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

合集下载

麻醉分级标准

麻醉分级标准

麻醉分级标准麻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它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让患者不感到疼痛,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麻醉分级标准是对麻醉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强度和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以便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一、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通过给药途径使患者的全身进入无痛状态,包括静脉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输液给药,使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通过气管插管给药,使患者的气道得到有效保障。

二、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直接应用于手术部位或者局部神经,使局部区域进入无痛状态。

局部麻醉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或者表浅手术,如皮肤切割、皮下组织修补等。

三、腰麻。

腰麻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腰椎脊髓腔内,使腰部以下的身体部位进入无痛状态。

腰麻适用于下肢手术、盆腔手术等,可以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刺激,同时也可以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

四、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涂抹或者喷洒于皮肤表面,使局部皮肤进入无痛状态。

表面麻醉适用于皮肤穿刺、皮肤切割等小型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五、监护麻醉。

监护麻醉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护,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和手术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速度。

监护麻醉可以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避免麻醉过深或者麻醉不足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麻醉分级标准是对麻醉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和药物特点进行划分,以便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
可以单独使用。
(五) 吸入麻醉的 优缺点
1、优点: (1)作用全面:挥发性吸入麻 醉药能够使病人意识消失,全 身痛觉丧失,有一定的肌肉松 弛,可抑制伤害性刺激触发的 应激反应。
(2)麻醉深度易于监控:麻醉 维持期间,吸入麻醉药在肺泡 气、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浓 度达到平衡后,肺泡气中麻醉 药的浓度基本上反映血中乃至
③肥胖、胃胀气、胸腹部 敷料包扎过紧。
(2)表现: 二氧化碳潴留、 血气分析显示:PaCO2 高于50mmHg,pH<7.30。
(3) 处理: ①抗药、术后镇痛、鼓励 病人做深呼吸、辅助或控制 呼吸。
4、低氧血症 是全身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 (1)易发因素: 年龄>65岁 体重>100kg 麻醉时间>4h 腹部手术发生率低于胸部手术 麻醉用药
吸入麻醉药抑制缺氧性肺血管 收缩,在单肺通气时有可能导
致低氧血症。 (4)恶心、呕吐:比静脉麻醉
发生率高。
(5)恶性高热:挥发性麻醉药, 特别是氟烷可以引起。 处理
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六)常用药物: 1、氧化亚氮 是毒性最小的吸 入麻醉药,对呼吸道无刺激, 对肝肾功能无影响,MAC值最大 油/气最小,麻醉效能最弱
措施: ①禁食和胃排空。禁食时间: ASA最新建议标准:清夜:2小 时(不包括酒);人乳:4h; 配置的婴儿食物:6h;便餐6h; 只包括烤面包和清夜,不包括 油煎和含脂的食物和肉类。
②饱胃 采用局麻和椎管内麻醉。 必须全麻者,放置粗大胃管;采 用机械性堵塞呕吐的通道,放置 带有套囊的Macintoch管至食道。 不确切,因食道有高度的可扩张 性;可应用抗恶心、呕吐、抗酸 和抑制胃液分泌的药物;不作为 常规应用。
⑤拔管:病人完全清醒才能拔 除。不仅能睁眼,要有定向能 力,能做出相应表情的应答。

全身麻醉临床的应用

全身麻醉临床的应用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全身麻醉技术不断完善,安全性得到了显 著提高。
目前,全身麻醉已经成为各类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 要保障。
02
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
手术麻醉
手术麻醉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场 景,通过使用麻醉药物使患者失 去意识、痛觉和反射,以便进行
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 类型、患者状况和麻醉师的经验 进行,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患
全身麻醉能够使患者暂时失去意识,肌肉 松弛,方便手术的进行。在专业麻醉师的 监控下,全身麻醉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
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种手术,包括大中型手 术、微创手术等,满足了临床手术的需要 。
效果确切
便于监测
全身麻醉能够使患者迅速进入无意识状态 ,且麻醉深度可控,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 行。
全身麻醉过程中可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缺点
风险性
虽然全身麻醉的安全性较高, 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呼吸 抑制全身麻醉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 ,如恶心呕吐、呼吸道梗阻、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
设备要求高
全身麻醉需要专业的麻醉设备 和监测设备,对医院的硬件设 施有一定的要求。
费用较高
全身麻醉需要专业的麻醉师进 行操作,且使用的药物和设备 成本较高,因此手术费用相对
全身麻醉临床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 全身麻醉的简介 • 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 • 全身麻醉的优缺点 •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防治 • 全身麻醉的前景展望
01
全身麻醉的简介
全身麻醉的定义
01
全身麻醉是一种使患者失去意识 、感觉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医疗手 段,通常需要使用麻醉药物来实 现。

全身麻醉:0负担轻松面对手术

全身麻醉:0负担轻松面对手术

全身麻醉:0负担轻松面对手术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通过药物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抑制。

在全麻的状态下,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意识丧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肌肉松弛等症状。

全身麻醉的风险是可控的,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暂时无法感知疼痛、记忆、反射和肌肉运动,就像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一样,医生在此时进行手术操作,患者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当手术结束或药物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意识和各种反射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同时,麻醉医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使用药物来控制麻醉深度等。

而且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和舒适的体验。

因此,患者和家属不需要过于担心,可以放心选择全身麻醉来进行治疗。

一、全麻的过程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麻醉及护理人员首先要进行患者信息核查。

确认无误后,护理人员将建立静脉通路,让医生将各种麻醉药物从这个通路注入患者的血管,并进行心电监护,在面部扣上一个面罩吸氧,帮助您呼吸。

2. 接下来,您会感觉昏昏沉沉,当意识和痛觉消失后,口腔插管会被用来辅助呼吸,此过程不会有任何感觉,只是术后咽喉部可能略有不适。

3.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进行复苏,达到拔管指征后进行拔管,然后在恢复室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直至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由专人护送您回病房。

在整个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和配合,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会密切监测您的生命体征,确保您的安全。

同时,术后可能会有一些不适感,如咽喉部略有不适等,但这些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护理得到缓解。

二、全麻的作用时间一般来说,全麻药物的作用时间会持续到手术结束,直到麻醉药从身体内完全代谢掉。

医生会根据手术的时长和复杂程度来精确地控制药物的剂量,以确保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在大多数情况下,全麻过程中患者不会醒过来,因为麻醉药物会让他们处于深度睡眠状态。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神经外科手术,医生可能会需要患者在手术中苏醒并能够配合完成相应的功能区指令动作。

全身麻醉 名词解释

全身麻醉 名词解释

全身麻醉名词解释全身麻醉是一种医学介入技术,通过对身体各个系统的影响,使患者失去意识、痛觉和运动功能,在外科手术等临床情境中使用。

全身麻醉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现代全身麻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全身麻醉主要包括全麻、半麻和全身麻醉辅助技术。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这几个名词的具体含义。

1. 全麻全麻是指通过药物注射或吸入,使患者失去意识、痛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方式。

全麻常常用于需要切除组织、延长手术时间、需要进一步检查、修复或更换器官的手术中。

全麻可以分为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两种。

静脉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而吸入麻醉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将药物送入患者体内。

2. 半麻半麻是指在手术中较小切口或疼痛较轻的情况下使用的麻醉方式。

与全麻不同的是,半麻不会完全剥夺患者的意识或自主呼吸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药物注射或吸入等方式实现。

半麻常常用于外科手术、疼痛检查和大多数有创性检查中。

3. 全身麻醉辅助技术全身麻醉辅助技术是指在全麻或半麻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确保麻醉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其中一些技术包括:(1)麻醉机:麻醉机是一种机器,可将吸入麻醉药物的混合物输送到患者体内,以实现麻醉效果。

(2)呼吸机:在全麻过程中,呼吸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氧的吸入,以保持患者的呼吸正常。

(3)监测器:监测器可以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并确保这些指标在安全范围内。

(4)麻醉药物:麻醉药物是让患者失去意识、痛觉和运动功能的关键因素。

总之,全身麻醉是医学界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全麻、半麻还是全身麻醉辅助技术,都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和相关指标的监测,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麻醉分类与特点

麻醉分类与特点

麻醉分类与特点麻醉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来使患者处于无痛或昏迷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操作或减轻疼痛。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效果,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这些分类进行介绍,并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应用于全身范围内的麻醉方式,通过麻醉药物的静脉注射或气管插管给药的方法,使患者进入昏迷状态。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手术或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能够完全消除疼痛感、产生肌肉松弛和失去意识。

全身麻醉的特点包括:1. 快速有效:全身麻醉可以快速使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无论手术过程有多长,患者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麻醉效果。

2. 控制方便:通过调整药物剂量,麻醉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要来控制麻醉深度和时间。

3. 风险较高:全身麻醉涉及到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全身麻醉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在手术部位或其周围应用麻醉药物以实现局部麻木的效果,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

局部麻醉适用于小手术或无法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常见的局部麻醉方式包括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

局部麻醉的特点包括:1. 麻醉范围有限:局部麻醉只能作用于手术部位或其周围的局部区域,对其他部位的疼痛无效。

2. 安全性高:局部麻醉不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因此风险相对较低。

3. 恢复快速:局部麻醉在手术结束后很快恢复,患者不会出现全身麻醉后的意识模糊和乏力等症状。

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使局部皮肤麻木。

表面麻醉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或无创操作,如皮肤修复、皮肤点刺、皮肤药物局部给药等。

表面麻醉的特点包括:1. 麻醉效果有限:表面麻醉只能作用于皮肤表面及其浅层组织,对深层组织无效。

2. 方便快捷:表面麻醉使用简便,无需注射或使用麻醉设备,可以快速实现麻醉效果。

3. 适应范围窄:表面麻醉仅适用于表层操作,对深刺激或剧痛无法提供有效缓解。

简述全身麻醉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简述全身麻醉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全身麻醉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一、概述全身麻醉是一种使患者失去意识、感觉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医疗手段,常用于手术或其他需要患者无感知和无痛苦的医疗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麻醉药物通过静脉、呼吸道或肌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使患者进入一种特殊的镇静状态。

二、全身麻醉过程1. 麻醉前评估:在麻醉开始前,医生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全身麻醉。

2. 麻醉诱导:诱导阶段是指从患者接受麻醉药物开始到失去意识、感觉和自主运动能力的过程。

在此阶段,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诱导方式。

诱导方式包括吸入诱导、静脉诱导和肌肉注射诱导等。

3. 麻醉维持:在诱导完成后,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反应,持续给予麻醉药物,以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在此阶段,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4. 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剂量,使患者逐渐苏醒。

苏醒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5. 麻醉恢复:在患者完全苏醒后,需要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

在患者恢复到一定状态后,可以送回病房继续观察和治疗。

三、全身麻醉注意事项1. 术前准备: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水、避免使用某些药物等。

禁食是指手术当天早上不能进食或饮水,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禁水的具体时间因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而异,一般需要在手术当天早上6点前完成最后一次饮水。

此外,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前需要向医生告知自己的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状况。

2. 术中监测: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体温和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使意识、感觉和反射暂时消失,骨骼肌松弛,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麻醉。

全身麻醉药根据给药途径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全身麻醉的麻醉范围广,一般适用于大型手术,但其不良反应及危险性较大。

全身麻醉药被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功能受到广泛抑制,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及骨骼肌松弛。

全身麻醉药用于大型手术或不能用局部麻醉药的患者。

除门诊短小手术等实施单纯静脉麻醉外,全身麻醉均需在气管插管,辅助或控制呼吸下实施。

复合麻醉时,要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病情和手术要求,合理选择麻醉药物。

准确判断麻醉深度根据所用药物性质、作用时间、剂量,综合循环系统血压、脉搏的变化和病人对手术的反应综合判定麻醉深度。

在满足全麻的基本要求前提下,优化复合用药,原则上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保持气道通畅和氧供,维持正常的氧合和通气。

全身麻醉药的副作用包括肌肉不自主运动、嗝逆、咳嗽、支气管痉挛、喉痉挛、低血压、心律紊乱、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等。

恶性高热偶见报道,往往和使用卤、烃类麻醉药有关,发病多在使用琥珀胆碱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全身麻醉技术研究与使用情况
全身麻醉是指使用药物使人体全身暂时失去知觉,其目的在于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并尽可能增加患者的康复机会。

全身麻醉的发展始于19世纪40年代,1846年10月,Morton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当众示范乙醚麻醉于手术病人获得成功,揭开了全身麻醉序幕。

经过广大麻醉工作者160余年的不懈努力,全身麻醉已经可以用于几乎所有外科手术及检查。

经过160余年的发展,全身麻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种实施方法的麻醉技术段。

粗分如下:
1.全麻(非插管)
全麻(非插管)是指在保留病人自主呼吸的前提下,通过静脉或呼吸道各自单独给药或静吸复合给药以达到使病人全身暂时失去知觉。

在麻醉过程中不进行气管及支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

1.1现状
全麻(非插管)是最早应用临床的一种麻醉方法。

1846年Morton所演示的乙醚麻醉即为非插管全麻。

因为该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不高及效果不确切在当时并未能广泛使用。

随着新药物的产生及麻醉监护技术的发展,现在该麻醉方法已经广泛使用于门诊、病房、手术室中各种手术及检查。

1.2应用范围
门诊短小手术及检查,对肌松要求不高可以保持自主呼吸的病人的麻醉,或者与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复合使用。

1.3术中管理
1.3.1实施方法:门诊短小手术及检查的全麻(非插管)一般使用全凭静脉麻醉。

可以视情况单独使用镇静药或镇痛镇静药复合使用。

在手术室中进行的全麻(非插管)可以使用静吸复合麻醉,但大多使用全凭静脉麻醉。

1.3.2监护:术中需对病人的呼吸、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

同时备好急救药物、设备及气管插管用具。

1.3.3气道管理:在全麻(非插管)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呼吸抑制或持续性的呼吸道梗阻。

当呼吸抑制或呼吸道梗阻出现时,可发现病人的呼吸动作消失或虽有呼吸动作但口鼻处无呼吸气流出现,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PaO2降低。

出现上述情况时可先给予托下颌同时面罩吸氧处理。

一过性呼吸抑制待药物作用高峰过去即可缓解。

若为持续性呼吸道梗阻,可先改变病人体位如去枕、使病人头偏向一侧等。

效果不佳时可置入口咽通气道、鼻通气道或面罩通气道等以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2.全麻(气管插管)
2.1现状
早在Kahn在1901年就发明了气管内插管术,随后紧闭式麻醉(1915 )及紧闭式麻醉中应用CO2吸收器(Waters,1923)相继问世。

全麻(气管插管)正式进入麻醉这个大家庭。

全麻(气管插管)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打开了很多手术禁区。

由于全麻(气管插管)的安全性高,适应症广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使用。

而根据需要和用途的不同现在气管插管也已发展出多种不同的类型,
如:普通型气管插管、加强型气管插管、经口异性气管插管、经鼻异型气管插管等等。

这些插管满足了不同情况的需要,充分保证了麻醉及手术的安全。

2.2应用范围
2.2.1对生命器官功能(特别是自主呼吸)有较大干扰的手术或有创性检查,如心脏外科手术,腹腔镜手术等;
2.2.2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冗长或同时进行多部位手术者;
2.2.3必须在机械通气条件下进行的手术或检查;
2.2.4在全麻下进行手术而不方便进行呼吸道管理的,如俯卧位手术、坐位手术等;
2.2.5在全麻下进行手术而有返流误吸危险的,如饱胃病人、口腔或鼻咽部手术。

2.3术中管理
2.3.1实施方法:诱导时可采用静吸复合诱导或静脉诱导,一般成人多采用静脉诱导法。

在小儿手术中,由于建立静脉通路时的疼痛常引起小儿哭闹、不合作和心理伤害,故在欧美等国家仍普遍采用吸入麻醉药进行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并进入麻醉状态时,再开放静脉并静注肌松药和其他辅助药物后行气管插管。

维持时可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或者全凭吸入麻醉,也可以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拔管一般在病人肌松恢复,有吞咽反射后进行,拔管后将病人送至麻醉恢复室观察。

危重病人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拔管的病人可带管回ICU或病房。

2.3.2监护:术中常规持续监护病人的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
和度、呼末CO2气道压、麻醉深度。

对于危重病人或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的病人应同时监测动脉压(有创)和中心静脉压。

同时术中间断性监测病人的血糖、血气、电解质等生化指标。

有条件的可进行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排出量的监测。

同时备好急救药物及设备。

2.3.3气道管理:气管插管的深度成年男子应不超过22cm,女子不超过21cm,儿童应不超过12+年龄/2 cm。

气管导管的气囊的压力要适当。

如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每2h需放松气囊10min,以免气管壁组织受压坏死。

气管导管需要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潮气量设置应为(8-10)×体重ml,呼吸频率一般设置为12/min。

3.全麻(支气管插管)
3.1现状
全麻(支气管插管)技术始于1950年,现在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使用。

3.2应用范围
咯血、肺部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手术是全麻(支气管插管)的绝对适应症。

全麻(支气管插管)也可以用于各种胸科手术,如:食道中上段肿瘤,肺癌,纵隔肿瘤等。

3.3术中管理
一般男性适用39-41F,女性适用35-37F。

进行支气管插管时一定要确定好深度,以免插的过深或过浅。

上下两组气囊都要适当充气。

固定要牢固。

4.全麻(喉罩置入)
4.1现状
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首先使用于临床。

由于其操作简单、麻醉要求低且通气效果较理想等优势,已广泛用于困难气道的处理、短小手术的全麻以及紧急气道的处理等,并成为一种可由非麻醉和急救科医生所熟练掌握的人工气道技术。

4.2应用范围
4.2.1主要适用于无返流误吸风险的手术麻醉,尤其是非预见性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
4.2.2颈椎不稳定病人施行气管插管需移动头部而有较大顾虑时;4.2.3短时手术需人工通气或保留自主呼吸通气的病人;
4.2.4紧急气道处理和心肺复苏时及时建立人工通气等;
4.2.5饱食、腹内压过高、有高度返流误吸风险的病人,张口度过小(<2.5~3.0cm)的病人;咽喉部感染、血管瘤和组织损伤等病变的病人;通气压力需大于25cmH2O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人等不适用喉罩。

4.3气道管理
放置喉罩需位置适当,充气喉罩充气压力不可过高。

应用中应密切关注漏气情况及有无上腹部膨隆,必要时可暂时将喉罩套囊放气,经鼻放置胃管吸引后,拔除胃管再继续行喉罩充气并通气。

5.困难气道处理
5.1困难气道的定义及评估
5.1.1困难气道的定义:困难气道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或急
诊ICU医生在给病人面罩通气和(或)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困难两种情况。

⑴面罩通气困难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或急诊ICU 医生在没有特殊器械和其他人员帮助下,面罩给予纯氧和正压通气的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使麻醉钱SpO2大于90%的病人无法维持SpO2在90%以上。

⑵直接喉镜下插管困难包括: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何部分;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插管时间超过10分钟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5.1.2困难气道的评估:⑴张口度:张口度是指最大张口时上下门齿之间的距离。

正常值为3.5-5.6cm;小于3cm气管插管有困难;小于1.5cm或无法张口者多置入喉镜困难,即使置入喉镜暴露声门也不佳,可造成困难气道。

⑵甲颏距离:甲颏间距指患者头部后仰至最大限度时,甲状软骨切迹至下颌骨颏突间的距离。

正常值大于或等于
6.5cm;在6-6.5cm之间,插管可能困难;小于6cm,则无法用喉镜进行插管。

⑶颈部活动度:颈部屈伸度是指患者最大限度地屈颈到伸颈的活动范围,正常值大于90o颈部中立位到最大后仰位可达35o。

颈部屈伸度小于80o,则插管有困难。

⑷Mallampattis实验评估:Ⅰ级: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Ⅱ级: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部分被舌根遮盖;Ⅲ级:仅见软腭;Ⅳ级:未见软腭;Ⅰ~Ⅱ插管一般无困难,Ⅲ~Ⅳ级插管多有困难。

5.2困难气道的处理
5.2.1已知困难气道病人的处理:⑴病人的准备:对于已知困难气道的病人,术前应和病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让病人了解气管插管的基本
步骤、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我们的处理的方案,使病人做好心理准备并在操作中能充分配合。

⑵器械的准备:包括各种型号的喉镜片、合适的气管导管、管芯。

必要时备好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所需器械,逆行插管所需器械,经气管喷射通气所需器械、喉罩、气管食道联合导管、环甲膜切开和常规气管切开所需器械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装置。

5.2.2已麻醉病人的困难气道处理:当采用口咽或鼻咽通气管、头后仰、托下颌等措施面罩仍无法通气,气管插管又失败时,可选用下列快速方法之一处理:⑴置入喉罩通气⑵置入气管食道联合导管⑶经气管喷射通气⑷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术⑸微创气管切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