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8 女娲造人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通过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4、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5、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重点聚焦】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女娲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难点突破】作者怎样通过想象丰富、刻画细致女娲的?。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蜗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走进作者】袁珂,生于1961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背景追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拓展链接】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óu)蓬.勃(péng) 枯藤.(téng) 延.伸(yán) 疲.倦(pí)寂.寞(jì)溅.落(jiàn)天地开辟.(pì)黄泥.(ní)掺合.(huo)兴高采烈.(liè)掘.起(jué) 澄.澈(chéng)2.辨清下列字形娲(wā)(女娲)臻(zhēn)(日臻完善)祸(huò)(灾祸)榛(zhēn)(莽榛)倔(juè)(倔强)僻(pì)(开辟)掘(jué)(挖掘)辟(bì)(复辟)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神通广大: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女娲造人科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女娲造人科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2ab3f6be23482fb5da4c9b.png)
女娲造人课题课型课时使用者上课时间女娲造人预习展示二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2、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神话故事,说说学过的神话。
二、知识积累1、有关神话有关神话: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1、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2、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3、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2、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3、字词积累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三、整体感知二、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三、填空、简答。
1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 A 下一条枯藤, B 入一个泥潭里, C 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 ,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 E 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女娲造人》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感受神话特点2、通过朗读,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重难点】1、体会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2、感受大胆而新奇的想象【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女娲()莽莽榛榛()澄澈()掺和()揉团()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填空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形象。
【课内探究案】1、复述情节、整体感知女娲感到大地没有生机2、比较阅读、合作探究阅读课后《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比较与本文有何区别。
3、朗读感悟、体验喜悦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试着体会。
4、分析形象、了解神话作者通过描写给我们展现了女娲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细节谈谈你眼中的女娲。
【拓展检测案】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 A 下一条枯藤, B 入一个泥潭里, C 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 ,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 E 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1、选词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填序号即可)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A B C D E2、第①段划线句属于描写,其表达作用是3、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女娲造人导学习型教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8《女娲造人》导学案目标呈现:、通过熟悉神话故事情节,了解想象的特点。
2、通过认识神话人物,感受女娲朴实、勤劳的母亲形象及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重点难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2、体会文中处处所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情。
一、预习热身资料链接、作家、作品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
论著:《中国古代神话》《古代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文体知识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3、自主学习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女娲()澄澈()()灵敏()幽光()掘起()掺和()()踪迹()绵延()②解释词语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掺和:神通广大:莽莽榛榛:二、活动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呢?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活动二探究质疑、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你能否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2、在这篇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
这是作者的想象,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改编这个故事。
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
三、盘点提升小结:本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的一则神话,它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把女娲塑造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母性的大神形象,想像丰富、奇特,让人读了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感受着人类诞生的喜悦。
语文:第28课《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师用)(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

28 《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导学重点】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导学难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读音:女娲.wā澄澈....mǎnɡmǎnɡ zhēn zhēn..chénɡ chè幽.光yōu 莽莽榛榛(2)解词: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①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
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
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
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②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恰当的复述课文。
②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女娲造人》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预习作业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__________ ,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课堂探究1、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3、课内精读: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神通广大:兴高采烈:(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4.她是如何造人的?(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
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大鱼和小鱼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
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女娲造人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8女娲造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 ) 澄澈..( )( ) 灵敏.( ) 掘.起( ) 掺.( ) 踪.迹( ) 莽莽.榛榛.( )( ) 开天辟.地( )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 奔奔榛榛( ) 开僻( ) 气慨( ) 兴高彩烈(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
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中国古代神话出现的客观根源是上古人民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上古人民的现实生活首先是生产劳动,其次是生育繁殖,再次是社会斗争。
1、常识填空。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女娲造人》选自《 》,作者是 。
传说中的女娲是 神。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 ) 澄澈..( ) ( ) 掘.起( ) 掺.( ) 莽莽.榛榛.( )( ) 开天辟.地(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感受是什么?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4.比较《女娲造人》与综合性学习《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你能选择下列词语中任意三个连词成句吗?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毕竟【省以致善】探究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女娲造人》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21*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重点)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难点)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素养)学法指导:1.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
同时,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2.通过复述故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旁批。
2.再读课文,比较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本文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2)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3)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4)“女娲造人”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哪一自然现象的解释?3.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三、预习检测1.填空。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答案:(1)神话想像幻想(2)《神话故事新编》袁珂神话女娲造人2.字词积累。
(1)写字或注音。
女娲.()泥潭.()蹲.()掘.()起掺.()和莽.()莽榛.()榛生气蓬勃..() Chéng chè() yōu()光绵yán()枯téng()(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女娲造人
.和
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睡一睡(
、选词填入文中
年级组教导处
14、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你能否从选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答:
【主题阅读】
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男人,往他鼻孔里吹一口生气,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取名亚当(希伯来语,意即“出自泥土”“被造者”)。
上帝派他看守伊甸园,只见他一人独居,没有帮手,就趁他沉睡之际,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
亚当醒来,看见那女人,高兴地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亚当给她取名叫“夏娃”(希伯来语,意为“生命之源”“众生之母”)。
两人赤身裸体,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
15、分别给下面词中加点字注音。
耶.和华()看.守()裸.体()肋.骨()
16、文中的两处括号起的作用。
17、选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又把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
B、人为破坏造成的新沙尘源,加重了沙尘暴迅速。
C、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制造人类的方法。
D、这种产品的实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
18、选出下面表述不当的一项()
A、“出自泥土”、“被造者”、“夏娃”、“生命之源”、“众生之母”这几处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B、这是一段“上帝造人”的神话故事。
C、这段《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 是创造人类的始祖。
这是人们想像中美好的神话。
D、这段《旧约》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上帝。
虽为神话,却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拓展提升】
19、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叹服的神话故事,像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他们的精神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称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新时期的中学生应具有新的思维,你能否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他们中的一个人做一番新的评价?200字左右。
20、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
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
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同学们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
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写完后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
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