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8)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题库(有答案)

中外建筑史题库(有答案)

中外建筑史题库(有答案)一、填空题(20分)1.雅典卫城的总负责人是菲迪,其主题建筑是帕台农神庙。

2.标志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历史开始的建筑物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3.飞扶壁常见于哥特式建筑中,这种建筑的早期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

4.写出以下建筑作品的设计风格:母亲住宅后现代范斯沃斯住宅技术精美马赛公寓粗野主义美国国会大厦古典复兴爱因斯坦天文台表现主义5.列出下列建筑作品的设计人:筑波中心、集崎、新南京中山陵、吕延志、安都东堂、中国国家大剧院、裴一鸣·克朗大厦、密斯悉尼歌剧院、吴崇伟宝图书馆、阿尔托·西塔里·艾森·赖特安子桥、帕拉弟奥李春园厅别墅二、单选题(10分)1.中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建造房屋的例子是(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村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宫遗址D陕西岐山凤鸡村遗址。

2.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组成部分豆苗钠毡枫衣始于哪个朝代?(c)战国时期B秦c汉d唐3。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指:(a)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B五台山、武当山、峨眉山、普陀山C武当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D武当山、五台山、峨眉山和九华山。

4.《建筑十书》的作者是:(a)a、维特鲁威b、维尼奥拉c、帕拉第奥d、阿尔伯蒂5.著名的罗马大角斗场的叠柱式由下而上的柱式依次是:(b)a、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科林斯壁柱b、塔司干、爱奥尼、科林斯、科林斯壁柱c、爱奥尼、科林斯、多立克、科林斯壁柱d、科林斯壁柱、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6.“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谁的名言?(a)a、雨果B,歌德C,布鲁内莱斯基D,大仲马7。

著名的“帕拉迪奥主题”指的是:(d)平面形式,B建筑风格,C屋顶形式,d窗户开口的构图处理。

8.被称为西方第一个真正的“现代建筑”的作品是:(B)a、法格斯B工厂、涡轮机车室C、包豪斯学校大楼D、科隆展览办公楼9。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最早的设计师是:(d)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基罗d布拉蒙特10.ciam的第四次会议主题是?(a)a、城市规划B、建筑产业化C、居住与休闲D、最低生活空间标准III.简短回答问题(30分)1.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征。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1、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建筑结构形式属于干阑式。

3、古希腊希波丹姆城市布局模式的正确表述是,城市空间中一系列公共建筑围绕广场建设,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

4、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5、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表述,错误的是汉长安城的布局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形制形成了贯穿全城的中轴线。

6、1929年,XXX对无锡做了都市计划,把城市分为6个区域,其中生活区不属于这些区域。

7、外国独占城市的特点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意图明确、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规划图的分析。

8、正确的表述是,1929年南京的《首都计划》的部分地区采用美国当时最为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方式,并将古城墙改在成环城大道。

1)这些城市是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控制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帝国主义国家强制推行自己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导致城市呈现出异国情调;3)这些城市的经济主要由帝国主义国家掌控,本地居民往往只能从事低端劳动;4)这些城市的社会结构极度不平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阶级对立。

比性。

广场中央是圣马可教堂和两座高塔,周围是建筑群和柱廊,形成了独特的文艺复兴风格。

(3)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广场,采用了古典的椭圆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喷泉,周围是柱廊和建筑群,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2、巴洛克时期:广场建设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雕塑艺术,强调对称和尺度感。

(1)罗马的圣彼得广场是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广场之一,采用了古典的椭圆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石柱,周围是柱廊和建筑群,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广场两侧是双排的柱廊,形成了对称的效果。

(2)巴黎的路易十四广场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古典的矩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喷泉,周围是建筑群和雕塑,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古埃及城市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西部为奴隶,东部南北分阶层贵族(北)和中产阶级(南)(死墙东南角墓地)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死者之城左岸、城市在右岸,神庙位于城中、西南向东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两河流域城市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幼发拉底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内护城河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

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 (窣su屠婆)潘陀族的首府印特拉勒斯特和枯鲁族的哈斯底那波勒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古希腊的城市自然与文化背景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多神教、崇拜人本身、人神同形、实用主义宗教四个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叫城邦国家。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建筑史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穿⽃式汉时成熟,南⽅各省多⽤。

沿进深⽅向布柱,柱⽐较密,⽽柱径略⼩,不⽤梁,⽤“穿”贯于柱间,上可⽴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料较⼩,⼭⾯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各省多⽤。

沿进深⽅向布置⽯础,础上⽴柱,柱上架梁,梁上⽴⽠柱,架短梁,最上是脊⽠柱,构成⼀屋架;在屋架之间⽤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和屋⾯,使屋架完全连成⼀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柱,可获得较⼤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材较⼤,消耗⽊材较多。

3、井⼲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建筑⾯阔和进深受⽊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不⼴。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栋建筑,直到⼀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梢间-梢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梢间-⼜梢间-尽间5、⼯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周⾄汉,国家最⾼⼯官称作“司空”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之⼯”称做“将作”8、将作少府秦⾄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

⼤匠的副⼿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

监的副⼿称为“少监”。

11、⼯部隋朝开始设置的,⽤以掌管全国的⼟⽊建筑⼯程和屯⽥、⽔利等各项⼯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将作⼤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程的营建。

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的技术⼈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指挥,并以次为⽣。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

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

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

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

特点:自发性建设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

2.以神为构图中心。

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

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

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中外城建史》试题A答案

《中外城建史》试题A答案

《中外城建史》试题A答案《中外城建史》(A卷)答案一、填空题01、3200 孟斐斯城02、穴居、巢居03、政治的和军事的经济的04、北宋街巷制05、庙宇山岳台06、临淄3007、大规模宫殿和帝王陵墓08、人奴隶09、克里特迈西尼10、建筑十书理想城市11、城堡商业交通12、数百年13、几何轴线14、圣索菲亚15、盖迪斯马塔16、人二、连线题(略)三、简答题1、建筑师营造城市,呈方形,每边长九里,每边各开三门,城中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的宽度为车轨的九倍。

前为朝寝之地,后为商业市场。

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各占一百亩。

2、古希腊城市以广场为中心,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其代表为米列都城,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反映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思想。

3、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其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成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4、是古希腊文化珍宝之一。

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

5、城市化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这就是资本主义城市的市中心,反映了城市中新的政治力量的统治。

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但同时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1、邑与都的概念: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2、城与廓的概念:(1)城在廓内,或廓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廓。

(2)城廓均是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廓内。

3、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

“闾”是里的门。

4、关厢;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一般沿城外的道路呈带形发展。

5、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它包括:城市作为一个机体;人口与工作岗位相对市中心疏散:轻重工业的疏散。

6、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7、营寨城:因战争需要而修建,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8、带形城市理论(Linear City);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9、雷德伯恩体系;是指在居住区中,设计与汽车道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机动车道按照分级的原则设计,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支路,然后通向按尽端路原则设计的,服务于一组局部性住宅的局部性通道。

10、增长极核理论(Growth Pole Strategy):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增长极核策略的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中外城市建设历史

中外城市建设历史

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由市变成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城墙采用砖。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坊里制废除。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1、 居住建筑的特点 2、工业建筑的特点
15
16
17
18
19
20
21
3 交通建筑的特点
22
23
4 园林建筑的特点 5 商业建筑的特点
24
6 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25
湖北武汉旧俄租界江岸
街清末民初
26பைடு நூலகம்
27
28
29
30
31
32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一次变革 在法律上承认市、镇是一种独立的地方行政建制始于清末 民初。 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 1862年——法租界 “公董局” 1900年——上海“闸北工程总局” 1902年——南京改保甲为警察
中外城建史(8)
近代城市建设史(一)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2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二、近代城市体系类型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五、近代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
3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1840~1949 1949~今
38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上海
39
1、上海的发展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建有 县署、文庙等。明嘉靖间为防倭寇侵扰,而筑圆形城 墙。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为商埠, 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就使上海发生了变化,从一 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 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 国的工商业中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33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公布了《城镇乡地方 自治章程》
设置条件:府、州、县治——城 ≥5万人 ——镇 ≯5万人 ——乡
34
2、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二次变革 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和
《市组织法》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35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3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 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 手工业者的聚居地。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 集中着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 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是消费性的。城市的 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 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过程。
40
(1:1846 年),英国租 界延安东路以 北、北京路以 南、东到黄浦 江、西到河南 路;面积830 亩,面积扩大 两倍多
41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积到京英
扩河路国
大南以租
两路南界
倍;、延
多面东安
。积到东
830
黄路
亩 , 面
浦 江 、 西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100年 60余年
4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经济的快速起步 2、新政在城市中的施行 3、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5
6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二、近代的城市体系和城市类型
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
7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突变型(沿海、沿江) 第一类城市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
1、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 2、近代城市的对外交通及市政设施 3、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6
思考题
1、中国近代城市的两大类型 2、我国近代城市在功能结构、城市景观方面
的变化 3、近代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要点
37
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三、旧城市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46
(日本虽无租 界,但也盘踞 在虹口地带。 在洋泾浜以南 为外国租界, 中国地大致洋 泾浜以北、人 民路、城隍庙 一带。
47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日本虽无租界,但也盘踞在虹口地带。 在洋泾浜以南为外国租界,中国地大致洋泾浜以北、人民路、城隍庙一
带。
48
2、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的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 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 道路为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 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道路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主要由东向西、以“越 界筑路”的方式发展。
44
(8:1914),
法帝国主义在“天 津条约”以后,也 在上海强占租界。 法租界在延安路以 南,至人民路一带 以及后来扩大的范 围—华山路、徐家 汇一带;面积达 13000亩,合10平
方公里。
45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法帝国主义在“天津条约”以后,也在上海强占租界。法租界在延安 路以南,至人民路一带以及后来扩大的范围—华山路、徐家汇一带;面 积达13000亩,合10平方公里。
哈尔滨
11
渐变型(内陆、西部)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 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 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期作为 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安、成都、太 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12
城市类型
1 、综合型的开埠通商城市 2 、单一殖民地类型的城市 3 、政治统治中心类型的城市 4 、以工商、交通职能为主的近代新兴城市 5 、传统类型的古老城市 6、革命根据地类型城市
以 北 、 北
42
(2-3: 1848年), 美帝国主义与清政 府订“望厦条约”, 美租界在虹口一带, 后来范围不断向四 周扩大,在1863年 英美租界合并为公 共租界;1915年公 共租界总面积达 54793亩,约36平 方公里
43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1848年美帝国主义与清政府订“望厦条约”,美租界在虹口一 带,后来范围不断向四周扩大,在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 租界;1915年公共租界总面积达54793亩,约36平方公里。
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 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8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1) 帝国主义共占——上海、天津、汉口等 (2) 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
等 (3) 国内资本主义——南通、无锡、蚌埠、
郑州等
9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青岛
10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