宙就其本性而言是和谐的,最高的美存在于宇宙的和谐——天人合一,这是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考工记》中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这是造物设计的重要原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天人合一”的“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的,互融互通的。

当代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即所谓的“以人为本”,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在老子看来,“道”的作用是自然的,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的所为。

对万物的成长,它不强制、不干涉,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

“道”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

这一点与当代设计所提倡的和谐共生思想是一致的,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相比,它向前迈了一大步。

设计并不能只考虑到人自己的需求,而应考虑到与自然、动物、植物和谐共生。

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它属于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因此,当今设计美学思想中的“和谐共生”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老子“道法自然”的设计美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规律的意思,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中产生;而道则是本乎自然的,是本乎一定规律的。

意思可以理解为人的创造活动应效法自然,遵循其内在规律,主张人的作为应顺天而行、“顺物自然”,不要人为地违背自然规律。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基础出发,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只有在遵循“自然”这一普遍法则的前提下,万物才能够和谐共存,社会才会有正常秩序,人类才能健康生活,从而达到人生追求的“美”的境界。

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就是基于此理念之上的杰作。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中的瑰宝,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式园林一般以自然曲线构图,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很少采用对称结构,在修建中均以自然随意为主,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效果,追求“于平淡中见神奇,自天然处得匠心”的境界。

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完美体现。

(图一)老子这种崇尚自然的哲理思想充分表达了发展的规律和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重要观念,给现代设计提供了两方面的启迪:(1)现代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即:设计应在产品的取材、制造、到使用及使用后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环境效益,努力做到无公害和低消耗,尽量减少各环节对环境的破坏,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发展着想,为子孙后代造福。

(2)现代设计应大力提倡生态设计。

即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多使用天然的材料,还原产品材料的天然形态和属性,使产品更加接近自然,做到产品取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

三、老子“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设计美学思想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明天下万物是“有”生成的,而“有”又是从“无”生成的。

“无”不是“纯无”和“空无”,而是无形无象的无物能产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的“无”,“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体。

老子认为,这种本体上的“有”和“无”反映到现象,宇宙万物也是“有”和“无”、“实”和“虚”的统一。

老子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由此我们想到了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这种思想领导了西方建筑很多年,尽管如今“少就是多”已经变得有些“少就是乏味”了,但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深刻的哲学内涵是无法否认的。

“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老子的美学思想中品味出来。

在现代一些的设计中“有无相生、虚实相生”得到了很好应用,众所周知无印良品的设计风格是极简主义,他的广告概念就“虚无”(EMPTINESS),一个象征着虚无为核心的广告,给受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信息传达得以完成。

这个广告充分体现无中生有,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

(图二)总之,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

“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有无虚实成为设计美学思想的来源,为设计提供了更生层次的文化内涵。

四、老子“意象”的设计美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道”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关于与“道”紧密联系的“气”、“象”的理论阐述,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意象”理论的重要基础,形成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意象”既不是主观的意识,也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主客融为一体的审美存在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看法。

没有这些原则和理论的影响与指导,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可能产生。

在中国的山水画理论中荆浩六要中的第一要就是“气韵生动”,这里的气就是指意象。

老子认为抵达阴阳调和的永恒之路在于道,而气是阴阳得以建立的媒介。

例如在苏州园林的网师园设计中“气”是通过亭榭、回廊等建筑所构成的视觉线索将园林的中心区域组织起拙政园的设计中水决定了园林的格局并统一了它的整体的情调,蜿蜒于空间的水体就像人体中流淌的血液,使每个角落都充满活力。

因此根据老子的思想在设计应考虑意象,给设计提供一个氛围空间,让受众感受并体验到这个意象中去,这才是值得体味的设计。

结语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中的,感悟式、体验式的成分较多,还缺乏系统性,但老子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等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老子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无穷的智慧,是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遗产,其间蕴涵的审美观念,为中国的设计打开了一座可供借鉴的思想宝库。

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正确理解他的内涵并加以吸收,就会从中领悟到更多适合现代设计的先进思想观念,使我国的设计体系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到契合点,形成一套完美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1]老子:《道德经》,华夏出版社,2009年3月[2]任法融:《道德经释义》,东方出版社,2009年4月[3]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4]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月[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日)原研哉著,朱锷译: 《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