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关键词]名;象;道《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

《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

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

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

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哲学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上德”论、“自然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理论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

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

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

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

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

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

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如 果把 月 亮 比喻 为 “道”, 那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美学的具体 概念。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源自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 “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 )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道 (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一 ( 美的整体)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摘要]老子,道家思想及学派的创始人,其传承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时,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以及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做具有重大的贡献。

在老子的哲学中,“美”是他的毕生追求并且还将“美”与他追求的最高境界——“道”相结合,诠释出了他对人性本真以及自然中的“道”的一种理想追求。

老子美学思想中展现的整体、含蓄、自然、以及柔弱性美,既表达出了其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对当代文学艺术中美学的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的精神追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文学艺术;“道”;自然美;审美理想1 引言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对中国现代的哲学与美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说过:“道家思想的发展相比于儒家思想及其他各类流派思想的发展都更注重于掌握文学艺术、审美取向以及创作标准的重要特点,这也使得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多的处于创作与审美这一层面。

”老子美学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他的审美思想规律被后世众多的文学艺术家逐渐转化为了永恒追求的审美思想境界[1]。

《老子》这一书籍里对于“美”的直接论述并没有多少,但有关美学思想的独到见解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依旧影响深远。

老子追求道的同时依旧将“美”作为毕生的追求,并将二者在同一层面上有机地结合,合为“美道合一”,而从这一结合中抽离出的本质即为人性上的“真、善、美”。

老子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为:天得道即万物清明的整体美、深奥而灵通的含蓄美、任由万物肆意生长的自然美以及水润万物而不逐名的高洁美,而在这些美的体现中“信言不美”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由此造就出了老子独特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及内涵,使其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仍具有影响颇深的现实意义[2]。

2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2.1 “天得一以清”中所蕴藏的整体美得道则万物清明是诠释整体美的一种体现,而整体美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原则更在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审美上有所体现[3]。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子 以“ 道” 作为美学 的出发点和归宿, 宣告 了我 国美学系统理论 庄所强调与追 求的“ 无 言之美 ” , 其实 就是一种空 白的美 , 它和 的诞生 。老子的“ 道法 自然 ” 说集中体现 了老子 思想 的特征 , 当 后来中 国美学 的“ 意境 ” 所追 求的 以少总舵 多、 以小见 大 、 意蕴
是实存性的, 不可将它和“ 绝对概念 ” 、 “ 绝对精神 ’ 馄 为一谈。老 然规律 , “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 ( 《 老子》 三十二章) 。老子“ 自然
子指 出: “ 道生一 ,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 《 老 子》 第 四十 无为 ”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然, 也毫不例外地表现 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它体现 了老子 含 蓄等 审美 特 征 是相 通 的 。 的审美观念 、 审美 认识 、 审美判断 、 审美情趣 、 审 美 目的和审美
老 子 道 法 自然 的美 学 思 想
曹勃吴
( 河北大 学研 究生 学院, 河北 保 定 O 7 1 0 o o )
【 摘
要】 老子 “ 道法 自然 的思想折射 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对于哲学 、 艺术 、 审美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了非常深远 的影响。 而美学
是哲学在艺术和审美上 的延伸, 老子的美学观念 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 “ 道” 有 着直接 的联 系。因而老子的“ 道” , 就是 以
之美。
老子美学 中最重要 的范畴也并 不是“ 美” , 而是“ 道’ ‘ 气, , _
“ 道” 之美融会 于江河湖海 , 葱翠 草 木 , 日月星 辰 等 自然 生
“ 象” , 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在我们看来 , 老子把 自然无为的 命之 中 , 然 而“ 道” 却柔弱无比, 寂 寥无 形 。 此 柔 弱 含 蓄 的 自然 之 “ 道” 作为美 的根源 。他的 自然之美的思想 , 体现了“ 道” 所派生 “ 道” , 无时不在展现着美的本身。浑成之“ 道” 所涵盖 的世 界万 的特征, 也体现了“ 道” 的自然延伸 。美的本质就是 自然之美, 老 有 不齐 之物 , 包括美的存在 , 无 不 以 自然 为 基 础 。 可 以 见 出 , 老

论_老子_道论_的美学内蕴

论_老子_道论_的美学内蕴

论《老子》“道论”的美学内蕴刘春阳陈泽阳提要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本源性的,也是本体性的,更是一种超越性的。

这种超越性的“道”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自然真际的考察,其落实处还是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在于个体生命的超越之途。

老子的“道”论不仅在于对形上本体的探讨、在于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学的落脚点。

关键词老子道美学作为《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道”的讨论延续了两千多年,本文试图沿着前人的足迹来探讨一下老子“道”论的超越性,也即美学的内蕴。

一“道”,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道,所行道也,从訾,从首,一达谓之道。

”段玉裁注说:“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

首者,行所达也。

”所谓“一达”也就是长而没有旁出的路。

许慎对“道”的解说是从造字时的本意立论的,因此“道”的初始含义就是人行的道路。

这在《诗》和《易经》中表现的比较多。

《诗经》中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小雅·采薇》)、“顾瞻周道,中心恒兮”(《桧风·匪风》)。

《易经》中说:“复自道,何其咎,吉。

”(《小畜·初九》)、“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履·九二》)、“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随·九四》)。

由以上所列举的意思可以看出,在这里,“道”还不具有理论思维的形态或含义,不是一个用来表示“超越一切事物的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和绝对性的观念”,“更不是与具体事物相对待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的实体和本体”。

①随着思维水平的不断加深,“道”的含义也不断拓宽,不再仅仅是“道路”之意,还具有了“天道”、“人道”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意义:言说、理则或法则、方法、命令或政令、正义或公正、引导或通达等等。

②冯友兰先生说:“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以形上学的意义。

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

老子的美学论述

老子的美学论述

老子的美学论述老子的美学论述犹如一座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宝藏,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宝藏啊,可不像那摆在明面上的金银财宝,一眼就能看透,它需要咱们细细地去挖掘、品味。

老子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啥意思呢?就好比一场超级棒的音乐会,不是那种锣鼓喧天、震得人耳朵疼的才叫厉害。

有时候啊,那最最动人的音乐,是那种你仿佛能感受到却又若有若无的。

就像山间的风穿过竹林,你能听到竹叶沙沙作响,这声音很轻很轻,却能钻进你的心底,让你整个人都安静下来。

再看那些绘画大师的作品,真正厉害的画作不是把画面塞得满满当当的,啥都画得清清楚楚。

而是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种意境,让你自己去想象画面背后的东西。

这就像是国画里的留白,空白的地方可不仅仅是没画东西,那是留给看画人的无限遐想空间啊。

这老子的美学啊,就是告诉咱们,美有时候不在那些表面的、华丽的东西上,而是在那隐藏起来的、含蓄的东西里。

老子还说“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这就很有意思了。

咱们生活里啊,常常觉得美和丑那是分得清清楚楚的。

漂亮的花就是美,烂掉的果子那就是丑。

可真的就这么绝对吗?一朵娇艳的玫瑰,它美是美,可要是它带刺扎了人,这美是不是就有点不那么纯粹了呢?再看那些所谓的丑东西,比如说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它虽然长得不规则,可要是放在园林里,和周围的山水一搭配,说不定就成了独特的一景,丑就变成美了呢。

这就好比一个人,外表长得普普通通,可要是心地善良、充满智慧,那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可一点都不比那些长得好看的人少啊。

老子就是想让咱们知道,美和丑之间的界限可没咱们想的那么死板,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咱们再看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现在的生活里啊,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

大街上的霓虹灯闪得人眼睛都花了,电视里各种综艺节目吵闹得不行。

咱们就像被这些东西包围着的小蚂蚁,晕头转向的。

有时候啊,过度追求这些眼花缭乱的色彩和嘈杂的声音,反而让咱们失去了真正欣赏美的能力。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的美学思想2019-09-04摘要:⽼⼦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起始,蕴含了博⼤精深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产⽣了深远的影响,本⽂从三个⽅⾯对其进⾏了粗略的论述,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

关键词:⽼⼦;美学思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者,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奠基⼈,所著《⽼⼦》⼀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有着重⼤的影响。

李泽厚曾说:“道家⽐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道家对后世⽂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亦即审美⽅⾯,⽽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作为道家的典型代表,⽼⼦的审美规律被后代诸多的艺术家转化为永恒追求的审美理想和境界,我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有”“⽆”“虚”“实”之美“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第⼀章,以下凡引《⽼⼦》只注章节)“有”“⽆”“同出⽽异名”即为“道”,“道之出⼝,淡乎其⽆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不⾜既。

”(三⼗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章)可见“道”的存在形式是⼀种“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不能为感官所感知。

“道⽣⼀。

⼀⽣⼆。

⼆⽣三。

三⽣万物。

”(四⼗⼆章)“道⽣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五⼗⼀章)进⽽可看到,道是宇宙之本体、本源,道⽣成万物,⼜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为⾃然⽆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宇宙规律,“有”“⽆”作为基本的哲学范畴,虽⽆“道”之“⼤”,但也潜移默化地内含了以上诸意。

宋徽宗说:“有⽆⼀致,利⽤⼊,是谓⾄神。

论老子生命美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老子生命美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 子 反 对 人性 的异 化 一 老
我 国古 代 有 着 丰 富 的关 于 人 性 论 的 理 论 , 岱 年 先 生 在 其 《 国哲 学 大 纲 》 性 论 一 章 中 总 结 了 中 国 古 代 丰 富 的 人 性 论 张 中 人 思 想 。然 而 , 老 子 》 书 只 字 不 提 “ ” , 《 子 》 书 来 看 , 子 是 坚 决 反 对 对 “ 性 ” 行 善 恶 区分 的 。老 子说 :天 下 皆 知 《 全 性 字 从 老 一 老 人 进 “ 美之美 , 恶 已 ; 斯 皆知 善 之 为 善 , 不 善 已 。 ( 章 ) 绝 圣 弃 智 , 利 百 倍 ; 仁弃 义 , 斯 ”二 “ 民 绝 民复 孝 慈 ; 巧 弃 利 , 贼 无 有 。 ( 九 章 ) 绝 盗 ”十 可 见 , 子是 根 本 反 对 对 人 进 行 善 恶 区分 , 他 强 调 “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无 弃 人 ” 二 十 七 章 ) 思 想 来 看 , 子 有 着 一 种 坚 老 从 是 故 ( 的 老

] 8 2


门, 竟然 被 老 子 认 为 是 天 地 根 , 见 , 子 的母 性 生 殖 崇 拜 。诚 如 杨 义 先 生 所 说 :从 母 性 生 殖 崇 拜 到 谷 神 信 仰 , 子 所 发 掘 的 可 老 “ 老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 诸 子 中最 称 古 老 和 原 始 , 在 由此 他 触 及 宇 宙 根 本 和 人 生 的 根 本 , 宏 大 的 宁 静 中 寻 找 着 此 世 界 生 生 不 息 的 母 在 体 。 l “ ” 所 以值 得 崇 拜 , 是 因 为母 的创 生 功 能 , 母 意 识 的 实 质 是 对 母 性 创 生 能 力 的崇 拜 , 质 上 是 一 种 生 命 崇 拜 。 ”5 母 之 还 崇 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善、信。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 之为美, 斯恶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斯 不 善 已。”他认为, 美和善都是在相对中存在的, 与之对应, 即为恶与不善。 老子认可、提倡 并追求的似乎是一种原始状态的自然之美 与善, 也即“道”的境界。在这一美的至高境 界里, 美与善自然而然地存在, 恶与不善没 能表现出来。正因如此, 美与善才得以充分 和谐自然的显现。 按照老子的话说, 就是 “万物作而不辞”, 即一切事物只有在它的 自然状态中, 才能显示出它的真正的美。对 他所处的时代, 老子显然只看到了相对的 美, 而老子所追求的则是一种自然之完美。 老子据此认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应当是“为 无为”的“圣人之治”的“则无不治矣”的理 想社会。 老子描绘出了这一理想社会的美 好景像:“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 望, 鸡犬之音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显 然, 老子因为不满于周朝的衰颓及其沆瀣 一气的社会阴暗, 自己又看不到理想的前 途, 救国乏术, 怀古之情于是油然而生, 便 设计出了这一无比美好的理想社会。 这个 社会的美具有明显的原始色彩、纯朴色彩、 自然色彩和好古色彩。 它是老子“道”之美 的一个完整的社会显现, 也是老子各种具 体之美的社会模型。 例如, 谈到兵革战争
·99·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时, 老子认为:“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 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不可得志于 天下。”谈到语言时,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在此, 他追求的“恬淡为上”及 “信言”都同他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完全一 致。
善, 即符合“道”的具体行为。它是老子 在《道德经》里频频使用的一个美学术语。 凡 是符合“道”的具体行为, 均可评价为 “善”。因此,“善”也是老子审美判断的一个 关键词。 老子评价“善与不善”, 都是以其 “道”为至高标准的。 尽管善的具体表现各 异, 但综其内容, 不外乎老子之“道”及其 “小国寡民”理想。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故几于道”。 即: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具备 水的一切品性, 所以最接近于“道”。在陕西 楼观台老子说经台前, 有一处“上善池”。当 地传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公元 1283 年) 春, 此地发生千年不遇的流疫, 百 姓死亡甚众。 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致坚晚 上梦见太上老君 (即老子) 告诉他说:“山门 前有块石板, 石板下有泉水一眼, 泉内有吾 炼就之丹药, 可治民疫。”张监院醒余命小 道士果得一眼泉水, 远近百姓饮后 2 小时, 病疫即退。 3 年后, 元朝翰林院学士、大书 法家赵孟兆页游览楼观台, 听到这个故事深 为感动, 就亲书“上善池”3 个大字以为纪 念。至今, 此碑犹存。“上善池”3 个大字端 丽动人, 气韵妩媚, 圆熟沉著, 颇显“道”意。 我们知道, 水具有自然无为、滋润、阴柔、哺 育、生命等美德, 是大河农业文明⑧的命脉。 老子论述了不少具体的为善之道, 如“善 行, 无辙迹; 善言, 无瑕谪”、“善数, 不用筹 策”, 及“善用人者为之下”等, 可是,“夫唯 道, 善贷且成”。 老子追求的是完善的社会 境界。“善”这个美学术语, 老子使用的范围 十分广泛, 岂止是适用于艺术美, 而且更适 用于社会生活的一切美。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美学 道 中华文明
老子不仅是中国商周时代一位伟大的 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集大成的美学家。他的 美学思想博大精深, 影响及今, 对中国美学 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不仅如此, 他的美学思 想还对中国所有美学门类的艺术创作产生 了永恒的指导, 具有基本原则的经典性价 值。 他的美学思想的确达到了中国美学史 上空前的高峰, 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华 彩独放的地位。
·98·
不可能成其为美人杨贵妃。 所以清代文学 家张潮给美人下的定义是:“所谓美人者, 以花为貌, 以鸟为声, 以月为神, 以柳为态, 以玉为骨, 以冰雪为肤, 以秋水为姿, 以诗 词为心, 吾无间然矣。”⑥值得指明的是, 老 子《道德经》中的“一”, 哲学上有时也用作 “道”的同义词。“二”指阴阳之美。即: 美的 整体是由阴阳两种美的元素或美的属性结 构而成的。即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以及这 二种美的比例。例如, 商代著名青铜器司母 戊鼎, 它那庞大端庄的器型显露出了孔武 有力的阳刚之美, 同时其深深的器腹和凝 穆的气质, 又令人不由得想到成熟处女的 阴柔之美, 而这二种美的结合竟是那样的 浑然为一, 天衣无缝。“三”是指阴阳交合状 态。即美学元素阴同阳交合的混沌状态。在 这一阶段或层次上, 具体的特殊的美的事 物虽然即将临盆, 但是我们还看不清它的 眉目。“三生万物”, 指的正是具体的美的事 物的产生。 从“道”这个至高美学范畴到每 一个具体美产生这一四步曲的过程, 可用 一个简单的图式表示如下:
道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一 (美的整体)

二 (美的二元素: 阴、阳)

三 (美之二元素的交合状态)

万物 (各种具体美的产生)
关于道生万物的原始状态, 老子自己 是这样描述的:“道之为⑦物, 唯恍唯惚。 惚 兮恍其中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 沓兮冥其 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古及今, 其 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奥妙、玄妙。 老子曰:“道者, 万物 之奥。”它与“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 妙之门。”换言之,“道”具有一种普遍美的 属性, 即: 玄奥。 玄奥, 是一种不可解的美, 也是“道”自身所固有的美。同时, 玄奥又是 万物之美的源头, 也即万物之美从玄奥这 个普遍美的源头流出。万物之美, 即具体的 美, 老子也称之为“妙”。 在此, 老子似乎表 述了道→玄奥→妙这样一个美学意链。 中 国审美文化中常用的术语, 如: 奥妙、玄妙、 美妙、妙不可言等等, 皆由此出。过去, 我们 仅仅把它们当做一些形容词语来看, 孰不 知这正是老子美学思想体系中重要而美妙 的美学概念呢! 玄奥、奥妙、玄妙这三个美 学观念, 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是这种美的境 界很高, 不可解说, 给人以神秘莫测的美 感; 二是这种美的术语。 老子说: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其意思是, 真实的 话不一定动听, 而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这 是一个流行的警句。其实, 老子认为那些纯 朴真实的话才是真正美的。在美学问题上, 他显然是反对矫揉造作、违背自然本性的。
美、善、信, 老子的这 3 个美学术语, 同 我 们 现 在 进 行 审 美 评 判 时 的 口 头 禅“真、 善、美”可以说是一样的。 近代西方美学家 夏夫兹博里 (TH E EA RL O F SHA FT ES2 BU R Y, 1671- 1713) 即认为“凡是既美而 又真实的也就当然是愉快的和善的。”⑨
美)。 例如, 当我们走入西安永泰公主的墓 道口时, 一边往里走, 一边会不由地感到十 分奥妙。当然, 在此能够勾起我们美感的因 素不止一个, 像长长的墓道、墓道两侧的壁 画及陪葬品、墓道微微的倾斜度、墓道底部 雕凿精美的石椁等, 然而“奥妙”这一美感 却是一个综合的总的感受, 并不是由某一 或某些因素勾起的, 而是由整个永泰公主 墓勾起的。
“道”虽然本身就是至高的哲学范畴兼 美学范畴, 具有美的普遍属性, 然而“道”之 美并不就此止步, 作为万物之美的源头, 它 是怎样演化出万物之美的呢? 老子是这样 解释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 物。”“万物抱阴而负阳, 冲气以为和。”不难 看出,“道”生万物之过程, 也即“道”生万物 之美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关 系和数理关系。 老子用一、二、三这 3 个自 然数共 12 个字十分简明精炼地表达了他 关于“道”生万物之美的思想。那么, 关键是 这里的“一、二、三”究竟指什么? 我们知道, “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指最大 (如: 一 元复始; 且天之生物也, 使之一本) , 也可以 指最小 (如: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一刹靡停, 三念齐住) , 更可以指任何一种 事物 ( 如: 一 生 一 代 一 双 人, 争 教 两 处 销 魂)。 笔者认为, 此处之“一”当指整体之美 或美学之整体。因为大凡一个美的事物, 首 要者是它的整体美。例如: 我们说杨贵妃是 美人, 这是因为杨贵妃整个人美, 如果她其 它方面都很美, 就是头上不长头发, 则其绝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 如 果 把 月 亮 比 喻 为“道”, 那 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 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 —— 美学的具体 概念。 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老子最高也最原始的哲学范畴和美学 范畴就是“道”。“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 是 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生成的基本法 则。“道”具有体和用两方面的属性, 这二者 总是统一在“道”自身上。 以“道”作为宇宙 一切事物之本体而论,“道”当然也是美学 的基础, 是唯一至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学范畴。一切美都从这个“道”的源头产生。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②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③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④)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⑤)。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