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翻译】:书卷是多情的像是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
一眼扫过就是三千字,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
金鞍玉勒的贵公子寻求志同道合的玩伴,却不信我的书房中别有一番春景。
【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阅读训练】:(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含答案解析)
](https://img.taocdn.com/s3/m/f172be1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2.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含答案解析)阅读一百天10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写作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停留。
问渠那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
1、“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
2、恳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出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认知,搞好此题,必须深入细致念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回去认知。
二、文言文写作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愁紫之技,诸家尽之,遂致仕。
秦青弗终了,设宴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属于。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①未愁紫之技()②秦青弗终了()③响遏行云()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救赎?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简要谈谈薛谭身上的可取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写作(一)记叙文写作一码稻草那一码稻草被人们忘却了,堆上在田埂上,像是一只淋了水后偷在堤上的桶。
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一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灶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
但是这一码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地里了。
或者就是一板车甩不出,那板车的稻草已上装得像是一座山,trained着大几日再来放回来,但是那板田已田不好,油菜已种上,人们该忙碌的已经忙碌回去,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忘掉了。
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码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
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涵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假如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物的漂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承上而写水之清。
诗人禁不住要问,那个“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当诗人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时终于得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因为有源源持续的活水流出,这个方塘才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既“深”且“清”。
结合诗题之“观书有感”可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实际上写的是观书的感受。
诗人借眼前之景,巧妙地告诉我们,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持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
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敞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持续。
当然,也可用此二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扩展阅读:朱熹的文学成就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因为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持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持续有所发展提升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的画面。
2.诗的标题是“观书有感”,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关于读书的字眼,却被称为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为什么?【拓展试题】1.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前两句。
2.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关于读书的什么道理?【答案】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浮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源头活水”,只有活水不断注入,方塘才会清澈;只有不断读书,思维才会活跃。
这一比喻将读书微妙难言的感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可以看见天上的颜色和云的影子,写出了方塘里水的清澈。
4.人要常读书、多读书,才能为知识注入源头活水,从而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类题型先平实地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然后再用优美地语言润色一下,答案中“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浮云的影子”“充满生机和活力”都是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联想、想象加入的。
2.考查对诗歌艺术特征的鉴赏。
这首诗看似写水,实际上是把人比作“方塘”,把读书比作“活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喻人只有像方塘一样不断注入“活水”,用读书的办法注入新知识,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
写“观书有感”却不在诗中明写,而是通过暗喻的方式表达出读书的感受,描写生动有趣,哲理简单易懂,所以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
据此概括即可。
3.考查赏析诗句。
从题干可知“鉴”是“镜子”的意思,因此“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是为了凸显水的清澈,映在方塘里的天光云影也是从侧面描写方塘的清澈。
观书有感---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观书有感》赏析题作者影像: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写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诗歌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②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诗。
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
【问题】(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
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分析]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
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第一篇:《【阅读欣赏+训练】《观书有感》1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题本诗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
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人们还常常用后两句来比喻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赏析前两句诗写“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写得十分生动。
在此基础上,诗人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句。
诗人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题库1、本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案:借景喻理。
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2、理解性默写(1)诗中富含哲理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2(2)诗中暗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第二篇:《习题:观书有感》武汉教育云资源中心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观书有感》习题洪山区武珞路小学祁玲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docx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朦腫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朦腫, 古代的一种战船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一一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朦腫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J 0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①D②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
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①试题分析:D项“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不当,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 驾驭自如。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重点考查对诗句语言及所用手法的鉴赏,B项重点考查对诗歌理趣的鉴赏,C项重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意象的鉴赏,D项则比较两首诗歌主题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篇一:《观书有感》[宋]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这里指池塘中的水;清如许,这样地清,指池水如镜,能够使“天光云影共徘徊”)题目是《观书有感》,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
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丰富内容。
问那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
这句话比喻书中的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
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
读时,自然就融进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谢谢大家!* ――知人论世挖出主旨细评价值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和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混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1)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儿比其他地方的月儿更明亮、更清晰、更可亲。
指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2)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
(3)了解写作你读到的这一首诗时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4)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
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受权贵排挤,被逐长安。
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风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颠沛流离。
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风沉郁顿挫。
高适:主要成就在“边塞诗”方面,诗中歌颂舍身抗敌的壮烈行为,表现他的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批判了某些将官的腐败作风;同时真切生动地刻画了边塞风光。
诗风雄浑奇拔。
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如 2.整体体味,挖出主旨。
(1)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
分清写什么、怎样写的,实现整体体味。
(2)找出核心句。
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
(3)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考查的主旨往往正在这些地方。
(4)了解评价所:天帝住的宫殿。
③蓬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
④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
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见《艺蘅馆词选》乙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3.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简析作者的观点。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安的忧郁。
咋看上去清丽,其实悲痛。
用反衬手法,先从愉快的景象写起,悄悄地转出悲苦的基调。
“寒林”“暮鸦”“愁风雨”等都是作者对寒意未尽的早春景象的描写,象征了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南宋王朝。
但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的偏安局面还寄托着极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在乡村中看到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答: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
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不很相同。
*【篇二:观书有感】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诵读感悟课《22观书有感》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2.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三、前置式学习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2.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3.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
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板书:朱熹)(强调“熹”的写法)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
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读懂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出,语意兼得(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
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2.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