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合集下载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

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

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

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

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

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汉地佛教建筑布局讲解PPT

汉地佛教建筑布局讲解PPT

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天王殿左右两侧,其功能在古时候是表示 禅定的境界,现在也具有计时的作用,所谓“晨钟暮鼓”,同时 敲钟也有祈福的寓意。
佛塔
佛教寺庙内塔一般是用来供奉舍利的,此外还兼具一些其他 的功能,地标性,佛的象征,以供世人朝拜。
祖师殿 鼓楼
总结
藏经阁 方丈室 大雄宝殿 天王殿 Nhomakorabea门殿伽(qie)蓝殿 钟楼
作业:
周末有空到当地寺庙游略。
大雄宝殿
千手观音。位 于三世佛后, 也是一位重量 级别的“人 物”。
十八罗汉,位于三世 佛两侧,各分布九位。 其中较为熟悉的是降 龙尊者——济公。
方丈室
方丈,即寺院主持。方丈室为其住所,也是说法和接客之处。
藏经阁
藏经阁,是寺院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是供奉经律 论三藏与讲法的地方,象征三宝中的法宝,指佛教中 的一切理论学说,是禅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
佛教寺庙主要殿堂介绍
教学内容
• 佛教建筑布局规则
• 主要殿堂:
供奉对象及其布局
问题:1.这些图片给你的整体感觉? 2.你看到了什么? 3.你发现了什么?
三门殿
无作门 空门 无相门
天王殿
大肚弥勒
韦陀 金刚杵的寓意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被供奉于天王殿内两侧。他们分别
是: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其脸色,法器,领地各不相同,有“风调雨顺”之意。

中国佛教寺院里面是如何布局的

中国佛教寺院里面是如何布局的

中国佛教寺院里面是如何布局的中国佛教寺庙一般是坐北朝南。

一般寺庙布局如图所示。

寺庙以大雄宝殿为寺庙的中心建筑。

从南至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

左右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等。

一:三门山门又称三门佛寺最外面的门就叫做“山门”,又称“三门”。

一般是由三扇门组成,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有的寺庙把山门建成“三门殿”,殿内塑有两门金刚力士像,怒目相对而向,以震慑妖魔鬼怪。

二:天王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

弥勒佛弥勒佛是释迦牟尼入灭之后的,接替释迦牟尼在婆娑世界普度众生的下一尊佛。

他的形象是坦胸露腹、笑容满面、和蔼亲切。

常被称为笑佛、欢喜佛。

弥勒佛四大天王弥勒佛的两侧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佛教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的护法天神。

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身青色,左手持慧刀,右手掌中托宝慧珠。

(有的佛经里写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的不是慧刀,而是琵琶。

)西方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梵名“毗(pí)留博叉”,身红色,身穿铠甲,右手捉着一只龙。

南方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梵名“毗(pí)流驮迦”,身青色,身穿铠甲,手上握着一把剑。

北方多闻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pí)沙门”,一般也是一身绿色,身穿铠甲,左手握着一只神鼠——吐宝鼠,右手持慧伞。

三: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僧众日常活动的地方。

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或三身佛,两侧是十八罗汉,三世佛后面是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或供奉海岛观音。

大雄宝殿右面是东侧配殿,通常是僧人的房间、斋堂、茶堂等。

大雄宝殿西侧是西配殿,通常接待的是云游过来的僧人。

规模大的寺院也会在西侧殿设有罗汉堂。

大雄宝殿后面一个殿堂,供奉寺院主要供奉的佛。

四:伽(qié)蓝殿伽蓝殿位于大雄宝殿的东侧,伽蓝有两种含义,一指寺院的通称,二指佛教的护法神。

伽蓝殿是供奉伽蓝守护神的堂宇。

关于寺院建筑的规制

关于寺院建筑的规制

关于寺院建筑的规制佛教来源于印度,而印度的寺院建筑金壁辉煌,穹顶金泊,寺院建筑是印度最豪华的建筑,比王宫首相府要高一等级。

因为在印度人心中,佛是最至高无尚的,任何人间的官员都大不过佛。

所以整个印度人民普遍信奉佛教,这就是印度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天”最大,皇帝是天子,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地上人间的一切都归天子管辖,佛自然大不过天子,谁也别犟这事,咱讲的是文化,当然天子所享受的建筑是最高等级的。

佛教人士可以愤愤不平,教徒也心里不平衡,但我告诉你们,不要有这种心理,打个比方,你把印度的金顶穹隆寺院搬到中国来,教徒还不承认呢,你把中央领导的建筑当成寺院旅游,人群还不敢进呢。

无论是谁走进寺院一看这建筑就明白了,这是寺院,进去进香,这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但讲神似,而且讲形似。

中国人讲究风水、灵气。

如果你做的寺院不能形似,就谈不上神似了,香火也就不盛了,就失去了灵气。

而风水,第一,周围大范围内没有其它寺院。

第二,周围又有大批信徒。

第三,周围环境要好。

第四,要有正规的中国寺院建筑的规划。

一.中国寺院建筑的规划1、在佛教没有被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所信奉的,是道教和儒教,道教讲的是自身修行,所以他要远离人群。

躲入深山。

他的建筑次的是一顶矛芦,好的也只是几间房子,根本没人给他做具体规定,而儒教讲的是维护君主统制,论的是三纲五常,虽然得到皇帝的承认,但同样没人给他的建筑作过规定,曲埠的孔庙最初也是几间土房,只有在佛教建筑得到皇封之后,孔庙才得以仿制。

二、皇封的寺院建筑是什么样的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当时是由印度的教士徒步来中国传教,人们都听说过达摩老祖的故事,十年在嵩山的山洞里面壁。

饿,不拔别人的一根萝卜。

冻,不抱属于别人的一捆柴草。

给我,我就吃,都不给,我就饿着。

就是这样的一批教徒。

经过200多年的努力,在东汉初年感动了皇帝和朝中官员。

东汉的皇城在洛阳,传教人士也都齐居洛阳,由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刘秀平乱达48年,皇帝深感百姓不好统制和跟叛党跑的苦处,急需找一种信仰来教化百姓,而佛教可以教化百姓,佛教的教义,“积德行善”、“普渡众生”,讲因果报应,从根底解释因果关系——你做恶可以不觉怎样,但会报应你的后代,而使得百姓从心里接受佛教的教化,就是这种理论。

中土佛教寺院布局

中土佛教寺院布局

中土佛教寺院布局中土佛教寺院布局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

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汉地佛寺的另一特点,就是有一条南北中轴线。

主要建筑建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

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

天王殿前的东西有钟楼、鼓楼对峙。

大雄宝殿前的左右是伽蓝堂和祖师殿相对。

法堂前左右为斋堂和禅堂。

法堂后或藏经阁左右是方丈室。

另有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

大寺名刹,还另辟有五百罗汉堂。

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后侧或右后测设立戒坛,自成格局,另为一院。

还有的附有塔院(又称塔林)。

各殿堂供奉的佛像一般是:山门(正门):多为三门并立,中间大两旁小,故又称“三门殿”。

门内两侧塑有金刚像。

天王殿:三门殿内的第一重殿。

殿中央供奉弥勒尊佛,背后供奉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面北而立。

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是寺中主殿、正殿。

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区别。

比较常见的是:一佛二弟子:释迦佛、阿难、迦叶。

一佛二菩萨:释迦佛、文殊、普贤。

一佛四弟子:释迦佛、文殊、普贤、阿难、迦叶。

横三世佛:药师佛(东)、释迦佛(中)、阿弥陀佛(西)。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三身佛:卢舍那佛(左)、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中)、释迦佛(右)。

五方佛:阿閦佛(东)、宝生佛(南)、大日如来(中)、阿弥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过去七佛: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由东至西)。

净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弥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

正殿佛像的背后,或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大菩萨,或塑海岛观音。

大殿两侧多供奉十八罗汉,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诸天。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汉地寺院建筑布局及风格

汉地寺院建筑布局及风格

汉地寺院建筑布局及风格从北魏开始,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接受。

寺,在中国原来就是汉代官署的名称。

相传中国第⼀座古寺,东汉永平⼗年所建的⽩马寺,就是⽤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枣鸿胪寺改建的。

中国⼈从⼀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隋唐以前的佛寺,⼀般在寺前或宅院中⼼造塔。

当时的寺院习称“浮屠祠”,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

庙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

隋唐以后,造巨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

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门、西净、浴室。

较⼤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楼等建筑。

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抵⼀致。

佛寺殿堂的配置⼤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南往北,依次为:⼭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东侧为僧⼈⽣活区,包括僧房、⾹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

西侧主要是云会⼭门⼀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相门、⽆作门。

⼭门常盖成殿堂式,殿内左右分塑⼆⾦刚⼒⼠,守护佛法。

⼭门⽽后的天王殿,中供⼤肚弥勒,弥勒是释迦的继承⼈,称为“未来佛”。

弥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天王像,掌管东西南北四⼤部洲的⼭河⼤地,⼜称为“四⼤⾦刚”。

弥勒像的背后是护法神韦驮天尊。

⼤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

⽐较常见的是:⼀佛⼆弟⼦:释迦佛、阿难、迦叶。

⼀佛⼆菩萨:释迦佛、⽂殊、普贤。

⼀佛四弟⼦:释迦佛、⽂殊、普贤、阿难、迦叶。

横三世佛:药师佛(东)、释迦佛(中)、阿弥陀佛(西)。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三⾝佛:卢舍那佛(左)、毗卢遮那佛(⼤⽇如来,中)、释迦佛(右)。

五⽅佛:阿閦佛(东)、宝⽣佛(南)、⼤⽇如来(中)、阿弥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精编版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精编版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比较完整的寺院一般包括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罗汉堂等,不同的寺院还有其他的殿,如武圣殿、三圣殿、药王殿、圣母殿等等。

三门就是寺院的大门。

比较大的寺院一般都是三个门,中间大门,两旁小门,又称三门殿。

小点的寺院有些就一个大门,小门就省略了。

因为寺院一般都在山中,所以又叫山门,其实,正式的名称应叫“三门”,它象征着“三解脱”(空、无相、无作)。

进入三门,两旁塑有两大金刚神像。

一是手持金刚杵的夜叉神,名为执金刚;一是密迹金刚。

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即此密迹金刚神。

很多人说这两个是“哼哈二将”,也确有近代的寺院在修建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两个修成了“哼哈二将”,但这个其实是误传,“哼哈二将”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与佛教没有关系。

天王殿走过三门就天王殿。

殿中间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奉的是韦驮菩萨(韦驮天),面向北;殿内东西两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

现今寺院所供奉的弥勒菩萨像俗称大肚弥勒佛,并不是原本的弥勒菩萨,是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德高望重。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

”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慢慢普及开来。

四大天王如雷贯耳,具体的就不说了,不是中国人,西游记中守护南天门的增长、广目等四大天王就是本土化的四大天王。

很多人说他们是四大金刚,这也是《封神演义》的误传。

佛教中另有金刚,与天王不可同日而语。

韦驮菩萨这个和弥勒菩萨一样,已经把佛经中的菩萨本土化了,佛经中有韦驮菩萨,但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大多看到的是韦将军。

传说唐代的道宣律师〔南山律宗开山祖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佛经传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

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将军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不完全相同。
图19 大雄宝殿
图20 释迦摩尼佛
十八罗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 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 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摩尼的弟子。最初为 十六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排名: 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
图12 山门(三门)
图13 金刚力士
2、钟楼 、鼓楼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的楼宇,通常与鼓楼分居山门内两 翼,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梵钟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 早晚报时之用。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 一百零八种烦恼,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 消。一般来说,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度化众 生。
象。 地藏王菩萨:大愿菩萨,道场在安徽九华山,坐骑为神兽
“谛听”。
由于时间关系,仅介绍汉传寺庙中轴线建 筑布局,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鼓楼是悬挂鼓的建筑物,其位置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 ‘左钟右鼓’之称。鼓置于鼓楼顶,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 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 敬。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 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一般来说,鼓楼下 面供奉的文殊菩萨,寓意智慧增长。
二、佛教在我国的分化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 上座部)

显宗(汉传佛教)
佛教
西藏

大乘佛教
密宗 内蒙等
三、汉传佛教寺院的兴起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
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 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 称。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之一。
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图18 韦驮天
4、正殿(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 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是 包含万有的意思;雄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此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大雄宝殿的像设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大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 三是正中佛坛背后的海岛观音像。各地寺庙因地制宜,可能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浅释
------游览佛教寺院景点小知识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佛教概况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由据今天 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 称他为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入我 国。
图17 四大天王
韦驮天
韦驮天又叫韦驮尊天菩萨,为寺庙的守护神。相传释迦摩尼 佛涅槃后,有罗刹鬼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见状奋起直追, 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因此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 法。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天一般被安置于天王殿的大肚 弥勒的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 韦驮天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武将形象,手持金刚杵,体 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 韦陀杵方向的含义: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 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 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 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
图1 白马寺(河南洛阳)
图2 灵隐寺(浙江杭州)
图3 少林寺(河南登封)
图4 寒山寺(江苏苏州)
图5 国清寺(浙江天台)
图6 大明寺(江苏扬州)
图7 栖霞寺(江苏南京)
图8 东林寺(江西九江)
图9 法门寺(陕西扶风)
图10 南普陀寺(福建厦门)
第二部分 正 文
一、寺庙的基本布局
一般的汉传佛教寺院多采用如下布局模式:山门——钟鼓 楼——前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这是中轴线的顺序,从前殿往里,每一个院落都会有东西 配殿,配殿一般有祖师殿、伽蓝殿等;中轴线之外,东边 一般为僧众生活区,西边一般为接待区,比较大的寺院还 会单独设观音殿、三圣殿、药师佛殿、罗汉堂、阿弥陀佛 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等建筑。
四、中国十大名寺 1、白马寺(河南洛阳); 2、灵隐寺(浙江杭州); 3、少林寺(河南登封); 4、寒山寺(江苏苏州); 5、国清寺 (浙江天台); 6、大明寺(江苏扬州); 7、栖霞寺(江苏南京); 8、东林寺(江西九江); 9、法门寺(山西扶风); 10、南普陀寺(福建厦门)
图23 藏经楼
第三部分 结语
比较大的寺院,可能还有阿弥陀佛殿、药师佛殿、文殊殿、 普贤殿、地藏殿等。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东方三圣: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华严三圣:释迦摩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大智菩萨,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坐骑为青狮。 普贤菩萨:大行菩萨,道场在四川峨眉山,坐骑为六牙白
图11 寺庙布局平面图示例
二、中轴线建筑
1、山门(三门)
山门指寺院正面的楼门。过去的寺院通常为了避开市井尘俗 而建于山林之间,故名“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 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即 “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仅有一门的 也可称为三门。其常盖成殿堂式,也叫“山门殿”、“三门 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金刚力土是手执金刚杵的护法 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 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处是左像张口,以 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
图22 海岛观音
5、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寺庙中轴线的后部。藏经楼的“藏”,读zàng, 是指佛教里的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另外还有分类的 意思。
藏经楼的功用一般用于藏经,也可以用于僧人阅读经书的 场所或是接待贵宾的场所。
藏经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毗卢阁,楼上藏经书,楼下 供奉毗卢遮那佛;二是转轮殿,所有经书放在一个大转轮 上,人们只要将转轮转一圈就代表读经书一遍。
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 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图21 十八罗汉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是四大菩萨 之一。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 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 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 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 “西方三圣”。观自在本为男身,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 救苦救难,很多闺中女子竞相参拜。封建时代认为不雅, 宋朝之后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成 为主流。图14 钟楼 鼓楼 Nhomakorabea
钟楼

鼓楼
3、前殿(天王殿)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大殿,殿 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 供奉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
图15 天王殿
弥勒佛

弥勒佛名为“阿逸多”,是释迦摩尼佛的弟子,现在看到 的大多数的弥勒菩萨形象为一个胖大的和尚,源自浙江奉 化在五代时有一和尚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 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 弥勒菩萨的化身。
图16 弥勒佛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 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职调;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 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赤龙,职顺; 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盖,职雨。 合起来也称“风调雨顺”,表达了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