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下,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代表近代社会文明的许多行业迟迟未能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也是如此,直到19世纪初,中国还只有像邸报、京报之类的古代报纸。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新闻报刊仍未出现。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正在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中国。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各样的商品,也带来了多样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近代报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
取道马六甲,首份近代中文报刊曲折诞生1807年9月8日,广州城里来了一位叫马礼逊的英国传教士。
他此行的目的是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
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反对传教活动,来华的外国人除非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才能进入广州。
不得已他只好用美国商馆“客人”的身份做掩护,在广州居留,学习汉语。
次年他赴澳门,翌年被聘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翻译,遂以英国商人的名义公开活动。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传教的任务,一边着手翻译《圣经》,一边秘密吸收教徒,先后招收蔡高、梁发等教徒10人。
1813年,伦敦教会又派遣米怜前来协助马礼逊传教。
米怜到达后,因没有合法身份根本不能在广州传教,于是米怜携带2000册《新约》前往南洋群岛的爪哇、马六甲等华人聚集地传教。
米怜回到广州后随即建议马礼逊在马六甲成立一个对华传教基地,并初步设想编发一本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小册子。
马礼逊闻后,当即同意了米怜的建议。
1815年米怜雇请已成为基督教徒的印刷工人蔡高和梁发前往马六甲。
当年5月,米怜携妻子及蔡、梁二人到达马六甲。
随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印刷所和一家免费学校。
8月5日,米怜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出刊。
它成为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察世俗》的办刊初衷是为了阐发基督教教义。
所以它把宣传“神理”放在了首要地位,大部分文章都是介绍教义和《圣经》。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
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
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
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
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
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第一讲、近代报刊的萌芽

1777年元旦,《法国新闻》创刊于巴黎,这 是法国第一家日报。其创办者雅克·布里索是 后来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著名领袖。该报 仿照英美日报的模式,以报道新闻为主。法 国大革命革命期间,法国新创办了1350多种 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马拉的《人民之友 报》,和布里索的《法兰西爱国者报》等。
美国的第一张日报出现于1783年。是年,费 城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由周三刊改为日 报。但是这张报纸仅存在了17个月。1784年, 约翰·邓勒普亦将费城的另一家周三刊报纸改 为日报,名为《宾夕法尼亚邮报与每日广知 报》。
三、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 有出版物,均须事前经过特许。在玛丽女王(1553—1558) 时期,又成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该公司是出版商的企业 组合。根据女王特许状规定,在英国范围内,除公司会员及 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从事出版事业。1586年, 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皇家出版法令,规定:一切印刷品均需送 皇家出版公司登记;除教会允许者外,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 登记;印刷任何刊物均需事前请求许可;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索、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 利。该命令一直执行到1641年才告废止。但在1643年,英 国国会又恢复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至1694年,英国的特许 出版制度才被最终废除。
一、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假设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只有在作为社会 一员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力量。作为 个人,他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但作为社会 的一员,它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就无限的增 加了。所以团体比个人重要 ;
人们利用智慧的能力和发挥智慧的努力是有很大 的差别的。既然存在着这种差别,在社会结构中, 就应该加以承认。聪明人能分析又能综合,理应成 为社会的领袖,或至少成为领袖的顾问,知识不是 天赐的,而是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这种努力可以通 过国家很好的加以引导。而由此来的或发展起来的 知识,会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准则,并且带有一种 绝对性的气氛。这种气氛使变动成为不受欢迎的, 是稳定和持续性本身成为一种美德;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西方传教士的传来: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传播西方
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包括印刷术和新闻传媒的概念。
这
为中国的报刊产生提供了基础。
2.教育改革和知识普及:近代中国逐渐重视教育改革和知识
普及,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开始刊行校报、刊物,以便教
学和学术研究。
这些校报和刊物成为了近代报刊发展的起
点。
3.维新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了洋务运动
和维新运动的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
变革。
为了交流思想、表达观点和推动改革,他们开始创
办自己的报刊。
4.灾难和动乱的影响: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动乱,
如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和社会混乱等。
这些事件促使人们
迫切地需要了解和传播最新的消息和信息,以便适应和应
对这些变化。
5.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示范作用: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
的侵略和殖民压力,西方国家的报纸和新闻传媒模式对中
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明显。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尝试
创办以西方为样板的报刊。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它们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却赢得敢言的美名。 1869年停刊。
7
2、《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麦都思于1823年 在巴达维亚创办,并任主编。
3、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查尔斯•郭士立:德籍传教士,受荷兰布道会 派遣来华传教,后来与在华的传教士、商人、官员 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2)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 考每月统计传》,并任主编, 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1838年4月最后停刊。
18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国情 清政府被迫取消了不准传教的禁令,传教士和 西方教会在中国创办了大批教会报刊,约有300多 家。 二、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性报刊的崛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重要 基地。1841年~1860年,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和 中文报刊超过全国其他地区的总合。
15
如:“美国攻打伊拉克”、 “活捉萨达姆”、“中国申 奥成功”、“神舟5号载人航 天成功”等等,我国许多报 刊均发行了号外,号外还被 称“喜报”、“专号”、 “特别纪念专刊”、“非常 报道”等,因此收集号外时 应该注意。
16
17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在中国境内创办的 外文报刊有17种左右,中文报刊共6种。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外报在华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第三节 在华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1
第一节 外报在华的出现及发展
一、外报在华出现(19世纪初)的背景: 1、国内情况: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闭关政策 2、国际形势: (1)欧美国家的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 高速发展和商品急剧增加。
2
(2)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无足 够实力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 首的列强一方面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 的侵略,一方面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 书报等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二、传教士和教会的办报活动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罗伯特•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 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来到中国。
14
《中国丛报》《广州周报》 《广州周报》以新闻报道面广、评论有见地而著 称,1836年10月13日出版了一张号外,这是中国近 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号外是指定期出报的报刊前一期已经出版,后 期尚未及时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重大突发新闻和特 殊事件增发的不列入原编号的特殊报刊。版面设计精 美、发行方式灵活,印量较少。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
3
(2)威廉 •米怜:1813年由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 协助马礼逊传教工作。他是位出色的宣传家,主张 文章要通俗简短,1822年病逝。
他们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 统计传》。
(3)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简称《察世俗》。 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 送的宗教月刊,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8
(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性质:虽然也属 宗教性质,但它直接为帝国主义侵华总政策服务。
郭立士曾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 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 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 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9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 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 报刊的基本特征:
12
(2)两家较有影响的葡文报纸 《澳门钞报》创刊于1834年10月12日,1837 年停刊。 《帝国澳门人》创刊于1836年6月9日,1838 年停办。 发行人与主编是菲力西诺。 (3)其他葡文报刊 《澳门邮、《广州纪录报》和广州的英文报刊 (1) 《广州纪录报》是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家 英文报刊,1827年在广州创刊,创办人是英国的鸦 片商马地臣,该报属商业性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鸦片战争 后,迁往香港,改名为《香港纪录报》。 (2)其他较有 影响的四家英文报刊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东杂志》
A、重视言论,每期必有,且置于首页。 B、新闻成为必备的一栏。
10
(4) 1834年,刊载了《新闻纸略论》一文,这是 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
(5) 郭士立的办报特点: A、以“为在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权益进行 辩护”为办报宗旨。 B、非常擅长于取悦读者,缩短和读者之间的距 离。 C、很讲究宣传方式。
19
(一)英文商业报纸 1、1841年5月1日,马儒翰在香港创办《香港 钞报》(Hongkong Gazette)双月刊,这是香港 出现最早的报纸。 2、《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 《孖剌报》是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 性报纸。 《中国之友》 于1842年3月创办于澳门,创办 一周后迁往香港,支持政府。1950年,台仁特主 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
4
5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 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 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 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 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 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 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 华宣传模式。
6
办报技巧: A、非常注重研究读者的心理特点,选择读者 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附会儒学, 引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的文句。 B、十分注重文章的短小、通俗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A、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蚀》; B、最早的广告《告贴》; C、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1
三、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创办宗旨:维护在华经商和冒险的外国人的利 益,主要是创办外文报刊。 1、《蜜蜂华报》和澳门的葡文报刊 (1)《蜜蜂华报》由葡萄牙政党于1822年9月12 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有增刊数种,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主编是安东尼奥。 1824年改名为《澳门报》,两年后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