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群文阅读学案
七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群文阅读引言:本次七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启发其思维发展和文学素养。
通过多样的文本阅读和相关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和思辨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技能;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5.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文本选择本教学设计选择了丰富多样的文本类型,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每个文本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适应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
2. 活动一:文本导读在开始阅读之前,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导读,了解作者背景、文本背景和重要的文本信息。
通过导读,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并为后续的理解和分析打下基础。
3. 活动二: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回答与文本有关的问题。
同时,鼓励他们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
4. 活动三:创作与表达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表达活动。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者用诗歌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创作和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
5. 活动四:群体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在小组或整个班级中展开讨论和分享,互相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集思广益,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本。
6. 活动五:扩展阅读和拓展学习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阅读,并拓展学习与文本相关的知识。
例如,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电影、音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本。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展示、引导、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PPT、影片、图片、音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群文阅读教案

群文阅读:诗词鉴赏一一走进“诗中人”学习目标: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重点:怎样走进“诗中人二学习难点:学以致用,学会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孔子云: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思深。
然而不同的人登上高处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呢?今天我们通过四个文本的学习,学会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三、境遇知人提示:可以从人物的经历、本文的写作背景、人物的身份地位、作品的写作风格这些方面来知人的境遇。
探究:《登高》1、齐读2、说一说:你对杜甫的了解或你心中的杜甫。
(1)杜甫经历少年:“兼济天下”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老年:遭遇战乱,四处漂泊,羁旅生活(2)背景:安史之乱四年之后,杜甫己56岁(3)写作风格:沉郁顿挫3、范读: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看到了一个“哀愁、悲苦、繁霜鬓”的常年漂泊的游子形象。
4、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请简要分析。
明确:“哀愁、悲苦、繁霜鬓”5、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你会用文中的那个字?明确:悲、哀6、名句赏析: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颈联,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这种悲情你体会到了几种呢?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高, 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7、了解主旨:一般人遇到此种境遇恐怕早已绝望,可杜甫就是杜甫,一向“苦恨鬓”让诗风一转。
苦恨是何意呢?(非常遗憾)为何“遗憾呢”?(功业未成,不能报效国家的忧国忧民之情)8、齐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9、小结(1)内容:杜甫借登高来表达自己的羁旅之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2)方法:通过境遇知人的方法,我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内心悲苦、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四、意象知人1、知识介绍:能表达情感的客观形象。
2明确诗歌中常见意象蕴含的作者思想情感。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篇(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篇(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篇(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课文中心的作用。
教法——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述重点段落,体会描写的好处。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1、检查预习:⑴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⑵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2、以小故事,激发情感,引入新课:父亲与母亲不同的送别方式:一个用行动,一个用表情或语言。
如父亲或许早早起床准备好行李,口理会说你走吧我就不送了,但在你走后父亲却会默默地站在某处目送,而母亲则会一边送一边流泪。
3、听录音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哪一次?⑵以背影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⑶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讨论:课文四次写“背影”。
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在车站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背影。
难忘背影——点题。
(1段)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2、3段)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4、5段) 买桔子:周到入微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6段)再现背影——思念。
(7段)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分段朗读,加深理解。
思考: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
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朗读课文,准备复述“望父买桔”一段。
第二课时1、读4、5段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⑴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
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去送。
⑶给我选定座位。
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诗人那些寄于景中之情》教学设计一、议题分析《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议题从单篇精读《天净沙•秋思》课型设计迁移到群文阅读课型设计的方法尝试教学。
二、学情分析虽然“群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但其学习方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早有接触,比如专题总和,期末同类知识复习等教学课程都是群文阅读,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有生疏感。
群文阅读,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的方法尝试教学。
单篇精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解读诗文的具体步骤,学生才能印象深刻,谙知解读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选文分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的语言描绘生动的形象,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朗读古代诗歌应该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并想象作品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2.能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片精读迁移多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到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2.学生通过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懂得将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写出较好的语段或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理解借景抒情的古诗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重点难点1.通过精学《天净沙•秋思》,将整个学习过程迁移到借景抒情的古诗中,理解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轻音乐《思乡曲》)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马致远,引出精讲古诗《天净沙•秋思》)(二)初读:觅物绘景1.自主学习:边读边勾画出诗中涉及有哪些景。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群文阅读“母爱”《秋天的怀念》

《母爱》教学设计漯河高中张小乐展示课型:群文阅读课单元主题:伟大母爱如春风平凡事例显真情。
议题: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平凡事例,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母爱。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朴实的语句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情感;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法、精读讨论法情感熏陶法。
情感与价值观: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学习重点】品读关键词句,学习如何选取生活中的平凡事例,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难点】从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中感受到母爱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史铁生简介: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
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生平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2.梁晓声简介:1979年九月于《新港》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群文阅读(平凡、伟大的爱)

群文阅读课 :平凡、伟大的母爱议题:如何通过生活琐事的对比写法突出母爱。
一、导入:同学们,关于母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她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不完的电影,她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味、去敬仰。
今天“群文阅读课”我们要欣赏三篇文章。
第一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第二是林夕的《母亲的存折》,第三是毕淑敏的《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
看这三篇文章怎样表现母爱的。
二、读文(一)读《慈母情深》1.自主默读文本,用双色笔标注。
你读出一个()的母亲。
(1)通过哪些事例表现母爱的?(2)表现母爱的关键句子,简单批注。
(3)解读我被母爱感动的关键词(鼻子一酸)2.阅读展示(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朗读展示中梳理篇名命题特点选材特点写作特点《慈母情深》直接以“情”命题母亲支持儿子读书。
通过()和()对比,加上动作描写、排比句(二)读《母亲的存折》《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读懂母爱的又何止梁晓声一人,用同样的方法再读林夕的《母亲的存折》和毕淑敏的《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你又读出一个()的母亲。
(1)通过哪些事例表现母爱的?(2)表现母爱的关键句子,简单批注。
(3)解读我被母爱感动的关键词(三)列表格,梳理三篇文章异同。
1、相同点:几篇文章都通过生活中的平凡事例表达母爱。
2、三篇文章不同之处篇名命题特点选材特点写作特点《慈母情深》《母亲的存折》《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三篇文章不同之处三、总结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懂得母爱的人吧!四、写作以《父母的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通过生活琐事表现父母的爱子情深。
关于七年级上册群文阅读教案

关于七年级上册群文阅读教案一、我们的群文阅读单元整合四环节教学课题怎么理解我们实施的群文阅读主要以单元文章为主,涉及单元的基础知识和情感能力两大部分,其具体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标、大纲、集体研讨的共识对单元的要求来设计群文阅读的相关主题,教学时再根据相关主题可补充选用课外内容;单元整合是指本单元的知识点、重难点、情感技能目标等以单元文章为载体,按识记、理解、情感能力、拓展延伸四板块重新整合单元教材,这叫单元四个板块整合设计。
然后每板块又按通学、导学、精学、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合理安排课时进行教学,这叫四环节课堂教学。
我们在具体的单元知识分主题板块和每板块的四环节设计及教学时,要求教师必须有课本主题综合意识、课改意识、知识系统整合意识。
(一)单元四板块主题设计按教师自学课标、教纲和集体研讨得出的知识点、重难点等共识,把每一单元文章整合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板块。
(1)识记板块:识记和简单了解部分字、词、文学常识、背景等。
(2)理解板块:指导、点拨性理解、记忆等部分字、词、句的作用、感情色彩、修辞、语法等。
(3)情感能力板块:段、篇的阅读、写作,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品行、操守及拓展知识面等和语段、篇章的结构布局、重要词句的赏析、阅读写作的提升等。
(4)拓展延伸板块: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训练的重点及形式。
以上每个板块为一个单元的整合设计,四大板块谋划构思完了,就是一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
每个单元必须以课标、教纲和集体备课确定的共识为准。
这部分内容写在教案的单元整合分析中,这是总览单元全局的过程。
(二)每板块主题的四环节教学设计把单元的四板块设计,按课时四环节进行分块教学。
例如,单元中的理解部分,我用1或2节课确定的主题是字、词、成语等教学。
其四环节如下:(1)通学环节:锁定字、词、成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并视情况指导意义。
(2)导学环节:联系语境,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的好字、好词、好成语的意义、好处及感情色彩等。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导言:群文阅读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设计一套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1. 确定教学内容范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课本中的文言文、现代散文、诗歌等,也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文学名家作品等。
2. 教学材料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课本、名著、文学作品集等。
3. 设计教学活动a) 阅读引导: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先进行阅读引导,介绍作者背景、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 阅读分析: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文学作品后,进行阅读分析,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分享阅读体会、情感体验、故事情节等,并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
c) 文学鉴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进行文学鉴赏,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表达等。
d) 写作扩展: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进行写作扩展,如写读后感、写小品文等。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群文阅读表现进行评价,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主动性。
2.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提问导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视听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以图表、图片、音频等辅助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阶段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引导学生预先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为之后的群文阅读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阅读材料:
为了那双明亮的眼睛
小竹
家住英国考文垂市的杰弗里是位地产商。1979年,他的妻子乔治亚生了个男孩,取名盖洛普。长大后的盖洛普心地善良,爱帮助人。
2000年3月6日,21岁的盖洛普在驾车去田野写生时遭遇了车祸。临去世前,已说不出话的盖洛普在父亲递给他的纸上写道:“让我的眼睛再次看到这个世界的阳光,我要捐献眼角膜!”遵照儿子的遗愿,杰弗里和乔治亚夫妇将盖洛普的眼角膜捐献给了一个器官移植机构。
2001年8月5日,班克斯和几名重刑犯坐在一辆警车上转移到另一所监狱,途中意外地发生车祸。班克斯是最后一个爬出车厢的,他看见3个重刑犯已控制了两名受重伤的警察,并用抢来的钥匙解开了手脚上的镣铐。班克斯知道自己不能够强行制止犯人的行为,于是急中生智假意附和他们,用钥匙解开镣铐,然后出其不意地将警察掉在地上的自动步枪抢到手上,逼迫企图逃跑的同伴放弃罪恶的计划。在与3个重刑犯的拼死搏斗中,他击毙了其中的1个,却被另外两个刺伤了腹部,好在两个受重伤的警察及时出手援助,他才得以活下来。
群文阅读:恶人与拯救(八下)
选文篇目:《为了那双明亮的眼睛》《完美计划》
《妈妈和房客》《东郭先生和狼》《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好事”》
1.自学:快速默读五篇故事,为每个故事写一则30-80字的内容简介。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2.自学:填写表格:
《为了那双明亮的眼睛》
《完美计划》
《妈妈和房客
2000年12月17日夜,一蒙面歹徒闯进了考文垂市郊的一座加油站,不仅用匕首刺伤了两个工作人员,还残忍地枪杀了一个巡逻至此的警察,同时掠夺了许多现金。警方很快将年仅20岁的凶手班克斯逮捕归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班克斯因角膜炎于2000年3月做了移植手术,而移植的竟是盖洛普的眼角膜!
愤怒的杰弗里立即给报社写信,强烈谴责那家器官移植机构。而器官移植机构则说,他们没有义务去调查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的个人资料,只是按登记顺序来决定由谁接受移植。
蹲在临时羁押所里的班克斯也从看守递给他的报纸上得知捐献眼角膜的盖洛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盖洛普的出众才华和热心帮助别人的种种事迹深深地震撼了他。他发誓:“如果我死了,我愿意捐献自己身上一切有用的器官给那些需要它们的人,以此来偿还我欠下的血债。”但许多人并不相信班克斯的忏悔。2001年4月11日,班克斯被判终身监禁。
一天,杰弗里夫妇来到监狱探望班克斯。“我们不是来看你的,而是来看儿子的!”乔治亚太太哽咽着说,“如果你能够洗心革面,我们会原谅你的,因为你的生命中有我儿子的一部分。”杰弗里先生将盖洛普临死前写的那张纸条递给班克斯看。当班克斯读完“让我的眼睛再次看到这个世界的阳光”这句话时,良心的谴责使他的泪水汹涌而出……
小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创可贴,还有一根蘸了紫药水的棉签。他接过棉签,低头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小女孩骄傲地笑了,嘴角上扬,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说话间,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看了看手背上的创可贴,很舒服。
班克斯的事一时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对记者解释自己为何浴血制止罪犯逃跑的行为时,班克斯说:“我在车祸现场见到了遍地的鲜血,于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将眼角膜捐献给我的盖洛普,我不能让盖洛普失望,让他看到的只是罪恶和黑暗!”,然后敲门。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夏日宁静的午后,敲门声显得格外清脆。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2)把你写的结尾读给同学和老师听,请他们为你点评。
《海德先生》续写
7.小结:恶人的特点----
8.群文链接:
链接1.《悲惨世界》,法·雨果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链接2.《农夫与蛇》(《伊索寓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链接3.林华玉《谁来唤醒你》(《故事家》),(2011年12期).
“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显得彬彬有礼。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前印着“专业维修”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她疑惑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得问我的爸爸妈妈才行。”
“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在家吗?”他脸带微笑,语气更加柔和了。
《东郭先生和狼》
《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好事”》
恶人
结局
3.互学:比较探究
从表格的结局中你有哪些思考或能得出什么结论,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的结论更合理。
结论:
4.互学:组内展示
《为了那双明亮的眼睛》《完美计划》中的恶人最终变成了好人,说说哪些因素震撼了他们的灵魂。独自思考后列出因素,小组内交流并展示结果。
“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6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哎呀,真是不凑巧。”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呀!叔叔,你手上在流血!”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肯定是刚才上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真该死!”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里有创可贴。”小女孩说完,不等他有所回应,就转身跑回了房间。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
因素:
5.展学:班级展示。
恶人应该被拯救吗?为什么?请结合以上五个故事谈谈你的看法。分正方反方进行辩论。
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正一辩:
反一辩:
正二辩:
反二辩:
正三辩:
反三辩:
6.展学:片段写作
(1)《妈妈和房客》中,受到善待的海德先生离开“我”家后是继续行骗还是改邪归正,作者并未交代。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象力,为文章写一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