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导学案(答案)
《女 娲造人》 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和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女娲形象。
3、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神话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概括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2、难点(1)体会神话中想象的魅力和女娲的形象特点。
(2)理解神话所反映的古代人民对人类自身起源的探索。
三、知识链接1、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2、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袁珂,生于 1916 年,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wā)澄澈(chéng chè)掺和(chān huo)踪迹(zōng jì)泥潭(nítán)绵延(mián yán)莽莽榛榛(mǎng mǎng zhēn zhēn)2、解释下列词语。
(1)澄澈:清澈透明。
(2)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3)灵机一动: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4)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了女娲为了让天地间不再寂寞,用黄泥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人类生命和智慧的故事。
2、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女娲感到非常孤独,于是决定创造人类。
3、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了第一个人,后来她觉得这样太慢,就从悬崖上拉下一根枯藤,伸入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人儿。
六、文本研读1、女娲在造人过程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女娲具有慈爱、勤劳、智慧、勇敢等特点。
部编七年级上册21《女娲造人》导学案附答案

21*《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学习重点】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学习难点】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生答:不是。
)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ì)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揉.(róu)掘.起(jué)澄澈(chéng chè)..掺.和(chān)2.解释词语。
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采,神采,神色。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堪,忍受。
3.文体知识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
神话学家。
著述颇丰。
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成下列题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末知领域的欲望。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娲(guō) 寂寞(mò)蓬勃(péng) 莽莽(máng)B.澄澈(dèng) 崛起(jué)掺合(cān) 揉团(róu)C.气概(gài) 幽光(yōu)藤条(téng) 不堪(kàn)D.溅落(jiàn) 挥洒(sǎ)泥潭(tán) 省事(shěng)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____下一条枯藤,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4、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5、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2)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但是被传为婚姻女神。
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作者 (人名),四川新都人,学家,代表作有《》《袁珂神话论集》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第23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自读导学案课题女娲造人单元六学科语文年级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有小说、童话、神话和寓言等,都富有想象力。
所以要引导学生调动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快速默读去学习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奇思妙想,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
本课是一篇神话自读课文。
学习目标1. 默读全文,充分积累,整体感知。
2. 默读全文,品味描写,理解形象。
3. 默读全文,把握主旨。
重点训练默读,充分积累,整体感知。
难点品味描写,理解形象,把握主旨。
导学过程导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学生准备好导学案和课本,准备按步自学。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本单元其他文章,收获如何呢?今天我们就用《女娲造人》来检验一下吧。
引导学生去自学。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阶段【20分钟】1.默读全文,扫除字音障碍,积累字词。
要求用时3分钟。
提醒:默读时,遇到生字词先标注出来,读完后一并解决。
2.检验一下你积累字词任务的掌握程度,完成下面注音或写字。
限时3分钟。
()()()娲.莽莽榛榛..澄澈..()()()()掺和.揉.蓬勃..气概.()()泥潭.绵.延3.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女娲显示出人的特性的句子,并在书上句子附近做简要的赏析批注。
要巡察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行为,使其固化为习惯。
按默读训练要领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圈点勾画要认真规范。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时,有序发言,求同存异,及时总结。
点拨:1.积累字词(wā)(zhēn)(chéngchè)娲.莽莽榛榛..澄澈..(huǒ)(róu)(péngbó)(gài)掺和.揉.蓬勃..气概.(tán)(mián)泥潭.绵.延2.圈点勾画出女娲显示出人的特性的句子。
示例:❶……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默读、想象、品味语言的状态。
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先自主再合求用时5分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知识与技能:1、积累“女娲.澄清.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4、.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1、激发和训练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方法】1、复述法。
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内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通过比较,获得对于联想想象的方法,思路的启示。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研究拓展。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其视野,收集整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
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
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部编(统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优秀导学案(含答案)【精品】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激发想象力。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灵敏.()女娲.()澄澈..掘.起()掺.和()踪迹.()wāchēng chèmǐn juéchān jì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廷—延奔—莽僻—辟慨—概彩—采4.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从课文《女娲造人》谈起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_”的记载改编的,作者_______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记载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________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更加吸引读者。
课文详细叙述了_______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________的解释。
2. 创世神话关于________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
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_________为基础,进行______和揣测。
于是,便产生出这种创世神话。
《女 娲造人》 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和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复述女娲造人的过程。
3、体会神话中想象的魅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4、感受女娲的形象,体会她身上所体现的人类母亲的慈爱和伟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神话的特点,理解女娲造人的情节。
(2)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2、难点体会神话中想象的奇妙,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知识链接1、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探索。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这些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掺和()揉团()泥潭()2、解释下列词语。
神通广大:灵机一动:眉开眼笑:3、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女娲造人过程中,她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4、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形象的语句,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六、深入研读1、文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把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繁衍后代等。
请找出你认为最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并说说它的神奇之处。
2、对比阅读《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说说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体会作者的想象力。
七、拓展延伸1、发挥想象,假如你是女娲,你会用什么方法造人?2、除了女娲造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八、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女娲造人》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21*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重点)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难点)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素养)学法指导:1.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
同时,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2.通过复述故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旁批。
2.再读课文,比较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本文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2)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3)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4)“女娲造人”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哪一自然现象的解释?3.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三、预习检测1.填空。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答案:(1)神话想像幻想(2)《神话故事新编》袁珂神话女娲造人2.字词积累。
(1)写字或注音。
女娲.()泥潭.()蹲.()掘.()起掺.()和莽.()莽榛.()榛生气蓬勃..() Chéng chè() yōu()光绵yán()枯téng()(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理解女娲的形象。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
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一、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填字或注音)
女娲.()泥潭.()蹲.()掘.()起
掺.()合莽.()莽榛.()榛生气蓬勃
..()
Chéng chè()yöu()光绵yán()枯t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清澈透明。
幽光:昏暗的亮光。
灵敏:反应快,机灵敏捷。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3.预习课文,并思考: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用课文内容回答。
)
(2)女娲是怎么样造人的?
(3)女娲怎么样让人类繁衍生息?
二、合作探究,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4)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5)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三、知识梳理,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
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
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 A 下一条枯
藤, B 入一个泥潭里, C 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 ,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 E 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④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
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1、解释文中加点字
略睡一睡()疲倦不堪()绝妙()幽光()
2、选词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填序号即可)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
A、B、C、D、
E、
3、第①段划线句属于描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5、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你能否从选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二)、课外语段阅读
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男人,往他鼻孔里吹一口生气,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取名亚当(希伯来语,意即“出自泥土”“被造者”)上帝派他看守伊甸园,只见他一人独居,没有帮手,就趁他沉睡之际,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亚当醒来,看见那女人,高兴地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亚当给她取名叫“夏娃”(希伯来语,意为“生命之源”“众生之母”)两人赤身裸体,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
6、分别给下面词中加点字注音
耶和华()看守()裸体()肋骨()
7、文中的两处括号起的作用
8、选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又把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
B、人为破坏造成的新沙尘源,加重了沙尘暴迅速
C、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制造人类的方法
D、这种产品的实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
9、选出下面表述不当的一项()
A、“出自泥土”、“被造者”、“夏娃”、“生命之源”、“众生之母”这几处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B、这是一段“上帝造人”的神话故事
C、这段《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是创造人类的始祖这是人们想像中美好的神话
D、这段《旧约》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上帝虽为神话,却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一、自主学习
3.预习课文,并思考:
(1)她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独,当她走到池水旁时,照见了自己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为什么不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
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2)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揉成团状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点,就出现了人。
(3)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婚姻法,让他们去创造后代。
二、合作探究,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 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2)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3)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
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4)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5)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四、【拓展检测案】
1、大致、简单忍受,能支持极、极端的幽暗
2、⑤③②④①
3、景物表现出女娲造人工作的辛苦
4、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
5、“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妈妈’‘妈
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这句话就能体现出
6、yē kān luǒ lèi
7、补充说明 8.A 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