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忌服。
天 花 粉
胃 。 经 微 苦 , 微 。 归 肺 、 边 栝 寒 。 】 燥 根 栝 楼 或 双 物 、 甘 【药
药 性
干 楼 的
葫 芦 科 植
【来
来 源
】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湿热带下、热淋 湿热泻痢 湿热黄疸 湿热脚气、痿证
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除骨蒸: 除骨蒸: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常配知母
【用法用量】
煎服,3-12g。外用适量。
相同点 黄 连
味苦性寒,皆能 清热燥湿,泻火 解毒,同可用治 黄 芩 湿热、火毒所致 病证;如泻痢, 黄疸,疮痈肿痛, 黄 湿疹湿疮等。
药 性
科 植 合
百 】
【来
来 源
毛知母
肥知母
既能清实热,又能清虚热,兼长于滋阴润燥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 清热泻火:①热病烦渴 ;②肺热、胃火或肾火 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①阴虚燥咳,配贝母
②骨蒸潮热,配黄柏 ③内热消渴,配天花粉、芦根 ④肠燥便秘,配生首乌、火麻仁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淡 竹 叶
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鉴别用药】淡竹叶、竹叶 均能清热除烦、利尿,用治热病烦渴、 同: 口疮尿赤。
竹叶以清心胃除烦热见长,兼能生津,凉散 异: 上焦风热之邪,故热病伤津,口疮,外感风 热之烦热口渴等证多用。 淡竹叶长于清热利尿,热淋涩痛,水肿尿少, 黄疸尿赤多用。
栀
子
苦 , 寒 。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药的功效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二)发散风热药银花:清热解毒,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知母:清热生津,滋阴降火。
(二)清热凉血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三)清热解毒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三、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消肿。
(二)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滋阴润燥。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四、祛风湿药(一)祛风湿散寒药独活:祛风湿,散寒止痛。
细辛:祛风湿,散寒解表。
(二)祛风湿清热药秦艽:祛风湿,清热利尿。
防己:祛风湿,利水消肿。
五、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清热泻火。
(二)利湿退黄药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
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六、温里药(一)温中散寒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
(二)温经散寒药肉桂:温经散寒,助阳化气。
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止呕。
七、理气药(一)行气药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二)降气药沉香:降气止痛,温中止呕。
枳实:破气散结,消胀止痛。
八、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二)活血调经药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九、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侧柏叶: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二)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清热解毒。
十、补气药(一)补气健脾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清热凉血吃什么中成药呢

清热凉血吃什么中成药呢关于《清热凉血吃什么中成药呢》,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医里有一个名词,凉血,大家是否听说过呢,其实凉血并不是陌生的词语,它往往和清热解毒结合在一起。
有一些中成药就可以清热凉血,解决血热的状况,怎样去选择有效的中成药呢,哪一些中成药对清热凉血具有良好的作用呢,下面介绍的便是清热凉血吃什么中成药有用。
金银花。
性能功效:本类药大多药性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多人肺、胃、心、肝、大肠经。
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黄连。
配伍方法: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若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黄柏。
各种清热药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29种常用清热药中,只有一种未被证明有抗病原体作用。
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抗菌、抗病毒作用更为显着。
黄芩。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苹、苦芩、龙胆草,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清热凉血药赤芍、丹皮,以及清虚热药地骨皮等,对内毒素或酵母等引起的实验性动物发热,有程度不同的解热作用。
栀子醇提物和青蒿水提物还能使动物的正常体温降低,产生降温作用。
看了上文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清热凉血吃什么中成药有用了解了不少呢。
金银花是人们都知道的清热解毒的良品,在夏天许多人也会泡金银花茶来喝,清热解毒、凉血的效果真的很好,还有黄连、黄芩、黄柏也同样具有良好的功效。
常用的清热药可分为哪几类

常用的清热药可分为哪几类大多树内热外燥的人都要需要药物来清热,所以市场上便出现了很多清热药,清热药还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不同种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从清热药可分种类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清热药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五类:一、热降火药。
如:决明子、谷精草、蜜蒙花二、清热燥湿药。
如:苦参、白藓皮、秦皮三、清热凉血药。
如:丹皮、赤勺、紫草四、清热解毒药。
如:马齿苋、白头翁、鸦胆子五、清虚热药。
如: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根据清热药的特点和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的用法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
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中药学——清热药(一)

中药学——清热药(一)1. 定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分类、性能特点及适应证:1)清热泻火药:苦、甘,寒。
入肺、胃、心、肝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
应用: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苦,寒。
入肝、胆、胃、大肠、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诸证、脏腑火热证。
3)清热凉血药:苦、甘、咸,寒。
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兼养阴。
应用:血热证。
4)清热解毒药:苦、辛,寒。
入肾、膀胱以外诸经。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热毒蕴结诸证。
5)清虚热药:苦、甘、咸,寒。
入肺、胃、肝、肾经。
功效:清虚热兼养阴。
应用: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3.配伍应用1)兼表证,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积滞者,~泻热通便药。
4)血热兼出血者,~凉血止血药。
5)热证伤阴者,~滋阴养血药。
6)窍闭柏昏者,~开窍药。
7)热盛惊风抽搐,~平肝息风药。
4.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多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禁用。
4)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5.各类药功效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几种清热解毒的药

几种清热解毒和清热泻火的药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
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
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
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
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
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
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1中药分类目录歌诀

中药分类目录歌诀中药分类目录歌诀高大尧自编(使用者无须感恩,但请尊重作者,勿涉版权)注:<>表示教材所载附加药;()表示注释;绿色字体者为增补常用药,教材未收录;紫色字体者为串类药,教材有收录。
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苏叶姜,香薷荆防白芷羌,藁本苍耳细辛夷,胡荽柽柳葱白良,再记兰香鹅不食,外感风寒用药详。
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藁本,苍耳子,细辛,辛夷,胡荽,柽柳,葱白,兰香草,鹅不食草。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蝉蜕淡豆豉,桑叶菊花葛牛子,柴胡升麻加蔓荆,浮萍木贼风热止。
薄荷,蝉蜕,淡豆豉,桑叶,菊花,葛根,牛蒡子,柴胡,升麻,蔓荆子,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寒水石,芦根花粉二竹栀,鸭跖夏枯谷精草,密蒙青箱决明子,西瓜翠衣莲子心,清热泻火莫延迟。
石膏,知母,寒水石,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栀子,鸭跖草,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决明子,西瓜翠衣,莲子心。
2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三黄言,秦皮苦参椿白鲜,龙胆泻肝嚼苦豆,三颗针刺马尾连。
黄芩,黄连,黄柏,秦皮,苦参,椿皮,白鲜皮,龙胆,苦豆子,三颗针,马尾连。
3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蒲公英,青叶蓝根黛地丁,野菊连翘金银花,重楼贯众共鱼腥,马勃齿苋鸦胆子,熊胆漏芦握拳参,蛇草慈菇半边莲,木蝶败酱大血藤,灯笼白蔹千里光,橄榄绿豆四季青,委陵果榄金荞麦,地锦翻白土茯苓,射干豆根咽喉利,白头穿心泻痢停。
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紫花地丁,野菊花,连翘,金银花,重楼,观众,鱼腥草,马勃,马齿苋,鸦胆子,熊胆,漏芦,拳参,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边莲,木蝴蝶,败酱草,大血藤,锦灯笼,白蔹,千里光,青果(橄榄),绿豆,四季青,委陵菜,金荞麦,金果榄,地锦草,翻白草,土茯苓,射干,山豆根,白头翁,穿心莲。
4.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生地丹,赤芍紫草牛角玄。
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紫草茸>,水牛角<犀角>,玄参(元参)。
清热药

芦根的应用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芦根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 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 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 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 略有侧重。
连翘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临床应用】
3. 用于热淋涩痛
。
消肿散结
【相似药物比较】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透表力强,治温热病卫气 营血证皆可; 又凉血止痢。
连 翘
1.热毒疮疡; 2.外感风热及温病初 起;
苦寒泻火,消痈散结力强,为“疮 家圣药”; 又清心利尿。
板蓝根《本经》
天花粉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天花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栀子
《神农本草经》
栀子
[来源]为茜 草科植物栀 子Gardenia jasminoide s Ellis的干 燥成熟果实。
黄柏
《本经》
黄
檗
黄皮树
黄柏
[来源] 为 芸香科乔 木植物黄 檗或黄皮 树除去栓 皮的干燥 树皮。
黄柏
【药性】苦,寒。 肾、膀胱、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黄柏
【应用】
1善于清下焦湿热,治湿热泻痢、黄疸、淋
浊、带下、痿痹。
黄柏
2善于泻肾火,治疗肾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腰酸遗精。 3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功效 既清实热,又清虚热:知母 清热生津:芦根、天花粉
50
3、用法 生石膏(先煎) 煅石膏(外用)
4、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
51
5、分类 清热泻火:石膏、知母 清热生津:芦根、天花粉 清热除烦:淡竹叶、栀子(泻火)
52
清肝明目:夏枯草、决明子
53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54
定义:凡具有清除湿热作用,用 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清热燥 湿药。
83
3、分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燥湿、泻肝火:龙胆草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苦参
白鲜皮
84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85
定义:凡具有清解热毒作用, 用于治疗热毒病证的药物,称 清热解毒药。
86
适应证:
温热病
熱毒证 疮疡
泻痢
咽喉肿痛
87
全身:热势高、病情重、发 展快
55
适应证:湿热证 湿温证 湿热黄疸 湿热泻痢 热淋 湿热带下
56
黄芩
57
58
一、清热燥湿--湿温暑湿 黄疸泻痢,热淋
59
二、泻火解毒--肺热咳嗽 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咽痛疮痈
60
三、止血--血热出血 四、安胎--胎动不安
61
黄连
62
一、清热燥湿---湿热中阻,脘痞呕恶, 泻痢腹痛
63
75
苦参
76
一、清热燥湿--湿热泻痢,黄疸, 带下
77
二、杀虫--皮肤瘙痒 疥癣麻风
三、利尿--小便涩痛
78
白鲜皮
79
一、清热燥湿解毒--湿热疮毒 湿疹,疥癣 黄疸
80
二、祛风--湿热痹痛
81
要点 1、功效 清上焦肺热:黄芩 清中焦胃热:黄连 清下焦湿热:黄柏 清心火、止痢:黄连
82
清热安胎:黄芩 既清实热,又清虚热:黄柏(知母) 2、使用注意 龙胆味苦,注意用量
20
芦 根
21
22
一、 清热生津除烦--热病烦渴 药性不滋腻,生津不恋邪
23
二、清胃止呕--胃热呕 逆
24
三、清泄肺热--肺热咳嗽 肺痈吐脓
四、利尿--热淋涩痛
25
天花粉
26
“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 谓天花粉。”
《纲目》
27
一、清热生津--热病口渴 消渴
28
“其性甘寒,善能止渴,从补药 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 乃止渴之要药也。”
2
定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疗热以寒药 热者寒之
3
适应证: 里热证----发热、烦躁、口渴、 小便短赤,舌苔黄,舌质红或 绛,脉数
4
虚实
实热----邪气盛(阳盛则热) ----外邪
虚热----精气夺(阴虚则热) ----阴阳失调
5
部位:气分热;营分、血分热 脏腑热
病邪兼夹:湿热
《医学衷中参西录》
13
知母
14
15
一、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
16
二、清肺润肺--肺热咳嗽 阴虚燥咳
17
三、滋阴润燥--骨蒸潮热 阴虚消渴
18
石膏与知母 相同点: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19
不同点: 石膏:辛甘大寒,专清实热,善清 肺胃,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性寒,既清实热,又清 虚热,善滋阴润燥,泻相火
(鲜竹叶,竹叶卷心)
35
2、功效同中有异 同:清心除烦、利小便 异:淡竹叶--渗湿泄热见长
鲜竹叶--清心热、凉胃见长
36
3、古今应用有异 古:淡竹叶始载《纲目》,明以前 的方剂中大多用竹叶(鲜竹叶) 今:多用淡竹叶
37
栀子
38
一、泻火除烦--热病烦闷
39
二、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 便泄去,性能屈曲下降,人所 不知。” 朱丹溪
阴液外泄
大汗
11
二、清泄肺胃---- 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
三、收敛生肌----疮疡不敛,湿疹 水火烫伤
12
关于石膏生用、煅用
医者多误认为大寒煅用之,则宣散之 性变为收敛,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 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 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鸠毒也。迨至 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 咎在煅不在石膏。
二、泻火解毒--热病高热 心烦失眠,胃热呕吐 肝胃失和,呕吐吞酸 疮痈湿疮,目赤肿痛 血热出血
64
川连、雅连--四川洪雅、雅安 云连--云南腾冲、德钦 味连--四川石柱、湖北恩施
65
黄柏
66
一、清热燥湿--湿热带下,热淋, 足膝肿痛 泻痢黄疸
67
二、泻火解毒--疮疡肿毒 湿疹湿疮
68
三、退虚热-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本草汇言》
29
二、清肺润燥--肺热咳嗽或燥咳 三、消肿排脓--痈肿疮疡
30
通脉 治胞衣不下 《纲目》
31
天花粉蛋白 胎盘滋养层细胞 坏死
血窦被堵塞
32
淡竹叶
33
清热除烦,利尿---热病烦渴 口舌生疮 尿赤淋浊
34
关于淡竹叶、竹叶 1、原植物有异: 淡竹叶---禾本科草本植物 竹叶---禾本科乔木或灌木植物
40
三、凉血解毒--血热出血 疮痈肿毒
41
夏痛,头痛眩晕 目珠疼痛
“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 甚者,神效。” 楼全善
44
二、消肿散结--瘰疬瘿瘤
45
决明子
46
47
一、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目暗不明 头痛眩晕
二、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48
要点 1、主治证 气分实热要药:石膏 目珠疼痛要药:夏枯草 肺痈:芦根
69
黄芩、黄连与黄柏 相同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70
不同点:
黄芩:善治上焦,长于清肺热, 且安胎
黄连:善治中焦,长于泻心肝胃 火,又为湿热泻痢要药
黄柏:善治下焦,长于泻相火, 退虚热
71
龙胆
72
73
一、清热燥湿--阴肿阴痒,带下, 湿疹,黄疸
特点:清肝胆及下焦湿热
74
二、泻肝火--肝火头痛,肝热目赤, 高热抽搐
6
分类: 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7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定义:凡具有清除热邪,用于 治疗气分实热等证的药物,称 清热泻火药。
8
适应证:气分实热证---发热、烦躁,口渴
明 显,脉象洪大等。
9
石膏
10
一、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气分实热证 脉洪大
伤津
大渴
热盛 大热
第二章 清热药
1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