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减震技术及其应用 陈永务
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物地震减灾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物地震减灾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土木工程中,建筑物地震减灾技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地震减灾技术,包括抗震设计、土壤改良、结构改造和减震措施等。
一、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物地震减灾的基本原则。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建材选用,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
抗震设计要考虑到地震荷载、地震波传播特性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等因素。
合理的结构布局、加强节点连接和采用可靠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二、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地震前,通过加固土壤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可以减少地震波的传播和震动对建筑物的冲击。
土壤改良可以采用振动加固、土体浸渍和土壤加固等方法,以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这些方法可以减少土壤液化、土壤侧向位移以及土壤结构相互作用等问题,保护建筑物的稳定性。
三、结构改造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物,进行结构改造也是重要的地震减灾技术之一。
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和改造,可以提升其抗震能力和抗震性能。
结构改造一般包括加强构件的连接、增加结构的垂直刚度和水平刚度,以及加固楼梯、墙体和屋架等关键部位。
这些改造措施可以强化建筑物结构,降低地震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四、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冲击的有效手段。
减震措施包括隔震和减震。
隔震是通过安装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波的传递到建筑物上。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器和钢材隔震器等。
减震是通过安装减震装置,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
减震装置可以采用摩擦减震器、液体阻尼器和钢筋混凝土减震梁等。
这些减震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五、其他技术除了以上提到的主要地震减灾技术,还有一些次要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建筑物地震抗性。
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合理选择材料和质量控制也是重要的因素。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减震控制技术将地震力转化为惯性力和摩擦力的一种工程技术。
此技术的作用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减震控制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水利工程等建筑结构领域。
本文将从减震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减震控制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减震控制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减震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地震是一种能够在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它对建筑物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减震控制技术是通过采用隔震和减震技术,使建筑物对地震产生反应的能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地震破坏的目的。
减震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连接断开,通过将建筑物分散到不同的独立单元中,使地震力能够被吸收或者慢慢释放。
1. 隔震技术建筑物与地面之间采用特殊的隔震垫隔离开来,从而隔绝地震力的传递使其不能对建筑物结构产生危害。
隔震技术是将建筑物与地面隔开,采用特殊的隔震垫隔离,从而隔绝地震力的传递使其不能对建筑物结构产生危害。
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下设置一定数量的减震器或阻尼器,将地震造成的惯性力或弹性力转化为耗散力或摩擦力,从而减少其对建筑物的作用,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减震控制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现代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高层建筑方面,以特高层建筑为例,采用减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
在大型桥梁工程方面,采用减震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桥梁对地震作用的响应,保障桥梁的结构安全,同时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
此外,减震控制技术还被应用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
减震控制技术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出更为先进的减震材料和技术手段。
当前,一些新型的减震控制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如液压减震、半主动控制等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灵活、抗风性好等优点,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
土木工程中的减隔震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

土木工程中的减隔震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一、减隔震结构设计的原理减隔震结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减少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传递,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保护主体结构和内部设施的安全。
1、减震原理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结构中安装阻尼器来消耗地震能量。
阻尼器能够在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产生较大的阻尼力,将地震输入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形式耗散掉,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等。
粘滞阻尼器利用液体的粘性来产生阻尼力,其阻尼力与速度成正比,能够在结构振动时迅速消耗能量。
金属阻尼器则通过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耗能能力。
摩擦阻尼器依靠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来消耗能量,其构造简单,可靠性高。
2、隔震原理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的卓越周期,从而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
隔震层通常由隔震支座组成,如橡胶支座、滑动支座等。
橡胶支座具有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能够在地震时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
滑动支座则通过接触面的滑动来实现隔震效果,其具有较低的水平刚度和较大的位移能力。
二、减隔震结构设计的应用1、桥梁工程在桥梁结构中,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
例如,在桥墩与梁体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能够减小桥梁的地震响应,防止桥墩的倒塌和梁体的落梁。
此外,在桥梁的连接部位安装阻尼器,可以消耗地震能量,提高桥梁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2、高层建筑对于高层建筑,采用减隔震结构设计可以显著降低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和加速度,提高居住和使用的舒适性。
在基础部位设置隔震层,能够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保护主体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安全。
3、工业厂房工业厂房中往往存在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对地震的敏感性较高。
通过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降低厂房结构的地震响应,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的连续性。
试述土木工程减震技术的应用

试述土木工程减震技术的应用摘要:地震的破坏性比较强,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会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有着严重影响,给国家、社会造成较大损失。
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引起的事故在所有建筑物的工程事故中有着较大比例,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用、减震技术应用是加强建筑物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本文主要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入手,分析土木工程减震技术应用,希望对有关从业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土木工程;减震技术;应用前言:抗震设计是处理由地震造成的危险因素,一些建筑物整体结构性能差,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难以抵抗。
在地震中,房屋的倒塌并且损坏建筑物,给居民带来较大安全风险。
人们在受到地震影响的时候,不仅会失去家园、财产,还会遭受身心伤害。
这类灾害是致命的,会对人们生命、灵魂有所损坏。
若想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减少地震灾害负面影响。
土木设计抗震性的基础上,提升土木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避免地震灾害产生较大影响,为人们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
下面就对其进行分析。
1 影响土木工程抗震性能的因素1.1 施工场地选择土建工程开工前,有必要明确抗震性能保证的内容。
在设计结构时,设计师必须明智地选择站点。
否则,项目的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首先,设计人员一定要对地基进行现场检查,确保工程的施工有良好的地基作为基础。
在验算基础时,主要需要确定基础的稳定性。
由于一些民用建筑受到地震的破坏,地基不稳定,因此在选址过程中需要保证地基的稳定,以减少建筑物因地震而倒塌的可能性。
一般发生地震时,建筑物周围会出现断层或滑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土木工程的抗震性能就会变得不足。
因此,在选址时,要选择开阔平坦的区域,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1.2 材料选择及结构体系设计在开展土建结构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做好相关结构体系的设计,保证抗震性能。
就我国目前的土木建筑而言,大部分施工单位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系统设计。
然而,这种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侧向移动或弯曲,从而降低抗震性能。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并对减震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分类特点、设计实施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减震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文章指出了减震控制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提供更多可能性。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重要性、发展现状、基本原理、应用、分类、特点、设计、实施、发展趋势、安全、稳定、突破。
1. 引言1.1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能够通过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和延长振动周期来有效减少地震引起的破坏。
这种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更加稳定,减少倒塌的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1.2 目前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结构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减震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目前,减震控制技术已经在许多重要的土木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高层建筑、桥梁等。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以及地震破坏的严重性,减震控制技术在地震防护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开始投入到减震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
新的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除了传统的减震控制技术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如主动控制、混合控制等,也在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
目前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是积极向好的,未来将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1. 引言1.1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一直是工程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相关地震风险的加剧,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人员的安全,因此对抗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对于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震材料、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前,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未来展望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将会不断更新和完善。
决策者和从业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及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提升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物及其中人员的安全。
2. 正文2.1 历史回顾:抗震技术的起源和演变2000字的内容涉及到许多历史事件和技术细节,为了确保您获得准确和充分的信息,在这个平台上无法提供这么多字数的内容。
您可以通过学术文献、专业书籍或在线资源来查找详细资料。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我会尽力支持您的需求。
2.2 现状分析:当前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应用情况传统的抗震技术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许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加固强化措施,如增加钢筋、设置加强墙等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些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较大,施工周期较长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抗震技术逐渐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中。
比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悬索桥、钢结构框架等设计,并结合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物的维护成本和施工周期。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技术是指利用减振装置作用于建筑物结构,起到减震作用的技术。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构筑物内地震加速度,而且能够降低楼层的位移,特别是对低、中、高应力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技术主要包括柔性支座技术、碟形减振器技术、隔震技术、钢板介入技术、刚性钢构件技术、框架结构-减震垫层结构等,其中柔性支座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利用相对低滞回失稳性,来抑制建筑物振动受力,在节点处加装橡胶支座,可以有效地抗震耐久性。
碟形减振器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少建筑物受到地震时的动力受力的技术,利用恒定的减震梁和碟形减振器相互作用,以旋转阻尼原理抑制结构受到的地震冲击力,有效减少建筑物内地震受力。
隔震技术是将建筑物支撑在隔震结构上,利用结构周界材料的吸能特性、局部结构的变形裂痕截止等,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来减缓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受力。
钢板介入技术,就是在建筑物内部植入钢板元素,使其形成带有等效减震器的结构,在楼层板条的内部介入无孔的如棍的钢板,可以有效地吸收地震波能量。
刚性钢构件技术就是采用一种对象成构件,如光滑刚性钢柱、钢墩、角钢铰接等,在建筑物中插入设计结构,使受力线条、贯穿受力点及加固点错开,从而增大结构的吸能量,从而满足地震要求。
框架结构-减震垫层结构是一种利用框架结构和减震垫层结构组合使用的减震技术,在查光结构的框架上嵌入一定比例的减震垫层,利用减震垫层的弹性变形释放能量,使建筑物能够受到地震时不受太大的冲击。
总之,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技术旨在通过各种减震装置,有效地减缓构筑物内地震受力,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而减震技术也应同时综合考虑结构的力学特性、施工安装特性及其他加固特性,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土木工程是指以土木材料为主要材料,以地基工程为基础技术,以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工程。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进行浅谈。
一、减震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在地震频发地区,地震会对土木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减震控制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土木工程结构形式。
在抗震设计中,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常见的减震控制技术包括增加横向钢筋、设置剪力墙、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等。
这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3. 隔震结构隔震结构是一种通过隔震层将建筑主体和地基隔离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隔震层包括橡胶隔震垫、钢丝隔震垫等。
利用隔震层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程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减震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材料的应用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减震材料也开始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中,如形状记忆合金、碳纤维等。
这些新型材料具有优秀的减震性能,将为土木工程结构的减震控制技术带来新的突破。
2. 智能化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减震控制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通过引入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调控,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3. 跨学科融合在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中,跨学科融合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将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等学科进行融合,可以为减震控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结语减震控制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减震技术及其应用陈永务
发表时间:2017-11-29T15:59:12.1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作者:陈永务[导读] 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与被动调谐质量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紧密相连,对于不同的地震波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比较大的离散性,其减震的效果的差别是比较大的。
摘要:随着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在土木工程施工中也必须要将抗震性能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目前,土木工程的结构减震是防灾减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对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建筑在受到地震灾害
时所受到的破坏就会降到最低。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减震;原理;应用
1 减震控制采用的方法原理
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主要是通过对建筑中某个部位来加入防震设置来起到防震的作用,如果发生强烈的振动,那么抗震结构装置就会主动的对外来施加的压力进行力的调整,从而降低外力对整个建筑结构产生的强烈反应,而这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在强烈的振动下才能够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够起到稳定建筑整体结构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对于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也有着一定的效果。
2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的应用分析
2.1 被动控制。
结构减震的被动控制主要是利用减震以及隔震装置来对振动的能量进行消耗,振动在建筑中传播时碰到减震和隔震装置就能够被停止,采用被动控制的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并且有着成本低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因此目前很多土木工程中都广泛采用被动控制的减震措施。
2.1.1 耗能减震。
耗能减震的主要原理是将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加以消耗,从而避免振动给建筑结构产生较大的作用力。
这种方法需要在建筑结构中加入耗能的部件,也可以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阻尼器来作为耗能减震的主要装置,一旦建筑受到外力的干扰,那么耗能减震的部件就会进入到弹性的状态,外来的作用力经过弹性部件的消耗后就会大大降低,同时一些荷载以及振动的作用在进入到结构中时,也可以产生非常好的保护作用,这样对于稳定建筑的整体结构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而耗能装置也有着不同的种类,并且按照需求的不同也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体系,其中一种为耗能构件减震体系,主要包括了有耗能支撑、耗能剪力墙等。
还有一种是阻尼器耗能减震体系,其中包括了金属屈服阻尼器、摩擦阻尼器以及弹性阻尼器等等。
2.1.2 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相比耗能隔震在建筑上的部位也有着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基础隔震会设置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主要是对地面产生的振动传输进行阻隔,这样上部的震动力就会大大降低,从而避免地震灾害给建筑产生的危害。
基础隔震装置在设置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特性才可以加入到建筑结构当中,因此隔震装置必须要有着较大的变形能力,并且能够提供较大的耗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2.1.3 调谐减震。
调谐减震是在建筑的主体结构中增加一些子结构,让整体结构在受到震动的情况下降震动力转移到子结构中,这样震动能量在建筑结构中就会进行重新的分配,主结构所承受的振动能量也会相对减少,从而起到抗震保护的作用。
目前调谐减震系统中常用的主要有调谐质量阻尼器、模式质量阻尼器以及调谐液体阻尼器等不同类型,在应用过程中也都有着非常好的表现效果。
2.2 主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主动控制相比被动控制在原理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结构的主动控制主要是通过外部能源来降低振动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从而有效的避免振动反应给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
主动控制系统中包括了传感器、控制器以及作动器三个部分,其中传感器有着测量结构反应或者外部激励信息的作用,而控制器能够处理传感器测量的信息,从而实现所需要的控制律,并且作为输出作动器的指令。
主动控制不仅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结晶。
在主动控制中,作动器的控制力可连续变化,所以其有着极广的控制频率,对外界不同激励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
常用的主动控制系统装置主要有主动质量阻尼器、主动支撑系统、主动拉锁系统等。
2.3 半主动控制。
半主动的控制是属于一个参数的控制,其控制的过程完全的依赖于外部激励以及结构反应的信息,进而再通过少量的能量而实时的改变结构的阻尼或是刚度等等的参数来减小结构的反应。
半主动的控制根本就不需要大量外部能源的输入来直接性的提供一个控制力,只是其实施控制力的作动器就得需要少量的能量调节,这样就可以使得其可以主动的利用结构振动的往复相对速度或是变形,在最大程度上来充分的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
其中常见的半主动控制系统有变刚度变阻尼系统(AVSD)、可变阻尼系统(AVD)、可变刚度系统(AVS)以及主动调谐参数质量阻尼系统(AT-MD)等等。
2.4 混合控制。
混合控制是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联合起来应用,即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同时应用于同一建筑结构减震中,可以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方法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弥补了单一控制方法的制约和不足,只需要小功率的能量输入就能直接提供控制力,控制效果非常明显,调谐范围得以扩大,结构抗震系统的稳定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
2.5 智能控制。
在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方法中还有一种叫做智能控制算法,这种方法不依赖精确的结构模型,而且具有很强的学习及调整逼近能力。
3 建筑结构减震技术
3.1 消能减震设计原理。
消能减震设计主要指的是在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根据装置结构局部变形的附加阻尼来消减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至于造成严重破坏。
消能装置由阻尼器及消能支架等构件组成,消能结构一般不用改变建筑的结构,适用性强,抗震安全性能高。
3.2 技术要求。
对于那些需要减少地震水平位移的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工程通常要考虑建筑消能减震设计。
在建筑减震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严重地震下的结构移位控制要求标准,合理选取消能部件。
消能部件应提供建筑结构的附加阻尼。
现有的减震部件主要有:橡胶垫隔震减震器、空气阻尼式减震器、不锈钢丝绳减震器、封闭形减震器等;其中消能部件主要由消能器及斜撑、墙体、节点及梁等支撑构件构成;消能器、斜撑、墙体及节点或梁的连接装置应符合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构件连接要求,并能担负消能器施加给连接点的最大值作用力。
4 结构减震控制的最新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
从土木工程的结构减震的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耗能减震与基础隔震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且方法和理论是较为成熟的,已经在大部分的实际工程之中来有效地加以应用,今后将向更加实用化以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与被动调谐质量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紧密相连,对于不同的地震波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比较大的离散性,其减震的效果的差别是比较大的。
5 结语
总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以及技术性。
随着土木工程结构的减震技术不断应用与发展,减震系统的造价成本不断得到减低,减震房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势必会越来越凸出,也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王卫勇.浅议结构减震在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5(9).
[2]邱晓平.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