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石油污染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一、生物修复技术概述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体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降解、转化或吸附,恢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一种环境修复方法。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堆肥、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多种形式,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对土壤质量改善效果显著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1.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生物种类,其中一些微生物具有降解石油化合物的能力。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筛选和改良这些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将其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

研究发现,通过投放适量优良降解菌剂,可以促进土壤中石油化合物的迅速降解,加快土壤的恢复速度。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对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吸附、富集、转运和降解等生理生态作用,达到修复土壤污染的目的。

一些特定的植物如拟南芥、狭叶香蒲等对石油化合物有着较强的吸收和降解能力,这些植物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3. 生物堆肥生物堆肥是一种将土壤中的有机质与其他物质一起通过微生物降解和转化为有机质丰富的土壤肥料。

通过生物堆肥技术处理石油污染土壤,可以显著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恢复,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展望虽然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修复后的土壤质量如何持续保持,生物修复技术的长期生态效应如何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未来应该加强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适用性和效果。

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加强研究和技术创新,相信生物修复技术将会在未来的环境修复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解决石油污染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石油污染土壤治理研究进展

石油污染土壤治理研究进展
tc oo y o toe m — o tmi ae olalo e h rd,n ld n h sc ,he c ,n ilgc e h q e r e iwe r l fe tv e hn lg fper lu c n a n td s i l v rt e wo l icu i g p y ia c mia a d bo o ia t c niu swee r ve d.1e ef cie l l l I
( r w sReerhIsi t f h mia Id sr S an i n7 0 0 ) Not et sac tueo C e cl n ut h n t y。ha x a 1 6 0 Xi
Ab ta t T e p e e ts u t n o er lu — o tmiae oli o h s h n n t a a e w r n rd c dT e c re tt ame t s r c h rs n i ai fp t e m c na n td s i n n r wetC ia a d i d t o o t s m g e e ito u e . h u rn r t n e
K e r s s i; to e y wo d olperlum— o t iae te t n c na n td;rame t m
石 油 是 经 济 增长 的“ 动 机 ” 在 给 人 类创 造 巨大 经 济 发 , 效 益 的同 时 。 也对 生态 环 境 构成 了 巨大 威 胁 。 油勘 查 、 石 开
Re e r h Pr g e s o e r l u s a c o r s f P t o e m- o t mi a e o Tr a me t c na n td S 豇 et n

石油污染土壤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

石油污染土壤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

石油污染土壤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摘要】对石油污染土壤现状及危害的叙述,对石油污染土壤治理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进行了评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并对该技术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石油污染;治理技术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在开采、运输、贮藏、加工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管理不当,导致石油排放到农田、地下水、海洋,使环境遭受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生产与生活。

据资料统计,目前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其中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透性,损害植物根部,阻碍根的呼吸与吸收,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其次,被污染到土壤的石油芳香烃类物质对人及动物的毒性较大,其中的苯、甲苯、二甲苯、酚类等物质,如果经较长时间较大浓度接触,会引起恶心、头疼、眩晕等症状。

此外,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烈的三致作用,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渐富集,它在土壤中的富集更具危害。

鉴于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治理土壤石油污染势在必行,已引起许多国家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措施,治理石油污染。

1.土壤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1.1 土壤石油污染现状石油工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石油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及石油产品的广泛使用,使石油污染成为世界性公害之一。

当今世界石油总产量每年约22×108t。

其中17.5×108t是由陆地油田生产的。

仅石油污染一项每年全世界就有8×106t进入环境。

美国环保署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10万个地下油罐存在不同程度的泄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生产条件、环保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石油污染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有机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占相当比例。

我国自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1×108t大关而成为世界十大产油国之一以来,勘探开发的油气田和油气藏己有400多个,年产石油污染土壤近1×105t,累计堆放量近5×105t。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增强、生物刺激、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等。

生物增强通过引入适应性强的微生物种类,增加土壤中的降解能力。

生物刺激则是通过添加有机质和营养物质等改善土壤环境,刺激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促进降解作用的发生。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降解能力,将石油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生态修复则是通过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减轻石油污染土壤的负荷。

近年来,针对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果。

研究者通过分离和筛选出适应性强的石油降解菌株,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提高其降解活性和效率。

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具有生物修复潜力的植物物种,如橄榄、芦荟和谷子草等,通过种植这些植物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促进石油污染物的降解和植物生长。

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新型的生物修复剂,如表面活性剂、螺旋状细菌和葡萄糖酸等,这些生物修复剂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并且能够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活性。

一些生物修复方法的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研究。

研究者通过分析降解菌株的生物降解途径和代谢产物,揭示了微生物参与石油降解的分子机制和代谢途径。

尽管在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周期较长,并且修复效果与环境条件、土壤性质和污染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生物修复方法在大规模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问题,如微生物株系稳定性、植物适应性和生物修复剂的制备成本等。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是一种具有潜力和可行性的修复方法。

随着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生物修复方法将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引子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石油开采、加工、储运等环节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石油污染,其中土壤被污染的情况尤其严重。

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石油污染土壤的类型与特点了解石油污染土壤的类型与特点,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修复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可分为挥发性石油污染和非挥发性石油污染两种类型。

挥发性石油污染主要是指土壤表层受到石油溢漏后,石油中的挥发性组分会随着空气中的流动而挥发,石油的残留物会渗入土壤深处。

非挥发性石油污染主要是指石油的残留物附着在土壤颗粒上,形成土壤污染。

石油污染土壤的特点是高度复杂的环境背景,其中包括有机物、氮、磷等元素的复杂组合,以及土壤酸碱度、湿度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

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来降解石油中的有害物质,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当前,微生物降解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加入特定的菌种或者提高土壤中现有菌种的活性来降解石油残留物。

另外,植物修复也是一种有效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和代谢作用,可以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吸附修复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石油污染土壤,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修复非常重要。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利用物理手段来加速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

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土壤通风、土壤水洗、土壤热解等。

土壤通风是通过气流加速挥发性石油的挥发,从而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土壤水洗是利用水的冲刷作用将土壤中的石油残留物冲刷出来,达到减少土壤污染的目的;土壤热解是通过加热土壤,使石油残留物分解降解。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现状与展望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现状与展望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现状与展望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油井泄漏、原油管线以及储油罐泄漏、海洋溢油等造成石油类物质落于地面土壤之上,造成土壤污染,特别是海洋溢油,对海岸线和海洋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关于泄漏石油毒性尤其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一直是众多研究团队关注的焦点。

众多研究表明,土壤中含油量对于其中生物如细菌、蚯蚓和植物均会产生毒害作用,含量为1%时,细菌的抑制率接近100%;含量2%对于蚯蚓毒害作用可达10.57%,7d后蚯蚓的死亡率为90%;含油量大于3%的土壤中没有蚯蚓存活;在含油量为3%的土壤中,植物的萌发过程受到抑制,玉米和小麦的发芽抑制率分别为51.3%和48.4%。

根系生长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即高浓度的石油抑制根系生长。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有利于环境的修复方法以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

到目前为止,有多种可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从应用技术如溶剂萃取、生物修复,到新兴技术如电动修复技术、超声波修复技术。

而生物技术因其投资低、环境风险小、适应能力强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修复技术之一。

1、生物修复技术所谓生物修复是通过供给细菌所需的营养、氧气,并调控外界条件(如pH、温度等参数),以加速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

生物修复油污土壤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推广普及始于生物用于修复80年代瓦尔迪兹号漏油事件形成的油污土壤。

表1显示了迄今为止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生物修复研究。

目前所应用的生物修复技术从原理上可分为三类,即生物强化、生物刺激和生物通风。

1.1生物强化生物强化是指通过添加特定代谢活性基因工程菌以提高微生物种群的性能,增加土壤中原油降解效率。

生物强化关键是选择生理和代谢能力强的微生物作为工程菌,因此土著微生物就显得至关重要。

实际土壤修复中,如果环境条件不是限制因素,土著微生物可以完成石油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

在受污染的场地获取这些微生物,并通过与场地类似的条件富集培养得到的土著微生物,能更好地降解石油污染物,Roy等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利用土著原油降解菌降解土壤中的石油,经过24w的测试,在细菌和营养物质共同作用下原油降解率达到80%(初始污染体积分数为2%)。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现状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现状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现状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作为石油污染的主要载体,其修复与治理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修复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修复技术,正逐渐受到广泛。

本文将对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在现有的研究中,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联合修复。

植物修复主要利用植物的吸收和降解能力,将石油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石油污染物转化为可降解的有机物。

联合修复则是将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相结合,以提高修复效果。

虽然这三种方法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每种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植物修复受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大,不同植物对石油污染物的吸收和降解能力差异较大。

微生物修复的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修复周期较长。

联合修复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两种修复方法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在进行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中,实验设计、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是三个关键环节。

实验设计应充分考虑实际修复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植物种类、微生物菌种、土壤类型等。

样本采集需在污染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数据分析则应借助现代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挖掘,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根据实验验证,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存在差异。

在实验条件下,植物修复和联合修复表现出了较好的修复效果,而微生物修复效果相对较弱。

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土壤类型、污染物性质和环境因素等的差异,各种修复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不同。

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实验条件与实际环境的差异、修复方法的协同作用等问题。

未来研究应更加如何提高生物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如何实现与其他修复技术的结合,以解决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复杂问题。

同时,应加强对于新型生物修复材料的研发,以提高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和效果。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已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石油污染土壤不仅影响土壤质量,还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因此,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石油污染土壤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油品泄漏、油罐爆炸等事故。

石油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微生物的活性。

此外,石油污染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将石油污染物从土壤中移除或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括换土法、热解吸法等。

换土法是通过将污染土壤挖出并替换为清洁土壤来达到修复目的。

热解吸法则是通过加热使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挥发并收集处理。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石油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

例如,使用化学氧化剂或还原剂将石油污染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再通过自然过程将其去除。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及其代谢活动来降低石油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

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生物富集等方法。

其中,生物降解是利用特定微生物将石油污染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4. 联合修复技术:针对单一修复技术的局限性,联合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例如,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将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吸附、挥发等手段去除石油污染物;生物-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则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协同作用来提高修复效率。

四、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展望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修复技术将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纳米材料吸附、催化等手段提高修复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石油污染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首先对土壤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做了扼要的叙述,对土壤石油污染治理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进行了评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并对该技术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污染;治理技术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在开采、运输、贮藏、加工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管理不当,导致石油排放到农田、地下水、海洋,使环境遭受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生产与生活。

据资料统计,目前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其中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透性,损害植物根部,阻碍根的呼吸与吸收,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其次,被污染到土壤的石油芳香烃类物质对人及动物的毒性较大,其中的苯、甲苯、二甲苯、酚类等物质,如果经较长时间较大浓度接触,会引起恶心、头疼、眩晕等症状[1]。

此外,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烈的三致作用,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渐富集,它在土壤中的富集更具危害。

鉴于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治理土壤石油污染势在必行,已引起许多国家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措施,治理石油污染。

1.土壤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1.1 土壤石油污染现状石油工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石油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及石油产品的广泛使用,使石油污染成为世界性公害之一。

当今世界石油总产量每年约22×108t。

其中17.5×108t是由陆地油田生产的。

仅石油污染一项每年全世界就有8×106t进入环境。

美国环保署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10万个地下油罐存在不同程度的泄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生产条件、环保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石油污染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有机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占相当比例。

我国自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1×108t大关而成为世界十大产油国之一以来,勘探开发的油气田和油气藏己有400多个,年产石油污染土壤近1×105t,累计堆放量近5×105t。

以油田为例,每口油井污染土地面积为200~500m2,全国共有油井2×105t 口,由此造成的土壤污染可达8×107m2,这一数字每年还在增长中。

1998年,全国石油、炼化企业生产含油固体废物量达4.29×106t,利用率低于50%,由此造成土壤污染可达3.3×106hm2,我国每年有6×105t石油经跑、冒、滴、漏等途径进入环境,造成土壤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使用污水灌溉而导致土壤污染面积达9.3×103hm2,全国类似农田有1×105 hm2。

在北方产油地区原油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在辽河油田的重污染区,土壤原油含量达到1×104mg/kg,是临界值(200mg/kg)20的倍。

研究结果显示,当土壤原油含量为3100mg/kg时,玉米减产10%,若原油含量达到500mg/kg,则苯并芘在玉米中的残留量超标,玉米不能食用[2]。

综上所述,石油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环境。

因此,石油污染治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土壤石油污染的主要危害1.2.1破坏土壤石油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引起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如堵塞了土壤的孔隙结构,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应基能够与土壤中的无机氮、磷结合并限制硝化作用和脱磷酸作用,从而使土壤的有效磷、氮含量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的碳氮比(C / N)和碳磷比(C / P)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一方面恶化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石油自身对土壤中微生物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了反映土壤活性的微生物数量减少,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使得未污染的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的五大功能明显降低,土壤的活性降低甚至没有活性,破坏土壤微生态环境[3]。

1.2.2 污染水体土壤中的石油向下渗漏污染地下水,或被雨水携带污染地表水体,影响用水安全和农作物安全。

长期使用含油污水灌溉,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受阻,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直接导致粮食的减产,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产生残留、富集效应,并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

如沈抚灌渠上游污灌区水稻出现生长缓慢、烂根、粒瘪等现象,出产的大米有浓重的石油味,感官指标极差。

正因这些危害使得很多影响周围环境的加油站关闭,如北京安家楼加油站和六里屯加油站近年来均发生过严重漏油事故,使附近自来水厂一度停止运行。

1.2.3 污染空气土壤中的石油向空气中挥发、扩散和转移,使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生命安危和后代繁衍。

某些脂溶性物质能侵蚀中枢神经系统;一些挥发性组分在紫外线照射下与氧作用形成有毒性气体,危害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多环芳烃类物质影响肝、肾和心血管系统等的正常功能,甚至引起癌变。

综上所述,土壤石油污染的隐弊性大,潜伏期长,涉及面广,治理困难,危害日益凸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2.土壤石油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2.1物理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物理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和污染物的各自特性,使污染物固定,不易在土壤中扩散、迁移、降低其对环境破坏的一类环境物理技术。

土壤石油污染的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焚烧法、隔离法、换土法等。

(1)焚烧法焚烧法是利用石油类物质易燃烧的特点,在温度为850~1200℃的条件下焚烧污染的土壤,使石油类物质通过燃烧的方式变为气体而脱离土壤本体,进而去除石油类污染物,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4]。

该方法只适用于石油烃类严重污染土壤的治理,进入焚烧炉的污染土壤需要进行干化处理,并将其粉粹成直径不大于25mm的土壤颗粒,同时应考虑对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进行收集处理,该方法处理费用高,一般不适宜于大面积污染土壤的治理,只适用于小面积石油烃污染严重的土壤治理。

(2)隔离法隔离法是采用粘土或其它人工合成的惰性材料[5],将石油污染的土壤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该方法并没有破坏石油烃类污染物,只是起到了防止污染物向周围环境(地下水、土壤)的迁移,由于石油烃类物质对隔离系统不会产生影响,所以该方法适合于任何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控制。

对于渗透性差的地带,尤其比较适用。

此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运行费用较低,但对于毒性期长的石油烃类,只是暂时地防止了石油烃类物质的迁移,不能作为永久的治理方法,并且存在着土壤周围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3)换土法换土法是用新鲜的未污染的土壤替换或部分替换原来的污染土壤[6],以稀释原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增加土壤的自净容量,利用环境自身的能力来消除残余的污染物。

换土法又可分为翻土、换土和客土三种方法。

翻土就是深翻土壤,使聚集在表层的污染物分散在土壤的深层,达到稀释和自处理的目的。

换土就是将污染的土壤取走,换入新的干净土壤。

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严重污染且污染物又易扩散难分解的土壤治理,需要对换出的土壤进行治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将可能直接接触到污染的土壤,可能会直接导致污染物对人的危害。

因此,人工费用比较高,一般适用于事故后的简单处理。

客土法是向污染土壤内加入大量干净的土壤,覆盖在表层或混合均匀,使污染物含量降低或减少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

对于水稻类等浅根作物和移动性较差的污染物,采用覆盖法较好。

新加入的客土应尽量选择粘质或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以增加土壤的环境容量,增强土壤的自净能力,减少客土量。

物理修复技术的焚烧法、隔离法、换土法等都充分发挥了土壤和污染物的各自特性,不用外加其他化学药剂或生物来进行处理,但也存在着处理成本高,工作量大,并只能处理小面积污染的土壤的局限性。

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壤本身特性,突破其局限性,将是物理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

2.2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改良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固定、氧化、分离、提取等,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一类环境化学技术。

土壤石油污染的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萃取法、土壤洗涤法、化学氧化法等。

(1)萃取法萃取法是依据相似兼容原理,使用有机溶剂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进行萃取,然后对有机相中的石油进行分离回收,实现废物的资源化[7]。

该方法适用于石油污染含量较高的土壤,处理后的石油污染物含量可低于5%,但对于大面积石油污染含量较低的土壤,其处理成本投入太高,可能会引起二次污染。

因此,选择该方法前对要处理的土壤进行成本评估,再决定是否可行。

(2)土壤洗涤法土壤洗涤法是将污染土壤粉碎,混入足够的水和洗涤剂,得到土壤、水和洗涤剂相互作用的浆液,静止,使污染物与洗涤剂一起上升,从水相中将部分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8]。

重复上述操作步骤,使土壤与水混合并加入微生物活性剂和过氧化氢,使污染物降解。

将分离出来,洗涤后的土壤归入环境。

过滤含有机物的污水,将水排出或将污染土壤放入容器内,将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形成洗涤水,表面活性剂为 8~15C 的直链醇与 2~8 个环氧乙烷单元的加成物。

洗涤水加入容器后,用于洗涤污染土壤,去除土壤中的石油。

为了防止油和洗涤水形成乳化液,通常限制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应小于 0.5%(V/V)。

土壤洗涤法成本较高,且操作较复杂,如异位化学淋洗[9]。

该方法是将挖掘出来的污染土壤与淋洗液混合,投加到淋洗反应器中,并控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搅拌等外力的辅助,使污染土壤和淋洗液发生作用,待土壤中的大部分污染物转移至液相后,将洗过的土壤分离出来,回填或作深度处理,富集了污染物的淋洗废液经处理后排放或回用。

异位化学淋洗修复污染土壤时,通常要先进行粒度分级再分别加以处理。

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在不同粒径土壤上的吸附量和吸附强度也不相同,大部分污染物强烈吸附于粘土和粉砂等细小土壤颗粒上,而此类土壤颗粒又通常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且这部分土壤颗粒又易于粘附到砂和砾石等粗土壤颗粒上。

因此,粒度分级的首要目标就是将污染土壤中的细小颗粒分离开,以利于对其进行深度化学淋洗,剩余大部分土壤则可通过简单淋洗后回填或异地处置。

目前,异位化学淋洗修复石油类污染土壤的工程应用还远远落后于实验室研究,要实现其广泛的工程应用,还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该技术修复石油类污染土壤一定会向着实用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3)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法是向石油烃类污染的土壤中喷洒或注入化学氧化剂[10],使其与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来实现净化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氧化剂有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

其中二氧化氯对石油烃类物质有较高的清除效率,氧化反应可以在瞬间完成,且二氧化氯的造价比较低,处理成本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