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生:讲故事。
(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愚公移山》的小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
(2)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掌握成语“愚公移山”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学习愚公坚持不渝、勇往直前的精神。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愚公移山》故事。
(2)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学会运用“愚公移山”成语。
2. 教学难点:(1)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如何将成语“愚公移山”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成语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愚公移山》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4. 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愚公移山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强调愚公移山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愚公移山》故事,加强记忆。
2. 运用“愚公移山”成语造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愚公移山》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愚公坚持不渝、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4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总体思路设计一、预习预备阶段(早自习读)1、10分钟把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到达顺读全文;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忙纠错;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二、预习课(一课时)1、10分钟内,早自习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4、20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习笔记;5、10分钟排演课本剧,沟通预习收获,交换整理预习笔记;三、展现课(一课时)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解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现内容;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预备展现内容;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现;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第一课时预习课一、速读(注意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1、了解文章出处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冀()州始龀()一厝雍()南措施:结合课下解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纳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1、解词疑难例举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达于汉阴()2、译句例举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③甚矣,汝之不惠④其如土石何?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1、复述故事2、了解构造第一局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其次局部: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解疑难,马上行动;第三局部: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第四局部: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感知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一一、设计思路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领会愚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树立坚定信念,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文言文词汇、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2. 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情节、人物及寓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愚公移山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角色扮演道具。
4. 教学课件。
六、教学内容:1. 分析故事背景,了解愚公移山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愚公、智叟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2. 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愚公移山的过程。
八、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九、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愚公移山主题展览,加深对故事的了解。
2. 开展愚公移山精神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将精神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十一、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十二、课程资源:1. 相关书籍: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及其解读。
2. 网络资源:愚公移山相关的故事、文章、视频等。
十三、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共计45分钟,具体安排如下:1. 导入新课(5分钟)2. 讲解课文(15分钟)3. 课堂活动(15分钟)4. 拓展活动(5分钟)5. 总结反思(5分钟)十四、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由整理]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2)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2)能够分析并概括愚公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3)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精神品质;(3)学会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共同为美好未来努力;(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愚公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3)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处含义的理解;(2)愚公精神品质的提炼;(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2)引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要求学生划记重点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深入剖析愚公精神的时代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愚公移山》;2. 根据课堂学习,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个具有愚公精神的人物,写一篇短文;3. 结合课文学习,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自选题目进行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2.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互评;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其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使学生深刻理解愚公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2008-01-21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
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
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
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人物分析。
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
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
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
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
智叟――叟,老头。
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
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
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
“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
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
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
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
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
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
”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
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
“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
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