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合集下载

文化 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

文化 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

【笔记】文化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这份笔记来自于,迅雷看看的纪录片有关于佛教的视屏20141231 常平佛教中国化1.中国的佛教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而印度的佛教就不是2.佛教的教义在中国的实现的途径和方式3.佛教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族化地域化时代化4.中国的佛教为什么区别于印度的佛教,因为中国的文化迫使印度佛教,想要在中国这个地方发展的话,就必须适应中国当时的国情,而适应的过程,就是接受中国当时环境的改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改造后的佛教已经和一度佛教有了区别,所以说中国的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而且可以说中国化佛教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

5.佛教分类汉传佛教(用汉语翻译);藏传佛教(用藏族文字);南传上座部佛教(用傣文);6.汉传佛教是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僧侣乃至侨民游僧共同创造的。

7.在中国隋唐时期佛教有八个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性宗);禅宗;华严宗(贤首宗);净土宗;密宗(真言宗);律宗;法相宗(瑜伽宗);8.中国佛教的地域性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9.在中国北方佛教重在修行南方佛教重在理论10.佛教在中国包含时代化的原因1.历史上不断发展的,古代的王朝更曾给佛教带来不同的挑战或机遇,要求佛教做出适应当时王朝统治需要的回应;2.不同时代的背景与特征不同,如和平与战争时代,统一与分裂的时代,繁荣或衰落的时代,开放或封闭的时代,都给社会不同人群带来了不同的宗派需求,从而要求佛教与时代气息相应,满足该时代不同人群的具体精神需要。

3.中国思想文化的潮流是不断演变的,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给予佛教的影响极大。

中国化佛教11.印度佛教是脱胎于印度社会的,活动在印度社会的,是印度宗教,而中国佛教虽然来源于印度,但是活动在中国,扎根在中国,是经过改造的佛教,是创新性的佛教,所以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的宗教。

12.佛教虽然在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对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并没有佛教化,中国没有整体佛教化,因为中国并没有普遍接受和认同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信仰更没有以佛教作为主要的信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果当中,儒家和道家还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主流。

02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02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一、佛教中国化的条件和途径
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传播主 体和传播客体等诸方面的因素。 体和传播客体等诸方面的因素。 (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 动力 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 (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制约和融摄
(一)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动力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法华经》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 法华经》 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 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从文化本体论上指 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正是基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所谓“中国化” 正是基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所谓“中国化”,就 是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契时应机”的方式和结果。 是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契时应机”的方式和结果。佛教的 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导致传播中的独特方法论──方便 “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导致传播中的独特方法论──方便 善巧。以真俗二谛的真理论和方法论为根据, 善巧。以真俗二谛的真理论和方法论为根据,出世殊胜的佛 法不离世间并体现在世间生活之中。 中国化” 法不离世间并体现在世间生活之中。这“中国化”就其适用 范围表现为: 范围表现为: 进入异质文化圈的“本土化” 进入异质文化圈的“本土化”。 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化” 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化”。 三根普被的“民义化” 三根普被的“民义化”。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必须适应众生的根机而随开方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 便之门,但滥用方便,也导致了日后佛法的变质。 便之门,但滥用方便,也导致了日后佛法的变质。故前者是 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 本、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究 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 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演出了中国佛教二千年的一幕幕悲喜 禅宗六祖慧能“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一语, 剧。禅宗六祖慧能“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一语,可视 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 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创始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

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母亲梦象受孕、七步莲花、姨母抚育、出游感苦、夜别妻儿、夜渡凡尘、削发更衣、面壁静心、六年苦行、牧女献糜、树下静悟、魔女炫媚、众魔败阵、大悟成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鹿苑传教、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採花献佛、佛化无恼、佛度猎人、驯服醉象、收比丘尼、不蓄金银、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说前生、双林灭度、佛光普照、佛教圣迹•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一、译文与宣讲方式中国化中国的佛教学者在研究和讲说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时,为了便于理解,就用儒家和道家, 其中主要是老庄和玄学的名辞和术语,来比附佛教的名相概念。

这种简单而机械的对照、比附之法,对印度佛教经典发生歧解和误读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正是在这种歧解和误读之中,那些翻译过来的经典开始在汉语语境中具有了意义,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并以此为接生术或嫁接术而真正地得以植根于中国。

尽管在东晋时期有道安这样的高僧大德对格义之学颇为不满,但还是阻止不了这种研读方法的广泛运用和推行;即便是在道安本人、其高足庐山东林寺的慧远以及罗什门下僧肇等人的著作中,都随处可见佛教思想与老庄玄理的相互融合、相互解释。

讲经说法是传教的常用方法。

要想将佛经上的教理让民众听得懂,就得利用他们熟悉和容易理解的语言、道理来加以比附说明。

这种方法在佛教史上叫做"格义"。

后赵佛图澄的弟子竺法雅精于儒道经史,在他向弟子、士大夫讲经时,常"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高僧传.竺法雅传》)佛教经典中常在教义概念、用语的前面加上数字,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称"事数"。

竺法雅在讲经时为了听众易于明白,便运用当时人熟悉的儒、道典籍中的词语、道理去加以比附解释。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把"性空"、"真如"解释为"本无"、"道";把"五戒"比附为"五常"等。

这在当时和以后都是常见的现象。

佛图澄的另一个著名弟子道安,在著作中也常用格义。

他的弟子慧远善老庄,在讲经时常常借用老庄的词语进行解释。

据《高僧传.慧远传》记载,有一次慧远讲经,有人就"实相"(即"诸法实相")这个概念提出质询,他当即引用《庄子》加以说明,于是"惑者晓然"。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缘起”的十一个意义:
(1)无作者义; (2)有因生义; (1)无造物主 (2)无我 (3)无常 (4)因果相续
(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 (5)无动作义; (6)性无常义; (7)刹那灭义; (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达摩像
•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 • (一)佛教的理论基础——缘起论 • 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 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 有;11、生;12、老死。 •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 • 所谓“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 谛有真理之意。 • 1.苦谛:佛教认为“人生皆苦”,有生、老、 病、死四苦和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怨 憎会苦、爱别离苦和五取蕴苦八苦。
• 4.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 佛教的成熟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八个佛教宗 派,按成立时间先后,分别指天台宗、三论宗、 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 密宗。 • 综合这八家来看,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 宗四宗基本上是纯粹的天竺宗教,并无太多的 哲学意义。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最 具中国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特别深远。 应该说,从天台宗至华严宗到禅宗,佛教己彻 底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进程,成为纯粹的中国佛 教。 •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佛教的中国化
(一) 传入时期 —东汉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游览过了三亚的南山,才感受到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在南山随处可见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虔诚的人们。

当然,佛教在中国的巨大影响与它的中国化是分不开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在一起。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佛教中国化。

从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到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佛学与玄学合流。

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的统治意识形态占主导,所以,佛学在这一时期得到大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提倡佛教的。

到梁武帝时达到了顶点。

梁武帝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梁武帝一面大力提倡儒家以维护纲纪,一面又著书立说,宣扬佛教。

据《梁书·本纪》记载,萧衍“笃信佛教,制《涅pán槃》、《大品》、《三慧》诸经,累数百卷,所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主持编修了五千多卷译注经。

萧衍还三次舍身同泰寺,由群臣用重金赎回,把佛教抬到了与孔子同样的高度。

但是由于寺院经济的强大,削弱了封建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土地,不利于封建统治,造成国库财富空虚。

封建国家也多次禁断佛教,限制其无限制发展,其中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周世宗三次规模最大。

太武帝崇信道教,听了大臣崔浩的意见,严厉灭佛。

根据记载“后魏时,太武帝四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长安僧徒,一时殊灭。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正如现在基督教常常讨论“本色化”问题一样,佛教史家也每每提及佛教“中国化”的问题。

佛教中国化,我国学者一般都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入手,探讨近2000年来,中国佛教徒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造性发挥,对丰富世界佛教文化的积极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极少数人打着原教旨主义的幌子,将佛教中国化偷换概念为中国歪曲佛教,进而对佛教中国化,中国传统佛教进行攻击。

近年来,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有那么几个人,利用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彻底否定,进而否认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的血脉联系,为“台独”势力张目,曲解已故印顺法师对中国传统佛学的批评、对印度早期佛学的研究和赞扬,认为当代(“正确的”)台湾佛教是通过印顺法师而直承印度佛教的精髓,与“中国化”了的佛教没有任何关系。

近20年来,日本兴起的“批评佛教”学派也对“中国化”(即他们所谓的“老庄玄学化”)了的传统佛学作了全面的否定。

当然,学术上的各抒己见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即东亚范围内否定中国汉地传统佛教的历史贡献,甚至要“去中国化”,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如此看来,“佛教中国化”这个概念,成了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彰显中国佛教独特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却又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口实。

这样,“佛教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否还可以用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要明确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含义。

首先,中国化的佛教,还是佛教。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说,佛教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佛教有着不同的形态。

如果我们剥离开印度佛教、南亚佛教、中亚佛教、中国汉地佛教、蒙藏佛教……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或者“标准化”的佛教。

如果有人硬要把古代印度佛教看成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佛教,而以此来要求其他地域的佛教,也是削足适履,事与愿违的。

况且随着对古代印度佛教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考古学的深入发展,古代印度佛教也开始越来越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宗教,许多被认为是后世末法时代“堕落”的表现,在古代印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9~254
是的例 不关如 邪系佛 淫:教 、仁“ 智是五 是不戒 不杀” 饮生与 酒、儒 、义家 信是“ 是不五 不偷常 妄盗” 语、对 。礼应
向之 大 教 教 也间 。 的 是 东 很有 佛 开 由 吴 明了 教 创 南 由 显微 从 , 下 于 。妙 东 在 和 其 的吴中北特 联一国上殊 系开宗两的 ,始教路地 与,发传理 儒便展入位 学与史的置 靠江中。, 拢南意东它 的学义吴的 倾风重佛佛
随传 于 在 着统 元 金 满佛 崇 、 清教 奉 元 入, 喇 两 关因 嘛 代 ,此 教 藏 藏喇 的 传 传嘛 流 佛 佛教 弊 教 教在 , 盛 再内 转 行 次地 而 , 兴渐 支 明 盛衰 持 太 。。 汉 祖 但地鉴
二、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 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有道 是:“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 禅”,“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 兵”,“少学儒,中学道,老学佛”,这 些烩炙人口的语句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 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近代也不乏深受佛学 熏陶的文化名人,如林 则徐,谭嗣同、袁了凡 等。谭嗣同在《仁学》 中称:佛教“独高于群 教之上”,其根本精神 是救度众生,“救人之 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 外无佛法”,将佛学普 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 世思想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开始影响中国 士人的思想,并随之进入了中国的诗歌。 佛教精微的义理在士人的思想中与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士人将这种思想表现在诗歌中,加 以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理论。而中国的 儒家思想将佛教改造成更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 外来宗教。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圣 人 的 意 思 。
“ 牟 尼 ” 是 明 珠 、
“ 释 迦 ” 是 他 的 族 姓 ,
名 悉 达 多 。
姓 乔 达 摩 ,
释 迦 牟 尼 ,
佛 教 的 创 始 人 是
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的45年中他周游各 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宣传自己所证悟的 体验。据说他的弟子有千人,他们的日 常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共同遵 守的戒律,其中最重要是必须遵守的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 戒饮酒、戒妄语,这五戒奠定了佛教的 基本教义。
2.融合的契机:儒道理论 中的缺失。憨山认为道家 对最高真实观之不透,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老庄 称之为自然。而儒家理论 中的缺失则突出表现在生 死问题上。孔子对之存而 不论,“未知生,焉知 死”,佛教则在生死超脱 问题尤显胜场,其“三世 因果、六道轮回、业力果 报、缘起性空、自性清净” 的世界观补充了儒家在此 方面的不足。
3.儒家对佛教的借取。这表现在本体 论和修养工夫两个方面。儒家讲的“天 理、本心”借用了佛教术语;修养工夫 上儒家更是从多方面借用佛教的方法, 如宋明儒者的静坐工夫,悟道经验,生 死关切等方面。
4.佛教主动融合儒道。佛教也认为儒家 在修齐治平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如憨 山称“由是证知孔子,人乘之圣也,故 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圣也, 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所以,他 们也主张三教并行,共同劝化世人,归 于大治。
佛教在宇宙观上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在人生哲学上认为生命的真相是缘起性 空、自性清净 ,而我们所认定的现实 世界,在佛教看来只是生命的幻想,所 以佛教又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 槃寂静,此称之为“三法印”。而释迦 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在于体证生命 的实相,摆脱生死轮回之苦,觉悟有情 众生。
一、佛教在中国的历史
三、佛学与儒道思想的冲突、融合
• (一)佛学与儒道思想的冲突
1、有与无。
谢镇之认为“佛法以有形为空 幻”,所以能忘身以济众,而 “道法以吾我为真实”,所以强 调服食以养生。
慧琳称“释氏即物为空,空物 为一”,老氏“有无两行,空有 为异”,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2、在生命起源及现 实世界的解释问题上, 老氏主张自然之化, 佛氏讲因缘而生。
•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 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 三国时《魏略· 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 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传僧以 教人后 活又, 动先昙 。后柯 来迦 到罗 洛、 阳康 ,僧 从铠 事、 译昙 经谛 和等
下但一在 来到种东 。了,汉 魏魏曹以 少国魏来 帝中早佛 嘉期期教 平,佛被 (这教看 种受作 禁到黄 令了老 便限道 )松制术 弛。的
十主在不一助方 刹权思致方益面 随 ”威想脱面于的 后 的的领离又教教 的 划信域政注化训 宋 分奉体权意,, 王 。;现的对“一 朝 在为束佛以方总 庙“缚教儒面结 宇三。加治适了 管教宋以国当历 理合代约,扶史 上一佛束以持上 体”家和佛佛灭 现思世限治教佛 为想俗制心,和 “和化,”使崇 五对加使;它佛 山君剧其另能两 ,
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以后,对中 国人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佛 教的一些概念、意识、理论、思维方 式和价值体系逐步进入中国人的头脑, 在经过长期的冲突和磨合以后,逐渐 与中国原有的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国 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融又 是 与 由 合有 既 中 以 的其 有 国 上 。相 其 传 的 互相统总 影对文结 响的化可 和独的见 相立关佛 互性系教 ,,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 北朝的“洞窟佛光”、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展 到唐代。
这时期的佛教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唐太宗 对佛教虽不热心,但他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 现。如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 以及“唐僧取经”。
在女皇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她统 治时期,“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
唐诗的辉煌成就令后来人望尘莫及。而唐诗成 就的取得即是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在起着作用, 也是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起着直接作用。我们既然 承认魏晋南北朝诗作中的佛教影响,那么,作为 一种遗传,这一影响要在唐诗中表现出来。
同时,唐代的佛教也发展到 了盛极一时的阶段,这一社 会现象也必然要反映到唐诗 中去。所以,唐代的大诗人 几乎无人不受到佛教的影响。
3、在死亡观念上,老氏讲不死,统伦理、文化观念上的冲突。这 集中表现在与儒家的冲突上,如沙门剃头去须、 弃妻子父母、出家修道,沙门不敬王者等等, 故儒家批评佛教堕入空虚,遗伦弃物。
(二)佛学与儒道思想的融合。
1.融合的基础。这表现在佛 学与儒、道对“道”(终极 真实)的体认方式和方向上 具有一致性,比如儒家讲的 “仁、天、理”与道家讲的 “道、朴”及佛家讲的“真 如、实相、自性、真心、如 来藏”具有相通的指向;在 体证方式上三家皆注重主客 合一、能所双泯的心灵体验, 儒家讲“性与天道,不可得而 闻”,主张用“尽心、知性、 知天”的方式去体证,老庄 则讲“玄览”、“心斋”、 “坐忘”的修养方式,佛家 也讲“言语道断”,“离言 内得”,而主张内在的修证, 这些方面都是相通的。

如王维、白居易、杜甫、 孟浩然等人的一生,就深 深打上了佛学文化的痕迹。 王维是一典型的佛家诗人, 而其他几位则儒、释、道 兼综,多是少年仕进不成, 而从儒家转向佛道,“才 人老去例逃禅”,正描摹 了这些文人才子的人生轨 迹。
宋、元则是儒、释、道进一步融合 的时期,王安石、苏轼则是文人中典 型的代表;名将韩世忠一句“劝君识 取主人公”道出了武臣的禅心; 而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且担当国家重任的 名臣文天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发出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的感叹, 元代宰相耶律楚材(湛然居士)也提 出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观点, 表现了佛学文化在高居庙堂之上的国 家重臣身上打下的烙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 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从诗 中更能体会深刻。东汉时期, 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所以在汉赋中已有所反应。 张衡的《西京赋》中出现了 “桑门”一词,李善注曰: “桑门,沙门也。”魏诗中 有这样的诗句“平生发完全, 变化似浮屠。”而浮屠正式 佛陀的另一译法。到了晋代 《广弘明集》收入张翼杂诗 若干。从诗中可以看出,作 者是以佛家的恬淡无欲之心 来看待人生的。自晋代以来, 每每有僧人作诗。如“僧敲 月下门”的贾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