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优秀导学案(含答案)【精品】

合集下载

21 女娲造人 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1 女娲造人 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1 女娲造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并与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对照,看看作者做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2.结合其他学生读过的神话归纳总结,鼓励课外阅读。
3.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的?他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神话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再去了解一下其他的人类起源传说。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2.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从文中看她的神通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主要表现在: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能够揉黄泥造人、挥藤洒泥造人等。
②女娲为什么造人?
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③女娲怎样造人?女娲怎样造出了更多的人?
捏泥成团造人。(第一个人)(第一种造人的方法)
环节二




环节二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 女娲造人》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1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 女娲造人》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16)

《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2、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想象的作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速读法跳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开门见山导入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各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民间传说。

这些传说非常有趣。

请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出示课题《女娲造人》。

2、出示学习目标。

二、知识积累1、有关神话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 1、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2、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3、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2、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3、字词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莽莽榛榛():神通:三、整体感知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短文。

课文是根据这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听课文录音,讨论后作答。

2、问题思考: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四、合作探究1、生动感人的神话,离不开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你能概括出女娲的形象吗?可用下列句式概括:女娲既是一个的神,又是一个的人。

2、文中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五、课文小结六、拓展延伸1、名言积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女娲造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创造与改变的情况?”比如,我们学习新技能、解决难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女娲造人》的奥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女娲造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文学修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一神话故事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 对于象征意义的理解,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女娲造人所传递的深层含义。
-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举例说明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教师可设计相关练习,如造句、填空等,巩固所学知识。
- 针对神话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21《女娲造人》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21《女娲造人》导学案附答案

21*《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学习重点】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学习难点】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生答:不是。

)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ì)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揉.(róu)掘.起(jué)澄澈(chéng chè)..掺.和(chān)2.解释词语。

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采,神采,神色。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堪,忍受。

3.文体知识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

神话学家。

著述颇丰。

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成下列题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末知领域的欲望。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娲(guō) 寂寞(mò)蓬勃(péng) 莽莽(máng)B.澄澈(dèng) 崛起(jué)掺合(cān) 揉团(róu)C.气概(gài) 幽光(yōu)藤条(téng) 不堪(kàn)D.溅落(jiàn) 挥洒(sǎ)泥潭(tán) 省事(shěng)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____下一条枯藤,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4、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5、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2)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但是被传为婚姻女神。

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作者 (人名),四川新都人,学家,代表作有《》《袁珂神话论集》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教材资料简析本课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问题导入各谈看法师:同学们,今日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明白人是从哪里来的吗?生1:是从猿猴变的。

生2:是女娲造的。

生3:是上帝造的。

生4:是神创造的。

生5:是天使造的。

……师: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

从神话方面来说吧,中国神话说是女娲创造了人,西方神话说是上帝创造了人。

今日,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

阅读深入各提问题师:我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展示图画),美不美?生齐答:美。

师:你们也能够将她画的更美,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本事,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齐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造人”的故事。

(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6: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生7:女娲为什么造出来的是“人”?生8:女娲为什么给她心爱的孩子取名叫“人”?生9:女娲为什么要让男人和女人配合创造后代?师:同学们的问题很多,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谁能主动回答一下?生10: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是因为女娲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很孤独,她想创造一种像自我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让世间显得生机勃勃。

生11:我回答第二个问题:女娲为什么造出来的是人?因为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允许虚构或想像,神话是一种美丽的向往,富有进取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12:我回答第三个问题:女娲为什么给她心爱的孩子取名叫“人”?我觉得“人”这个字是象形文字,像人的模样,上半部是人的上半身,下半部是人的两条腿,“人”由此而来。

《女娲造人》导学案【部编版七上第21课】

《女娲造人》导学案【部编版七上第21课】
女娲是一个母亲: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
五、主题思想:
2、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澄澈chéng澄清dèng
掺和huo和平hé和面huó安慰wèi熨斗yùn
枯藤téng腾空téng
延伸yán朝廷tíng
荒凉liáng晾干liàng
蓬勃péng乌篷船péng
女娲wā铁锅guō漩涡wō
气概gài感慨kǎi灌溉gài
泥潭tán泥淖nào谭嗣同tán
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先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其产生表现了古代先民反抗自然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有:内容丰富、故事短小。
神话一般分为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三种类型。“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如《女娲造人》。“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如《精卫填海》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英雄神话”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原始人类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2.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珍爱生命。
一、作者、文体简介: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都人。袁珂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 女娲造人》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2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 女娲造人》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21)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塌下来,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当作擎天大柱,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像帐蓬似的撑起来。用龟脚做成的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没有塌下来的危险了。
那时,中原一带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兴风作浪,危害人类,女娲杀死了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禽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残害。
2.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富有幻想的形式。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预习检测
1.快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女娲()澄澈()莽莽榛榛()掺() 和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二、自主学习
1.阅读第 13-16 自然段讨论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兽的残害。人类的处境十分艰难。
女娲看见自己创造的人类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有工夫去追究祸乱的成因,赶忙亲自动手,辛辛苦苦,勇敢地独自担负起帮助人类的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做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把苍天上一个个丑陋的窟窿都修补好。仔细看虽然还有点不一样,远看去也就和原来的光景差不多了。
描写方法:
人物特点:
精讲互动
1.根据自主学习时产生的共同疑难点重点精讲。
2.阅读15—18节,找出表现女娲聪明才智的文字。
3.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达标训练
女 娲 补 天
女娲创造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
不料有一年,不知道什么缘故,也许是神国出了大乱或者天地还不够牢固,宇宙间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半边天塌了下来,大地上也破裂成了竖一道横一道的黑黝黝的深坑。在这场大变动中,山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出来, 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人类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同时又遭受到从山林的大火里逃窜出来的各种恶禽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激发想象力。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灵敏.()
女娲.()澄澈
..
掘.起()掺.和()踪迹.()
wāchēng chèmǐn juéchān jì
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
气慨()兴高彩烈()
廷—延奔—莽僻—辟慨—概彩—采
4.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从课文《女娲造人》谈起
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_”的记载改编的,作者_______以大
胆新奇的想象,在原记载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________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更加吸引读者。

课文详细叙述了_______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________的解释。

2. 创世神话
关于________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

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_________为基础,进行______和揣测。

于是,便产生出这种创世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______开辟天地、由______化生万物和________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速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人类诞生前后世界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联想与想象训练
女蜗为让天地间生气蓬勃起而产生了造人的动机,并且不辞劳苦地用黄泥造人。

这大概是黄色人种的起吧。

那么女蜗又是如何制造白色、黑色、棕色人种的呢?她还有其他造人的动机吗?请发挥想像,推断出女娲造人的新动机、新办法。

新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风俗通女娲造人袁珂人性化女娲造人想象力
2.天地开辟生活经验想象神巨人自然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继续工作。

”等。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女娲既有“神性”又有“人性”。

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