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2.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4. 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5.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6.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7.《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8.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9. 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0.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1.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12.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13. 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4.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15.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16. 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三个句子是:“,,。
”17.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原创理解性情境默写

8、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水”与“月”来揭示变化之理的四句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军容之盛的两句:
10、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和“金”的变化来论证学习意义的两句:
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每天反省自己才能智慧通达,行为得当的两句: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整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两句:
4、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明善于借助外物才能取得成功的的两句:
5、荀子的《劝学》中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相近的两句:
6、荀子的《劝学》中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相近的两句:
《师说》
1、韩愈在《师说》中开篇点明老师职能的两句是:
2、韩愈在《师说》中以反问来表明每个人存在困惑的两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点明择师标准的四句是:
4、韩愈在《师说》中批判当时的一般人不愿意从师的三句是:
5、对只学句读而不求解惑的人,韩愈在《师说》中的看法是: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说明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四句是: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四句是: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随着秦朝灭亡而化为焦土的四句是: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助飞龙和彩虹来描写阿房宫之高的四句: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第一层级)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5.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6.“,,”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劝学》中说想要别人快速找到自己就“,”即使原本的肢体没发生任何改变,也会有好的效果“,。
”11.《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2.《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劝学》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6、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7、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8、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舟为例,设喻,说明君子禀赋与一般人并无二致,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9、《荀子劝学》中认为整日思考还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从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师说》l理解默写及答案

《劝学》《师说》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积善成德__, __而神明自得__,___圣心备焉__”的观点5、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6、《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__闻道有先后_ ,__术业有专攻__”。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韩愈在《师说》中用“__师者__,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师不必贤于弟子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10.《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荀子·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5)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6)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7)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9)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先是通过一系列比喻说明凭借外界条件帮助的重要性,并推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10)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1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马为喻,从反面强调了学习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1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表现。
(1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前句总结木材接受规范后的特点,后句从同一角度延伸到其他材料。
(14)《荀子·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说明出行有所凭借,先后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
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
无关的两句是:“
,
。
•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
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
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
自己不足的道理。
•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
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
。
•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 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
是: ,
;,
。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
• 11.“
,
”,通过“木”于
“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
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 1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
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
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
•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
子对学习的认识。
•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
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的语句是:
,
,
。
• 3.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
• 8.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
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
子:
,, , ,。
• 10.荀子《劝学》说:“ , ; , 。”刘 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 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
•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
。”
•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
?”一致。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
的。
•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
愈《师说》中“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
同的。
•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 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
师作用的一句是:“ ,
。”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 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 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