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分析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分析

对比阅读一、《小石潭记》与《观月记》(甲)《小石潭记》(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

沙①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

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④。

瑶台、广寒⑤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⑥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注:①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的小岛。

②尽却:使……全部退去。

③夺:争。

④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

⑤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

⑥止耳:而已,罢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当亦如是.而止耳问今是.何世D.虽未尝身至.其地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以其境过清A.扶苏以.数谏故 B.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咨臣以.当世之事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记叙了作者伐竹取道,游览小石潭的见闻和感受。

B.乙文段记叙了作者中秋之夜,攀登金沙堆临水赏月的所见所感。

C.甲、乙两文段都是寄情山水的游记。

D.甲、乙两文段通篇都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4、翻译下列句子:(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分)(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2分)参考答案:1、D 2、A 3、D 4、(1)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2)写下来把它作为金沙堆观月记。

对比阅读二、《小石潭记》与《游居柿录》【乙】夜雪大作。

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作品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阅读题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阅读题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①记〔节选〕元结道州②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③。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④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假设在山野,那么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那么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⑧,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⑨。

【说明】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非常精美。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②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芜,元结曾在此为官。

③合营溪:汇入营溪。

④敧:倾斜。

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⑦俾(b):以便,预备。

⑧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⑨彰示:宣扬,告示。

来者:后来的游者。

26.以下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①潭西南而望②而置州以不可知其源。

B.①以其境过清②以中有足乐者C.①乃记之而去。

②静者之林亭D.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安陵君其许寡人27.依据上文,说明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斗折蛇行〔〕〔2〕以其境过清〔〕〔3〕两岸悉皆怪石〔〕〔4〕不可名状〔〕2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①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

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

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④为大池。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⑤,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⑥。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⑦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⑧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本文作者刘基,字伯温。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至元二年,他被元政府授为高安县丞。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潭记》对⽐阅读(含答案)《⼩⽯潭记》课内外对⽐阅读⼀、阅读⽂⾔⽂,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彻,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

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节选⾃柳宗元《⼩⽯潭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南流数⼗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洄悬激注。

佳⽊异⽵,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置州以来,⽆⼈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遁世隐居的⼈。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第⼀段描写的内容是;[⼄]⽂中描写溪⽔的语句是2、解释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现代汉语说说下⾯句⼦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异⽵,垂阴相映。

⽃折蛇⾏,明灭可见。

4、⾯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怅然”的情绪?(2分)5、甲⼄两⽂各从什么⾓度写出了⽔怎样的特点?(4分)甲⽂:⼄⽂:6、甲⼄两⽂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

(2分)⼆、阅读甲、⼄两选⽂,回答l2-l5题。

(l2分)【甲】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佩坏,⼼乐之。

伐⽵取道,下见⼩潭,⽔尤清冽。

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澈,影布⽯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设置)州已(通“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bǐ使)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益)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不可名状()(3)凄神寒骨()(4)以其境过清()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乃记之而去B.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C.可为都邑之胜境D.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题4:【甲】文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①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②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________”是动。

小题5:【甲】【乙】两文划线句子都是写水,试比较两者写法的不同:小题6:【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比较阅读合集

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比较阅读合集

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对比阅读8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柳宗元《小石潭记》 (节选)【乙】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4分)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斗折蛇行蛇⑶以效兹丘之下之⑷虽古好事之士虽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

3.两段选文均系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其中的景物特点及心境体验大体一致,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答案:【1】①大约②像蛇③的④即使【2】⑴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待下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⑵清冷的样子与眼睛相接,清脆的流水声与耳朵相接。

【3】美妙、冷清(2分)寄情山水排遣政治失意的痛苦(意思对即可)(2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9题。

(17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对比阅读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B.潭西南而.望时踞石而.坐C.乃记之.而去忘路之.远近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4.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心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阅读《小石潭记》《陋室铭》《游沙湖》,完成下列题目。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游沙湖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修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释:①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②洄:水回旋而流。

③垂阴:投下阴影。

④逸民:不仕的隐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澈:(2)悄怆幽邃.邃:(3)不可名.状名:(4)乃.疏凿芜秽乃:1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断两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1.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12.【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案】9.(1)穿透(2)深(3)说出(4)于是10.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11.(1)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潭水的源头在哪里。

(2)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12.【甲】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被贬后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乙】文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共16分)
【甲】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游黄溪记(节选)柳宗元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

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②,与山升降。

其缺者③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黄神之上④,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⑤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⑥。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
注解:①黄神祠:黄溪居民为黄神立的祠堂。

②丹碧之华叶骈植:丹碧,形容两座山的红花绿叶。

骈植,并行种植。

③其缺者:指缺花叶之处。

④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⑤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轮廓。

⑥黛蓄膏渟: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

膏,油脂。

渟(t íng),水停止不流。

3. 给文中的下面一句话断句(限两处)(2分)
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祠之上,两山墙立。

墙:像墙壁一样
B. 揭水八十步揭:撩起(衣裳)
C.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状:形状。

D.溪水积焉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

(8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石潭记》作者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B.《小石潭记》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被贬后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C.《游黄溪记》用四幅画面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写高山如剖瓮,二写潭水似黛膏,三写日影若白虹,四写石下有鱼儿,全用比喻,手法神奇,蔚为壮观
D.《游黄溪记》作者探幽赏奇,欣然自适,似无发挥,而兴会心得,夷然自信。

其艺术老到,浅而深,奇而实,得心应手,触处适源,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答案:
6.给文中的下面一句话断句(限两处)(2分)
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状:形容。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

(8分)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解析】“日影若白虹”概要有误,细读原文,应是溪水与日光相互作用的结果:“全用比喻”是以偏概全,“石下有鱼儿”未用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