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意见
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建议

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建议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14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质量大会,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打好全面提高中国经济质量攻坚战,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将质量工作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国策,摆到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质量和品牌战略,代表一个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主动对接国际国内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高标准、严要求,实现我市由“质量兴市”向“质量强市”的飞跃。
当前虽然我市质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面对新形势、新常态,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政府组织协调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创建“质量强市”工作涉及城市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城市质量文化建设、质量基础、质量宏观管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等建设情况、质量创新等10个方面,50多项内容,需要市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统一组织协调,引入目标考核。
成员单位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程度、沟通联系效率,凝聚部门工作合力。
2、企业主体责任需要进一步落实。
对企业来说,质量是生命力,品牌是竞争力,特色是生产力。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目前我市中小企业质量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人才缺乏与先进县市相比差距很大。
3、创建质量强市需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力度小,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我市目前尚未搭建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专业宣传阵地,使质量强市战略在民众中的知晓度、关注度还比较低,社会力量对创建的促进作用难以发挥。
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实施意见

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22•【字号】宜政发[2012]32号•【施行日期】2012.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实施意见(宜政发〔2012〕3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精神,建设质量强市,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省活动的意见》(皖政〔2012〕82号),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以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和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质量基础建设,依法严格质量监督,全面推进质量发展,努力提升质量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四个安庆”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到2015年,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建设质量强市取得明显成效。
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质量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
二、目标任务(一)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着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加强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建立完善农产品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
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开展安庆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壮大安徽名牌队伍;深入开展市政府质量奖评定活动,充分发挥市政府质量奖作为全市质量最高奖的导向作用,激励企业引入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质量强市活动。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鹤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2.22•【字号】鹤政〔2022〕28号•【施行日期】2022.1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2月22日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为加快推进我市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现制定以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机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质量第一、创新引领,进一步引导各领域、各行业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显著、竞争力强的产品、服务和产业集群品牌,推动鹤壁制造向鹤壁创造、鹤壁速度向鹤壁质量、鹤壁产品向鹤壁品牌转变,为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当先锋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品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品牌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1.农业品牌。
到2025年,建成国际小麦产业链品牌中心,叫响“鹤壁小麦”品牌,打造浚县、淇县2个品牌供应链产业园。
培育市级以上农业品牌100个以上,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00个,培育绿色食品经营主体80家、标志许可10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家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以上;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6个。
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质量强市活动的意见

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质量强市活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13•【字号】佛府办[2010]152号•【施行日期】2010.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商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质量强市活动的意见(佛府办[2010]15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质量工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一些地区和企业质量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质量基础不够牢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现就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实施省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省活动的意见》,认真落实“三着力一推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建设质量强市,努力实现“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战略目标。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工作机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显著提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一)产品质量目标。
大力推行质量认证,4000家以上工业企业获得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00家以上工业企业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50家以上工业企业获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企业100%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产品质量监管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二)服务质量目标。
全面推行国家和地方服务质量标准,重点服务行业实施GB/T19004标准,推动和促进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的提升,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工程质量目标。
切实提高质量责任意识,严格落实有关各方责任,建设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程质量责任约束机制,有效保障工程质量。
2024年质量强市活动实施总结

2024年质量强市活动实施总结2024年质量强市活动是我们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全面推进全民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行动。
经过一年的积极努力,我市在质量强市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我将就2024年质量强市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重点介绍活动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主要成果1.质量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2024年质量强市活动中,我市加大了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通过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培训、组织质量管理规范制定和落实等活动,提升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一批重点企业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提高企业质量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在质量强市活动中,我市加大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市场准入门槛的控制。
通过强化市场监督和抽检工作,促进了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控。
同时,通过组织专家评审活动,鼓励优质产品的产生。
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质量过硬的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3.质量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质量强市活动期间,我市注重加强对质量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了公众对质量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质量知识讲座、悬挂宣传横幅、发布质量宣传片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公众对质量问题的意识,并引导公众更加关注质量安全。
4.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在质量强市活动过程中,我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强化了对整个生产流程的监管。
通过加强抽检、随机检查、日常巡查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对企业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
同时,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质量违法企业进行了严厉打击,形成了有力的威慑效应。
二、存在的问题1.企业质量管理参与度不高在质量强市活动中,发现部分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意识较差。
一些企业对于质量问题不重视,对产品质量管控不严格。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参与度。
2.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质量强市活动期间,虽然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但在实际过程中发现,市场监管仍存在一定缺陷。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9.16•【字号】焦政[2009]15号•【施行日期】2009.09.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商管理综合规定正文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焦政〔2009〕1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市人民政府决定实施质量兴市战略。
一、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选择。
我市作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大市和新兴工业城市,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模式明显转变。
但目前仍存在全社会质量意识不够强、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质量基础工作薄弱、知名品牌较少、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键时期,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全市综合实力、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的根本要求。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质取胜方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质量工作体系,全面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切实发挥质量工作在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作用。
(二)基本原则。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要坚持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与微观产品质量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事前源头治理与事后强化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国际先进管理与本土实际相融合的原则。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意见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滨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3.13•【字号】滨政发[2013]4号•【施行日期】2013.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综合规定正文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意见(滨政发[2013]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为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鲁政发〔2012〕30号),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建设质量强市为主线,以提升质量竞争力水平和质量总体水平为目标,深入实施名(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以质量管理创新为载体,以服务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和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以解决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突破口,突出抓好质量法治建设、责任体系建设、质量基础建设、质量信用建设和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竞争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原则(一)以人为本、安全为先。
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把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二)企业主体、诚信守法。
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强化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沧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3•【字号】•【施行日期】2012.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相关部门:为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更好地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围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聚集区、开发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构筑沿海临港工业、县域工业、中心城区工业“三大板块”,壮大提高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良性发展、持续发展,大力提升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发展转型并重原则。
突出做大做强全市工业,正确处理工业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环境、安全的关系,以产品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动力,推进全市工业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集约高效型、安全环保型转变。
(二)坚持科技创新原则。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品质量提高,实现全市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坚持沿海突破原则。
充分发挥沿海优势,以建设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为契机,以综合大港建设为龙头,加快沿海经济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实现沿海工业率先突破,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争当江苏“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现就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大力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截止到2010年底,六县(市)区100%通过质量兴县(市、区)验收,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拥有中国名牌27个,驰名商标9件,江苏名牌187个,著名商标157件,列全省前三甲;成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14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871项,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2%,专利授权量突破1.8万件,居全省第三,省级企业研究院数量全省第一,实现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2%,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达99.8%,2000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26家企业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确认;拥有省服务业质量奖10个,用户满意指数全面提升;获“鲁班奖”27项,年均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150项;创建国家生态县(市)3个,获国家环境模范城市称号。
质量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南通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市质量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在全国全省的地位相比,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推进质量工作的机制和配套措施还不够健全;具有竞争优势的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企业还不多;一些企业的质量技术基础工作还相对滞后;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在质量、品牌、科技、人才等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当江苏“两个率先”排头兵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建设基本现代化的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对实现全市“十二五”确定的“加快现化代、再创新辉煌”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为重点,全力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品牌、科技、质量、生态、和谐创新,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我市实现“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60%的县(市)、区通过质量强市考核验收;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全省领先。
到2020年,100%的县(市)、区通过质量强市考核验收,争创全国先进,整体质量状况全国领先。
1.产品质量目标。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2015年达89%,2020年达91%,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全省领先,检测公共平台2015年建成国家级1~2个,省级5~7个,2020年检测公共平台数全省领先。
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2015年达91%,2020年达93%,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全省前三甲。
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2015年为38%,2020年达45%,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全省前三,省级企业研究院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5-10个,2020年达10-15个。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2015年达3000个,2020年达4000个。
中国名牌、江苏名牌保持全省前三甲,江苏名牌产品2015年达250个,2020年达300个,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达20件,2020年达30件,品牌经济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份额2015年达35%,2020年达40%。
2.工程质量目标。
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力争年均创建国优工程或“鲁班奖”3个,省级优质工程160个,在全国地级市保持领先。
高速公路、桥梁项目优良率2015年达到100%,国省干线公路项目优良率2015年达到97%、2020年达到98%,农村公路项目合格率和重点水运工程项目合格率2015年达到100%。
水利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2015年达到100%,单元工程优良率2015年达到70%、2020年达到85%。
3.服务质量目标。
制定地方服务标准2015年达到20项、2020年达到30项,在全省保持领先。
省服务名牌企业2015年达到15家、2020年达到25家,省服务质量奖企业2015年达到12家、2020年达到15家。
商贸、旅游、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及医疗、教育、体育等社会服务业的用户满意度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91%、2020年达到93%。
4.环境质量目标。
创建全国生态县,到2015年达到100%,全面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全省领先。
到2015年建成10个国家级农业科技标准化示范区,2020年示范区达到20个。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2020年分别按五年计划削减目标考核。
地表水水质达标率2015年达到90%、2020年达到95%,城市大气质量指数处于清洁至轻污染等级(I<1)的天数占全年比例2015年达到90%、2020年达到95%。
三、主要工作措施(一)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形成大质量工作推进机制。
1.深入开展质量强县(市、区)活动。
提高质量强县(市、区)活动的组织力和推动力,创新活动载体,搭建推进平台,夯实质量强市的基础。
将质量强县(市、区)、质量强镇(乡、街道)目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力度,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2.深入开展质量强业活动。
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园区和行业主管部门、商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创建“质量先导区”活动,调优产品结构,调精技术装备,调强质量管理基础,着力培育发展产业“地标”品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深入开展质量强企活动。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技术标准、计量检测体系建设。
鼓励和促进企业将产品研发、专利转化为产品技术标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扶持和带动企业创名牌、建标准、超标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二)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工程,夯实质量强市基石。
1.大力推进质量提升工程。
以争创“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为载体,在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全面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力争到2015年拥有一批具有国内、省内行业领先的质量管理企业,一批“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一批精益管理的质量团队。
实施“11551工程”,即:创省质量奖10~15个、市长质量奖10~15个;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500个;质量工程师500人;精益管理知识培训人数10000人次。
2.大力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建立企业质量档案、质量信用等级指标体系和质量信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加强质监、工商、税务、公安、安监等部门以及银行等单位的合作,加快整合企业诚信信息资源。
到2015年名牌企业、许可产品企业、体系认证企业授信评价,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授信评价。
3.大力推进质量体系认证。
积极推进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开展节能、节水等产品认证,深入推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工作,积极推进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消除产品进出口贸易壁垒,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进质量管理、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领域的认证工作,力争年新增认证证书200张。
(三)积极实施品牌、标准和技术服务战略,促进质量强市大提升。
1.积极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围绕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制造业名牌,在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着力培育服务业名牌;加大著名品牌带动的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和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加大品牌培育、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名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开展境外商标和专利注册,支持企业创国际化品牌,培育出口名牌,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企业,把南通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之都”。
积极争创国优工程、“鲁班奖”和“扬子杯”优质工程。
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全国、全省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3-5个,打造区域产业质量品牌。
鼓励走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态发展之路,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
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江苏省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意见(2010~2020年)》。
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为重点,推进农业、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重大工程等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建立一批国家、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修订国际和国家标准,每年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数量不少于250个;推动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
到2015年,国际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20个以上,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项以上;建立健全对国外技术标准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
3.积极实施公共研发和技术服务战略。
鼓励大企业在国家重大自主创新计划中勇担重任,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积极争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在南通设立技术中心和设计中心。
积极推动服务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的船舶制造与钢结构、电机风机等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建设心,加快省级大容量计量检测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省级检测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产业集聚园区或开发区设立专业实验室和检测站,打造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积极创建国家级标准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产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提供标准技术支撑。
积极构建咨询服务平台,为企业质量管理、技术标准、计量检测等提供能力提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