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烃污染土壤
土壤石油类限值

土壤石油类限值
土壤石油类限值是指土壤中所含石油类污染物的浓度限制值。
石油类污染物包括石油、柴油、汽油等烃类物质,是土壤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
土壤石油类限值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防止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等环境造成危害。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限值如下:
(1) 总石油烃(TPH):农用地、公园绿地、一般工业用地和生活区用地的限值分别为1000、1500、3000和1000毫克/千克。
(2)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和萘:分别为10、50、100、50和100毫克/千克。
(3) 多环芳烃(PAHs):分别为0.1、0.5、1和0.5毫克/千克。
超过上述限值的土壤被视为受到石油类污染,需要进行治理和修复。
在土壤治理和修复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并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理,以达到恢复土壤环境及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 1 -。
石油污染土壤检测标准

石油污染土壤检测标准石油污染土壤是指土壤中含有石油或石油制品,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土壤生态功能和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地监测和评估石油污染土壤的程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石油污染土壤检测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规范石油污染土壤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为环境保护和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一、采样方法。
在进行石油污染土壤检测时,首先需要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应当符合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一般来说,采样点应当根据石油污染源的位置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0-50cm。
采样时应当避免使用含有石油成分的容器和工具,避免二次污染。
二、检测项目。
石油污染土壤的检测项目包括石油烃类物质的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等。
其中,石油烃类物质的含量是评价石油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
此外,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也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离子交换能力等。
三、评价标准。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的检测结果,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分类。
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对于石油烃类物质的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等都有详细的评价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可以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土壤的修复方案和措施。
四、检测技术。
石油污染土壤的检测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光谱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五、修复标准。
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土壤的污染程度和类型制定相应的修复标准。
修复标准主要包括土壤石油烃类物质的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恢复情况等。
修复标准的制定应当综合考虑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业利用价值,确保修复后的土壤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
总之,石油污染土壤检测标准是保障石油污染土壤监测质量和修复效果的重要依据。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

以油田为例, 每口油井污染土 地面积为 200~500m2,全 国共有油井 2×105t口,由 此造成的土壤污 染可达8×107m2, 而且这一数字每 年还在增长中。
石油对土壤污染的危害
1、破坏土壤 2、污染水体
3、污染空气
1、破坏土壤
石油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引起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主要有:
一、堵塞土壤的孔隙结构,破坏土壤的结构,使之盐碱 化、沥青化、板结化,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
• 如沈抚灌渠上游污灌区水稻出现生 长缓慢、烂根、粒瘪等现象,出产 的大米有浓重的石油味,感官指标 极差,食用会危害人体健康。
石 油 对 土 壤 水 体 的 污 染
3、污染空气
在土壤中的石油不仅会对土壤本身造成污染,而且会向 空气中挥发、扩散和转移,使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 体健康。 这虽然不是石油对土壤的直接污染,但是也进一步说明 了我们要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尽快修复,避免石油污染的 范围扩大。
• 是用新鲜的未污染的土壤替换或部分替换原来的 污染土壤,以稀释原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 增加土壤的自净容量,利用环境自身的能力来消 除残余的污染物。
换土法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改良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 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固定、氧化、分离、提取等,来降低土 壤中污染物含量的一类环境化学技术。 主要包括:萃取法、土壤洗涤法、化学氧化法等。
动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在土壤 生 态系 统中起着分解有机质、改变土壤理 化性质、保持土壤持水性和通透性、熟化土 壤、促进物质循环等重要作用。但目前只要 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而其中研究最多,最有前景的是蚯蚓。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天然存在或特别培
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的环境条件下将有毒 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污染物的处理技术,是目 前研究较多而且相对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 主要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土壤中石油烃(C10~C40)的前处理方法研究

土壤中石油烃(C10~C40)的前处理方法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类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大量的石油碳氢化合物在石油产品的开采、运输、加工和储存及使用过程中泄露至环境中,全球每年约有800万t石油污染物进入生态环境,我国每年也约有60万t石油污染物进入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且难以修复的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与此同时,石油烃中含有的长链烷烃和多环芳香烃等因其结构稳定难以被降解,给修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石油烃污染的修复技术可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大类。
其中,物理修复方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将石油烃污染物质移除或转化为低毒或者无毒形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有土壤置换、气相抽取、萃取洗脱、电动修复、热脱附等技术。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土壤中石油烃(C10~C40)的前处理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石油烃(C10~C40);前处理方法引言随着国内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石油泄漏以及老旧厂区退役造成的石油烃污染土壤日趋增多。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部分石油化工园区土壤中石油烃质量分数高达10000μg/g,每年新污染土壤1×108kg。
土壤中的石油烃在改变土壤环境的同时,还会通过植物吸收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石油烃污染土壤常用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等。
其中,热脱附技术具有修复周期短、去除效率高等明显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了温度、土壤质地以及时间等对土壤中柴油污染去除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和解吸效率受土壤质地的影响,处理温度和时间是影响修复过程的关键因素。
研究了被高浓度柴油污染的土壤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热脱附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平均反应速率常数增加,说明热脱附过程变得更快更有效。
试验结果表明,较低的压力环境有利于提高多氯联苯热脱附效率。
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污染物,而对土壤中不同碳数范围的石油烃组分热脱附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含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处理效果研究

144ECOLOGY 区域治理含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处理效果研究单元杰1,陈会2,袁源2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2.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某场地土壤涉及以石油烃为主的有机物的修复,检出的石油烃最大浓度为1460mg/kg(C 10~C 40),目前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有:热脱附、气相抽提、淋洗、化学氧化技术等。
热脱附技术成熟,适用于多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如卤代烃类、苯系物、农药等;设备投资较大,处置成本相对较高;该技术设备前期需要的准备时间相对较长,较难满足本项目工期要求。
气相抽提技术成熟可靠;需布设专用管道,工期较长;专用管道布设时间较长,影响处置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性质和污染物挥发性;该技术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工程复杂,较难满足本项目工期要求且本项目处置对象为土壤和底泥,不属于砂性土,处理效果相对较差。
淋洗技术成熟可靠,处置时间较长;资金水平中等;适用于粘粒含量低于25%;适用于被重金属、放射性核素、石油烃类、挥发性有机物、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等污染的土壤;不适合于土壤细粒(粘/粉粒)含量高于25%的土壤;本场地修复目标值较低,修复效果难以达标。
化学氧化技术成熟,国内有应用;对有机污染物比较有效和经济。
化学氧化技术将污染土壤清挖出以后,向污染土壤添加氧化剂,通过氧化或还原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
常见的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过氧化氢、芬顿试剂、过硫酸盐和臭氧。
对高浓度苯系物、卤代烃和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比较有效和经济。
根据《关于发布2014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目录(第一批)的公告》,化学氧化技术在国外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应用广泛,修复效果可靠,且该技术在国内也得到了较广泛应用。
二、国内技术成熟性分析国内案例一:天津地区某项目场地原为生产聚醚的石化公司,场地上层土壤(0-4m)受到PAHs 和石油烃污染,需修复的土方量为48647m 3;其中4.68万m 3为轻污染土壤,0.18万m 3为高污染土壤。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

总之,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危害大,潜伏期长,涉及面广, 治理困难,已有科学家将其比喻为“化学定时炸弹”,这已 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石油对土壤污染的修复
土壤石油污染治理修复技 术可分为: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和污染物的各自特性,使污染物固定, 不易在土壤中扩散、迁移、降低其对环境破坏的一类环境物理技术。 主要包括:焚烧法、隔离法、换土法。
• 是利用石油类物质易燃烧的特点,在高温条件 下焚烧污染的土壤,使石油类物质通过燃烧的 方式变为气体而脱离土壤本体,进而去除石油 类污染物,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焚烧法 隔离法
• 采用粘土或其它人工合成的惰性材料,将石油 污染的土壤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由于石油烃 类物质对隔离系统不会产生影响,所以该方法 适合于任何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控制。
其主要来源:
原油的泄漏
• • • • •
溢油和泄漏; 污水灌溉; 油页岩矿渣堆放; 大气沉降; 药剂等的施用。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109t石油及其产品通过各种途 径进入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中,其中我国有60多万t。 而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部分石油化工区土壤残油高达10000 mg/kg,是临界值(200 mg/kg) 的50多倍,每年新污染土壤1 ×108 kg。
• 如沈抚灌渠上游污灌区水稻出现生 长缓慢、烂根、粒瘪等现象,出产 的大米有浓重的石油味,感官指标 极差,食用会危害人体健康。
石 油 对 土 壤 水 体 的 污 染
3、污染空气
在土壤中的石油不仅会对土壤本身造成污染,而且会向 空气中挥发、扩散和转移,使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 体健康。 这虽然不是石油对土壤的直接污染,但是也进一步说明 了我们要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尽快修复,避免石油污染的 范围扩大。
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菌剂的筛选研制及案例分析

为混合颗粒状粉剂,具有调理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渗透性、增加氧气传输 等作用,同时还具有很好的持水能力,有利于微生物生长,提高污染物降 解率。
油泥生物处理调质营养素
为白色粉剂,能有效改善土壤质地,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微生物 快速繁殖,增强降解活性,提高污染物降解速度。
六、微生物菌剂的生产
60
50
40
30
20
10
0 2周 4周 6周 8周 3个月 4个月
示范现场土壤中石油烃含量的变化
修复前 调理剂、菌剂播撒
翻耕
浇水
种植植物
修复后
五、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
2、异位修复技术---堆体技术
根据多种生物堆体的生物学过程特性, 将其与微生物包埋/脱附增溶(IMT/SER)等强化工艺 相组合,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生物堆体强化修复系统,并获得了完整的工艺参数。
土壤中主要石油污染物残留量测试 (GC-FID、UV、IR、重量法) 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变化 (PCR、DGGE); 修复植物生物量变化。
CK F-7 FL-7 FH-7 F-24 FL-24 FH-24
FH-24 FL-24 F-24 FH-7 FL-7 F-7
修复后微生物群落谱带条数 增加了3-4倍
溶
(Rhodococcus erythropolis);25%铜绿假单孢杆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25% acinetobacter)。
构建适宜反应的微环境
促进污染物的脱附传质
企业标准
《石油污染土壤处理用微生物修复菌剂》 (Q/0500DJH001-2015)
五、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
菌剂添加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石油烃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石油烃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现状与趋势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采油区土壤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和多环芳烃(PAHs);化工类园区及周边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PAHs[1]。
目前,石油烃污染场地已经成为国内外污染场地的重要关注类型之一。
为加强对土壤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的风险管控,生态环境部已将石油烃类列为土壤中的主要污染项目并加以限制。
继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以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2]。
然而由于石油烃组成复杂的,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毒理性质差别很大,亟待推出土壤中石油烃的配套测定方法标准和石油烃类标准样品。
2018年最新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以下简称国家建设用地土壤标准)制定了基于人体健康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使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3]。
为了兼顾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此标准只对可萃取性石油烃(C10~C40)作了限值规定。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国内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分析了石油烃类污染物检测方法的现状与趋势,并对比分析了各标准制定的石油烃及其指示化合物的风险评估筛选值,旨在为今后开展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完善土壤石油烃及其指示化合物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保障。
1 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石油主要由碳、氢、硫、氮、氧等无机元素和多种微量金属元素组成,是一种含有多种烃类(正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及少量其他有机物(硫化物、氮化物、环烷酸类等)的复杂混合物。
烃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包括苯系化合物(BTEXs)、PAHs等。
由于每种烃类的组分含量测定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因而常用总石油烃来衡量这类物质的总量。
较为常见的BTEXs、PAHs等烃类物质由于毒性较大且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危害,因而常常作为石油烃污染场地的指示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特征,此时,表面吸附 特征(楚伟华,06年)
占主导作用。
a
15
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
存在于水相中随水流可以相对自由
地向土层深处迁移或发生平面的扩
•
状 石 迁移态 散运动
态油 在 土 壤
逸散于气态环境中可由空气携带漂
移,漂移过程中易于吸附在大气的粉 尘上,随着粉尘的降落而进入远离污 染源的地表土壤,使污染物发生长距 离的迁移
石油在土壤中的光解:
• 对于在土壤环境中的石油类物质来说 ,光解反应 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 :
• ①经过分配作用逸散在大气中的部分 ,由于受到 直接的光照而发生有效的降解。
• ②在土层中的石油类物质 ,只有最表层的一小部
分可以受光照而发生降解。
绝大部分的石油类物质是滞留在土层的 ,所以 ,
它们很少受到光照的影响a 而发生光解。
中
的
吸附于颗粒物上的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可
滞留态
能迁移的可能性小,但是在适当的外界条 件下,污染物会部分解吸,进入水相从而
发生迁移。a
16
石油在土壤纵向的迁移:
石油烃在向下层迁移时,它的迁移速率以及可到达的深度 与土壤质地和石油性质(尤其是a 粘滞性)有密切的关系。17
石油向周围环境的迁移::
a
18
电修复法:
• 过程: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 在施加直流电后,形成直流电场,引起土壤孔隙 水及水中的离子和颗粒物质沿电场方向进行定向 的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运动,使土壤孔隙中的 水和荷电离子或粒子发生迁移运动。
a
24
超声波降解法:
• 利用超声空化现象所产生的机械效应、热效应和化学 效应对污染物进行物理解吸作用、絮凝沉淀作用和化 学氧化作用,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颗粒上解吸,并在 液相中被氧化降解成 CO2和 H2O 或环境易降解的小 分子化合物。
作用于土壤矿物质的表
面,其作用力是各种化
表面吸附作用 学键力,如氢键、离子
偶极键、配位键作用的
结果
a
14
• 原油浓度较低时,等温线 • 原油浓度较高时, Linear 中Linear部分是次要的, 部分是主要的, Langmuir Langmuir 和freundlich部 和freundlich部分是次要的, 分是主要的,即吸附等温 即分配作用起主导作用, 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吸 吸附等温线表现线性吸附
源。(徐玉林,04年) a
20
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
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加全氮,、pH速升效高磷,、全速磷效、
氮含量降低,且不同 土层间有机质、pH、 全氮、全磷、速效磷、 速效氮、速效钾含量 有显著差异
生物相对活性较高的
土壤其自身降解石油
污染物的能力越强,
研究表明,石油污染
的土壤中三大类群微
生物相对数量细菌最
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种有
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
状液。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
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
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
质的含 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
a
4
不同产地的原油主要的物理性质:
a
5
石油的化学组成:
a
大 毒大 溶 性解 依度 次由 增小 到
6
原 油 的 馏 分 组 成 :
• 张文等为研究超声波技术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因
素,探究各因素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清除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超声波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明显,
土壤类型对净化效果的影a 响最为显著。
25
曝气修复技术:
• 曝气修复技术是一种去除水土环境中挥发性污染 物的高效技术,甚至应用于石油类污染地下水土 环境。
多, 放线菌次之,真
菌数量最少
a
21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a
22
物理修复: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焚烧法、热修复法、 换土法、隔离法、机械法等物理方法,要 求高温、机械设备或更多人力等,成本较 高,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主 要是使污染物发生了转移,还需要对污染 物进一步处理。目前,这些物理方法多应 用于一些突发性紧急a事件。(焦海华等, 23
a
7
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87%)和氢(11%-14%),
其余 1%~4% 则为硫(0.06%-0.8% )、氮(0.02%-1.7% )、氧
(0.08%-1.82%)及微量金属元素。
a
8
关于石油你可能不知道的:
• 1.石油的荧光性:
• 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 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特性叫做石 油的荧光性。
特点:a.激发光源停止,发光现象立即停止。
b. 浓度消光现象:低浓度范围下,发光强
度与浓度呈正比,但是浓度超过某一临界
值后,发光强度反而降低,用溶剂稀释,
发光强度可以增加。
a
9
• 2.石油的旋光性:
• 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 转一个角度,这种特性叫做旋光度。
• 原因:某些有机化合物结构不对称,具有手 征性。
• 范伟等的研究表明,利用曝气修复技术可有效去 除挥发性污染物,且增加曝气流量有利于提高污 染物去除效 率,高渗透率介质中污染物去除效率 要高于低渗透率介质。
a
26
化学修复:
a
27
光催化法:
• 在有 O2条件下,利用太阳光能促
a
10
3.石油的凝过程中常见的结蜡现象就是原油的凝固
现象
a
11
石油进入土壤的途径:
a
12
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a
13
石油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
吸附机理
分配作用
在含水介质中,土壤有 机质对有机污染物的溶 解作用,类似于化学中 的相似相溶原理,附着 物和吸着质之间没有强 烈的相互作用。
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及修复研究
a
1
目录
a
2
石油简介:
石油是现代社会的最主要能 源之一,被称作“工业的血 液”。石油又称原油,地壳 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a
3
石油的物理性质:
•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
很大(30 ~ -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
19
石油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
• 土壤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把石油类 物质中的一定组分作为有机碳和能量的来源,同 时将它们降解。
• 大量研究发现,石油类物质的可降解性是由其化
学组成决定的。例如,C10一C24的中等长度的链
烃降解速度相当快;而更长链的烷烃则不易降解,
当分子量超过500一600,一般不作为微生物的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