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21 女娲造人(导学案)

合集下载

21 女娲造人 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1 女娲造人 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1 女娲造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并与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对照,看看作者做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2.结合其他学生读过的神话归纳总结,鼓励课外阅读。
3.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的?他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神话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再去了解一下其他的人类起源传说。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2.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从文中看她的神通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主要表现在: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能够揉黄泥造人、挥藤洒泥造人等。
②女娲为什么造人?
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③女娲怎样造人?女娲怎样造出了更多的人?
捏泥成团造人。(第一个人)(第一种造人的方法)
环节二




环节二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1)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

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字:嗅摩衍匿祷词:匿笑祷告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整体感知: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

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学生体会:哀愁、深情)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

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女娲造人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女娲”是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造人”是指女娲把黄泥捏成人,这是本文的中心事件。

文章的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2.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工作,在古代神话资料的搜集、考证、注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

3.写作背景课文是根据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4.知识链接神话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远古人民根据自身形象、当时的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以及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女娲(wā) 澄澈(cè) 气概(gài)幽光(yōu) 绵延(mián)(pi)开辟(jiǎ)假装辟假(bi)复辟(jià)假日(chuàng)创造(shěng)省事创省(chuāng)创伤(xǐng)反省2.字形辨识榛(zhēn)莽莽榛榛掺(chān)掺和臻(zhēn)日臻完善滲(shèn)渗透揉(róu)揉搓糅(róu)杂糅蹂(róu)蹂躏3.词语释义荒凉:人烟少;冷清。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

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澄澈:清澈透明。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末知领域的欲望。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娲(guō) 寂寞(mò)蓬勃(péng) 莽莽(máng)B.澄澈(dèng) 崛起(jué)掺合(cān) 揉团(róu)C.气概(gài) 幽光(yōu)藤条(téng) 不堪(kàn)D.溅落(jiàn) 挥洒(sǎ)泥潭(tán) 省事(shěng)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____下一条枯藤,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4、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5、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2)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但是被传为婚姻女神。

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作者 (人名),四川新都人,学家,代表作有《》《袁珂神话论集》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课程名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内容。

2. 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故事结构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语文课文的内容,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神话故事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女娲造人》的课本。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册。

4. 教师备课笔记。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逐步过渡到本课的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比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哪个神话故事?你还记得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吗?”步骤二: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文《女娲造人》的动画或视频。

让学生观看并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步骤三:讲解与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讲解和分析。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核心内容。

比如:“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你们知道她有哪些特点和能力?她为什么要造人?”步骤四:读与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女娲造人》,并附上适当的注释和解释。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和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步骤五:讨论与分享(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比如:“你在故事中看到了哪些情节和人物形象?你认为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步骤六:练习与写作(15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一课 《女娲造人》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一课 《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神话的产生,识记重点生字词;(二)、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神话想象的写作特点;(三)、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一、预习自学(一)、神话的产生神话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为基础,并且借助和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二)、生字词的识记1、给下面的字注音女娲.澄澈..幽.光莽.莽榛.榛绵延.掘.起枯藤...生气蓬勃2、解释下列词语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三)、预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注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讲述。

(默读要求不发出声音、不指读、不回读、不逐字逐句地读)二、合作互学(一)、品读《风俗通》的两则短文,比较袁珂的《女娲造人》,完成以下问题。

俗话天地开辟,未有民,女娲抟(tuán)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媒人,因置婚姻。

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所以富贵的人,是黄土做的;贫贱的人,是用粗绳子拉出来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二)、讨论探究1、女娲为什么能造人,是怎样造的?这显示了她怎样的特征?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造人之后有怎样的反映?这显示了她怎样的特征?3、文中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处处洋溢着生命诞生的喜悦感,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丰富的蕴意?4、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

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参考: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三、提升检学1、请根据对《女娲造人》的分析,放飞想象的翅膀,发挥想象,对夸父逐日的动机、经过结果做另一种推测(任选一个),说给大家听。

《女娲造人》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女娲造人》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21*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重点)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难点)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素养)学法指导:1.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

同时,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2.通过复述故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旁批。

2.再读课文,比较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本文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2)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3)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4)“女娲造人”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哪一自然现象的解释?3.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三、预习检测1.填空。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答案:(1)神话想像幻想(2)《神话故事新编》袁珂神话女娲造人2.字词积累。

(1)写字或注音。

女娲.()泥潭.()蹲.()掘.()起掺.()和莽.()莽榛.()榛生气蓬勃..() Chéng chè() yōu()光绵yán()枯téng()(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教案,如语言教案、数学教案、英语教案、科学教案、音乐教案、美术教案、体育教案、社会教案、主题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lesson plan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lesson plans, math lesson plans, English lesson plans, science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art lesson plans, sports lesson plans, social lesson plans, theme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lesson plan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女娲造人
课题女娲造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
《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
著。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
成的一篇神话。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
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灵机:灵巧的心思。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寂寞:孤单冷清。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同学们,大家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古代神话还有哪些呢?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
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后,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2.快速阅读、复述课文。

思考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女娲是一个“神”,一个神通广大的远离人间的女神;但女娲更像一个“人”,一个会“孤独寂寞”,有着喜怒哀乐,如孩子般天真活泼但又像母亲般勤劳、智慧、伟大的“人”。

【通读课文,探究思考】
1.第②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

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2.第④段对女娲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采用了动作描写,如“走”“蹲”;神态描写,如“笑”“假装生气”。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女神。

3.第⑨段刻画了女娲怎样的形象?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4.第⑮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

“拉”“伸”“搅”“挥洒”等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挥藤洒泥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的智慧,与“绝妙”一词相照应。

新课展开【感悟精彩句子】
1.找出第⑤段采用的动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2.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3.“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

“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

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2.语言清新、质朴。

本文语言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作者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她“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这些语言没有雕饰的痕迹,作者只是娓娓叙来,通过阅读,读者看到,其实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并非一个神。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想象的手法,续写《女娲造人》,3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1)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2)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3)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4)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素材积累:
女娲补天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位女神叫女娲,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失败的共工怒撞向不周山,使得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

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

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

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住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