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8《女娲造人》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8《女娲造人》导学案课时设置一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2、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3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学习难点: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板书设计女娲造人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智慧有创造力学习过程精彩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听神话故事吗那么你们都知道那些神话故事呢请同学们说一说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造人的神奇预习导航:一、预习要求读课文女娲造人,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二、预习题目1、作者简介:袁珂,生于1916年,家。
四川省新繁县人。
论著有、等。
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你认为还要补充哪些2.关于神话神话是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神话的主要特点是:A神话把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B神话创作的基础是,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C、神话都充满奇妙的,非常有趣。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力量。
4.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女娲()澄澈()()莽莽榛榛()()枯藤()生气蓬勃()()绵延()你认为还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5、解词莽莽榛榛生气蓬勃灵机一动神通广大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需要理解积累同学们在预习中还有什么疑难吗带着你的疑问我们学习本课内容把握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呢?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就听读课文,看谁能够又快又好地答出你们想知道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末知领域的欲望。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娲(guō) 寂寞(mò)蓬勃(péng) 莽莽(máng)B.澄澈(dèng) 崛起(jué)掺合(cān) 揉团(róu)C.气概(gài) 幽光(yōu)藤条(téng) 不堪(kàn)D.溅落(jiàn) 挥洒(sǎ)泥潭(tán) 省事(shěng)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____下一条枯藤,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4、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5、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2)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但是被传为婚姻女神。
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作者 (人名),四川新都人,学家,代表作有《》《袁珂神话论集》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 导学案

【自主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反思:
。 。
3.将课文与知识些内容?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 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 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探究二:课文中哪体现出女娲的“神”性,哪体现出女娲的“人” 性?
课题:女娲造人
课时: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想象手法的运用。 (重点) 3.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谈谈你对女娲的认识。 (难点)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2.神话的特点: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3.《风俗通》二则 (1)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 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预习检测】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 ( ) 女娲 ( ) 莽莽榛榛 ( ) 揉 ( ) . . .. . 掘 ( )起 澄 澈( ) 掺 和( ) . . . 2.根据解释填写词语并在下列横线上工工整整地抄写两遍。 (1)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蓬勃,旺盛的样子。 (2)兴致高,情绪热烈。采,神采,神色。 (3)形容非常疲乏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堪,忍受。
第23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自读导学案课题女娲造人单元六学科语文年级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有小说、童话、神话和寓言等,都富有想象力。
所以要引导学生调动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快速默读去学习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奇思妙想,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
本课是一篇神话自读课文。
学习目标1. 默读全文,充分积累,整体感知。
2. 默读全文,品味描写,理解形象。
3. 默读全文,把握主旨。
重点训练默读,充分积累,整体感知。
难点品味描写,理解形象,把握主旨。
导学过程导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学生准备好导学案和课本,准备按步自学。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本单元其他文章,收获如何呢?今天我们就用《女娲造人》来检验一下吧。
引导学生去自学。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阶段【20分钟】1.默读全文,扫除字音障碍,积累字词。
要求用时3分钟。
提醒:默读时,遇到生字词先标注出来,读完后一并解决。
2.检验一下你积累字词任务的掌握程度,完成下面注音或写字。
限时3分钟。
()()()娲.莽莽榛榛..澄澈..()()()()掺和.揉.蓬勃..气概.()()泥潭.绵.延3.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女娲显示出人的特性的句子,并在书上句子附近做简要的赏析批注。
要巡察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行为,使其固化为习惯。
按默读训练要领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圈点勾画要认真规范。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时,有序发言,求同存异,及时总结。
点拨:1.积累字词(wā)(zhēn)(chéngchè)娲.莽莽榛榛..澄澈..(huǒ)(róu)(péngbó)(gài)掺和.揉.蓬勃..气概.(tán)(mián)泥潭.绵.延2.圈点勾画出女娲显示出人的特性的句子。
示例:❶……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默读、想象、品味语言的状态。
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先自主再合求用时5分钟。
语文:第28课《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师用)(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

28 《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导学重点】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导学难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读音:女娲.wā澄澈....mǎnɡmǎnɡ zhēn zhēn..chénɡ chè幽.光yōu 莽莽榛榛(2)解词: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①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
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
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
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②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恰当的复述课文。
②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导学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重点】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像【难点】感受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课时:1【学习过程】第一部分(一)自主学习•由小组长主持以下任务:1。
落实并检查自主学习部分。
(组内成员互查互纠.)2。
疑难内容小组内讨论交流。
(讨论后仍不理解的题目,找老师给予指导)①读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女娲( )莽莽榛榛()澄()澈掺()合揉()团②词语解释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澄澈:清澈透明.幽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③大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二)合作探究主问题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真品味人物的心理,语言和神态等描写方法。
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点拨:讲故事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四人小组内,先逐人说再由组长总结)主问题2。
认真做 1—5题,不会的问题由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合作)需解决的问题:(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3)女娲造人前后心情怎样?(4) 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怎么样?(5)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三)。
展示学习成果第二部分一、【拓展创新】假如你是女娲?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
未来50万年后的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1、学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2、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二、【课外练笔】精卫填海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 娲造人》 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和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复述女娲造人的过程。
3、体会神话中想象的魅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4、感受女娲的形象,体会她身上所体现的人类母亲的慈爱和伟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神话的特点,理解女娲造人的情节。
(2)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2、难点体会神话中想象的奇妙,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知识链接1、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探索。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这些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掺和()揉团()泥潭()2、解释下列词语。
神通广大:灵机一动:眉开眼笑:3、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女娲造人过程中,她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4、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形象的语句,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六、深入研读1、文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把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繁衍后代等。
请找出你认为最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并说说它的神奇之处。
2、对比阅读《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说说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体会作者的想象力。
七、拓展延伸1、发挥想象,假如你是女娲,你会用什么方法造人?2、除了女娲造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八、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女娲造人》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21*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重点)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难点)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素养)学法指导:1.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
同时,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2.通过复述故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旁批。
2.再读课文,比较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本文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2)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3)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4)“女娲造人”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哪一自然现象的解释?3.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三、预习检测1.填空。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答案:(1)神话想像幻想(2)《神话故事新编》袁珂神话女娲造人2.字词积累。
(1)写字或注音。
女娲.()泥潭.()蹲.()掘.()起掺.()和莽.()莽榛.()榛生气蓬勃..() Chéng chè() yōu()光绵yán()枯téng()(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一、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女娲.()澄澈
..()()灵敏.()
掘.起()掺.和()踪迹.()
wāchēng chèmǐn juéchān jì
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
气慨()兴高彩烈()
廷—延奔—莽僻—辟慨—概彩—采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从课文《女娲造人》谈起
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_”的记载改编的,作者_______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记载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________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更加吸引读者。
课文详细叙述了_______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________的解释。
2. 创世神话
关于________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
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_________为基础,进行______和揣测。
于是,便产生出这种创世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______来开辟天地、由______化生万物和________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速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人类诞生前后世界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联想与想象训练
女蜗为让天地间生气蓬勃起来而产生了造人的动机,并且不辞劳苦地用黄泥造人。
这大概是黄色人种的起源吧。
那么女蜗又是如何制造白色、黑色、棕色人种的呢?她还有其他造人的动机吗?请发挥想像,推断出女娲造人的新动机、新办法。
新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造人原因:孤独寂寞
造人过程、方法揉泥成团
挥藤洒泥
繁衍生息:男女配合神通广大,
勤劳、智慧、
伟大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风俗通女娲造人袁珂人性化女娲造人想象力
2.天地开辟生活经验想象神巨人自然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等。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女娲既有“神性”又有“人性”。
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可取之处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把握文章内容,并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联想与想象的手法,体会神话的魅力。
不足之处1.课堂评价不到位。
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
堂上没有发动学生做点评。
2.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