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②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③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④)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⑤)。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美)。 例如, 当我们走入西安永泰公主的墓 道口时, 一边往里走, 一边会不由地感到十 分奥妙。当然, 在此能够勾起我们美感的因 素不止一个, 像长长的墓道、墓道两侧的壁 画及陪葬品、墓道微微的倾斜度、墓道底部 雕凿精美的石椁等, 然而“奥妙”这一美感 却是一个综合的总的感受, 并不是由某一 或某些因素勾起的, 而是由整个永泰公主 墓勾起的。
·99·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时, 老子认为:“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 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不可得志于 天下。”谈到语言时,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在此, 他追求的“恬淡为上”及 “信言”都同他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完全一 致。
善, 即符合“道”的具体行为。它是老子 在《道德经》里频频使用的一个美学术语。 凡 是符合“道”的具体行为, 均可评价为 “善”。因此,“善”也是老子审美判断的一个 关键词。 老子评价“善与不善”, 都是以其 “道”为至高标准的。 尽管善的具体表现各 异, 但综其内容, 不外乎老子之“道”及其 “小国寡民”理想。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故几于道”。 即: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具备 水的一切品性, 所以最接近于“道”。在陕西 楼观台老子说经台前, 有一处“上善池”。当 地传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公元 1283 年) 春, 此地发生千年不遇的流疫, 百 姓死亡甚众。 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致坚晚 上梦见太上老君 (即老子) 告诉他说:“山门 前有块石板, 石板下有泉水一眼, 泉内有吾 炼就之丹药, 可治民疫。”张监院醒余命小 道士果得一眼泉水, 远近百姓饮后 2 小时, 病疫即退。 3 年后, 元朝翰林院学士、大书 法家赵孟兆页游览楼观台, 听到这个故事深 为感动, 就亲书“上善池”3 个大字以为纪 念。至今, 此碑犹存。“上善池”3 个大字端 丽动人, 气韵妩媚, 圆熟沉著, 颇显“道”意。 我们知道, 水具有自然无为、滋润、阴柔、哺 育、生命等美德, 是大河农业文明⑧的命脉。 老子论述了不少具体的为善之道, 如“善 行, 无辙迹; 善言, 无瑕谪”、“善数, 不用筹 策”, 及“善用人者为之下”等, 可是,“夫唯 道, 善贷且成”。 老子追求的是完善的社会 境界。“善”这个美学术语, 老子使用的范围 十分广泛, 岂止是适用于艺术美, 而且更适 用于社会生活的一切美。
——奥妙、玄妙。 老子曰:“道者, 万物 之奥。”它与“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 妙之门。”换言之,“道”具有一种普遍美的 属性, 即: 玄奥。 玄奥, 是一种不可解的美, 也是“道”自身所固有的美。同时, 玄奥又是 万物之美的源头, 也即万物之美从玄奥这 个普遍美的源头流出。万物之美, 即具体的 美, 老子也称之为“妙”。 在此, 老子似乎表 述了道→玄奥→妙这样一个美学意链。 中 国审美文化中常用的术语, 如: 奥妙、玄妙、 美妙、妙不可言等等, 皆由此出。过去, 我们 仅仅把它们当做一些形容词语来看, 孰不 知这正是老子美学思想体系中重要而美妙 的美学概念呢! 玄奥、奥妙、玄妙这三个美 学观念, 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是这种美的境 界很高, 不可解说, 给人以神秘莫测的美 感; 二是这种美仍然是一种混沌美 (或模糊
老子说:“道之为物, 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 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①他又说:“有物混 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可见,“道”本身 是一个恍恍惚惚的混沌体, 并不明晰。这就 是说,“道”这个至高的美学范畴本身就具 有抽象美和混沌美, 这里面当然也就包括 了象征之美和模糊之美。 这些美是普遍的 美, 而不是具体或特殊的美, 即不等同于具 体的一事一物的美。然而, 在一切具体的一 事一物的美中, 则必包括抽象之美和混沌 之美。 例如, 专家们赞赏商代青铜器为“雄 奇威严”。 这“雄奇威严”四字, 乃是对商代 一切具体青铜器具的共同赞美, 是对它们 所有具体美的抽象概括。“雄奇威严”适合 于商代每一件青铜器之美, 但商代每一件 具体的青铜器的“雄奇威严”之美又有各自 独特的表现形态。再者,“雄奇威严”这 4 字 本身一但成为了一个抽象的美学用词时, 它究竟指什么?显然, 作为一种审美观念而 言,“雄奇威严”不是具象的, 而是混沌或模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内蒙古大学校刊编辑部)
内容提要: 本文对老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 文章认为, 老子是我国伟大的美学家, 他的美学
思想以“道”为至高范畴, 具有原始美、自然美、纯朴美、辩证美等显著美学特征。 老子美学思想是中华美 学的主要精神源头之一, 也是世界美学园地中华彩独放的荦荦大者。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美学 道 中华文明
老子不仅是中国商周时代一位伟大的 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集大成的美学家。他的 美学思想博大精深, 影响及今, 对中国美学 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不仅如此, 他的美学思 想还对中国所有美学门类的艺术创作产生 了永恒的指导, 具有基本原则的经典性价 值。 他的美学思想的确达到了中国美学史 上空前的高峰, 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华 彩独放的地位。
·98·
不可能成其为美人杨贵妃。 所以清代文学 家张潮给美人下的定义是:“所谓美人者, 以花为貌, 以鸟为声, 以月为神, 以柳为态, 以玉为骨, 以冰雪为肤, 以秋水为姿, 以诗 词为心, 吾无间然矣。”⑥值得指明的是, 老 子《道德经》中的“一”, 哲学上有时也用作 “道”的同义词。“二”指阴阳之美。即: 美的 整体是由阴阳两种美的元素或美的属性结 构而成的。即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以及这 二种美的比例。例如, 商代著名青铜器司母 戊鼎, 它那庞大端庄的器型显露出了孔武 有力的阳刚之美, 同时其深深的器腹和凝 穆的气质, 又令人不由得想到成熟处女的 阴柔之美, 而这二种美的结合竟是那样的 浑然为一, 天衣无缝。“三”是指阴阳交合状 态。即美学元素阴同阳交合的混沌状态。在 这一阶段或层次上, 具体的特殊的美的事 物虽然即将临盆, 但是我们还看不清它的 眉目。“三生万物”, 指的正是具体的美的事 物的产生。 从“道”这个至高美学范畴到每 一个具体美产生这一四步曲的过程, 可用 一个简单的图式表示如下:
·100·
信, 是体现真实之美的术语。 老子说: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其意思是, 真实的 话不一定动听, 而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这 是一个流行的警句。其实, 老子认为那些纯 朴真实的话才是真正美的。在美学问题上, 他显然是反对矫揉造作、违背自然本性的。
美、善、信, 老子的这 3 个美学术语, 同 我 们 现 在 进 行 审 美 评 判 时 的 口 头 禅“真、 善、美”可以说是一样的。 近代西方美学家 夏夫兹博里 (TH E EA RL O F SHA FT ES2 BU R Y, 1671- 1713) 即认为“凡是既美而 又真实的也就当然是愉快的和善的。”⑨
一Baidu Nhomakorabea
老子最高也最原始的哲学范畴和美学 范畴就是“道”。“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 是 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生成的基本法 则。“道”具有体和用两方面的属性, 这二者 总是统一在“道”自身上。 以“道”作为宇宙 一切事物之本体而论,“道”当然也是美学 的基础, 是唯一至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学范畴。一切美都从这个“道”的源头产生。
——美、善、信。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 之为美, 斯恶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斯 不 善 已。”他认为, 美和善都是在相对中存在的, 与之对应, 即为恶与不善。 老子认可、提倡 并追求的似乎是一种原始状态的自然之美 与善, 也即“道”的境界。在这一美的至高境 界里, 美与善自然而然地存在, 恶与不善没 能表现出来。正因如此, 美与善才得以充分 和谐自然的显现。 按照老子的话说, 就是 “万物作而不辞”, 即一切事物只有在它的 自然状态中, 才能显示出它的真正的美。对 他所处的时代, 老子显然只看到了相对的 美, 而老子所追求的则是一种自然之完美。 老子据此认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应当是“为 无为”的“圣人之治”的“则无不治矣”的理 想社会。 老子描绘出了这一理想社会的美 好景像:“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 望, 鸡犬之音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显 然, 老子因为不满于周朝的衰颓及其沆瀣 一气的社会阴暗, 自己又看不到理想的前 途, 救国乏术, 怀古之情于是油然而生, 便 设计出了这一无比美好的理想社会。 这个 社会的美具有明显的原始色彩、纯朴色彩、 自然色彩和好古色彩。 它是老子“道”之美 的一个完整的社会显现, 也是老子各种具 体之美的社会模型。 例如, 谈到兵革战争
道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一 (美的整体)

二 (美的二元素: 阴、阳)

三 (美之二元素的交合状态)

万物 (各种具体美的产生)
关于道生万物的原始状态, 老子自己 是这样描述的:“道之为⑦物, 唯恍唯惚。 惚 兮恍其中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 沓兮冥其 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古及今, 其 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道”虽然本身就是至高的哲学范畴兼 美学范畴, 具有美的普遍属性, 然而“道”之 美并不就此止步, 作为万物之美的源头, 它 是怎样演化出万物之美的呢? 老子是这样 解释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 物。”“万物抱阴而负阳, 冲气以为和。”不难 看出,“道”生万物之过程, 也即“道”生万物 之美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关 系和数理关系。 老子用一、二、三这 3 个自 然数共 12 个字十分简明精炼地表达了他 关于“道”生万物之美的思想。那么, 关键是 这里的“一、二、三”究竟指什么? 我们知道, “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指最大 (如: 一 元复始; 且天之生物也, 使之一本) , 也可以 指最小 (如: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一刹靡停, 三念齐住) , 更可以指任何一种 事物 ( 如: 一 生 一 代 一 双 人, 争 教 两 处 销 魂)。 笔者认为, 此处之“一”当指整体之美 或美学之整体。因为大凡一个美的事物, 首 要者是它的整体美。例如: 我们说杨贵妃是 美人, 这是因为杨贵妃整个人美, 如果她其 它方面都很美, 就是头上不长头发, 则其绝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 如 果 把 月 亮 比 喻 为“道”, 那 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 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 —— 美学的具体 概念。 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