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心理学

合集下载

论特殊时期下影视内容建构与票房间的关系——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

论特殊时期下影视内容建构与票房间的关系——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

第12卷第19期 Vol.12 No.19 2021年10月 October 2021一、特殊时期下症候与创伤在影视内容构建中的代偿机制在疫情暴发这一特殊时期,社会处于半停滞状态,大众的生活工作范围骤然缩减。

在这样的境遇中,人们的情感生活面临着巨大冲击。

并且时值春节期间,正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社群情绪最高涨欢愉的阶段,此时公众的心理状态与春节代表的精神内涵处于两个极端,所以暗含着激烈的思想冲突。

疫情期间,封闭已久的生活状态加剧了公众的矛盾心理,疫情导致公众心理创伤,而且并未因特殊形势的减缓而完全消解,防控政策的松减、娱乐场所的逐渐开放与不时出现的确诊病例让部分人的精神依然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故大众急需一种精神慰藉,从而代偿现实生活中精神的空虚及种种不满。

电影作为一类精神娱乐项目,便充当了联系现实矛盾与精神渴求之间的桥梁。

于果明斯特伯格在《电影,心理学》中说到,电影的叙事层面是主体不断参与和支持的,那么叙事的组织者实际上是主体自己,是主体将此前和往后的事件纳入现在叙事之中,是主体的心理参与决定了电影意义的传达,是主体的智力积极参与并实现了电影的表意功能[1]。

因此电影叙述仰仗主体智力的参与才得以完成。

导演只是提供了思维活动素材,完成影片的是主体自己。

在2021春节档上映的众多电影之中,《你好,李焕英》(下文简称《你好》)独占鳌头,笔者认为这是影片内容与时代、公众心理紧密黏合的结果。

基于此,下文从两方面论述《你好》在特殊时期叫好叫座的原因。

第一,影片中情感的真挚表达,是对现实生活中特殊时期带来心理创伤的一种代偿。

代偿心理原本是生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能,当某一器官的功能缺失或者结构发生病变时,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来代替,补偿它的功能。

而在特殊时期,可以引申理解为公众在这一阶段因为骤然缩短的社交距离、骤然紧张的经济状况等与亲人、伴侣之间形成的一种超高压相处模式,导致人们对以前内心情感的认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讲早期电影理论之一:电影心理学与电影文化学

讲早期电影理论之一:电影心理学与电影文化学
唯一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也是电影理论 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主要思想——对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 从电影经验的感知心理学出发,在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为被人们褒贬 不一的电影赢得独立的艺术地位,而进行认真的学理分析。其理论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一、电影所展示的影像世界并非是现实景观的机械照相,它被附上了 感知主体的丰富的心理内涵,而成为经由感知主体创造过的现实—心 理的复合物;
• 二、电影不是对舞台戏剧的机械模仿和复制,电影有其独特的艺术表 现手段,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者的头脑里
• 明斯特伯格在感知心理学基础上开始研究观影经验,指出电影不仅是 电影艺术家对现实的改造和创造,电影更是因观者主体的参与才得以 完成的。例如,银幕上出现的是逐格显现的静止画面,但在观者的头 脑里却出现了运动的印象。这种运动感知是主体头脑参与的结果,是 主体智力根据简单、规则、平衡等对感官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性地 组织感官材料的结果。因此,电影制作者必须充分估计和信任观者心 灵的感知、整合、联想、接受暗示、受情绪感染的能力,不必絮絮叨 叨、画蛇添足地把什么都端给观众。
• 明斯特伯格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把电影感知 感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深度感和运动感 •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 • 第三阶段: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 (一)深度感和运动感——二维建立三维的虚幻空间 深度感和运动感是电影影响感知的最基本的层次,同时也是电影区别于 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明斯特伯格认为深度感和运动感的产生是观众主体心理、智力参与的结 果。因为观众面对的屏幕其实是一个平面,而摄影机的画面其实不是连 贯的,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依据身体感官的协调来对画面进行加工和 创造性的组织。

电影理论概论

电影理论概论

1916年,德国学者明斯特伯格出版《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欣赏的心理感知过程。

他认为电影并非现实景观的机械照相,而是被附加上了感知主体的心理内涵,希冀以此来论证电影的艺术性;爱因汉姆辨析了电影与现实的种种不同,强调正是这些不同,使得电影超越了对现实的机械模仿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蒙太奇电影理论研究,并于30年代趋向成熟。

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是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等电影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和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

电影蒙太奇理论的创建,标志着人们对电影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有了深入的把握,电影真正从理论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蒙太奇电影理论遭到了纪实电影理论学派的挑战。

纪实电影理论学派最著名的理论家是法国电影学者安德烈·巴赞和长期侨居美国的德国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以及英国纪录片学派的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

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他们都认为摄影的记录和揭示、客观性和真实性等特征是电影反映现实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同时,电影技术条件的发展,尤其是声音的出现,对以蒙太奇为中心的默片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纪实电影理论着重对电影的艺术本性和审美本性进行重新思考,这也是对苏联电影学派的蒙太奇电影理论的反思和批判。

与此同时,“作者论”的提法也开始出现。

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的《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为“作者论”的提出作了准备。

继而,弗朗索瓦·特吕弗于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首提“作者政策”的说法。

《电影手册》接着展开了关于好莱坞电影导演可否被称为“作者”的争论,“新浪潮”主将认为希区柯克、霍克斯等尽管受到好莱坞制度的限制,但仍然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应该划归在“作者”行列。

世界电影发展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三亚学院

世界电影发展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三亚学院

第一章测试1.展开银幕之时,人们对电影的发展喊出的宣言为()。

A:第五艺术B:第四艺术C:第七艺术D:第六艺术答案:C2.下列选项中属于电影与电视的异同点的为()。

A:观看电影是绝对个体化的认知过程B:属于文化产业,与传统小说绘画等艺术不同C:电影始终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D:看电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答案:ACD3.电影作为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不断吸收和兼容新的特质和要素,电影与电视、互联网不断地进行着深度的融合和创造。

()A:对B:错答案:A4.电影开启了影像时代。

()A:对B:错答案:A5.电视实现了柏拉图所谓的“洞穴效应”。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发现视觉滞留现象的为()。

A:约瑟夫.普拉托B:赫尔曼.卡斯勒C:麦布里奇D:安托万.卢米埃尔答案:A2.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发行人为()。

A:乔治.梅里爱B:卢米埃尔兄弟C:查尔.百代D:爱迪生答案:A3.”达盖尔照相法”发明时间为()。

A:1839年B:1840年C:1837年D:1843年答案:A4.下列属于电影发展关键性技术的有()。

A:1837年留声机的发明B:1839年卤化银感光材料的发现C:1727年叔尔兹发现观光材料D:1752年富兰克林发现电答案:ABCD5.电影一定有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属性以及市场规律。

()A:错B:对答案:B6.电影诞生的心理基础是视觉滞留和()A:动的幻觉和心理认同B:木乃伊情结C:节奏感D:照相术答案:A7.发明电影胶片的哪国人A:法国B:英国C:意大利D:美国答案:D8.发明电影胶片的时间为A:1888年B:1887年C:1889年D:1886年答案:A9.电影的基本语言是语言和画面。

A:对B:错答案:A10.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名为《一杯可口的啤酒》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电影眼睛派”创立者为()。

A:爱森斯坦B:吉加.维尔托夫C:库里肖夫D:普多夫金答案:B2.建立总体的,完善的电影结构理论的时期为()。

电影史名词解释

电影史名词解释

又名“新兴电影运动”。

1933-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1933年,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

代表作孙瑜《大路》,夏衍、程步高《春蚕》,蔡楚生《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国防电影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于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以及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

与“国防文学”相一致,国防电影旨在动员文艺界参与救亡运动,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代表作有《狼山喋血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文华影业公司抗战后上海的一家电影公司,与昆仑影业公司齐名,创办人吴性栽。

在选择创作人员和选题拍片上非常重视艺术质量,带有浓厚的艺术知识分子气息,更关注普遍化的人性问题。

代表人物佐临、曹禺、桑弧、费穆、张爱玲,代表作《太太万岁》《小城之春》等。

大观楼影戏园由任庆泰经营,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此处放映。

200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诞生地”名称。

台湾新电影八十年代初台湾出现的导演创作群体。

特点:以表达个人经验为主要特征,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台湾几十年历史变迁,为表现生活、特意追求写实主义。

提倡非叙事性、非职业演员,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和实景拍摄。

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等,代表作《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小毕的故事》。

健康写实主义指1960年代由李行导演开启的一种台湾电影风格。

其明显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编辑风格的启发,既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又符合台湾当局在文艺政策中所推行的“六不”准则,还以其对社会面貌、现实生活与普通劳动者的带有写实风格的描写,一改台湾电影服务政宣、远离现实的弊端。

提升了台湾电影在海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电影心理学

电影心理学

于果·明斯特伯格于果·明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应用心理学之父”,电影方面主要研究电影心理学,于1916年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也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出生于德国东部但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父亲是木材商,母亲是艺术家,还有三个兄弟。

明斯特伯格童年生活幸福无忧,在轻松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影响下,他对写作、大提琴、考古、希腊语和阿拉伯语都具有浓厚兴趣。

不幸的是,在他不满20岁时,父母双亡,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

1882年明斯特伯格在但泽大学预科毕业,进入日内瓦大学学习法语和文学,半年后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方向。

1883年,刚到莱比锡的明斯特伯格,立即被威廉•冯特的讲座所吸引,决定投身于心理学。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是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构造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它与相继出现的机能心理学相对立。

该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Titchener,E.B.)。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也就是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创始人之一。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他师从冯特,并于1885年加入名声日隆的莱比锡实验室。

在这里,明斯特伯格受到了正规的实验心理学训练,这对他日后的学术造诣有巨大的影响。

1887 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在弗莱堡大学先后担任讲师和助理教授,先后主讲医学和哲学。

但他出于研究需要,在业余时间私下讲授心理学,并自己出资在住所建造了一座心理学实验室,进行时间、知觉、注意力、学习记忆等方面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国外的学生。

心理学电影赏析——盗梦空间

心理学电影赏析——盗梦空间
心理学电影赏析
——《盗梦空 间》
了解:
• 心理学电影 • 电影心理学
心理学电影是电影学上的一个分支,属于电 影艺术发展序列中发展较早的类型,早在1924 年,第一部心理学电影《机械舞蹈》的创作者莱 谢尔首次尝试在影片中摒弃叙事的元素,开始了 心理学电影的艺术探索。
莱谢尔在影片中摒弃了叙事的元素,而通过一系列快速 组接的独立画面,表现出富于节奏的物件与机械的运动,以 构成一种视觉的舞蹈和看得见的音乐。在这里,他把人类行 为与其周围物的世界比作机械的运动,从而构成了关于人与 机器世界的隐喻 。
• 如果一个人直接从快速动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话(比 如说被闹钟叫醒),他们就比较可能会记得那段快速 动眼期所做的梦境。
• 不过并非所有发生在快速动眼期的梦都会被记得,因 为每个快速动眼期之间会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会导 致前一个梦的记忆消失。
梦可以被解析吗?
•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 事务。
了用梦激怒起自己的一种情绪,好让自己做某些不理智的事情。
不做梦会怎样呢?
• 心理学家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试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 的脑电波时,就立刻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 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还会引起 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 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
•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 有关。
•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中的 内容。
• 4、预示?——身体内部刺激较弱,清醒时被 感觉阈限屏蔽,入睡后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 态,刺激相对强烈,便可经由不自觉的联系 反映出来。
谢谢观看!
影片《盗梦空间》中,创作者甚至杜撰 了现实时间与梦境时间的计算公式。

第2讲 早期电影理论之一:电影心理学与电影文化学

第2讲 早期电影理论之一:电影心理学与电影文化学

艺术地运用电影艺术的可能性
• 一、艺术地运用平面上的投影; • 二、艺术地运用深度感减弱的现象; • 三、艺术地运用照明和没有声音、色彩的特点; • 四、艺术地运用画面的界限和拍摄的距离; • 五、艺术地运用不存在空间和时间连续的特点; • 六、艺术地运用电影中不存在非视觉经验的现象。
“完整的电影”不是艺术
• 电影学中研究电影艺术基本规律和特性问题的分科,即可称之为电影美 学。
• 从美学角度而言,它也是美学的一个部门性分科,研究的是电影艺术的 美和审美问题。
• 一般来说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电影作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即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认识 和反映现实的规律问题. – (2)电影思维作为形象思维的特点.即研究电影艺术的形象特性 ,电影思维区别于其他形象思维的特点等问题。 – (3)电影中艺术形式的规律性,包括一般规律性以及特殊规律性 (电影样式、风格、结构原则、表现手段、电影语言等)问题。
• (五)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 明斯特伯格指出,主体的心理参与决定了电影意义的传达,并实现 了电影的表意功能。 电影给予观众的光波声波的刺激不是对当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 ,而是诉诸于观众记忆储备中的经验,也就是通过刺激观众的视听 感觉来调动在他记忆中由平在生活中通过感觉而积累和归纳出来的 知觉、认识和思想,从而达到理解。
?一科学主义纯理论?以电影自身为研究对象?研究作品的形成过程即过程研究?重在电影创作的内部?运用语言类比法或语言学分类法来研究形式的理论论?二人本主义非纯理论?研究大文化背景与电影的相互影响?研究已存在作品的效果即效果研究?重在电影创作的外部规律?运用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精神分析法或意识?形态分析法来研究内容的理论两大派流早期电影美学于果明斯特伯格电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把这种感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深度感和运动感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

第三阶段: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导作用
• 一)深度感和运动感 深度感和运动感是电影影响感知的最基本的层次,同时也是电影区别
于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明斯特伯格认为深度感和运动感的产生是观众主体心理、智力参与的
• (四)情感
• 描绘情感是电影的中心目的,戏剧演员通过对白而电影演员通过那些 控制着它们感觉和情感的动作使我们掌握含义和统一,我们掌握的过 程是把我们的感觉经验或者意识思维外向化的一个过程,我们从荧幕 上的手势、动作来把我们的感情附加在上面。
• (五)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 明斯特伯格指出,主体的心理参与决定了电影意义的传达,并实现了 电影的表意功能。 电影给予观众的光波声波的刺激不是对当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 而是诉诸于观众记忆储备中的经验,也就是通过刺激观众的视听感觉 来调动在他记忆中由平在生活中通过感觉而积累和归纳出来的知觉、 认识和思想,从而达到理解。
结果。因为观众面对的屏幕其实是一个平面,而摄影机的画面其实不
是连贯的,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依据身体感官的协调来对画面进行 加工和创造性的组织。
• (二)注意力
• 明斯特伯格详细分析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注意力对电影本身产生的作 用。当我们关注一件事物的时候首先它会进入我们意识的中心,变得 更加生动和更加清楚,其次当关注的印象变得更加清楚之后,其他的 印象就不在那么鲜明,我们不在注意它们了,它们不在抓住我们的思 想。再次,我们会感到我们的身体会根据感知做自我调节,全身心地 为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印象而努力,第四,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冲动都聚 集到了关注的事物上,这个事物就成了我们运动的起点。
• 与明斯特伯格的类似的观点相同时期也有人提出。
• 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
• 卡努杜认为:电影吸收了建筑,音乐,雕塑,诗和舞蹈等六种艺术元 素,经过消化,融合之后,形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他认为在以上六 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只是对建筑的补充,而 电影是动与静,时间与空间,造型与节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从而形 成一门独立的艺术--第七艺术。
• 为了寻求社会容纳和观众认同,电影必须要与观众结合。 明斯特伯格的这一认识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电影自一八 九五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看成是和杂耍一样逗人一笑的娱乐 工具。明斯特伯格没有把视线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很大 程度上,他为后来的电影发展提供了一条道路,电影不能乌托邦地脱 离观众,只有和观众结合,只有和观众达到共鸣,才能长足发展。这 个认识,也是他的电影心理学的起点。
主题思想
• 一 电影和娱乐的关系
•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的开头,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中国电影人 在20世纪末步入市场经济后才领悟的道理,明斯特伯格在20世纪初已 说得很明白:“相对于把娱乐和消遣带给大众的基本任务而言,它通 过传播信息和知识以补充学校、报纸、图书馆的功能,毕竟是第二位 的。” 电影问世之初,是以新奇的技术满足吸引群众的娱乐需要。明斯特 伯格清楚地认识了这一状况,他认为电影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带着浓厚 的娱乐特征,作为一种群众性艺术,它的众多特点使它始终是一门大 众化的俗文化,它既是精神产品,有着艺术的属性,也是物质产品。
于果·明斯特伯格: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于果·明斯特伯格
• 于果·明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德国著名心理学 家、美学家,“应用心理 学之父”,电影方面主要 研究电影心理学,于1916 年发表《电影:一次心理 学研究》,是他一生中唯 一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也 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 分量的理论著作。
• 电影之所以是门艺术取决于它的以下特点: • 综合性
逼真性 • 蒙太奇

• 三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者的头脑里。
• 明斯特伯格在感知心理学基础上开始研究观影经验,指出电影不仅是电影艺 术家对现实的改造和创造,电影更是因观者主体的参于才得以完成的。例如, 银幕上出现的是逐格显现的静止画面,但在观者的头脑里却出现了运动的印 象。这种运动感知是主体头脑参与的结果,是主体智力根据简单、规则、平 衡等对感官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性地组织感官材料的结果。因此,电影制 作者必须充分估计和信任观者心灵的感知、整合、联想、接受暗示、受情绪 感染的能力,不必絮絮叨叨、画蛇添足地把什么都端给观众。

• (三) 记忆和想象
• 明斯特伯格指出,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观众经验的东西远远不止 当时进入眼睛和耳朵的光线和声音,他心理可能充满了自己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来源是观众本身的记忆和想象,是心理和意识活动的结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真正的电影,不是荧幕上的那些物理的观影,而是 观众头脑中的意识加工。
• 二 电影是一门艺术
明斯特伯格从他对“什么是艺术”的美学观点触发,为电影的艺术地 位大声疾呼。他通过电影和戏剧对比,指出电影的光影造型不同于舞 台的真人出演;通过电影和现实的对比,指出电影不是现实的机械记 录和模仿,因此电影是艺术。
• “艺术工作可以也必须从现实中唤起我们兴趣的某些东西开始,并且 包容现实的某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避免一些模仿。但是直到它 战胜现实、停止模仿以及抛弃模仿的时候它才成为艺术。人们不再模 仿现实而是改变现实、为了新的目的挑选特殊的外貌、而且是通过真 正的创造重新塑造世界时才可称为艺术家。模仿世界是个机械的过程, 改变这个世界,使它变得美丽是艺术的目的。最高的艺术也许是离现 实最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