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合集下载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圣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教育、修身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天赋的道德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就能使其发挥出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他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充分引导和培养人的善良天性,就能使人们具备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要通过修身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提出了“四端五常”的修身理念,即仁、义、礼、智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忠、孝、悌、节、义则是这些要素的具体表现。

孟子强调,只有通过日常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另外,孟子的教育思想关注教学方法。

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提出了“尺寸”,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刻意压抑和规范学生,而是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此外,孟子还主张以“教”代替“训”,强调教师要通过亲身言教和具体行动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追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体而言,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性主义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注重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孟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推进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孟子之道”,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主要包含了关于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念,以及育人方法和教育的目的等方面的论述。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即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

他否定了人性恶劣的观点,坚信人性之善,认为人们具备了天赋的道德感和人伦观念。

孟子的这一观点对于教育意义重大,他指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鼓励来发展和实现。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需要首先修身,通过对自己身心的修养和自律,使自己达到道德的高尚境界。

然后,才能以身作则,影响和感染身边的家人和社会,达到齐家的境界。

最后,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教育,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孟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此外,孟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育人方法和教育的目的。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

孟子提出的“由不善到善”的教育理念,意味着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从道德不善到道德善良的转变,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的示范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举止。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延续和发扬人性中的善良品质,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围绕着人性善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育人方法和教育的目的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和体系。

他强调了人性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来发掘和培养这一善良,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人才;他倡导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责任感;他强调了育人方法和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为中心,注重思想精神的灌输和培养。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也是孟子的代表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人类教育提出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针对《孟子》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来探讨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1. 教育目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完善自身。

他主张培养人们具备仁爱之心、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

2. 教育方法•树立榜样:孟子认为先行者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榜样引导他人。

•启发式问答:倡导由下而上、由易到难地提问,通过回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隐喻寓言:使用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性的寓言故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3. 教育背景孟子关注教育的社会层面,在《孟子》中提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而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

孟子教育思想对现实的意义1. 培养公民品质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发展人性本善和培养仁爱之心,这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通过培养公民品质,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并推动社会发展。

2. 增强道德修养面临日益剧烈竞争和伦理风险的现实中,孟子强调道德修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引导人们掌握正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个人品格并增加社会稳定。

3. 培养创新能力孟子的启发式问答和寓言教育方法提倡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领域重要目标,孟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4. 影响教育政策孟子关注教育背后的社会因素,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在《孟子》中提到"师出必达,然后民信"。

这一观点对于指导现代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结论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培养公民品质、增强道德修养、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影响教育政策等方面。

浅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浅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浅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孟子,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教育、研究方法、心态和道德教育。

孟子的心理教育思想,以内心为中心,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善能教,恶能除,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行善、研究道德,把善行植入到人们的心中,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善良的本性。

孟子的研究方法,是以实践为主,他认为,研究要结合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会真实的知识,他还强调,研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孟子的心态教育,是以更高的认知水平来指导研究,他说:“智慧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心态,要培养一种高尚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偏不倚,不轻易被外界刺激所影响。

孟子的道德教育,是以礼、义、智为基础,他认为,研究要以道德标准为准,只有以道德为准绳,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他还提出,“改过自新”,只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心理教育思想,主张以善念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
能够表现出善良的本性;他的研究方法,主张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心态教育,强调要培养一种高尚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的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标准为准绳,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理念和思想,仍然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参考,其中的观点和做法,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孟子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伦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和修养,使其成为有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人。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展成为完善的人。

孟子主张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即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精神,他认为这是人类最本真的天性。

他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仁爱之心,使之成为行为的准则和内心的追求。

其次,孟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相长”和“以言传心”的原则。

孟子提倡教育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

同时,孟子主张通过言语来传递心意,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艺术。

通过言传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使教育更加有效。

此外,孟子的教育伦理观强调以德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操开始,通过正面的榜样和道德教育来引导学生。

孟子强调教育者本身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他认为教育者的德行和修养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强调培养人的德性和修养,注重以德育人,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自己的仁爱之心。

他主张教育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通过言传心来传递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此外,孟子还强调教育者的德行和修养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学习和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深远而重要。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追求人的完善和达到人的理想境界。

下面就来详细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的善。

人性本善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具备了善良的品德,只需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够发展出显著的品质。

孟子主张教育要唤起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并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成为独立、有品德的人。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养和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孟子提倡以道德为先,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等美德,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之心也,义者治人之道也,礼者治人之文也。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和道德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美德品质。

再次,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辅导和启发。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力来进行辅导和启发。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因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孟子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和能力,灵活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和优势。

最后,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他提倡“知止而后有定”,即通过实际实践和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子认为只有经过实际实践的锤炼和磨练,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能力、有道德的人。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性,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提倡个性化的辅导和启发,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培养思想独立、有创造力、有道德品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孟子》一书中,该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实践性的著作,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孟子的教育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贡献。

一、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恶之辨,人皆知之,善良之情,人皆有之”,人的本性是好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使之成为良善之人。

在孟子看来,教育应该是爱心的温暖而不是惩罚的严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的良好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教育实践孟子把实践作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认为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孟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强调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注重开展各种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提倡爱心教育孟子主张“爱人”、“恩泽”,提倡对人的爱和关怀,并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仁”,即爱人心态的实现,因此,他强调爱心教育,指导教育者要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性化的关心,多为学生着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爱的呵护下迅速成长。

四、注重道德教育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主张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少年儒者,即优秀的道德公民上。

同时,为了实施道德教育,孟子提出了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强调要“教之以礼”,使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礼仪准则,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

五、提倡天下为公的民族观念孟子倡导天下大同,“天下之人皆为一体,知人心者,其兼天下之心”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他提倡天下为公,主张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贵贱、贫富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天下大公的民族观念和国际化的思维能力。

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内涵。

《孟子》教育

《孟子》教育

《孟子》教育《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学生记录而成。

这部经典中,孟子对教育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孟子》中的教育观点出发,探讨孟子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一、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善良的品质和道德规范。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善的品性,只需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品性,使人变得更加善良和有道德。

这与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

二、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孟子提倡“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

这对于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教育智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孟子提出了“四端”、“四德”和“五常”等教育内容和要求。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等品质,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

同时,他还提出了“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这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

这些教育内容和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四、教育的环境与条件孟子强调了教育环境和条件对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

教育环境应该是和谐、积极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教育条件也要具备,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与社会责任孟子提出了“教育兴国”的理念,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

他主张国家应该重视教育,为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09学科教学语文段雪茹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学派“孟氏之儒”的代表人,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一生热衷教育事业,并深切体会着从事教育为其人生所带来的巨大乐趣。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闪烁着耀眼的真知之光,彰显出非凡的智慧光辉,今日仍可资借鉴。

关键词:孟子教育教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孟子上承曾子、子思,学习、宣传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倡唯心的先验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下启后世儒家学者,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的一派,对封建道德伦理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唐代的儒学大师韩愈曾说:“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因此,后人将他看得很重,尊他为“亚圣”。

战国初年,诸侯争雄,“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史记·孟子苟卿列传》),生逢百家争鸣高潮和兼并战争炽热期的孟子,一方面批判道家的“为我”,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一方面以明显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主张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以弘著孔子之道。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具体看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也不难发现,它是与其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相互融会贯通的。

要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必须先了解他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

孟子把教育看作仁政的一部分,认为没有教育,仁政是不能实现的,他把对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与其政治主张密切联系,认为统治者得天下,行“天道”,首先要“得民心”,而得民心不仅要用政治,经济的手段,更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即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孟子把教育的作用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把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很有远见的。

春秋时期,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但他没有明确说明人之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础,而从性善论出发,孟子又非常重视教育在人性发展上的作用。

显然这种脱离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的观点是一种先验论的“伦理绝对主义”,但同时也指出了教育和学习是人的必须与可能,明确了教育和学习需要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因势利导才能发扬人的自觉。

孟子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成功地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地“内发说。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把教育看作是“求放心”、扩展内心善端的过程,虽然过干偏重人性的内发作用,但并没有忽视外界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重大影响。

他深刻地指出外界环境对人的性格、品质、意志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了善的社会习得和对教育的依赖,并以具体事例说理,诠释“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只是就可能性而言,而将可能变成现实,还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健康成长起来。

孟子大半生从事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作是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

他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并认为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修身”,要使之具有“忠君”和“事亲”的道德修养。

因此,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并根据自己指导学生“修身”的实践经验,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善性,都能使自己道德的发展顺乎人性的本然,他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反对言利,以“寡欲”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

孟子把欲和性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显然是有些偏颇的。

但是若从道德品质的教育方面来讲,一个人为了真理正义、为了实现理想而不为物质利益所迷,不为私欲所惑、淡薄名利、保持清心寡欲和廉洁的节操,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反求诸己与改过迁善,是儒家在过德教育方面的一贯思想,也是孟子提出的重要的修养方法,他主张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而当一个人有了过错时,应该欢迎别人的批评,应当注意改过迁善,一个人不但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乐干改过,
而且还要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显而易见,这比孔子“见贤思齐”的思想更前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孟子标立了“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志向。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聪明、才智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历练出来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志之士,须磨练意志才能担当重任。

孟子晚年归邹,专心著述讲学,并大力赞扬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孟子提出了一些有关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这是孟子教育思想中另一个很有价值的方面。

孟子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求自得,他认为人们经过学习、理解,才能达到思想高深的境界,只有当学生懂得思考而又注意积累知识时,他才能变得学识渊博。

洞察精微,“默然心通”,自然得之,才是最高妙的。

在教学过程中,孟子告诫学生,“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孟子特别提倡学习要有主动的精神,鼓励学生要多学而又详尽地研究,要在对知识融会贯通以后,反过来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且学习需有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就是他的一句至理名言。

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

他说:“原泉(有源之泉)混混(水涌出状),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手四海”(《孟子·离娄下》),就是说正确的学习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地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往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绝不下流,由此渐进汇入大海。

在人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孟子很重视基础阶段的学习。

他认为,经过基础训练的人,才有发展前途。

清初的王筠很注意孟子的这一思想,他在《教童子法》一书中曾指出:“孔子善诱,孟子曰教亦多术。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同样强调了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为了宣扬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孟子以下棋这种小技艺为例,证实学习不仅要专心,还必须持之以恒,切勿一暴十寒。

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是孟子丰富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孟子力求尽量精细地观察事物。

据《孟子·尽心下》记载,浩生和不害问孟子乐正子其人,孟子不仅能给予“善人”、“信人”评价,还能头头是道地讲出理由。

在教师的问题上,孟子特别强调要“以身作则”,认为君子先正己,方可正人,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

孟子很清楚,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便不能有效地推
行自己的主张,这和战场土将帅是否能身先士卒完全相同。

因此他的责任心特别强,很注意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这种务实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总之,孟子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方面,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其思想中有不少积极的因索。

特别在继承发扬孔子教育思想方面,有着特殊的功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他发展了古代的逻辑思辨,探讨了思维规律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水平,他对教育思想问题的论述中,有许多精辟之处揭示了教学规律并合乎当今科学的教学原则。

所以只要后人遵照批判继承的原则,就其中精华部分加以探讨,定会使其在今天的教育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春礼、张德苏:《亚圣春秋—孟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韩士均:《孟子妙语——中国古代妙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