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

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

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

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

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谈判:1643年起就开始了和谈。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

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

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25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

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1949.4.4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949.8.24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

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

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

1、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2、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是以法为首的新教联盟,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主要包括《闵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鲁克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奥斯纳布鲁克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与奥地利结成同盟乘机与法作战,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加入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在1713年4月,英国和法国等在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和约。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其‎最大的障碍‎,千方百计遏‎制苏联,美苏关系恶‎化。

英国为乞求‎美国援助,挽救其经济‎灾难,并配合美国‎的反共浪潮‎,提出‚铁幕‛演说。

内容: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总统的‎邀请在美国‎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丁德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各国的都城‎。

所有的这些‎都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内。

‛他呼吁,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铁幕‛后面的国家‎,鼓吹美英联‎合反苏。

目的:美英联合反‎苏意义:美苏对抗的‎国际局势已‎经难以扭转‎;美苏矛盾正‎式公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根本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3杜鲁门主义‎背景: 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

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3、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U-2飞机事件: 1960年5月1日,苏联在其领空击落美国U-2高空间谍飞机事件。

1959年9月15-28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访美,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并发表了公告。

苏联同意收回限其他占领国在6个月内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的声明,美国也同意就柏林地位和德国统一问题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

苏联正式邀请美国总统1960年春后访苏。

艾森豪威尔决定出席巴黎四大国首脑会议后,于1960年6月10-19日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

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高空间谍飞机在深入至苏联维尔洛夫斯克附近进行间谍活动时,被苏联导弹击落。

5月16日,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巴黎举行会议期间,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对U-2间谍飞机事件公开道歉,遭艾森豪威尔拒绝,赫鲁晓夫退出了会议。

四大国首脑会议流产。

3.大西洋联盟政策:二次大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对西欧的总政策,形成与1946年动至1947年春。

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而这样的一个西欧要与美国密切协作。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绪论国际关系史:主要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国际关系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的结构(或称国际格局):一般最重要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一、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富尔敦演说1946年月1月16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访问美国。

3月5日,在杜鲁门的陪同下,丘吉尔来到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在总统肄业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因其演说中有著名的一句“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来”故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呼吁“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呼吁“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没有人会来冒犯他们”。

富尔敦演说被认为是英美对苏联发动的“冷战”信号。

三环外交是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土在内,而美国起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同时存在,而英国是在这三环的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外交”的基石和重点。

“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

柏林危机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

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22日和5月8日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

美国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它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马歇尔计划时间:1947.6.5背景:在苏联事实上已经控制东欧的情况下,西欧的稳定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与此同时,战后初期西欧为对付"共产主义威胁"和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需要美国的保护和援助。

内容:公开提出了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的设想意义:1. 主观: A.经济:a.国内经济危机得到缓解。

b.有利于美国资本和商品的输出。

B.政治: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政权,增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C.文化:对西欧的文化影响进一步深入。

2. 客观: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欧从此走上了经济稳步发展的道路。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背景:1.冷战的加深 2.美国试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从而实现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目的。

3.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4.《布鲁塞尔条约》存在局限性。

过程:1949年3月18日《北大西洋公约》条文正式公布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1949年8月24日条约生效,组织成立影响:1. 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2. 加深了美苏对立,推动冷战向纵深发展。

3. 组织内部一直存在美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特别是进入60年代美苏第一次缓和后,西欧争取独立安全防务的步伐加快。

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

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

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

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

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

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

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

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

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

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

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

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

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

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

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

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大规模报复战略释义:即依靠美国战略力量的优势对苏联形成有效的威慑。

它是艾森豪威尔“新面貌”对外战略的军事战略部分。

实施理由:1.美国对苏核力量的绝对优势。

(这也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外战略的基础)2.艾森豪威尔本人坚信“自由世界”的安全只能建立在美国保持健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

破产:1.50年代中期之后苏军军事力量突飞猛进宣布其破产2.1957.10.4苏联诞生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大规模报复基础动摇3.后被肯尼迪政府“灵活反映的战略”代替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由缅甸、印度等五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

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

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以下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在中国和大多与会国的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这10项原则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万隆精神。

非洲统一组织成立日期:1963年5月22~26日,31个非洲独立国家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

会议于5月25日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或非统),确定5月25日为“非洲解放日”。

宗旨: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协调并加强非洲国家之间政治、外交、经济、文教、卫生、科技、防务和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改善非洲各国人民的生活,保卫各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在对联合国宪章与世界人权宣言给予应有的尊重情况下促进国际合作。

苏伊士运河事件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国和法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回。

英、法帝国主义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和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

埃及人民奋勇抗战,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舆论的坚决有力的支持,终于在1 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随后相继撤军,埃及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苏伊士地峡,是欧、亚、非三洲重要航道。

运河自1869年凿通以来,即由英法垄断资本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经营管理,成为他们侵略埃及和中东的工具。

一八八二年,英军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英国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九五二年七月,推翻了以英国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的统治,1956年6月迫使最后一批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区,最终结束英国对埃及的军事占领。

美国在运河事件中借机混水摸鱼,多方活动,排挤英、法,企图称霸中东。

英、法在二次大战后,十分虚弱,力不从心,发动了侵埃战争,使它们自己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

英国首相艾登由于运河的事件败局被迫辞职。

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为马歇尔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目的是通过干涉局面较动乱国家的内政,达到遏止社会主义阵营发展。

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

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

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

3月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

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的西欧煤钢联营计划。

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

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

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美苏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并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进行了3天非正式会谈,史称“戴维营会谈”。

会谈涉及2个主要问题。

一个是裁军问题。

苏联建议两国从其他国家撤军,拆除在外国领土的军事基地。

美国拒绝这个建议。

艾森豪威尔提出两国停止制造和试验核武器,建立国际监督机构,向双方开放领空,以便对方进行检查。

苏联同样拒绝了这个方案。

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柏林问题。

赫鲁晓夫在此问题作了让步,表示不再坚持在一定期限内签署苏联东德和约,柏林的未来应是一个有待谈判的正当议题。

在此基础上,艾森豪威尔决定举行四国首脑会谈并于1960年访苏。

戴维营会谈达到了美苏第一次缓和的顶点,并开创了两个超级大国通过首脑会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灵活反应战略是美国在60年代推行的军事战略。

1959年由美国前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倡导,60年代初为肯尼迪政府采纳。

由于核垄断地位的丧失,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美国造成“瘫痪性影响”。

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制定“灵活反应战略”,抛弃大规模报复战略中片面依赖核武器的观念,规定应当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即在发展核武器和导弹的时,加强常规兵力,增加在常规战争中使用的空军和海军力量,扩充陆军,以便能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它以常规战争作为到处挥舞的“剑”,以核力量为“盾”,打算以足够的非核部队同时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同苏联和中国打两场大战,并在其他地方对付规模不大的、称为“半个战争”的紧急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