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心理学

合集下载

电影中的心理学

电影中的心理学

一,电影《发条橙》中反映了那种伦理学原理及日常应用经典性条件作用S-R/ 操作性条件作用R-S电影《发条橙》中反映了操作性条件作用R-S的对人物的影响。

影片中阿历克斯为缩短刑期,参加了一项“厌恶疗法”的实验人员。

通过不断的看各种令人发指的色情、暴力影片,强化阿历克斯对暴力的厌恶,并且在看纳粹暴行时,播放他最爱听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进一步的二级强化。

以至原本充满暴力倾向的他变成一个任人欺负的斯文人。

日常应用:该理论可以应用到教学当中,斯金纳将其归为五条程序教学原则:1,积极反映2,小步子3,即使反馈4,自定步骤5,最低错误率。

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路,并且,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来指导安全工作,对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可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第一,积极反应。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小的步子。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第三,即时反馈。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第四,自定步调。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

一生必看的十部心理学电影

一生必看的十部心理学电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一生必看的十部心理学电影
导语:每个人都需要学一点心理学,学心理并不是非得找专业书看,看看心理电影也可以学到东西,下面我们来看看一生必看的十部心理学电影。

1、《秘窗》
主人公职业:作家
关键词:多重人格障碍
2、《禁闭岛》
主演:莱昂纳多主人公职业:士兵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3、《心灵捕手》
关键词: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
4、《美丽心灵》
真实人物改编主人公职业:数学家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5、《沉默的羔羊》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潜意识
6、《火柴人》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
关键词:强迫症
7、《吮拇指的人》
主人公职业:学生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8、《失眠症》
主人公职业:警察关键词:睡眠障碍。

电影心理学PPT课件

电影心理学PPT课件

2020/2/20
5
我国研究力量的薄弱
电影心理学,是横跨电影艺术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不 但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电影艺术素养,同时还应具备专业的 心理学知识,才能站在专业角度对电影创作加以心理学分析, 从而引导电影艺术长足发展。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涵盖范 围广阔,心理学知识也同样浩如烟海。因此,同时具备二者 理论修养的研究者,少之又少。研究力量的薄弱是专业领域 不能得到长足发展的最大障碍。
项心理实验, 有些人开始暗自悲伤,有些人出现激烈的情绪起伏, 有些
人被动地与警卫对抗, 有些人甚至想到要逃狱, 但就是少有人想到要
中止实验"
原本计划要进行两个星期的实验, 由于警卫对囚犯的虐待, 及囚犯的
2020/2/20
4
电影心理学的界定
虽然电影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但它不应该是简 单意义上的二者相加或相交,而应该是一门独立的 理论科学。 对于电影心理学的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拿着心理 学的知识去分析影片,而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立 足于电影艺术的本体,对电影艺术的创作及接受的 心理现象和规律进行解析。
浅谈电影心理学
2020/2/20
1
1.电影心理学的界定 2.我国研究力量的薄弱 3.电影心理学对电影事业的重要性 4.典型心理学电影举例
2020/2/20
2
引言
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所产生 的学科,其诞生并不晚于其他传统理论学科。早在 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就发表了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强调电影是“一种心 理学游戏”,然而,虽然有众多前人的抛 砖引玉和将近百年的理论研究基础,电影心理学作 为一门电影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我国发展却不容乐 观。
2020/2/20

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心理学分析

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心理学分析

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心理学分析《楚门的世界》心理学分析首先,本文将对电影《楚门的世界》进行心理学分析。

电影讲述了楚门这个角色在一个虚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长大,直到他最终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中。

这个故事引发了许多心理学问题,包括自我意识、幸福感和真实性等。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片中,楚门在他的生活中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现实。

尽管他一直在与其他人互动,但他内心深处的独立思考意识逐渐觉醒。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它使楚门能够开始质疑自己的现实,并寻求真相。

二、幸福感的探索楚门的生活被设计成看似完美而幸福的,但片中逐渐展示了他对这种虚伪幸福的不满和渴望。

这引发了对幸福感的探索和思考。

观众可以看到楚门试图摆脱这个虚假的世界,并追求真正的幸福。

三、真实性的探究电影中,楚门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生活的真实性。

他注意到一些怪异的现象和矛盾,这激发了他对真实性的探究。

这个过程引发了很多关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界限的思考,观众与楚门一起面对着真实与虚假的边界。

四、认知失调和心理决策楚门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被操控的环境中,这导致了认知失调的出现。

他的思想和行为开始与这个被制造的世界产生冲突,这引发了心理决策的问题。

楚门被迫做出一些困难的选择,以追求自己的真实性和自由。

五、自我实现和韧性在电影的高潮中,楚门决定冒险逃脱这个虚拟的世界。

他展现了自我实现和韧性的精神,他愿意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以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这个过程展现了人类心理中的坚毅和勇气。

附件:- 相关心理学研究论文- 电影《楚门的世界》原著小说摘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真实性:指人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感受到的情绪和拥有的思想的真实程度的认知和评估。

2:认知失调:指一个人在面对矛盾和冲突的信息时,感受到的心理不适和紧张的状态。

3:自我实现:指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潜力的过程,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并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力。

4:韧性: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应对能力。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


• •
9.精神病患者/惊魂计 Psycho (1960 )
玛莉莲是个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上班女郎,她厌倦了在午休时间偷偷去和山姆陆 穆斯幽会,因为他赚的钱几乎都得用来付前妻的赡养费不能和她结婚。有一天玛丽莲 的老板要她带四万元现金到当地的银行存款,由于她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一时 冲动之下,卷款逃离小镇,她决定和情人山姆到加州重新生活。 当她开车逃离小镇后,夜色暗了下来,而且下起倾盆大雨,于是她只好开下高速 公路,长途驾车的劳累加上卷款而逃的压力,让她几乎精神崩溃,于是她决定在路旁 的贝兹汽车旅馆休息一晚,汽车旅馆的老板是诺曼贝兹,这个性情古怪的青年对他卧 病在床的母亲是又爱又怕。就在玛丽莲吃完诺曼为她准备的晚餐之后,她回到房间准 备洗澡,当她进入浴缸拉起浴廉后,一个离奇恐怖的故事即将发生。 四十年来,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可说是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上世纪60 年代,该片可谓好莱坞最暴力色情的电影。当年有多少观众被片中的变态杀手和那场 脍炙人口的浴室杀人戏吓得不敢一个人洗澡。该片被美国电影机构选为最重要的一百 部美国片之一。 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恐怖大师 ,“希区柯克”这一名字已成为“悬疑惊悚”的 代名词,它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


• •
心理学看点:病态式的“恋母情结”,人格分裂与行为倒错。《精神病患 者》与《后窗》一并成为希区柯克 (A. Hitchcock)系列惊悚片中最经典、 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 •
10.海滩 The Beach (2000)
天堂是什么模样的?远离尘嚣、无忧无虑、丰衣足食、与世无争。 《海滩》中的“天堂”是一个仙境般的小岛,少量的居民,世外桃源 般的生活。




1.大象 elephant (2003) 西方的马加爵事件。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 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 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 片名的含义则来自盲人摸象这则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除 去影片特有的叙述,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和在他们之间存在 的问题也一并得到揭示。

电影中的心理学:电影赏析与心理解读

电影中的心理学:电影赏析与心理解读

电影中的心理学:电影赏析与心理解读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不仅仅是娱乐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电影中,人物的行为、情节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人类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现实。

通过对电影的赏析与心理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电影赏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乐、对白等多种元素来表达导演的主题和情感,引导观众对故事进行感知和理解。

在电影赏析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影片的题材、剧情结构、角色性格等方面展开分析。

题材分析电影的题材对于影片的情感表达和引导观众的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电影往往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爱情片通常会强调情感的真挚和激情,喜剧片则注重幽默和谐,惊悚片则带来紧张和刺激。

剧情结构分析电影的剧情结构是影片内容的骨架,通过对剧情的编排和发展,导演可以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思考。

剧情的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等要素都对电影的观赏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剧情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导演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角色性格分析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往往是观众最容易产生共鸣的部分。

通过对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心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动机。

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变化也是电影情节展开的关键。

心理解读除了从艺术角度进行电影赏析外,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电影进行深入解读。

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形式,往往反映了导演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通过心理解读,我们可以揭示电影背后隐藏的心理层面和情感意义。

情感表达与共鸣电影通过影像、配乐等形式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对电影中的人物遭遇、情感起伏产生共情和感受,从而与影片建立情感联系。

通过对电影中情感表达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导演对于人类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心理冲突与解决许多电影作品都涉及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挣扎,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通过解读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冲突与情感转折,我们可以探讨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

30部必看心理学经典电影

30部必看心理学经典电影

30部必看心理学经典电影30部必看经典心理学电影,心理学电影往往与犯罪、惊悚电影连在一起,可能剖析心理,本是件令人害怕的事。

若想被心理学电影洗礼一番,就下载来看。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心理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2、《记忆碎片》memento心理看点: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3、《水果硬糖》Hard Candy心理看点:恋童癖、犯罪心理学4、《大象》elephant心理看点:校园暴力,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心理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

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6、《心理游戏》the game心理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7、《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心理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8、《梦旅人》picnic心理看点: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9、《约书亚》Joshua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乱伦10、《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心理看点:精神分裂症11、《雨人》rain man心理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高功能孤独症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心理看点:恋爱心理,失恋治愈13、《象人》The Elephant Man心理看点:精神救赎、社会心理学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心理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16、《庸人哈尔》Shallow Hal心理看点:教育心理学17、《苏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心理看点: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学18、《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心理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心理看点:双重人格精神分裂症20、《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心理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21、《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心理看点:孤僻症、妄想症22、《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心理看点:条件反射,厌恶疗法,行为主义经典23、《本能》basic instimct心理看点:弗洛伊德,性与暴力的本能24、《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心理看点:DID,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25、《海滩》the beach心理看点:假人性的贪婪,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26、《异度空间》inner senses心理看点:精神分裂症27、《失眠》insomnia心理看点:严重失眠症28、《歌西卡》gothika心理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29、《秘窗》secret window心理看点:DID多重人格30、《致命ID》identity心理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

推荐22部心理学经典电影

推荐22部心理学经典电影

推荐22部心理学经典电影《推荐22部心理学经典电影》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而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和艺术形式,常常能反映出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以下推荐了22部具有心理学主题的经典电影,希望能带给观众更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1、《致命魔术》《致命魔术》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心理悬疑片,讲述了两位魔术师之间为争夺最伟大魔术的故事。

影片通过讲述魔术的秘密和观众的观感欺骗,探讨了欺骗、竞争和嫉妒等心理现象。

2、《致命ID》《致命ID》是一部心理惊悚片,故事围绕着一个身份分裂的病人展开。

影片通过展现主人公的不同人格和记忆碎片,探讨了人格障碍和记忆失真的心理现象。

3、《梦之安魂曲》《梦之安魂曲》是一部关于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心理迷思电影。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偷窃者入侵他人梦境的故事,探讨了梦境解析、潜意识和现实与幻觉的边界。

4、《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一部科幻心理惊悚片,讲述了一个通过回溯过去改变未来的故事。

影片深入探讨了时间旅行、命运改变和因果律等心理学概念。

5、《发条橙》《发条橙》是一部关于道德和自由意志的心理剧。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在未来社会中进行心理改造的青年犯罪分子的故事,探讨了道德发展、犯罪心理和自由意志等议题。

6、《记忆拼图》《记忆拼图》是一部关于失忆和真相的心理惊悚片。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失去短期记忆的男主角寻找杀死自己妻子凶手的故事,探讨了记忆的重要性、真相的相对性和自我辨认的心理过程。

7、《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是一部探索心理疾病的剧情片。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进入精神病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经历,探讨了精神病和正常心理状态的边界。

8、《美丽心灵》《美丽心灵》是一部讲述数学家与精神疾病的心理剧。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揭示了数学家纳什的精神分裂症状,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意志和治疗恢复到社会。

9、《闪灵》《闪灵》是一部经典的恐怖心理片,以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心灵能力的男孩和他的家庭在一处孤立的宾馆中经历的恐怖事件,探讨了超感知能力和意识流的心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心理学有人认为,对于一部影片说来最重要的不是情感传达,而是戏剧性。

如果有了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必然能牢牢地吸引观众从而取得成功。

但是,什么是戏剧性呢?《戏剧技巧》的作者贝克曾经为它下过一个后来人常常引用的定义:“以虚构人物的表演,通过感情的渠道,使场内普通观众发生兴趣,这就叫做戏剧性。

”所以,他说:“戏剧,乃是在观众中能够激起剧作家所要求的那种类型和那种分量的感情反应的,一人或多人的表演。

”看来,一个剧作最终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它的情感表述呀!从本质上说,电影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就是人类的情感互动。

那么,情感互动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审美的快感呢?情感力量和感情分享黑格尔在讨论审美快感产生的原因的时候,曾经举过一个很有趣的小例子,他说,小孩子将一块小石子扔到水中,当他看到水中溅起的浪花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原因便是那个浪花其实是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说是物化),他的本质力量原来是抽象的,不可直观的,现在对象化作了那个小小的浪花,便得以直观,因此在他的心里产生了快感,于是他觉得那浪花就分外的美。

因此黑格尔便得出了一个结论:审美快感产生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尽管对于审美快感的成因理论界的观点纷繁复杂,但黑格尔所说的这个观点依然是大家普遍接受观点之一。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了那些内容?我认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便是情感力量。

一个人能对眼前的事物产生深切的情感反应,取决于他的社会经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等等。

总之,情感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的社会修养的产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面对交响乐无法产生情感反应的人,常常会在那些如醉如痴的人面前感到自卑,其原因便是他的情感能力的匮乏暴露出他综合社会修养的贫瘠。

正因如此,人类就有着这样的本能:希望能将自己的情感力量对象化,从而得以直观。

电影创作和欣赏活动便提供了电影作者和电影观众将自己的情感力量对象化为银幕形象的机会。

因此,也可以说,在电影剧作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便是作者情感的一次物化,一个载体。

情感是情节的灵魂!巴普洛夫认为,动物具有着类生活本能。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这种本能更加明显。

人永远有着趋向同类的特点。

正是这个原因,使人类具有了感情分享的本能。

感情独享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即便是李清照在体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那种孤独情感的时候,也期望完成感情分享,否则她就不会将它写作词。

电影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就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而言,便是情感的诉说和倾听,这是一种感情共享;就观众与观众的关系而言,这更是一种一目了然的感情共享活动。

在任何一次影片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都存在着情感的环形流动,剧作者情感通过剧本传达给导演,再由导演传递给演员,演员则将其传达给观众(在电影艺术中,导演并非总是通过演员将情感传达给观众的,这一点我们在稍后来讨论),而观众的情感最终反馈回编剧和导演……因此,电影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实际上便是一次情感传递的接力赛。

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这种传递进行得是否流畅。

我看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让十位观众排成一排,让他们用耳语方式将一句话传给下一个人。

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最初的那句话是“你通知他明天不用去开会。

”可传达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却变成了“他说买东西不用排队。

”这个游戏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句意义明确的话语在传递中尚且不能保持不变,完成一次朦胧复杂的情感传递将又是多么困难啊!人物:情感传递的传统途径在戏剧艺术中,这种情感的传递完成的途径是相对单纯的。

正如贝克所说:“剧本所以成为剧本,是因为它能在观众中创造感情反应。

这个反应或者由剧中人物的感情所引起,或者由作者对于剧中人的感情所引起。

”在戏剧活动中,剧中人物显然是情感传递的核心机制。

电影艺术固然与戏剧艺术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却同属于演出艺术。

这一点共性,使得戏剧艺术情感传递的某些特性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延续。

电影艺术家同样将剧中人物作为自己完成情感传递的载体之一。

在很多的时候,影片的编导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剧中人物的情感。

这时,剧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常常就是影片作者的情感体验。

我们甚至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

在《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中,谢晋和他的编剧创作出了胡玉音、冯晴岚、李秀芝这三个女性角色,她们都在社会逆境中不声不响地,但又是异常顽强地忠实着自己的爱情。

这种深刻的爱,便是谢晋的爱,人物情感和导演情感在这里是合二为一。

尽管伯格曼从来都否认自己的影片是自传,但谁也无法将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伯格曼情感分开。

伯格曼曾经说:“我可以说没有什么艺术比音乐更象电影的,这二者都直接影响我们的感情,而不是理智。

”他的见解是十分精彩的,这一点我们将放在稍候,在分析节奏的时候再讨论。

但是,电影毕竟不是音乐,其中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音乐无需通过剧中人物传达情感,而故事电影却不行。

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永远是人学。

在电影史上确实也有人作过不依靠剧中人物来传递情感的尝试,三十年代的苏联就有过所谓的“情绪剧本”,那些作者试图将情感直接通过诸如天空、乌云、烈火……以及剪接的技巧和节奏来完成一次“情绪迸发的速记录”,然而这些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既然在电影艺术中,剧中人物依然是情感传递的主体因素,对剧中人物的情感的描写和展现便成为电影作者和观众之间情感传递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剧中人物的情感又是随着他们的命运而变化、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体现的。

他们相互冲突、爱恋、背叛或和谐,便产生了激动、恐惧、幸福、愤怒、平和……的情绪。

在电影剧作中,每一次人物之间的交流都会引起剧中人物的情绪反应,而情绪便是构成情感流程的基本单位。

垮文化研究已经证明,面部表情及其反应出的基本情绪,具有泛人类的性质。

在这方面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了达尔文的理论的正确性:面部表情是进化的产物,人类基本情绪具有先天性和全人类普遍性。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活动中是依据了自己先天的情感本能和在后天的现实生活中所得来的情感经验来判断电影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情感表达是否真实可信的。

在影片中,人物之间情感表达的方式受三种因素的制约:1、性格。

2、人物关系。

3、规定情境。

违反这三个因素的任何一点点失误都会首先在观众的直觉里引起不自在的感觉,从而失去对人物情感的信任度。

例如,在一部以张学良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导演要求当扮演张的演员在听到军事法庭对他判刑十年并特赦,却仍交军法处严加管束的说法后,扑到赵四小姐怀里失声痛哭。

这样的感情表达便大大地违背了张作为叱诧风云的少帅的性格,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再如,在国产影片《枫》中出现了这样的感情表达方式:一个父亲带着年纪很小的儿子走向荒野中的一些坟墓,坟墓中埋葬着的是文革时期死于武斗的青年人。

孩子奇怪地问父亲:“爸爸,那里边是什么?”而爸爸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那是历史。

”由于这样的话不符合人物关系,在剧场中便引起了哄堂大笑;另外,我们在看国产电影的时候还常常会看到违反情境的情感表达,例如:当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正至白热化的当儿,影片中的主人公却被编导者命令去抒发革命豪情,这样的做法能不引起观众的反感吗?其实,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的分寸是异常敏感的,即便是剧中人物应该哭,但只要哭得动静大了一点,他们也会觉得别扭。

更何况那些过火的煽情呢?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总会有一个努力抑止的过程,而当情感经过抑制却实在难以抑制而表露出来的时候才是动人的。

相反,如果一种激情是不用抑制就轻易发出的,那它也就是廉价的或幼稚的。

因为只有儿童的情感才轻易地写在脸上。

高尔基之所以把情节剧的煽情评价为幼稚心态的表现,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古希腊拉奥孔将被毒蛇咬死的雕像群中,拉奥孔没有哭嚎,反而被处理为令人恐惧的笑。

莱辛在分析其原因的时候指出,真正震撼人的不是痛苦到达顶点或超过顶点的哭嚎,而是到达顶点之前的感情表现。

如果情感到了顶点也就成了强弩之末,不会比现在更有震撼力。

莱辛的分析是情感表达的普遍原则,道理尽管简单,却是今天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们常常忘却的。

不信您就看看国产新片《良心》,这部影片取材于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在我国吉林省,一位储蓄所的职工被匪徒杀害,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女儿。

她的同事崔福顺毅然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义务。

她自己家的生活也很困难,幸而她得到了化名“金穗”的好心人多年的捐款。

后来,当崔福顺赶到新疆并寻找“金穗”的时候,才知道“金穗”是一个银行的行长,他已经因为一起意外的交通事故死去了……在生活中这本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但到了银幕上,这个故事的感人力量却大大地打了折扣。

原因便是一个“哭”字!在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人都在哭,只有很少的过渡场面是没有眼泪的。

而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演员轮流地痛哭。

这种过度的情感表现使观众看到了影片的编导者试图将影片变成“催泪弹”的急切心情,于是银幕上的一切便成了“作秀”,反而很难产生感人的效果。

其实,在这方面,我国清代的戏剧家李渔早有明确的劝告,他在《闲情偶记》的“重机趣”一节中写道:“所谓无道学气者,非但风流跌宕之曲、花前月下之情,当以板腐为戒,即谈忠孝节义与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

”《良心》便是李渔所说的“谈忠孝节义与悲苦哀怨之情”的影片,如果能懂得“寓哭于笑”的道理,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著名导演新藤兼人有着很多的体会,他说:“悲剧电影中,人物哭泣的时候才使观众随之落泪,那就晚了。

应该是作品中的人物哭泣的时候,观众已经拭着眼泪而沉入流泪的感情之中。

如果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满不在意的态度,或者若无其事而现微笑的时候,观众却流泪不止,那才是好的悲剧电影,电影剧本的作者的笔才算是到家了。

故事中,悲痛的部分,笔触要轻,斯文些好。

”在煽情过火的问题上,观众常常直接抱怨演员,却不知道主要应该负起责任来的是导演和编剧。

由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银幕上的人物在哭观众便会也跟着哭,由于他们仅仅将哭作为感人的最高成就,才导致了国产影片中眼泪泛滥的局面。

在美国影片《金色池塘》和《克莱默夫妇》中,都没有什么眼泪,然而却是感人的名篇。

日本影片《谈谈情跳跳舞》是一出喜剧,却打动了广大观众的心。

看来我们一些编导者的情感观念已经到了非更新不可的时候了。

以上我们谈到了剧中人物在传达情感时所起到的作用和一些规律。

在这个方面,电影和戏剧少有什么不同。

然而,电影在将作者感情传达给观众方面毕竟也有着与戏剧艺术不同的途径。

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着重讨论的。

我们应该看到,在话剧艺术中,人物是传达情感的全部手段。

而在电影艺术中,人物却仅仅是传达情感手段之一部分。

若想搞清楚这一点,首先需要弄清楚电影语言的独特本性。

电影语言再认识早在默片时期,象库里肖夫、爱森斯坦等等的电影大师们就为建立一套电影艺术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语言而作出了执着的努力。

至1927年有声片出现之前,这一套电影语言已经基本形成。

这时的电影语言以镜头为单词,以蒙太奇为语法构成语句,再由那些语句构成叙事段落,从而结构成影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