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传习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人生智慧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先天的道德良知,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被物欲和杂念所蒙蔽,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反省和修炼,去除这些蒙蔽,让良知得以显现。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是否常常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抉择时,是选择坚守道德底线,还是为了一时的得失而违背良心。

“致良知”提醒我要时刻保持清醒,倾听内心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行合一”则指出认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道了道理却不去行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这对于我们克服拖延和光说不做的毛病具有深刻的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和计划,但是却总是因为各种借口而没有付诸实践。

王阳明告诉我们,只有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

例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是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而不去实际行动,那么这个“知道”就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真正去运动、去坚持,才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还强调了“心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界的一切道理都在我们的心中。

这并不是说外界的事物不存在,而是说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状态不同。

这让我明白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

当我们心中充满阳光,看到的世界也会更加美好;而当我们心中充满阴霾,世界也会变得灰暗。

书中的许多对话和事例也让我对人性和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王阳明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变得自私和冷漠,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工作之于,我都会抽空读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与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进行比较,进而反省自身心性,偶有所得,感慨良多。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

如此,临时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原来阳明先生的弟子陆澄遇到的问题与我一样,纵有千般想法,百样主意,却常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便偏离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永远没有付诸行动。

先生教诲:常称为思想巨人行动矮子的原因,是因为只知道冥想,只知道发呆,却没有把功夫放在克制自己的私欲上,这私欲是懒惰!是患得患失!是畏惧困难!如果这样,必然一事无成。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人,必须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成长,才能在不进则退的环境中站稳脚跟。

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习,并不能只是静养空谈,而应该用具体的事情来磨练自己,这样才能拥有独立坚韧的心性。

这也是知行合一的一个很好体现了。

如果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把去做具体事物,当成磨砺自己心性的磨刀石,那么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便能很好地投入,很好地克服自己的懒惰等私欲了。

我们要到达的境界是“静亦定,动亦定”,在思考和行动的时候,都能一以贯之。

先生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式功夫。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

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磨练自己的心性,探寻世间大道,没必要一定是静养,没必要一定安安静静地躲在屋子里做学问。

应该不论是在思考的时候,还是在具体的行动中,都磨练自己的心性,探究世间的大道。

如果常常静养发呆思考,而没有行动,不仅难以成长,反而容易陷入“喜静厌动”的圈子里,反而容易有潜伏的毛病在心里。

只要遵循天理,内心便能宁静,否则,就算内心宁静了,未必能遵循天理。

这就是动亦循理,静亦循理啊。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传习录》读后感1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洁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学问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假如领会了这一点,就应当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熬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推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究不断削减,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宝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虚心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肯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7篇)

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7篇)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7篇)传习录读后感篇1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以前没想过立志是要存善念,这个还用立志吗?如果不立善念的志,就不会时时想着善念这个事。

想起来去行个善,想不起就不去管它,这就是平常人。

修行就像种树,善念就是种子,有了根基才能长得更高。

没有善念的人生就像荒草,杂乱无章。

只要种子有了,就是长的快慢的问题了。

肥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我们的修行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有这个善念,并且让这个善念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因为没有善念,恶念才会出现。

有了善念,恶念就进不来了。

善念就是天理,天理直指人心。

恶念是在没有善念的时候才出现的。

只要你心中这个善念一直都在,就像种子早晚会长大一样。

这里的善念是种子里的部分,并不是说在人生当中只要有善念就没有恶念了。

立志的时候,只要想着善念,恶念就进不来,又何谈去掉一说。

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自己立的志向,不能是违背社会普世价值观的。

长到成熟阶段才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后面应该还有,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希望自己可以看得到。

传习录读后感篇2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习录》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研究宋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习录》几乎包含了王阳明的所有哲学思想,我分别从上、中、下三卷来分析这本经典。

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

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一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二《传习录》一如《论语》不是由阳明本人所作,而是弟子根据讲课、研讨、书信等所作的整理之作。

此版本集合各家之长,专注义理之学,注意阳明思想的前后发展,并将阳明论学书、诗文等联系起来,相互印证,特色鲜明,内容齐全。

《传习录》更像是语录、书信的混合体,读此书不能指望像读现代书籍一样有一个明晰的逻辑发展脉络或者是条分缕析的框架结构,故此要读《传习录》就要跳出书本身,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

阳明心学最关键的特点在于一个“本”的问题,要理解他就得抓住这个根本。

他在给学生讲解心学的时候,经常会用树来打比方,做对比,我们也姑且借古人智慧用这个分析方法来理解阳明心学。

如果把阳明心学看成是一棵完整的大树,那么良知便是树的根脉。

那么什么是良知《孟子·尽心上》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守仁所理解的良知则是:“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也就是说良知就是理学家所讲的天理,是人生来就有的存在于心的关于天地、人伦大本大源的智慧,是道的本体。

所谓的“知”就是知道是非,所谓的致就是在事情上磨砺。

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即是知行合一。

良知用于父母便是事亲,用于君臣则是事君。

也就是说朱子所讲的人伦只在良知安放之处。

故所谓人伦表象不过是良知之根所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实。

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阳明讲“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体。

知行合一中“知”的内涵由知晓转变为良知。

在方法上,主张静坐息思虑(定心息念),省察克治(存天理去人欲)。

在求学上,主张立志。

在阳明思想变化上,钱德洪认为经历了“学之三变”和“教之三变”之说。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包含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只是被外界的物欲所遮蔽。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的确很容易被各种诱惑所干扰,迷失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比如,对金钱的过度追求、对名利的渴望,往往让我们忽略了道德和良知的指引。

而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去除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或许就能更好地发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

书中还提到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这并不是简单地说知道了就要去做,而是强调知与行是一体的,不能分离。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难以付诸实践。

就像我们都知道健康很重要,应该多运动、少熬夜,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这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只有当我们把所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在教育方面,王阳明强调启发式教育。

他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生硬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这让我联想到如今的教育现状,很多时候都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如果能够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育,或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出更具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书中对于“心即理”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也就是说,事物的理不在事物本身,而在我们的心中。

这并不是说要主观臆断,而是提醒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表象和他人的观点。

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仅仅因为他的外表或者一时的行为就轻易下结论,而要通过与他的交流和相处,用心去体会他的内在品质。

王阳明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因为一切的外在境遇都是我们内心的映射。

只有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读书笔记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传习录》笔记

《传习录》笔记

《传习录》笔记第1章前言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嘉靖七年(1529年),浙江余姚人。

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文治武功、成就斐然。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王阳明看来,“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就人而言,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因而具有人伦道德的含义。

王阳明所提出的“四句教”更是将致知的功夫与正心、诚意、格物贯通起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2章传习录序圣贤教导人们,就像医生用药,都是根据病情来开方子,考察病人体质的虚实温凉、病理的阴阳内外来时时增减药量。

关键只在治病,怎样用药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说法。

如果拘泥于一种药方,很少不害人的。

第3章传习录上‘亲民’就如同是《孟子》所谓‘亲亲仁民’,‘亲之’就是爱他的意思。

百姓不仁爱,舜就让契任司徒之职,恭敬地施行五种伦理规范,让百姓互相亲爱。

至善只是心的本然面貌,只要通过‘明明德’的功夫达到‘精深专一’的境界便是至善了。

不过,至善也从未脱离具体的事物。

心即是理。

天底下何来心外的事物、心外的道理呢?侍奉父亲,不能从父亲身上去探求个孝的道理;辅佐君主,不能去君主身上探求个忠的道理;与朋友交往、治理百姓等事,也不能去朋友、百姓这些人身上求个信与仁的道理。

这些道理全都在心里,心即是理。

如果这个心没有被私欲阻隔,便是天理,不需要再从外面添加一分。

凭借此纯粹都是天理的心,作用在侍奉父亲上便是孝,作用在辅佐君主上便是忠,作用在交友、治民上便是信与仁。

只要在心中努力摒弃人欲、存养天理即可。

心若是没有人欲,纯粹都是天理,是一颗诚敬于孝亲的心,那么一到冬天,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会冷,便去考虑给父母保暖的事;一到夏天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会热,便会去考虑给父母纳凉的事。

这些全都是那颗诚敬于孝亲的心自然生发出来的具体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读书笔记
每读《传习录》,与每天的工作学习结合比对,进而反省自身心性,偶有所得,感慨良多。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

如此,临时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原来阳明先生的弟子陆澄遇到的问题与我一样,纵有千般想法,百样主意,却常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便偏离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永远没有付诸行动。

先生教诲:常称为思想巨人行动矮子的原因,是因为只知道冥想,只知道发呆,却没有把功夫放在克制自己的私欲上,这私欲是懒惰!是患得患失!是畏惧困难!如果这样,必然一事无成。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人,必须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成长,才能在不进则退的环境中站稳脚跟。

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习,并不能只是静养空谈,而应该用具体的事情来磨练自己,这样才能拥有独立坚韧的心性。

这也是知行合一的一个很好体现了。

如果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把去做具体事物,当成磨砺自己心性的磨刀石,那么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便能很好地投入,很好地克服自己的懒惰等私欲了。

我们要到达的境界是“静亦定,动亦定”,在思考和行动的时候,都能一以贯之。

先生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式功夫。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

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磨练自己的心性,探寻世间大道,没必要一定是静养,没必要一定安安静静地躲在屋子里做学问。

应该不论是在思考的时候,还是在具体的行动中,都磨练自己的心性,探究世间的大道。

如果常常静养发呆思考,而没有行动,不仅难以成长,反而容易陷入“喜静厌动”的圈子里,反而容易有潜伏的毛病在心里。

只要遵循天理,内心便能宁静,否则,就算内心宁静了,未必能遵循天理。

这就是动亦循理,静亦循理啊。

肥胖就是“喜静厌动”落下的毛病。

读《传习录》还是能坚定减肥决心的,真是世间大道总相通啊!世间的大道理,总是相通的。

我们老大常说:“做得不好,就是因为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就不可能做好。

”简单但是深刻,他没读《传习录》,但却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重温王门四句教“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功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功夫上又发病。


真正有狼性的业务员,会将自己的志向与欲望融入自己的血液,刻入自己的骨髓,日私夜想对金钱的渴望,对目标的渴求,以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心生痛楚,而感到耻辱。

读这一段,似乎有所悟,其实,拥有“持志心痛”这样的素质,只不过是业务人员的基本素养罢了。

真正的业务高手,能真正做到大而化之,随时察觉客户需求,及时调配周围的资源,促使订单的成交,自己在哪儿,其实倒不重要了。

业绩还可以,骨子里一股拼搏的劲儿,但团队精神差,只想着单兵作战,从头到尾把一个客户拿下,这样的发展,迟早遇到瓶颈,不要把自己的宝贵的志向和拼搏,反成为自己前进的拖累。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每天总是忙,总是事多,的确是“有事固忙,无事亦忙。

”那些老掉牙的管理培训里,所谓的把事情分为重要的紧急的之类的四个象限统筹安排之类的,真正完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岂是那么容易?能够真正分清,哪些是“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吗?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重要但不紧急”和“紧急但不重要”之间又忙碌又纠结。

关键,还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关键是没有“主宰”,“主宰”不仅是对事务重要性的判断,更是对整个未来发展的清晰认定。

若主宰清晰,便可知,哪些忙碌是达成目标的必要途径,自然能够有的放矢,从容应对了。

只是,能参透这“主宰”又需要多深的修习和功夫啊。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

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

到的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

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有所作为,企业对人才的运用,应该最大释放人才的长处。

即便有时因人定岗,也未尝不可。

人才之所以能将拥有特定的才能充分施展,一定是因为他忠于自己的本心,施展才华时顺畅无碍。

但,大道总相通,真正参透人性参透天理的人,就不在乎基础的技艺了。

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做的,真正洞悉人性的人,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

恩,卖地板卖得好的人,卖整体家具一样能卖得好,卖整体家具能终结行业暴利的人,换个行业,一样成为“行业公敌”。

摘录: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此处说的是做学问的胸怀,世人哪怕有误解,对自己的理论有不同意见,完全应该报着一颗平和而积极的心去应对。

把别人对自己的攻击,看成与自己的切磋磨砺,反而有助于自己学问的精进。

最近工作,也常遇到这类问题,自己在做的工作,以及提出的方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对别人提出的意见,第一个反应,便是辩解,便是维护固有的东西。

这样的状态,往往使工作固步自封。

对待别人的攻击和批评的态度,不仅是心态问题,更是胸怀的问题!阳明先生的这句话,理解起来有浅有深,往浅了理解,是心态问题,往深了理解,是胸怀问题。

若只说是心态问题,便是对别人的批评,保持谦恭谨慎的态度,虚心接受,对自己的工作时时进行修正补缺。

若能意识到是胸怀问题,便不止是谦恭谨慎这么简单了。

为什么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短处的攻击呢?那是因为心中有着更高远的目标。

在这个高远的目标面前,一切皆可让路,更何况一些可怜的虚荣。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凡是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不论是善意的批评还是恶意的攻击,都应先行接受,当成磨刀石,对自己的心性进行磨砺,以期得到成长。

因此,在别人的批评攻击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反省,我的身上的确是有这样的问题的,这些批评和攻击对我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啊!于是,别人的攻击和批评便成了最好的老师。

这样对自己有帮助的老师,又怎么会厌恶抵触呢?于是,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攻击,便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了。

恩,这是胸怀的问题啊!
近期工作反思,想得很多,做得不够。

想得太多了,想着一开始做,就要直接做得很周全,便觉得困难重重,倒反而畏首畏尾了。

这项工作本来属于我比较了解的,且一直关注,却行动迟缓,缺乏实际行动。

近期牛刀小试,便有效果反馈。

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不够到位。

我还是把知与行,分作了两样,总想着完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再进行行动,却没认识到,知与行本是一体。

只有在行动中摸索成长,才能完善认知,只有
在行动中积累经验后才能进一步指导行动。

看来,《传习录》真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在“知”与“行”中逐渐融入自己的心性的。

近来,隐约感觉有一股动力,这股动力督促我反思自身,认知自己的心性,这股动力督促我即刻行动,投入实践,我想,这股动力,多多少少,就是我的“至良知”吧。

这股力量是《传习录》给我的,也许从这个层面看,称《传习录》是终极励志书,也不为过。

我能够越发感受到心学与佛家禅宗的区别了,虽然心学与禅宗都是以自我本心的认知为主体,以修行者的领悟为成长之路,但,心学与佛释有着本质区别,心学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修习落于最细微的实践行动之处,而穷究自己的本心,也便是天地间的大道天理。

也许,心学与禅宗的终极大道是相通的,比如有多少高僧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是我辈凡俗,常常为佛家的一些慧心顿悟的细枝末节而蒙蔽。

与此相比,心学的研习,哪怕只是初窥门径,也对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