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

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二大队十一队韩超高新强冷战是西方精英主义者的“底线反弹”,是西方以扩军备战方式为名,行内部思想整肃和认识统一之实,以挽救西方基于丛林法则的精英主义制度。
冷战在表面上表现为东西方关系,而后冷战在实质上是南北关系。
冷战在表面上被安排为发展权和优先权的争夺,而后冷战是对世界上多数人口生存权的威胁。
冷战被西方刻意包装为意识形态分歧,而后冷战则是基于西方追求排他性的资源分配地位所引发的深刻矛盾。
冷战根据西方的说法是以和平的制度竞赛收场,而后冷战根据美国的安排,越来越指向核战争和种族灭绝,按美国策士亨廷顿的说法是“文明冲突”。
中国就是美国实现其全球目标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门槛和限制力量,这既不取决于中国政府的主观意愿和政策选择,也和中国所选择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无关,而是由13亿中国人民的生存权所客观决定的。
由于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垄断资本在世界上的领地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西方的对外目标也同时实现。
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西方在技术垄断的基础之上获得空前的世界市场垄断地位,战后的西方主导国际贸易的基础,迅速由战前的“剪刀差”向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南北贸易关系转移。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实现了空前的富裕。
整个世界的社会思潮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像19世纪末期那样,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向右转。
一、从冷战时代到后冷战时代的转换1、由于资源因素带来的改变以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除了西方世界的主导之外,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不可动摇的努力目标,实际上是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西方以垄断价格主导了大部分的世界资源,而苏联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分到一杯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联参与军备竞赛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西方却实现了富裕和发达。
因为苏联企业从设立目标和经营方式,都无法从世界市场上捞到足够的垄断利润,;相反西方企业却成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垄断利益输入关系,通过国际市场体系集中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来与苏联集团抗衡。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冷战是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对抗。
从1947年到1991年,冷战持续了44年之久,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苏联的分裂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1. 冷战后的单极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单极化的变化。
在冷战期间,世界上的国家被迫站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方,必须依附于他们中的一个。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美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让它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尽管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批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以及巴西等正在崛起,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他们试图摆脱单极化的格局,努力将世界变成一个多极化的地方。
3. 反恐战争和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恐怖主义的威胁,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发动了反恐战争,这直接导致美国对中东事务的介入。
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的混乱,导致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冲突。
这些冲突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政治、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这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好的,全球化所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和环境的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结论冷战的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单极化的格局到国际关系的多极化的趋势,从反恐战争到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这些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世界经济-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B.苏联(俄罗斯)丧失世界经济大国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苏联国民经济发 展迟缓,在世界经济多极化过程中实力下降,并最 终在80年代后期丧失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1987苏
联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被日本取代。
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1年981-1984年
益
市场规模只
扩
有发达国家
大
的4.793%
的
南
北美洲、欧洲、大洋 洲的网民人数占全球
北
网民人数的61.82%.
数
北美洲、欧洲网民人
字
数分别占到全球网民 人数的31.29%、
鸿
28.83%。非洲的网民
沟
人数只占全球网民人
数的1.34%。
世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美元)
30
Database,April,1999
20
10
0
1970年 1973年 1976年 1979年 1982年 1985年 1988年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89年 1990年
社会主义国家
21.93 16.84 12.03 11.30 10.07 8.56
中国外交部,为2000年数据,按照古巴官方汇率换算为美元,按 照市场自由汇率,古巴的GDP总量只有6.4亿美元,人均为57美
2004年大约12235.4亿美
元。中、老、越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EO Database, 元,占全球商品进出口总
Sept. 2005.
值的6.6%。
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

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冷战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政治舞台上一场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对抗,于1947年至1991年间构成了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这期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战对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冷战对世界格局的不同方面带来的影响来论述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
一、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期间,世界主要分为两大集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形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在冷战初期,西方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建立北约等军事同盟和推行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政策,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形成了统一对抗苏联的联盟。
然而,随着苏联的崛起和西方国家的内部矛盾加剧,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崛起,并在冷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到1970年代后期,苏联崩溃和东欧剧变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西方阵营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二、经济格局的变化冷战期间,西方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政策帮助欧洲战后重建,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崛起。
与此同时,苏联及其盟国也通过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逐渐显现,而苏联及其盟国的经济则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内部腐败等问题的困扰。
最终,苏联的瓦解导致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失败,市场经济成为主导,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三、军事格局的变化冷战期间,军事力量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方阵营借助北约等军事同盟的形成,在欧洲地区构建了军事合作体系,以抵御苏联的威胁。
同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军事力量的不断增长。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军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北约逐渐向东扩张,一些东欧国家加入了北约,加剧了俄罗斯与西方的紧张关系。
此外,冷战后期的多边裁军谈判和军控协议也对军事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文化格局的变化冷战期间,西方世界以美国为中心,通过文化输出和宣传活动推广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冷战时期的世界与经济格局

冷战时期的世界与经济格局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对抗。
这场对抗不仅对全球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格局带来了重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世界与经济格局,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冷战时期的分裂世界在冷战期间,世界分为两个阵营,即西方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西方阵营由美国主导,包括北约成员国和其他盟友国家,而社会主义阵营则以苏联为核心,包括华约成员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分裂世界的局面导致了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
2. 超级大国的竞争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它们争夺全球霸权,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对抗。
这场竞争不仅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经济制裁与经济合作为了争夺全球的经济优势,美国和苏联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手段来对抗对方。
他们实施了相互的经济制裁,限制对方的贸易与金融往来。
然而,他们也进行了一些有限的经济合作,以保持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4. 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冷战期间,发展中国家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
这些国家成为两个阵营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竞争的地区。
美国和苏联争相援助这些国家,并试图在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5. 冷战结束后的经济变革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美国经济体系成为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力量。
6.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浪潮迅速兴起,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增长,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7. 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冷战结束后,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崛起,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这些组织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合作,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8.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冷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如中国、印度等。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与影响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冷战期间,世界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主导了国际政治舞台,给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世界格局的形成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作为当时的两大超级大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势不两立的对抗。
苏联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卫星国,形成东欧集团,而美国则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方式加强了与西欧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合作。
随着德国的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冷战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势力范围明显分割。
二、冷战的影响1. 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时期,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
苏联与美国之间争夺全球霸主地位,导致了许多国家的被卷入其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阵营结构。
2.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了在冷战中获得优势,苏美两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提出了“亚当斯纳齐制度”,在科技和军事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苏联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太空竞赛等一系列活动。
3. 战略武器竞赛: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相互威胁,导致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竞赛。
美苏两国相继研发出强大的核武器,对全球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4.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在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美国推行西方民主、自由主义思想,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念,两个阵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分歧。
5. 全球性危机:冷战期间,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围墙建立等,这些危机造成了全球的紧张局势,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三、结语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模式。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多年,但其留下的遗产和影响仍然存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探讨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探讨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冷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
随着苏联的扩张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美国感到了威胁,开始采取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
这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首先,冷战导致了世界的分裂。
苏联和美国成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的领导者,形成了东西方两个阵营。
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包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等国家;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包括西欧国家、日本和南韩等国家。
这种分裂让世界陷入了对抗与对立的状态,国际关系紧张。
其次,冷战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个经济体系。
西方阵营推行的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而东方阵营则实行计划经济和封闭贸易。
这种经济体系的分裂导致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分割,使得国际合作受到了限制。
此外,冷战也对世界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苏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扩散,使世界面临了核战争的威胁。
同时,两个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代理战争和干涉行动,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这些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
冷战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力使得世界其他国家成为了两个阵营中的一员,被迫选择立场。
这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冲突和领土争端,使得世界局势更加紧张和复杂。
同时,冷战也加速了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解殖民和独立运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最后,冷战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美苏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导致了文化领域的分裂。
西方阵营推崇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阵营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
这种分裂使得世界文化交流受到了限制,文化多样性受到了挑战。
总之,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5.2006~2007年,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美国、日本 就朝鲜核问题在北京多次举行六方会谈,由参加谈判的成员国可 以反映出( ) D A.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D.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6.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 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 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这充分说明( C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读右图回答: ①漫画反映了美国哪两种身份? 人权卫士 霸权主义 ②漫画讽刺了什么? 打着人权的幌子干着霸权的勾当 ③举例说明美国在现实中扮演的这种角色。
伊拉克战争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 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 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 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据此回答1~2题: 1、下面对当前国际格局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① 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二战的结果 ② 出现了“一超 多强”的局面 ③世界和平是由联合国维护的 ④争 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代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建设和谐世界是( B ) ①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要求 ②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需要 ③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中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的必要条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
第15课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冷战”结束与“一超多强” “一超多强”的局面: 1.“一超”——美国 背景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原因 VS 美国高水平的科技和教育 表现: 美国政府企图建立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世界” 格局 2.“多强”——欧盟、俄罗斯、中国等 背景: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成为制约美国建立单 极世界的主要力量。“一超多强”的世界局势初步 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5
原苏联
美国
日本
欧共体
0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原苏联 938.22 962.14 939.94 1128.36 1428.31 1463.78 1574.38
美国
2784.23 3242.10 3902.43 4422.20 5049.60 5438.67 5743.83
三类国民经济竞争发展
东东经 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
西 或 三类国 者 民经济
北 既矛盾
又合作
社会主义 国家经济
东
,既竞 争又统
一,形
成六大
发展中国家
国际经
经济或者民 南 济关系
族国家经济
三类国民经济竞争发展
90
各类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变化(汇率法)8070源自605040
资料来源:IMF,WEO
30
Database,April,1999
20
10
0
1970年 1973年 1976年 1979年 1982年 1985年 1988年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89年 1990年
社会主义国家
21.93 16.84 12.03 11.30 10.07 8.56
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 两大经济体系合作并存、三类 国民经济竞争发展,美国、欧 洲共同体、日本、苏联四足鼎 立世界经济的格局。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遭到严重削弱,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 地位下降。
B.苏联(俄罗斯)丧失世界经济大国地 位。
C.美国10年新经济繁荣,实力有了很 大增强,日本经济“失去了十年”, 但美欧日三足鼎立世界经济的格局 末变。
中国外交部,为2000年数据,按照古巴官方汇率换算为美元,按 照市场自由汇率,古巴的GDP总量只有6.4亿美元,人均为57美
2004年大约12235.4亿美
元。中、老、越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EO Database, 元,占全球商品进出口总
Sept. 2005.
值的6.6%。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下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3.85 15.88 18.86 15.82 13.69 14.06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64.22 67.28 69.11 72.88 76.25 77.38
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苏联四极鼎立
20世纪80年代,美国、欧共体、日本、苏联的GDP占
35
全球的比重变化
30
25
20
15
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扩大
90.00
25.00
80.00 70.00
20.0资0 料来源:
60.00 50.00
International 15.0M0 onetary
40.00 30.00
Fund, World
10.00
Economic
20.00
发达国家的GDP占全球的比重
5.00Outlook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经济格局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 为:两大经济体系并存,三类国 民经济竞争发展,美国、欧洲共 同体、日本、苏联四极鼎立。
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存
1961-1985年间,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比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高48.6%、81.6%、105%。 1955-1985年,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值占 世界的比重由30%提高到40%。1960-1985 年,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 比重由24%提高到2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则由62%下降到59%。社会主义国家商品进 出口总值将近占全球1/5。
1990年、2004年社会主义国家的GDP和人均GDP 的GDP在1990年,不会超
GDP(10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过4200亿美元,占全球
中国 越南
1990年 387.8
6.5
2004年 1937.6 43.9
1990年 339.2
98
2004年 1530
GDP的比重不会超过1.9%
534.8 ;2004年大约为2万亿美
69.19
72.95
77.31
81.98 80.31 79.84
80.38
发展中国家的GDP 占全球的比重
20.61
17.80
14.05
15.43 17.28 17.41
16.66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变化
D.东亚、中国、印度经济崛起。
E.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发展迅速,世界 经济呈现点+块构造格局。
在两大经济体系、三 类国民经济实力对比 中,力量进一步向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倾斜。
在世界主要国家中, 实力对比进一步向有 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
新兴经济力量崛起,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深 入调整。
中国 越南 老挝
经济年均增长率
10.00
发展中国家的GDP占全球的比重
Database
0.0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0.00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发达国家的GDP占 全球的比重
老挝 朝鲜 古巴 合计
0.9 n/a n/a 395.2
2.4 10.6 16.6 2011.1
210.9 n/a n/a
419.4 元,占当年全球GDP的
481 1480
4.9%左右。商品进出口总
值1990年大约1353.43亿
朝鲜数据为1996年数据,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古巴数据来自 美元,占全球的1.9%,
日本
1059.25 1086.42 1265.32 1990.61 2918.21 2899.29 2970.04
欧共体 2845.60 2445.74 2282.65 3501.02 4822.80 4894.68 6093.06
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 两大经济体系对立并存,美国 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1980-1989年 1990-2005年
9.4
9
5
7.2
6
6.3
古巴:1990~1993年,国内生 产总值下降35%。1996—2000 年,GDP年均增长4.7%。2001 年为3%。 朝鲜1990-1999年经济均是下降 的。2000年后出现恢复性增长 。增长数字不可得。
5个公认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