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2718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实验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开课学期 5课程总学时24 课程总学分 1实验学时24 实验学分 1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实验项目数7面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名称食品工艺实验室二、实验目的、任务及要求1. 本实验课程的目的(1)通过本实验课程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白酒与酿造酒工艺学、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等食品发酵工程专业方向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典型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程理论教学;(2)掌握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中发酵产品制备的单元操作以及工艺流程和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综合技能和素质;(4)通过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发酵产品制备的设计能力,实验组织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研究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的能力;(5)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6)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本实验课程的任务学生经过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的严格训练,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单元操作技术和综合实验技能。
(1)通过发酵菌种活化及酶活力测定等验证性实验,学生进一步熟悉发酵食品常用菌种,掌握常用菌种的分离、活化、扩大培养以及其产酶活力测定的方法与技术;(2)通过榨菜制作、腐乳制作、白酒啤酒黄酒品评及白酒勾兑、酸肉酸鱼制作、米酒制作等5个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在果蔬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粮谷发酵制品、肉类发酵制品、水产发酵制品、白酒啤酒黄酒等发酵产品的发酵原理、生产工艺流程与技术等方面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实验动手操作的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3)通过果酒酿造、果醋酿造等2个设计性实验,学生运用果酒和果醋酿造等方面的发酵原理、单元操作、工艺技术方法和实验技能,在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开展、实验结果分析评价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40910课程名称:发酵食品工艺学英文名称:Fermented Food Techn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 时:24(其中,理论18,实验6)学分:1.5适用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学等二、课程简介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既以微生物生理及其发酵的生化机制、微生物遗传育种、代谢调节等理论为基础,又以化工原理、发酵动力学、发酵技术及设备等工科内容为支撑,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发酵食品生产的工艺原理、产品的形态、种类及其卫生与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适应食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管理、质量控制等各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各种发酵食品如酱油、食醋、酸奶、腐乳工艺原理、产品的形态、种类及其卫生与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发酵食品生产的工艺设计和品控措施、发酵生产的一般工程计算、新产品开发思路等技能。
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发酵食品的最新进展,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发酵食品的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2.发酵食品工程及产品特点。
3.发酵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发酵食品概论1.主要内容发酵、酿造、发酵食品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发酵食品的种类等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发酵、酿造、发酵与微生物的关系、发酵食品用微生物的特点、食品渊源及其文化内涵、发酵食品的种类第二章酱油的生产技术(一)目的与要求1.酱油的生产工艺和各个操作单元。
2.酱油的质量指标。
3.酱油生产的新工艺。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原料1.主要内容生产酱油的主要原料,对原料的要求,和原料的预处理等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酱油的历史;分类,原料的选择豆粕,豆饼中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原料预处理意义,原料预处理的各种方法第二节种曲的制备1.主要内容种曲制备的工艺流程,原料,设备,及其质量的检测和菌种的保存等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种曲,接种室,和制曲用的各种工具,工具的清洗、制曲的整个过程及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种曲的保存和质量检测等第三节制曲1.主要内容制曲的各种方法,各种设备,各种生产工艺等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制曲的原料选择,原料的预处理,厚层通风制曲法设备,工艺流程,中间的变化情况,制曲时间及其常见杂菌及其危害,成曲质量的鉴定,液化糖化的方法及其特点等第四节 发酵1.主要内容酱油发酵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发酵设备,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色香味体的产生等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稀醪发酵,固态发酵,固稀发酵,有盐发酵,无盐发酵,发酵室的构造,要求;各种发酵容器等;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和淀粉的水解,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等。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教学大纲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课程性质:专业课课程代码:06081801305学分:2总学时:36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先修课程: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宋体五号粗体):《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以探讨氨基酸发酵工厂的生产技术为主要目的,氨基酸发酵工艺学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和工业发酵分析等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深化与提高,杰认识与解决氨基酸发酵工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掌握选育氨基酸生产菌的基本原理,懂得氨基酸代谢与代谢控制的基本理论、发酵控制的关键及分离粗制氨基酸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具有选育新菌种、探求新工艺、新设备和从事氨基酸发酵研究的能力。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味精工艺学,主要讲授内容为谷氨酸发酵机制、育种、发酵、提取、精制等代表性的味精工艺,第二篇赖氨酸发酵生产工艺,主要讲授内容为赖氨酸发酵机制、代谢控制育种、发酵工艺与提取方法,第三篇是其它氨基酸发酵,主要介绍各种氨基酸发酵工艺。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宋体五号粗体):绪论(2学时)(1)了解课程的学习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2)了解氨基酸发酵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动向;(3)了解国内外氨基酸工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技术评价;第一篇味精工艺学1.淀粉水解糖的制备(自学)2.谷氨酸发酵机制(2学时)(1)理解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2)掌握在谷氨酸发酵中怎样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3.谷氨酸生产菌的特征、育种及扩大培养(2学时)(1)了解国内谷氨酸生产菌及其区别;(2)理解谷氨酸的代谢控制育种(3)掌握菌种的扩大培养和种子的质量要求;4.谷氨酸发酵控制(4学时)(1)了解发酵培养基(2)掌握温度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3)掌握pH值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4)掌握供氧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5)了解泡沫的清除(6)理解发酵过程主要变化及中间代谢控制(7)理解异常发酵现象及其处理(8)了解提高发酵产率的主要措施;5.谷氨酸的提取(6学时)(1)了解谷氨酸发酵液的性质和发酵废液的综合利用(2)掌握等电点法提取谷氨酸(3)掌握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4)理解等电点-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5)理解锌盐法提取谷氨酸;(6)理解电渗析法提取谷氨酸;6.谷氨酸制味精(4学时)(1)了解味精的性质(2)掌握谷氨酸制味精的工艺流程(3)理解谷氨酸的中和、除铁(锌);(4)理解谷氨酸中和液的脱色;(5)理解中和液的浓缩和结晶;(6)理解味精的分离、干燥、包装,了解成品质量标准;(7)了解味精生产中常见的几个质量问题;(8)了解强力味精的生产;第二篇赖氨酸生产工艺7.赖氨酸发酵的代谢调节与育种途径(2学时)(1)了解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节机制;(2)理解赖氨酸生产菌的育种途径;(3)了解赖氨酸生产菌的育种实例;8.赖氨酸发酵工艺(2学时)(1)理解赖氨酸生产菌扩大培养;(2)了解发酵培养基;(3)理解赖氨酸发酵工艺条件;9.赖氨酸的提取精制(2学时)(1)了解赖氨酸及发酵液的性质,掌握基提取方法及工艺流程;(2)掌握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3)掌握赖氨酸的精制;(4)了解发酵赖氨酸浓缩饲料的制造;第三篇其他氨基酸发酵概论(2学时)了解其他氨基酸发酵的基本概况三、成绩评定本课程拟为考试课四、教学参考书(宋体五号粗体):张克旭,《氨基酸发酵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0五、说明(宋体五号粗体):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任课教师可根据生物工程发展的和生物工程研究新结果,增加新理论、新动向、新成果的汇报内容,也可增加入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食品发酵工艺学》教学大纲.doc

《食品发酵工艺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200021学时:32 (其中实验学时:8)学分:2授课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材:何国庆主编.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主要参考资料:1.宋思扬主编.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20032.高孔荣主编.发酵设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13.姚汝华主编.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4.杨天英主编,发酵调味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张水华等主编.调味品工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潘力主编.食品发酵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王福源主编.现代食品发酵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食品发酵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借助于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主要包括如菌种选育与培养基、发酵机制、发酵工艺过程控制、发酵污染的防治等,并系统学习酒类、调味品、酶制剂等发酵工艺,了解发酵食品的工艺流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发酵工艺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运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发酵过程的规律及不同发酵操作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对有关交叉学科的前沿技术在发酵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发酵罐的使用,使教学更有效。
通过平时测验(包括考勤、课后作业等)和课程结束闭卷考试进行成绩考核。
期末考试为闭卷,成绩占70%,实验部分占20%,平时小考、作业和出勤等占10%。
.教学内容理论课部分(共24学时)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第一章绪论1、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历史2、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特点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3、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研究对象4、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发展趋势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1、菌种选育2、菌种保藏与复壮3、国内外主要的菌种保藏机构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及其在食品发酵与酿造中的应用1、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的生化基础2、微生物代谢的协调作用3、代谢控制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第四章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1、发酵与酿造的工艺过程2、微生物发酵动力学3、发酵工艺控制4、发酵与酿造的主要设备第五章酒精发酵与酿酒1、酒精发酵2、白酒生产3、啤酒酿造第六章氨基酸与核酸发酵1、谷氨酸生产2、其他氨基酸发酵3、核酸与核昔酸发酵第七章有机酸发酵1、乳酸发酵2、醋酸发酵3、柠檬酸发酵4、其他有机酸发酵第八章酶制剂生产1、酶制剂的工业化生产2、淀粉酶3、酶应用新技术第九章发酵豆制品1、酱类与酱油酿造2、豆豉和纳豆制品实验部分(共8学时):1、发酵罐的使用2、酒精发酵四.学时分配章次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33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及其在食品发酵与酿造中的应用第四章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2第五章酒精发酵与酿酒4弟八早氨基酸与核酸发酵3第七章有机酸发酵3第八章酶制剂生产2第九章发酵豆制品2实验一发酵罐的使用2实验二酒精发酵632。
(09177)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课程(09177)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课程代码:09177学分与学时:4学分72学时(其中理论课3学分、48学时;实验课1学分、2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既以微生物生理及其发酵的生化机制、微生物遗传育种、代谢调节等理论为基础,又以化工原理、发酵动力学、发酵技术及设备等工科内容为支撑,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发酵食品的起源及发展状况,以适应食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管理、质量控制等各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各种发酵食品如酒类、味精、酱油、食醋、酸奶等生产工艺原理、产品的形态、种类及其卫生与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发酵食品生产的工艺设计和品控措施、新产品开发思路等技能;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发酵食品的最新进展,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系统地介绍和讲解发酵食品的种类及发酵工业现状;立足于本课程的特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讲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内容。
基本要求:熟悉发酵、发酵工业的含义;了解当前发酵食品的种类;了解发酵食品的发展概况。
重点与难点:发酵工业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主要内容:一、国内外发酵食品发展概况。
二、发酵食品及工艺概述。
第一章发酵食品生产及控制教学目的:介绍发酵食品原料处理及菌种的选育和扩培、发酵机制、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基本要求:了解发酵食品的生产及控制要点。
重点与难点:食品发酵机制及产物的提取、精制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主要内容:一、原料处理。
二、常用发酵微生物及培养。
三、发酵机制。
四、产物的提取与精制过程。
第二章啤酒的生产工艺教学目的:介绍啤酒分类与啤酒工业现状,重点讲授麦芽的生产及麦芽汁的制备技术、啤酒发酵机制及成品啤酒稳定性。
发酵工艺学

《发酵工程与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李为余龙江张晓昱王宏勋一、课程名称:发酵工程与酶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and Enzyme Engineering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56/3.5四、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工原理与设备、物理化学五、课程教学目标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科学研究和设计的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生物技术七、基本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发酵工程的定义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发酵工程的发展史发酵工业的特点及其范围工业发酵的类型与流程发酵工程展望及应用前景●工业用微生物菌种(2学时)常用的工业微生物发酵工业菌种筛选的原则与基本技术●赖氨酸生产菌种的选育(2学时)代谢工程育种●发酵培养基(1学时)常用培养基的基本要求发酵培养基的特点发酵培养基的设计●无菌技术(2学时)概念工业发酵污染的防治灭菌方法培养基与设备灭菌●空气除菌(2学时)●种子扩大培养(2学时)种子制备工艺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发酵动力学(2学时)分批发酵动力学●连续发酵动力学(2学时)●补料分批发酵动力学(2学时)基因工程菌培养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氧的供需(2学时)细胞对氧的需求氧的供给●影响供氧的因素及传氧效率(2学时)●溶解氧、摄氧率和k La的测定方法(2学时)●发酵罐(2学时)发酵罐的类型通用式发酵罐的设计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通用式发酵罐的外形及结构设计(2学时)重组菌生物反应器●发酵过程控制(2学时)概述代谢调控在发酵过程控制中的应用●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2学时)pH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溶氧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CO2和呼吸商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1学时)基质浓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补料控制泡沫控制计算机在发酵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发酵经济学(1学时)前言优良菌株选育培养基成本分析无菌空气与通气搅拌动力费(加热、冷却)培养方式后处理成本工厂规模市场经济信息分析及管理技术●酶学基本理论(2学时)酶催化作用的特点影响酶催化的因素底物浓度的影响酶浓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pH值的影响抑制剂和激活剂的影响酶的分类与命名蛋白类酶(P酶)的分类与命名核酸类酶(R酶)的分类与命名●酶的活力测定(2学时)酶活力测定方法酶活力单位酶的转换数与催化周期固定化酶的活力测定酶的生产微生物发酵产酶产酶微生物发酵生产提高酶产量的措施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2学时)植物细胞培养产酶动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的提取细胞破碎酶的提取●酶的分离纯化(2学时)沉淀分离离心分离过滤与膜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萃取分离结晶浓缩与干燥●酶分子修饰(2学时)金属离子置换修饰大分子结合修饰酶分子的侧链基团修饰肽链有限水解修饰●核苷酸链剪切、置换修饰(2学时)核苷酸剪切修饰核苷酸置换修饰氨基酸置换修饰酶分子的物理修饰酶分子修饰的应用在酶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在工业方面的应用(2学时)在抗体酶研究开发方面的应用在核酸类酶人工改造方面的应用在有机介质酶催化反应中的应用酶分子的定向进化概述简介历史●定向进化的策略(2学时)易错PCR技术为代表的无性进化DNA改组技术为代表的有性进化基因家族之间的同源重组外显子改组杂合酶计算机辅助设计突变库的构建及应用定向进化的应用提高酶分子的催化活力提高酶分子稳定性的定向进化适应人工环境中提高酶活力或稳定性的进化提高底物专一性合增加对新底物催化活力的进化对映体选择性的定向进化变换催化反应专一性●酶的固定化(2学时)酶固定化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酶的特点固定化酶的应用细胞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的方法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植物细胞固定化●酶反应器(2学时)酶反应器的类型搅拌罐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膜反应器喷射式反应器酶反应器的选择根据酶的反应形式选择反应器根据酶反应动力学性质选择反应器根据底物或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反应器●酶反应器的设计(2学时)确定反应器的类型确定酶反应器的制造材料进行热量衡算进行物料衡算酶反应器的操作酶反应操作条件的确定及其调控酶反应器操作的注意事项酶的应用(2学时)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酶在轻工、化工方面的应用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八、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新编生物工艺学(上下册).俞俊棠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酶工程(第二版).郭勇. 科学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1. 微生物工程. 曹军卫等. 科学出版社, 2002年2. 生化生产工艺学.梅乐和等主编. 科学出版社,1999年3.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4. 生物工艺学(上下册).俞俊棠等主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5. Principles of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2nd Edition),Peter F. Stanbury, Allan Whitaker, Stephen J. Hall.Pergamon, 19956. 酶的生产与应用.郭勇.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年7. 酶工程.罗贵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8. 微生物酶转化技术.宋欣.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九、考核方式作业+书面考试。
0814《发酵工艺学》课程标准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发酵工艺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代码:发酵工艺学、C3-1-2总学时数:84学时(理论课学时数:28 实践课学时数:56)适用专业:食品加工专业1、课程概述1.1、课程的性质1.1.1、必修课本课程是我院食品加工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
1.1.2、性质本课程是食品加工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发酵的一般流程及原理,掌握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菌种的选育与扩大培养,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了解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1.2、课程定位发酵工艺学是食品加工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综合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
一名从事发酵食品生产的工作人员必须学好《发酵工艺学》课程的内容。
学生掌握了发酵工艺学课程以后,能够从事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与分离,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发酵食品的加工及食品企业的检验等工作。
因而我们课程的项目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学习领域为平台,以学习情境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设立课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
共设置9个学习项目, 每个学习项目有若干个工作任务,同时每个学习项目均应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教学的标准。
2.课程基本目标2.1、知识目标1)掌握食品发酵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2)掌握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发酵过程的控制;3)掌握啤酒、葡萄酒、食醋、酱油的生产;4)掌握腐乳及泡菜的生产。
《发酵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基本情况

《发酵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基本情况二、实验课程简介《发酵工艺学》实验课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任务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发酵工艺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发酵工艺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三、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严格的发酵工艺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规范地掌握发酵工艺的基本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也要使他们初步了解或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与迅速发展的学科前沿接轨。
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五、实验方式及具体要求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分班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实验设计尽量贴近专业实践性强,增加学生对实际动手操作的兴趣,安排每个人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掌握教材相关理论知识。
六、考核方法不单独考核,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50%)和平时表现(50%),占课程总成绩的25%。
七、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酵母菌的扩大培养及保藏(2学时)1.实验目的及要求:学习和掌握酵母菌的常规培养方法及其菌种保藏方法。
2.实验材料:安琪活性干酵母菌、蔗糖、葡萄糖、三角瓶、试管、电子天平、冰箱等。
3.实验步骤:称量酵母菌→5%糖液制备→恒温培养→冷冻干燥→安瓿瓶密封低温保藏或试管密封低温保藏【实验二】淀粉水解糖的制备(2学时)1.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2.实验材料:淀粉、糖化酶、淀粉酶、恒温水浴锅、三角瓶等。
3.实验步骤:淀粉液制备→加糖化酶保温→加淀粉酶保温→碘检。
【实验三】小型生物发酵罐的灭菌方法(2学时)1.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生物发酵罐在使用前和使用后的灭菌方法。
2.实验材料:生物发酵罐、蒸汽发生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制药工程专业)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发酵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发酵行业主流产品的新工艺、新技术,突出实用性及先进性。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相结合,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进而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我国发酵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掌握必备的发酵基本技术,为从事发酵产品的生产、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门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讲课;讨论;互动式教学;实验教学;作业;问答式和书面解答并用。
通过各种渠道随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发酵代谢调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发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
难点: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工业微生物的育种与种子制备、工业生产用培养基。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安排课程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加黑)第一章绪论【知识点提示】了解微生物发酵基本概念、现在、发展趋势,掌握微生物发酵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发酵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历史、微生物发酵的产品种类、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向。
理解:微生物发酵的特征与发酵方式。
掌握:微生物发酵的特征、微生物发酵方式。
【重、难点提示】重点: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基本过程及产物类型。
难点:微生物发酵方式。
第一节微生物发酵的基本概念一、微生物发酵的含义二、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基本过程及产物类型第二节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历史一、对发酵本质的认识过程二、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第三节微生物发酵的产品种类第四节微生物发酵的特征与发酵方式一、微生物发酵的特征二、微生物发酵方式第五节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向一、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现状二、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发酵代谢调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点提示】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调节机制、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方法、微生物发酵动力学等。
【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分类。
理解: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机制、微生物细胞的次级代谢调节机制。
掌握: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方法、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重、难点提示】重点:发酵方法、连续培养。
难点:分批培养发酵动力学。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调节机制二、微生物细胞的次级代谢调节机制第三节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方法一、遗传学方法二、生物化学方法第四节微生物发酵动力学一、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分类二、发酵方法三、分批培养发酵动力学四、连续培养第三章工业微生物的育种与种子制备【知识点提示】理解和掌握工业微生物的保藏、工业微生物育种、生产用种子制备等。
【教学要求】了解:世界主要菌物菌种保藏机构。
理解:工业微生物育种。
掌握:生产用微生物的分离、菌种保藏、生产用种子制备。
【重、难点提示】重点:种子的制备过程。
难点:分离纯化、种子质量的控制。
第一节生产用微生物的分离一、生物样品的采集二、样品中微生物的富集培养三、分离纯化四、利用菌体性质进行初步筛选第二节工业微生物的保藏一、菌种保藏概述二、世界主要菌物菌种保藏机构三、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四、菌种退化的防止第三节工业微生物育种一、诱变育种的筛选方法及策略二、微生物诱变育种三、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四、基因工程育种第四节生产用种子制备一、基本概念二、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及作为种子的准则三、种子的制备过程四、种子质量的控制五、种子染菌的原因以及预防第四章工业生产用培养基【知识点提示】理解培养基的种类选择以及重点掌握培养基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手段。
【教学要求】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培养基的成分。
理解:培养基的种类与选择。
掌握:培养基质量的影响因素,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手段。
【重、难点提示】重点:培养基质量的影响因素。
难点: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手段。
第一节概述一、培养基的组成二、培养基质量的影响因素三、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手段第二节培养基的成分一、碳源物质二、氮源物质三、生长因子四、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五、前体六、促进剂和抑制剂七、水分第三节培养基的种类与选择一、培养基的种类二、培养基的设计三、淀粉水解糖的制备第五章发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知识点提示】了解和掌握发酵工程中灭菌常见方法、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空气的除菌。
【教学要求】了解:灭菌常见方法。
理解:湿热灭菌的基本原理,发酵使用的净化空气标准。
掌握: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空气的除菌。
【重、难点提示】重点: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空气的除菌。
难点: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
第一节灭菌常见方法一、化学灭菌二、射线灭菌三、干热灭菌四、湿热灭菌五、过滤除菌第二节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一、湿热灭菌的基本原理二、培养基的灭菌三、发酵设备的灭菌第三节空气的除菌一、发酵使用的净化空气标准二、空气净化的方法三、过滤除菌的介质材料四、空气净化的一般工艺流程五、几种较典型空气净化流程介绍六、无菌空气的检查第六章发酵设备简介【知识点提示】了解和掌握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结构、基本参数以及了解塔型发酵罐、气升式发酵罐、自吸式发酵罐、通风固相发酵设备、厌氧发酵设备。
【教学要求】了解: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结构,其他各种微生物发酵设备。
理解: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基本参数。
掌握: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使用方法。
【重、难点提示】重点: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结构。
难点: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基本参数。
第一节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结构一、罐体二、搅拌器和挡板三、空气分布器四、消泡装置第二节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基本参数第三节其他各种微生物发酵设备一、塔型发酵罐二、气升式发酵罐三、自吸式发酵罐四、通风固相发酵设备五、厌氧发酵设备第七章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知识点提示】了解和掌握发酵参数的测定和生物传感器及其他化学因子在线分析技术,重点掌握发酵参数的影响与控制,发酵终点的判断。
【教学要求】了解:发酵参数的测定和生物传感器。
理解:其他化学因子在线分析技术。
掌握:发酵参数的影响与控制,发酵终点的判断。
【重、难点提示】重点:发酵参数的影响与控制,发酵终点的判断。
难点:发酵参数的影响与控制,发酵终点的判断。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发酵参数的测定和生物传感器一、发酵参数的测定二、对用于发酵过程检测的传感器要求三、生物传感器的类型和结构原理第三节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三、温度的控制第四节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一、pH值对发酵的影响二、发酵过程pH值的变化三、发酵pH值的确定和控制第五节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一、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二、发酵过程中溶解氧的变化三、溶解氧浓度的控制第六节CO2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一、CO2对发酵的影响二、CO2浓度的控制三、发酵罐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测量第七节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一、泡沫的形成及其对发酵的影响二、泡沫的消除第八节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一、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二、菌体浓度的控制三、菌体浓度的检测第九节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一、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二、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三、氮源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和控制四、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和控制五、补料控制六、发酵罐基质(葡萄糖等)浓度的在线测量第十节其他化学因子在线分析技术一、hplc在线测量物质浓度二、引流分析与控制第十一节发酵终点的判断一、经济因素二、产品质量因素三、特殊因素第八章通气和搅拌【知识点提示】了解和掌握发酵工程对氧的要求、氧的供给方法、klα的测定以及发酵罐及各种因子对klα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发酵工程对氧的要求。
理解:氧的供给。
掌握:klα的测定,发酵罐及各种因子对klα的影响。
【重、难点提示】重点:klα的测定,发酵罐及各种因子对klα的影响。
难点:发酵罐及各种因子对klα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发酵工程对氧的要求一、微生物需氧量与呼吸代谢的关系二、微生物的临界溶解氧浓度三、比生长速率、比耗氧速率与氧浓度的关系第三节氧的供给一、氧的溶解特性与影响微生物需氧因素二、传氧速率方程第四节klα的测定一、亚硫酸盐氧化法二、极谱法三、溶氧电极法第五节发酵罐及各种因子对klα的影响一、搅拌二、空气流速三、空气分布管形式和发酵罐结构四、氧分压五、罐内醪液高度六、罐容七、发酵醪液性质八、温度九、有机物质和表面活性剂十、离子强度十一、氧载体第九章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知识点提示】了解和掌握发酵产品提取和精制工艺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提取与精制过程的一般工艺流程,发酵产物提取精制工艺设计原则。
理解:发酵液的初步分离。
掌握:过滤与膜分离技术、沉淀技术、离心分离技术、菌体的破碎、吸附分离技术、萃取分离技术、结晶分离技术。
【重、难点提示】重点:过滤与膜分离技术、沉淀技术、离心分离技术、菌体的破碎、吸附分离技术、萃取分离技术、结晶分离技术。
难点:过滤与膜分离技术、沉淀技术、萃取分离技术、结晶分离技术。
第一节概述一、提取与精制过程的一般工艺流程二、发酵产物提取精制工艺设计原则第二节发酵液的初步分离一、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二、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蛋白三、去除发酵液中的高价无机离子第三节沉淀技术一、盐析法二、有机溶剂沉淀法三、等电点沉淀法四、选择性变性沉淀五、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淀六、亲和沉淀第四节过滤与膜分离技术一、一般过滤设备的选择二、膜分离技术第五节离心分离技术一、离心分离因数和沉降速度二、离心机的选择第六节菌体的破碎一、珠磨法二、高速匀浆法三、超声破碎法四、酶溶法五、化学渗透法六、微波加热法七、其他方法第七节吸附分离技术一、吸附的类型二、常用吸附剂第八节萃取分离技术一、溶剂萃取二、双水相萃取三、超临界流体萃取第九节结晶分离技术一、结晶的基本过程二、影响结晶过程的因素第十节干燥第十章发酵产品生产简介【知识点提示】了解和掌握氨基酸类产品的发酵及抗生素和核苷类物质的生产。
【教学要求】了解:有机酸发酵,其他产品发酵。
理解:酒精发酵。
掌握:氨基酸发酵,核苷类物质发酵,抗生素发酵。
【重、难点提示】重点:氨基酸发酵,核苷类物质发酵,抗生素发酵。
难点:核苷类物质发酵。
第一节氨基酸发酵一、概述二、谷氨酸发酵三、赖氨酸发酵第二节有机酸发酵一、概述二、柠檬酸发酵三、乳酸发酵第三节核苷类物质发酵一、鸟苷和肌苷发酵的机理二、鸟苷发酵三、肌苷发酵第四节抗生素发酵一、抗生素的分类二、青霉素的结构和性质三、青霉素发酵第五节酒精发酵一、酒精发酵机理二、发酵法生产酒精及其工艺流程第六节其他产品发酵一、酶制剂二、甾体激素的微生物转化发酵三、微生物多糖发酵四、甘油发酵五、丙酮丁醇发酵六、维生素发酵六、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考核以笔试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以教学计划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为主,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