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诗意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直接打印贴课本上背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诗意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直接打印贴课本上背诵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不Leabharlann 同高低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
问题的道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 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读诗句
注释:
题:书写,题写。 不识:看不清。 只缘:缘,因为;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此,这;此山,这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 伏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 高耸入云的山峰。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 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 首诗。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诗人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汉 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 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画家、文学家、词人、诗 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 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唐宋八大家”之一。
解诗题
题西书写林壁西林寺 墙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 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解释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 景象的赞美,而且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是(宋)朝( 陆游 ) 写的 ,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 ( 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

《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所作,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理。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受到启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熟练背诵一些常见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在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上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针对以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理,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庐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庐山的景色之美。

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得到的不同感受。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共26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共26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

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写的一首哲理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题西林壁》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题西林壁》说课稿篇1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一、说教材《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一)欣赏中激趣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作者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苏东坡 ”。 居士”,世称“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悟诗情
《题西林壁》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是:对某个事物,要有全面的、符合 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 上。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 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就是人们常说的:“( )。” ( 宋 )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 中的诗句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 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各 不 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第二组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 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 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 观察和发现 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 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 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节奏 有重音 有感情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诗的意思
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