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鸿笔名篇,它经由胡适的含英咀华,第一次把教育哲学引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西方学者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与《理想国》、《爱弥儿》并肩的巨作,要读西方现代教育哲学,必然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遥想胡适当年,不及而立,执新文化运动牛耳,名震江南江北,而他却拳拳服膺恩师杜威,不仅言及杜威落落雪松之精神,而且毕生为杜氏理论马前卒。
杜威另外的弟子陶行知、陈鹤琴取煌煌民主主义中平民主义的一面,一个深入田耕垄亩农人的生活,一个深入幽微萌发幼儿的心灵,推动了中国二十年代初的教育改革,中国的新进步主义运动汇入世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洪流之中。
观册页翻飞,一则品读哲学意味,一则领略吉光片羽,一则学习民主思想。
谈霏玉屑,品哲之思。
本书的语言孕大含深,内容高度哲学化。
哲学有对价值的追求,对价值的追求很多时候反应在教育的目的上。
杜威认为“教育没有别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在于本身。
长期以来人们将这一观点简单地理解为“教育无目的论”,这种说法是欠妥的。
后来杜威在不断与反对者的辩论中,逐渐阐明了,他的本意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更好的教育。
这一说法听起来晦涩,教育的目的是内部的。
教育各步骤之间的内部逻辑是教育目的是否正确的标准,其实可以从两方面解读:首先,就好像一颗沙子从风吹到沙丘的另一边,它没有重要的变化,这就不是教育目的。
而蜜蜂先采蜜,然后喂养蜂后,蜂后产卵,产生新的幼体,采蜜这一活动的目的本身就是喂养蜂后这一活动,一个活动的目的本身就是下一步活动,这样就有了环环相扣的内部逻辑。
正如小学学单词是为了中学写短文,中学写短文是为了大学写出好的长篇作品。
静而思之,这一理论让我想到教育学生时,应该从学生以及老师自身出发,明确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与其用“考上大学”这样的目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不如用“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工具来作为目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杜威是美国教育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得到了全面地阐述, 此著作以实现民主化的社会为教育目标, 与传统教育不同, 此书所阐述的新教育提倡从实际社会和生活出发。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学者认为是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之一。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传统教育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导青少年识字读书, 实则却是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的教育;杜威为改革旧教育, 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理论, 强调儿童应该从死记硬背中跳出来, 接受与生活, 社会有关的新教育。
强制儿童一味的读书和被动的接受知识并非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主张让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中去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 首先要尊重儿童, 重视儿童内在的创造力和潜力, 杜威认为, 如果从与儿童亲身经历的生活中进行教育, 就会使儿童萌发学习的兴趣, 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体验生活, 他们乐于主动学习, 真正做到了理解事物的意义, 这种教育才是生动有效的,真实的。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 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
儿童不仅要学会适应当前的环境, 还要跟随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民主社会。
学校即社会。
杜威讲到, 学校不能一直让儿童死板的学习老知识, 教师也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是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 把学校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 使其成为适合儿童生长、生活的环境, 让教育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
显然, 杜威所提倡的学校并不是传统的脱离现实的学校, 乃是真实的, 自然的学校。
它是经过组织简化的、滤清和优选的、在多种影响下求取平衡的高效能学校。
但杜威在生长学说中提到凡是生长的就是好的, 凡抑制生长的就是坏的, 显然是错误,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正确的, 也有错谬的, 不能笼统地认为凡是生长, 便是有益的。
二、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新的教育并非是将儿童的生长处于置之不理的状态, 任其生长, 而是使其自身不断积累的发展过程。
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便是教育的目的, 目的存在于过程之中。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有感:汲取大师智慧, 感悟教育真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有感:汲取大师智慧,感悟教育真谛汲取大师智慧,感悟教育真谛——《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有感朝阳区三里屯幼儿园张爱军面对教育家的著作,细细研读,品味其中的教育真谛。
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功利,也不为炫耀。
读书是一种修炼,人只有超脱了自我,才能修炼出真正的自我。
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汲取大师的教育智慧,从中不断感悟教育的真谛。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价值、教育哲学、知识论、道德论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研读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杜威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三个方面影响重大,即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理念。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01幼儿园里的民主教育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如果说民主是一种通过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或方式是怎么养成的?这就有赖于教育。
当下,民主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在国人心灵之中生根发芽。
中国是社会主义属于民主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
这种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教育现在的教育也正体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1.教师与幼儿人格的平等性——儿童观《纲要》、《指南》中指出,教师与幼儿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
这正是借鉴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重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与兴趣,让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学习。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人发展。
这种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应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提倡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中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
例如,“从做中学”,他认为教学不应该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该通过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经验和知识。
这种教育观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杜威还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这种教育观念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校和社会的与合作。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短期的教育成果,忽视了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通过大量的作业和考试来压迫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心理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广杜威的教育理论,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并实践杜威的教育理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来重新审视当今的教育问题。
浅析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的教育观念,使他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他强调学生的全面 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倡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创新精神。同时,他强调教育的社会使命,认为教育应当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 值,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
具体来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育观念:
首先,杜威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他认 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现状的人,而应该是培养出有能力改变 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其次,杜威提出了“在做中学”的理念。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参与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最后,杜威强调了教育的人本价值。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他也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使命,认为教育应该 帮助个体融入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谢谢观看
在深入阅读过程中,我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他的民主主义教育观念为 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和变革的 背景下,杜威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杜威对于经验的诠释为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强调 经验与自然的直接,使我们重新思考自然与教育的关系。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接触自然、感 受社会,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 精神。他主张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他 们的主动探究精神。他认为,教育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情境,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强调教育者应注重自身的示 范作用,以更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无疑是一部 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这部作品不仅是他个人的教育理念的全面展现,更是他 对现代教育体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杜威在书中将民主主义精神与教育相结合,为 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
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
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全书共分26章。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
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
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
”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读书报告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他继皮尔斯、詹姆斯之后,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并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验,具体加以应用,形成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该书前一部分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可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
接着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此外,还说明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
然后以使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了新的解释。
最后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著作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哲学思想“经验”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的、不是绝对的;是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
杜威对“经验”的涵义之解释亦有不同,并不完全像一般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纯粹是指个人的认知”。
从杜威的观点,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质在内,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悦、苦痛、作为等。
经验是个体在环境中,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
就如同我们送一个至亲好友离国远行,我们对此一情境的经验感受,不仅仅止于认知到好友的远行,我们的经验里,还包括了诸多的感受与情愫,以及送行过程中的种种行为。
杜威的经验的涵义,附上了生物与环境的彩色。
照杜威的看法,经验是一个单一、动态、而为完整的有机整体。
经验并不是可以割裂的,经验是相关的,不仅与产生经验的情境相关,而且,经验自身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为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修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2017年4—11月渝中区教委、渝中区教育学会在渝中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重点推广教师阅读,开展“阅读阅快乐”读书交流及展示活动。
该活动得到工作室主持人的大力推崇,收到50余份学员读书心得。
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带给用户借鉴与启发。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
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杜威认为: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
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
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
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
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的有名无实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是达到别人隐藏着的目的的手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12月第34卷第193期当代继续教育Contemporary Continuing EducationDec. ,2016Vol.34 NO. 193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徐小明*(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摘要:国际理解教育概念产生于在20世纪40年代。
当今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只是从现实 层面阐释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但在理论层面上缺少对其思想来源的研究。
本文基于杜威的经典著作《民主 主义与教育》,探究其民主社会思想与教育哲学观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与启示,为国际理解教育在全球化 背景下的开展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中图分类号:G40 -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5510(2016)06 -087(04)Enlightenment of Deweys "Democracy and Education"to the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XU Xiao - ming(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Abstract: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firstly appeared in 1940s. Nowadays,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only explain the background from the realistic level,but lack of theoretical supporting resources.Based on the classical work of Deweys M Democracy and EducationM,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lightenment in Deweys democratic social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n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nd giv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globalization.Key Words: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问题的提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 地形成了 一张相互交织的网络,各个国家都不可能 脱离这张网而单独存在。
我国更是把雖了这种国际趋势的脉搏,于2013年起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在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的前提下携手共进。
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20世纪40年 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提出的“国际理解教 育”鋪的历史发展时期迎来了更好的机遇与更加严峻的挑战。
“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始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
现有研究*收稿日期:2016-10-17作者简介:徐小明(1993—),女,辽宁沈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主 要从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方向研究。
88当代继续教育•教育教学研究2016年12月与分析多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加 以论述,但却缺乏学理上的来源与支撑。
国际理解 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一个富有 根基的教育理念,其中包含了对和平、人权、民主的 普遍求,对跨文細解与雜发展的向往以及对合作与和谐的共同渴望[1],与国际关系学、经济 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具体思 想不谋而合,国际理解教育可以从这些思想中提取 出广泛的舰娜和支撑細。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其著作丰富 而广泛,意义重大而深远,尤其是从国际主义或全球 主义的角度,深刻反省了近代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为现代教育指明了出路[],其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 发与指导意义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本文基于杜威的 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探究其民主社会思想 与教育哲学观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与启示,为国 际理解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开展提出研究建。
二、杜威的民主社会观念与国际理解教育1.“共同利益”的时代意义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呼唤杜威所提倡的民主社会理想强调了“共同利 益”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共同利益的存在,“不同的 生活经验模式不能自由交流,每一方面的经验都失 去意义”[]。
民主社会需要社会各成员加大相互之 间的自由往来,形成大量共同的价值观念。
如果国 家、家庭、学校、社会只顾自己的利益、互不相容,将 会“使生活僵化和形式制度化,使群体内部只有静 止的和自私自利的理想”[]。
“共同利益”的存在可 以促进不同群体相互学习、扩大视,促使整个社会 和谐、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公民”之间的 相互交流已经成为了可能。
全球化脚步的加倾是缩短了各国之间的距离,让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共同 参与各种各样的事业。
同时,世界各国也普遍意识 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全球性。
如 果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各个群体仍 固守雛的局部利益而不顾共同利益,不仅个体利 益得不到满足,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全球性影响。
这种联动的社会大环境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借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原文来表述就 是:“各种利益相互渗透,并特别注意进步或重新调 整,这就使民主社会比其他各种社会更加关心审慎 的和有系统的教育。
”[]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诉求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长 土壤。
在“共同利益”的形成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 可以帮助各国增进相互了解与相互宽容,加强互相 之间的共同合作,以便于携手解决共同存在的各种 问题。
2. “打破屏障”的先见思想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发有学者批杜威所提倡的“未来的民主社会应 当泯除阶级对立和种族对立,最后还要泯除国界”的观点[6],然而笔者认为,这正是杜威的思想伟大 和可贵之处。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开拓的时代,都和过去各民族和阶级之间从相互封闭到消除隔阂 相应。
”[7]即便是战争也并非全无积极作用,至少其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开阔了原本的视野。
19世纪末中国的大门正是以战争的形式被西方列 强打开,才使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意识到了世界的 风云变幻,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开始了虚心 学习之路。
随着当今社会共同利益的不断增多,这种消除 隔阂、泯除界限的积极作用更加显现出来。
“人们 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 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 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 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
”[8]屏障的打破使我们更加聚焦于所面对的问 题本身,例如对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再止于等风 将污染物吹出自己的地区、自己的国家,而是从源头 上寻找污染来源,彻底加以净化。
“打破屏障”是对 问题本身的回归,是超越自我的更进一步的提升要 求,是一种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
国际理解教育正是一种“打破屏障”的教育,通 过异国语言、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知识的学习以及 全球化理念的灌输,达到跨文化理解的目的,由理解 产生宽容,由宽容加强合作,进而达成和平、人权、民主、可持续发展等普遍诉求。
为了“全体人类相互 之间更充分、更自由、和更有成效地联合和交往,国家主权必须属于次要的和暂时的性质”[9],这对国 际理解教育所需要传递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国家”的概念随社会发展后现的,是人为的划 分,而为了社会的更进一步,国家的概念反倒在一定 程度上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忽视了活动的本来意义。
因此国际理解教育只是讲一些战争的可怕、防止可 能发生的国际猜忌和仇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打第34卷第193期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89破国家、种族、阶级间的屏障,让人们相互之间的交 流更加自由而广泛。
3. “社会教育”的本源理念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支持在国家的概念下,教育运动很难与政治生活中 的民族主义运动割裂开来,尤其是在分裂的年代,国 家的教育更易于形成一种统一的共同目的而刺激该 国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渗透到每个 岗位当中,成为每位国民的行动准则,尤其当个人利 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会毫不犹豫地 为国家利益做出自我牺牲,此时教育就演变成了 “纪律训练的过程”,而不是“个人发展的过程”[1°]。
反之,没有国家利益的指引片面强调个人发展的教 育又难免陷入“利己主义”、“缺乏理性”的泥潭。
在“广泛联合、相互合作的社会”与“范围较狭 窄的、排他性的、因而含有敌对性质的事业和目的” 的矛盾交织中,杜威明确了“社会教育”这一概念的 涵义,指出应该提供尽量充裕的教育教学设施及平 等的教育机会,以减少经济上的不平等状况,排除社 会以经济状况划分不同阶级的可能,使青年能够在 教育的影响下“成为自己经济和社会的前途的主 人”;同暇使国家主权处于次要和暂时地位,以便 团结起来从事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在“社会教育”的概念里,杜威不仅阐释了教育 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明确了教育与经济、与阶 级划分、与国家界限之间的关系,提倡一种更加纯粹 的教育,即教育就是一种解放个人的能力,时刻帮助 社会的向触长。
这种纯粹的教育为国际理解教育 不分国家、不分种族地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努 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杜威的教育哲学观与国际理解教育1. “教育的目的”观念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杜威的“教育的目的”观念是其思想中备受争 议的理念之一。
为了排除因翻译问题而导致的误 解,本文回归到杜威的英文原著中尝试探究所谓 “教育无目的论”的真正含义。
在由学者王承绪翻 译的中文本中,明确提出“教育无目的”观念的有三 处,其英文原文如下:① Chapter 4Education as Growth : Our net con- elusion is that life is development , and that develo ping , growing is life . Translated into its educational e - quivalents , that means ( i ) that educational process has no end beyond itself ; it is its own end ; and that (ii )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s one of the continual re organizing , reconstructing , transforming . ^11]② Chapter 4 Education as Growth : Since growth is characteristic of life , education is all one with grow - ing ; it has no end beyond itself . The criterion of the value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extent in which it cre ates a desire for continued growth and supplies the means for making the desire effective in fact . [2]③ Chapter 8 Aims in Education : And it is well to remind ourselves that education as such has no aims . Only persons , parents , and teachers , etc . , have aims , not an abstract idea as education . [3]可以看出,前两处“教育无目的”所对应的是“educational process has no end beyond itself ; it is its own end ”,第三处獅应的原文是“education as such has no ai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