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技术简史 - 反渗透

合集下载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

由于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仅为10A左右),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去除率高达97%-98%)。

反渗透是目前高纯水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脱盐技术,它的分离对象是溶液中的离子范围和分子量几百的有机物;反渗透(RO)、超过滤(UF)、微孔膜过滤(MF)和电渗析(EDI)技术都属于膜分离技术。

目前反渗透水处理常用的设备系统有以下几种:1、超纯水制备原理反渗透水处理设备通常由原水预处理系统、反渗透纯化系统、超纯化后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

预处理的目的主要是使原水达到反渗透膜分离组件的进水要求,保证反渗透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

反渗透膜系统是一次性去除原水中98%以上离子、有机物及100%微生物(理论上)最经济高效的纯化方法。

超纯化后处理系统通过多种集成技术进一步去除反渗透纯水中尚存的微量离子、有机物等杂质,以满足不同用途的最终水质指标要求。

2、原水预处理系统反渗透水处理设备的预处理系统通常由聚丙烯纤维(PP)过滤器和活性炭(AC)过滤器组成。

对硬度较高的原水还需加装软化树脂过滤器。

PP滤芯可高效去除原水中5μm以上的机械颗粒杂质、铁锈及大的胶状物等污染物,保护后续过滤器,其特点是纳污量大, 价格低廉。

AC活性炭滤芯可高效吸附原水中余氯和部分有机物、胶体,保护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免遭余氯氧化。

软化树脂可脱除原水中大部分钙镁离子,防止后续RO膜表面结垢堵塞,提高水的回收率。

3、反渗透水处理纯化系统反渗透(Reverse Osmosis,简称RO)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一种高新膜分离技术,具有一次分离度高、无相变、简单高效的特点。

反渗透膜“孔径”已小至纳米(1nm=10-9m),在扫描电镜下无法看到表面任何“过滤”小孔。

在高于原水渗透压的操作压力下,水分子可反渗透通过RO半透膜,产出纯水,而原水中的大量无机离子、有机物、胶体、微生物、热原等被RO膜截留。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课件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课件
反渗透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工业 、商业和家庭等各个领域的水 处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节能环保
反渗透技术能耗低,且无需使 用化学药剂,对环境友好,符 合绿色环保理念。
自动化程度高
反渗透水处理系统通常配备自 动化控制装置,可实现远程监
控和操作,降低人工成本。
反渗透技术的局限性
对进水水质要求高
反渗透技术对进水水质要求较为严格 ,需进行预处理以降低污染物浓度和 悬浮物含量。
反渗透膜的清洗与更换
清洗周期
根据反渗透膜的污染程度和产水 质量,确定清洗周期,一般建议
为每3-6个月进行一次清洗。
清洗方法
采用专用的反渗透膜清洗剂进行 清洗,清洗时需要将膜元件从反 渗透系统中取出,用清洗剂浸泡 或用专用的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01
03
02 04
更换周期
反渗透膜的更换周期根据膜的使 用寿命和产水质量确定,一般建 议为每2-3年更换一次。
其他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定期检查
对反渗透水处理系统的其他设备 进行定期检查,包括流量计、压 力表、阀门等,确保设备的正常
运转。
保养与润滑
对需要润滑的设备进行定期润滑保 养,如阀门、轴承等,保持设备的 良好运转状态。
清洁与除垢
对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除垢,防止 设备内部结垢和堵塞,确保设备的 正常运转和延长使用寿命。
要求
选用优质活性炭,定期更换或再生,保证过滤效果和出水质量。
阻垢剂加药装置
作用
通过向水中添加阻垢剂,防止反渗透 膜表面结垢,保护膜元件。
要求
根据水质和膜元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 阻垢剂,控制加药量,确保阻垢效果 。
保安过滤器
作用
过滤掉水中残留的微小颗粒、悬浮物等杂质,保护高压泵和反渗透膜。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方案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方案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方案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将水中的溶解性固体、病菌、细菌等有害成分去除的有效技术方法。

下面就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反渗透水处理技术简介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技术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一种高效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在水处理过程中可大量回收水的技术。

反渗透膜属于高分子材料,其孔径大小仅有0.0001μm,由于孔径极小,所以能过滤掉原水中的细微颗粒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无机盐等等,从而使得处理后的水更加纯净。

二、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步骤1、原水预处理:对水源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例如,沉淀、过滤、软化等。

2、增压装置:将经过预处理的原水加压,实现对RO膜的输入。

增压装置的作用是增加原水在RO膜上方的压力,以克服其滞留力从而实现RO膜的逆渗透作用。

3、反渗透膜:原水在通过RO膜前的预处理,适当调整水的物理化学参数,使原水适合RO膜的逆渗透要求。

通过RO膜后的水称为净水。

RO膜一般分为两种:螺旋式RO膜和平板式RO膜。

一般来说,平板式RO膜在净化效果方面优于螺旋式RO 膜。

4、净水储罐:用于储存净化处理后的水,以方便后续处理流程。

5、管道、泵及自控系统:管道、泵、自控系统等方面的作用是将净化处理完的水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三、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方案的应用1、家庭:反渗透膜制水机是使用最广泛的家庭水处理设备,应用广泛。

可以过滤掉水中的所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细菌、病毒、有机物、气味等,提供高品质、纯净的饮用水。

2、工业: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可以应用于电子、食品、医药、化工、制药等行业。

例如,在食品制造过程中,通过RO膜过滤出去残留的杂质和矿物质,可以保证制品口感、颜色、品质符合标准。

3、国防:反渗透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可以用于海军的海水淡化。

例如,在海洋上,人们生活、喝水都需要用到淡水,反渗透技术能够从海水中过滤出淡水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反渗透技术的优点1、对水中有害物质过滤效果好。

水处理之-膜技术反渗透

水处理之-膜技术反渗透

浓差极化
• 定义:在反渗透运行过程中,膜表面由于水分
不断渗透,溶液浓度升高,与大部分料液之间产 生浓度差,严重时会产生很高的浓度梯度,造成 浓差极化现象。
• 防止浓差极化的方法:提高料液流速或加
强循环,保持料液处于紊流状态,或采用薄层流 动,以防止膜表面的浓度上升。
膜的清洗与保存
• 物理清洗方法 • 化学清洗法
推动力
浓水
电渗析 ] +
淡水
_
_
电位差
+
透过物 电解质离子
气体分 离
进料 混合气体
剩余气体 渗透气体
压力差 1-10MPa
渗透性的气 体和蒸汽
渗透蒸 进料 发
溶液或溶剂 溶液或溶质
浓度差(分压 差)
溶质或溶剂
截留物
非电解质大 分子物质 溶剂或溶质
内相
液膜
外相
膜相 化学反应和
浓度差
溶质
溶质
反渗透技术
pH调节法
• 光化学法
反渗透工艺形式
• 级和段的概念 • 反渗透工艺设计中常见的几种
形式:
– 一级一段法 – 一级多段法 – 多级法
反渗透工艺形式
• 一级一段法
被处理液
压力和流量控制阀 浓缩液
供液槽 高压泵
高压侧 透水侧
反渗透膜组件
透过水
反渗透工艺形式
• 一级多段法
浓缩液
RO
RO
RO
产水
反渗透工艺形式
• 渗透:一种溶剂(水)通过一种半透膜进入一种溶液
或者是从一种稀溶液向一种比较浓的溶液的自然渗透。
• 反渗透:在浓液一边加上比自然渗透压更高的压力,
扭转自然渗透方向,把浓溶液中的溶剂(水)压到半透 膜的另一边稀溶液中,这是和自然界正常渗透过程相反 的,因此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水处理原理

反渗透水处理原理

反渗透水处理原理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分离技术进行水
处理的方法,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溶解性固体、膜溶质和大部分有机物质
的处理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反渗透水处理的原理。

反渗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水推入半透膜,使溶液中的溶质被隔离,
从而使溶液变稀。

当两个液体之间存在浓度差时,浓度较高的一方液体会
渗透到浓度较低的一方。

然而,如果这两个液体之间存在一个半透膜,也
就是可让水通过但不让溶质通过的膜,那么水分子就会通过膜的微小孔隙,使溶液变稀。

半透膜是反渗透水处理的核心部分,它由多层薄膜组成,能够让水通
过但阻止溶质通过。

典型的反渗透膜有两个主要的种类:螺旋卷绕膜和平
板膜。

螺旋卷绕膜由一层在中空支撑管周壁上涂有半透膜材料的膜带形成,而平板膜则由一层叠合在一起的平板膜单元组成。

反渗透的过程涉及两个主要的阻力:膜表面阻力和膜内阻力。

膜表面
阻力是指在半透膜表面上膜溶液的滞留和短路效应引起的阻力。

膜内阻力
是指膜内溶液穿透孔洞和通道时受到的阻力。

综上所述,反渗透水处理是一种通过半透膜分离技术进行水处理的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固体、膜溶质和有机物质。

它的基本原理
是通过提供足够的压力,使水穿过半透膜,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

反渗透
水处理在饮用水、工业用水和海水淡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水处理技术---反渗透RO技术资料

水处理技术---反渗透RO技术资料

反渗透基础原理及设计第一部分反渗透系统基本介绍一、反渗透基本原理1.1 渗透与反渗透1.1.1 渗透现象1.1.2 反渗透1.1.3 渗透压1.2 反渗透膜的种类及其结构特点1.2.1 反渗透膜的性能1.2.2 反渗透膜的分类1.3 反渗透膜元件的构型及特点1.3.1 膜元件的构型1.3.2 涡卷式膜元件1.3.3 中空纤维型膜元件二、反渗透系统的设计2.1 反渗透系统常用术语2.2 反渗透给水要求及预处理2.2.1 反渗透给水要求2.2.2 给水预处理2.3 反渗透本体系统2.3.1 反渗透系统组成2.3.2 反渗透系统的仪表设置三.反渗透系统的安装及运行3.1 反渗透膜元件的安装3.2 反渗透装置的运行3.2.1 反渗透装置初次启动前的检查3.2.2 反渗透装置的运行3.2.3 反渗透运行数据的记录及处理3.2.4 反渗透装置运行维护注意事项3.3 反渗透系统的一般故障原因分析四.反渗透膜的化学清洗与停用保护4.1 反渗透膜的化学清洗4.1.1 化学清洗的必要性4.1.2 化学清洗的条件4.1.3 反渗透膜元件常见的污染物4.1.4 反渗透系统的清洗步骤4.2 反渗透系统的停运保护第二部分某厂反渗透预脱盐系统操作说明一.反渗透系统工艺流程及设备规范1.1 反渗透预脱盐系统流程1.2 工艺说明1.3 仪表设置1.4 机务设备规范二.操作步骤2.1 #1双介质过滤器2.1.1 投运步骤2.1.2 反洗步骤2.2 #1活性炭过滤器2.2.1 投运步骤2.2.2 反洗步骤2.3 #1反渗透装置2.3.1 反渗透装置的启动第一部分反渗透系统基本介绍一.反渗透基本原理1.1渗透与反渗透1.1.1 渗透现象(Osmosis)当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置于半透膜(只允许溶剂能过,而溶质不能透过的膜叫做半透膜)的两侧时,溶剂自动地从低浓度的一侧流向高浓度的一侧,这种自然现象叫做渗透。

渗透是自发进行的,无需外界的推动力。

反渗透水处理课件

反渗透水处理课件

目前反渗透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 工业纯水制备、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发展历程
随着材料科学和制膜技术的进步,反 渗透膜的性能得到提升,成本逐渐降 低,使得反渗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 到广泛应用。
02
反渗透水处理的应用场景
工业用水处理
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而这些水往往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满足生产要求。 反渗透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杂质,提供稳定、高质量的 工业用水,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化工、制药等产业。
废水处理与回用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废水回用已成为节水减排的重要手段。反渗透技术可以用于废水处理与回用,通过去除废水中的有害 物质和杂质,使废水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后再次利用。
例如,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反渗透技术可以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和回用;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可以用于清洗废水的处理和回用。
03
反渗透水处理系统的组成 与工作流程
经过处理的水进入淡水箱,供 用户使用。
反渗透膜需要定期清洗,以去 除积累的杂质,保持性能。
主要组件的功能与作用
增压泵
膜组件
清洗系统
淡水箱
提供足够的压力,使原 水能够通过反渗透膜, 是反渗透过程的动力来源。
选择性去除原水中的杂 质和盐分,使出水达到
高纯度。
定期清洗反渗透膜,恢 复其过滤性能,延长使
用寿命。
系统组成
增压泵
提供足够的压力,使原水能够 通过反渗透膜。
清洗系统
用于清洗膜表面,恢复膜性能。
原水箱
用于储存未经处理的原水,确 保系统供水充足。
膜组件
核心部分,由多只反渗透膜组 成,用于去除杂质和盐分。
淡水箱
储存经过反渗透处理后的纯净 水。

水处理反渗透作用

水处理反渗透作用

水处理反渗透作用反渗透(RO)是一种用于水处理的重要技术。

它是一种通过半透膜过滤方法,将溶液中的溶质从溶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在反渗透过程中,水通过半透膜一侧的应用压力,被强制通过具有微孔的膜,并分离出溶质,获得纯净水。

反渗透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海水淡化等领域。

其工作原理基于半透膜和压力的联合作用。

反渗透膜通常由两层材料构成,即半透膜和支撑层。

半透膜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其微孔小到只能让水分子通过,而将其它溶质或微生物排除在外。

支撑层提供了半透膜的结构支持和稳定性。

反渗透过程中的关键是应用压力。

在反渗透系统中,溶液被加压以增加其进入膜的速度。

应用的压力越高,选择分离的效果越好,但流量会相应降低。

反渗透的主要作用是分离水和溶质。

在饮用水处理中,反渗透主要用于去除溶解的无机盐、有机物质、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等。

在工业用水处理中,反渗透可以去除水中的离子、大分子有机物质和微粒。

而在海水淡化领域,反渗透则可以将海水中的盐分和其它杂质去除,从而获得淡水。

反渗透的应用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供高质量和可靠的水处理效果。

反渗透可以去除水中的绝大部分溶质,包括盐分、细菌和病毒等。

其次,与传统的蒸发和离子交换等方法相比,反渗透具有低能耗和高水利用率的优势。

它不需要大量的热能,同时可以回收和再利用大部分的水。

此外,反渗透系统的操作相对简单,维护成本较低。

然而,反渗透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反渗透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反渗透膜和设备的制造、安装和维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其次,在操作过程中,膜容易受到污染和结垢的影响,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保养。

此外,反渗透系统的应用压力较大,需要大量的能量支持,因此能耗较高。

总的来说,反渗透是一种重要的水处理技术,具有高效、可靠和节能等优点。

它在饮用水、工业用水和海水淡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反渗透系统仍然需要在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效率和经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渗透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脱盐、家用水净化和废水回用等领域。

2018年,全球采用反渗透技术生产的海水淡化水已达到110亿吨以上,可供3.2亿人使用。

近70年来,众多重要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一大批科技公司联袂演绎了一段精彩纷呈的反渗透技术发展史。

来源:万米空间作者:一头雾水的熊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是现代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作为一种19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先进膜分离技术,反渗透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脱盐、家用水净化和废水回用等领域。

2018年,全球采用反渗透技术生产的海水淡化水已达到110亿吨以上,可供 3.2亿人使用。

近70年来,众多重要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一大批科技公司联袂演绎了一段精彩纷呈的反渗透技术发展。

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图片来自网络)第一部分概念验证顾名思义,反渗透是相对于渗透(Osmosis)而言的,指的是渗透现象的逆过程。

无论渗透过程还是反渗透过程,其核心都是一张半透膜。

所谓半透,简单说就是水能透过,而溶解在水中的盐或其它溶质则不能透过。

如果一张半透膜两侧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不一致,水分子就会自发地从低浓度侧透过膜进入到高浓度侧,直至膜两侧溶液浓度一致,或者在膜的高浓度侧由于水位升高等原因对低浓度侧建立起一定的净压差。

这就是渗透现象,这个净压差就是渗透压。

我们知道,医生给病人输液时经常使用生理盐水,它是浓度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

这个浓度与人的体液浓度相当,因此输液后不会因在细胞膜两侧发生显著的渗透现象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渗透现象虽然在我们的身体内每天都在发生,但直到1748年才被法国物理学家诺莱(Jean-Antoine Nollet)从科学角度第一次发现。

诺莱是个热爱科学的大人物,据说还给路易十五演示过莱顿瓶放电实验。

他采用猪膀胱作为半透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溶液隔开,从而通过实验观察到了渗透现象。

1886年,一位荷兰科学家通过总结实验数据,提出了稀溶液的渗透压计算公司。

如果你学过物理化学,你也许还记得,这个人叫范特霍夫(Van‘t Hoff)。

1950年代,肯尼迪政府为了解决美国一些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全国性过度使用地下水的问题,开始寄希望于海水淡化。

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盐水转化法案(Saline Water Conversion Act)。

1953年,开始资助脱盐技术研究,尽管当年经费只有17.5万美元。

1955年,美国内务部专门设立了盐水办公室(Office of Saline Water,OSW),以统筹各种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

1970年,OSW的年度经费已增至约2600万美元。

194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哈斯勒(Gerald Hassler)等人最早启动了膜脱盐研究。

1950年,哈斯勒在UCLA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描述了“盐排斥渗透膜”(Salt Repelling Osmotic Membrane)的概念,但其后续研究有点跑偏。

1956年8月,哈斯勒在另一份UCLA内部报告中首先创造了“Reverse Osmosis”一词。

1954年前后,弗罗里达大学瑞德(Charles Reid)教授的团队在OSW的资助下也开始研究脱盐渗透膜。

他们评价了许多从市场上找到的商业薄膜,发现醋酸纤维素膜具有良好的半透性,盐截留率大于99%,水渗透系数为0.00012m3/m2·d·atm。

尽管膜的透水性较现代商业膜低两个数量级以上,毫无商业价值,但他们第一次使用人工合成膜实验验证了压力驱动的反渗透膜脱盐概念。

1957年4月,瑞德和他的同事布勒东(E. J. Breton)在给OSW的一份报告中使用了“RO”一词。

有意思的是,在那个没有互联网和朋友圈的年代,尽管这两所大学都在研究脱盐膜,但互相并不知情,直到1957年11月,他们在OSW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相遇。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大幅提高膜的透水率,以获得实用价值呢?第二部分制膜技术突破1956年,UCLA除了哈斯勒课题组外,尤斯特(Samuel Yuster)教授的课题组也在OSW的资助下开展膜脱盐研究。

33岁的索里拉金(Srinivasa Sourirajan),一位印度裔科学家,首先参与了这项研究。

尽管他们并不知晓瑞德课题组正在进行的研究,但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采用了类似的压力驱动的研究路线。

1958年夏天,41岁的洛布(Sidney Loeb),一位犹太裔科学家,也加入了该课题组。

索里拉金和洛布首先进行的工作也是筛选商业薄膜。

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通过对一种商业醋酸纤维素超滤膜进行热处理,可以使其具有一定的脱盐性能。

他们还意外地发现,膜在测试时的朝向至关重要,其中一面朝向进料液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另一面。

热处理醋酸纤维素膜的盐截留率达到了92%,水的渗透系数则达到了0.00095m3/m2·d·atm,远高于其它薄膜。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由此认识到,膜结构上的不对称性对膜性能影响重大,降低膜的有效厚度是关键。

为了进一步提高膜的性能,两位科学家决定自己制膜。

1959年,洛布和索里拉金通过一系列探索,采用醋酸纤维素-丙酮-水-高氯酸镁四种原料,以22.2:66.7:10.0:1.1的比例配制铸膜液,并通过温度、蒸发时间、热处理等因素优化,首次制备出具有不对称结构的合成反渗透膜。

所谓不对称结构,简单说就是一张膜由支撑层和分离层两部分构成,支撑层在结构上比较疏松,分离层在结构上比较致密。

这种膜后来被称为L-S膜。

洛布和索里拉金的不对称膜的盐截留率达到99%,水的渗透系数则达到惊人的0.0048 m3/m2·d·atm,是超滤热处理膜的5倍,几乎与现代商业反渗透膜处于同一个数量级。

这种膜还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

这一突破为反渗透技术最终走向大规模工程应用提供了最重要的技术基础。

此后,反渗透膜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逐步走向商业应用。

1965年,在洛布参与指导下,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反渗透装置在加利福尼亚州科林加(Coalinga)小镇建成,每天产水5000加仑。

这标志着人类以可接受成本大规模地从海水制取饮用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很快,加州多地相继出现了新的中试线,推动了该技术的迅速进展。

鉴于洛布和索里拉金在反渗透膜领域的传奇地位,再对他俩的个人经历多八卦几句。

洛布(图片来自网络)先说洛布。

洛布出生在堪萨斯,1958年加入UCLA攻读博士学位时已经41岁。

在他帮助建立科林加反渗透系统时,他的婚姻也开始出现问题。

1966年,也许是为了离开伤心之地,洛布接受了一个去以色列工作9个月的项目邀请。

洛布在以色列的受欢迎程度远大于美国,这促使他3年后正式加入了以色列本古里安(Ben-Gurion)大学化学工程系,继续从事膜技术研究工作。

2005年,洛布受邀参加了以色列阿什凯隆(Ashkelon)日产30万吨淡水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的开幕式,亲眼见证自己的发明以一种宏大的方式造福世界。

洛布2008年去世,终年91岁。

索里拉金(图片来自网络)再说索里拉金。

索里拉金1923年出生于印度,比洛布小7岁。

1953年在印度班加罗尔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54年到耶鲁大学化工系从事研究工作,1956-1961年在UCLA工作,1961年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员,1967年成为高级研究员,1976年晋升为一级研究员。

索里拉金长期活跃在膜技术研究领域,并曾于1983年首次来中国讲学。

第三部分成功商业化L-S膜的诞生给反渗透技术的工业应用带来了曙光。

但要实现商业化应用,显然还需要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工程问题,这就是膜组件的设计。

洛布和索里拉金1959年发明的L-S膜是平板膜片,因此早期的膜组件直接借用了工业过滤设备的板框式结构。

洛布等人随后还开发了直径在1-3厘米之间的管式反渗透膜,并应用在科林加装置上。

但无论是板框式还是管式,都存在装配复杂、单位体积内装填的膜面积小等缺陷,因此最终没能发展为商业反渗透膜组件的主流形式。

1965年前后,陶氏化学(Dow Chemical)和杜邦(DuPont)公司均投入力量开发中空纤维反渗透膜,这可能与它们熟悉纺织业的背景有关。

1966年,陶氏化学的马洪(H. I. Mahon)设计了第一套中空纤维膜纺丝系统,开发了基于三醋酸纤维素材料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并申请了第一件专利(US3228877)。

他们采用的同心毛细孔喷丝头,外孔内径为400微米,内孔外径为200微米,内孔内径为100微米。

1971年,杜邦公司申请了基于聚酰胺材料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专利(US3567632)。

1979年,另一家具有纺织背景的公司也在开发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这就是日本东洋纺(TOYOBO)公司。

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具有很高的装填密度,但由于丝径极细,水力学状态不可控,容易产生污堵,因此最终并未成为反渗透膜组件的主流。

这也是促使陶氏化学后来转向卷式膜的原因。

东洋纺则是唯一一个至今仍保留醋酸纤维素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生产线的厂家。

如果说1959年是反渗透在技术上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的一年,那么1963年就是反渗透在商业化上成功播下种子的一年。

1963年,位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市的北极星研究所(North Star Research Institute)也在OSW资助下开展脱盐技术研究。

1967年,北极星研究所的卡多特(John E. Cadotte)发明了微孔聚砜支撑膜。

随后几年,他又开发了多种非醋酸纤维素复合膜。

但他对反渗透的热情并不仅限于研究。

1977年,卡多特与其他3人一起成立了FilmTec公司。

1979年,卡多特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界面聚合法制备反渗透膜的专利(US4277344)。

界面聚合法使得反渗透膜的支撑层和分离层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分别加以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膜的性能,这就是所谓的薄层复合膜(TFC)。

界面聚合也成为现代商业化反渗透膜的标准制备工艺。

1985年,陶氏化学在放弃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后,全资收购了FilmTec公司。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陶氏膜的由来。

时至今日,陶氏反渗透膜产品依然沿用了FilmTec商标。

2017年,曾经在中空纤维反渗透膜上惺惺相惜的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实现了合并。

也是在1963年前后,41岁的二战退伍老兵布雷(Donald T. Bray)开始研究反渗透膜。

他于5年前加入了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公司。

1965年,布雷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多膜片卷式反渗透膜组件专利(US3417870),奠定了现在通用的卷式反渗透膜组件的基本结构。

通用原子公司的反渗透膜业务后来演变为流体系统(Fluid Systems)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