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实验设计教案第二章

合集下载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精品教案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精品教案 (2)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目标1.经历完整的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进一步巩固通过实验求加速度的方法。

4.在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感悟物理学的统一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数据处理。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数据处理。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木板、小车、钩码、细绳、纸带、打点计时器、小盘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展示人推车的图片。

教师口述: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如图所示的情境:若帮忙推车的人越多,推力越大,车的速度改变就越快;相同推力下,若汽车是空车,则比满载时速度改变快。

可见,汽车获得的加速度与其质量和所受外力有关。

通过观察,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可能存在以下关系:对同一物体,作用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对不同物体,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物体质量越小,加速度越大。

真有这样的规律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一、实验目的教师口述: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了本次的实验即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一)整体思路教师设问:可能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力外力。

怎样才能判断某一可能因素是否对加速度有影响呢?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老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时,控制合外力不变,改变研究对象质量的大小,观察加速度的变化。

在探究外力对加速度的影响时,探究研究对象的质量不变,改变外力的大小,观察研究对象加速度的变化。

(二)要测量的物理量教师设问: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教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要测量的物理量:加速度、质量、力。

(三)物理量的测量教师活动:设问质量、加速度、力的测量。

浓硫酸吸水性实验设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浓硫酸吸水性实验设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浓硫酸吸水性实验设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原理,掌握浓硫酸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验证浓硫酸的吸水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四章第一节“浓硫酸的吸水性”为依托,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浓硫酸的吸水性。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硫酸的基本性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对于浓硫酸的吸水性原理及实验设计方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浓硫酸吸收水分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3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浓硫酸吸水的原因,探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5 练习与应用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设计其他物质的吸水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浓硫酸吸水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浓硫酸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业上的脱水剂、干燥剂等。

6.2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利用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制作简易干燥剂等。

第七章:安全注意事项7.1 浓硫酸的危险性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挥发性等特点,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全章教学设计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全章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一、教学目标第 1 节空气〔第四册第十四个教案〕1、认知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的利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背后原因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与测定氧气的实验。

难点:测定氧气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演示空成份和测定氧气体积的实验相关仪器。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空气在周围,我们可以通过风吹、打气等感受到。

那么它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二〕新课教学 1、空气里有什么? 实验 1:证明空气中的成分。

准备-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正放在桌面上。

〔注:演示时多说明操作要领〕 再准备两个集气瓶,内盛洁净的空气。

〔思考:若想到树林里收集一瓶空气,该如何操作?〕 ⑴比较线香在两瓶内燃烧的时间。

⑵分别通过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 2:空气中氧气比例的测定。

按如图的装置操作,点燃红磷,燃烧完毕,打开夹子,观察水进入的体积数。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1/5 左右。

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得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后来又进..一步发现了其它的气体,包括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2、空气的利用 〔1〕氧气的用途: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老师作补充。

助燃:利用氢氧焰或乙炔+氧焰完成切割或焊接金属。

供给呼吸:航空与航天、抢救病人、潜水。

〔2〕氮气的用途:作保护气、食品保鲜、冷藏与冷冻。

〔3〕二氧化碳用途:作致冷剂,用于保存食品、人工降雨;还可用于化工和汽水、灭火。

〔4〕稀有气体的用途:不活泼,用作保护气,也可制成各种用途的光源等。

〔三〕板书设计〔一〕空气的成份 〔二〕空气的用途第 1 节空气六、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第 2 节氧气和氧化第 1 课时〔第四册第十五个教案〕1、认知目标: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

密度测量实验教案二:比较不同金属密度的实验设计及分析

密度测量实验教案二:比较不同金属密度的实验设计及分析

密度测量实验教案二:比较不同金属密度的实验设计及分析实验目的:比较不同金属的密度实验原理:密度的定义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公式为ρ=m/v。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测量金属样品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本实验采用水位法测量金属密度。

实验步骤:1.实验器材准备:金属样品,电子天平,容器,注射器,手动垂直摇动器。

2.根据具体实验要求选择金属样品。

现将几种不同的金属样品,按照质量的大小依次编号,编号越小代表质量越小。

3.准备容器,将容器灌满水,水面平整,容器放置于水平台面上。

(注:本实验容器要求无气泡)4.将组织好的金属样品依次放入容器中,记录下水位的变化,测量容器内的水的体积,并记录每个金属样品的质量。

5.将实验数据填入公式ρ=m/v中,计算出各样品的密度,并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便于比较各金属的密度。

实验要点:1.实验之前,保证压力、温度和湿度没有大的变化,使得实验结果的精确度更高。

2.选择的样品必须是纯品,否则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测量金属样品的质量和容器内水位变化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不同金属样品的密度存在差异,而且差异较大。

例如:α铜的密度是8.96g/cm3,α铝的密度是2.7g/cm3,α铁的密度是7.87g/cm3,这些值与文献值基本相符。

不同金属的密度不同,是因为其原子量、原子半径、晶格结构和电子云分布状态等因素的不同导致的。

对比不同金属的密度,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金属属性。

实验评价:质量和体积是物质的两个最基本的物理量,本实验通过测量金属样品的质量和体积,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其对物质的认知和了解。

本实验通过简单的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对比不同金属的密度,提高他们对金属的了解和认识,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立体的环境,使他们更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测量和应用方法。

同时,本实验还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单因子试验设计

第二章单因子试验设计
1它〕的K数ol据mo分go析ro要v-涉Sm及ir到no效v 应D 模统型计、量参数估计、方内差分析、多重比较、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等多e种方法。
f n r .第二个平方和 3、Tukey法〔HSD法或称图基 q 检验〕
在一个实验中e只调查一个因子A及其r个程度A1,A2,… ,Ar.
1〕偏度、峰度、Q-Q图、正态概率纸检验
• 若取显著性水平 =0.05.查表可得 F0.95 (3,20) 3.10 .
• 由于 F>3.10,故应拒绝原假设 H 0 ,即认为四种绿茶的叶酸平
均含量有显著差异.
• 从 方 差 分 析 表 上 还 可 以 获 得 2 的 无 偏 估 计 ˆ 2 =2.09 ,
ˆ 2.09 =1.45.
• 误差均方 MSe 是 2 的无偏估计。
F检验
可以证明:在原假设 H 0 成立下,两个均方之比服从 F 分
布,即
F MS A ~ F (r 1, n r) . MS e
此 F 是用来检验原假设 H 0 成立与否的检验统计量。
当原假设 H0 成立时,两个均方都是 2 的无偏估计,其比 值 F 不会过大;当原假设 H0 不成立时,分子的均方 MS A 是 2
单因子试验共有 n m1 m2 mr 个数据,其总平均值为
y 1 n
r i1
mi
yij
j 1
这 n 个数据的波动可用总偏差平方和 ST 表示:
r mi
ST
( yij y)2, fT n 1.
i1 j1
对 ST 中每一项插入 yi 二项,利用代数运算,可把 ST 分解为
如下两个平方和
平方和
r mi
Q
(yij i)2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六上第二单元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六上第二单元实验操作
扩展性活动:瓦楞纸板设计
活动和注意点
4.测试纸拱的承载能力
课题和页码:2.3《拱形的力量》P31-32 实验器材: 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纸拱,测出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2)两边各用一本书抵住拱足,测出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3)用更多书抵住拱足,测出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4)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实验整合,不要将这个完整实验变成三个实验。
桥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用多少材料,怎么牢固地连接在一 起…… • (3)介绍评价总结。 注意事项: 1.要求造一座跨度大的现代化大桥;2.活动前先让学生了解评 分标准
拓展性活动
2.2瓦楞纸板设计 2.3瓜皮拱的体验和延伸 2.4不同饮料瓶的科学性 2.6萝卜高塔 2.7钢索桥钢缆拉力体验
活动和注意点 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关系的实验
课题和页码: 2.1《性质与抗弯曲能力》P27-28 实验器材: 长度20cm、厚度相同(1张厚)、宽度不同(6cm、12cm、 18cm)的纸条,垫圈;长度20cm、宽度6cm相同、厚度不同(1 张、2张、3张)的纸条(相同的A4纸粘贴而成)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1.演示好“马鞍形绑扎法”;2.长竹棒怎么增加起到效果最佳。
活动和注意点
7.建高塔
课题和页码:2.6《建高塔》P39 实验器材: 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 实验步骤: • (1)学生能够用到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
水等材料制作高塔。 • (2)要学生用扇风的方法检验建造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
活动和注意点 2.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实验
课题和页码: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P27-28 实验器材: A4纸若干张、铁垫圈、双面胶或透明胶 。 实验步骤: •(1)用同样大小A4纸折成 “一”“ㄩ”“W”“口”“O” •(2)将“一”字形纸梁垫在桥墩上,放垫圈,测出承受垫圈 数量。重复三次。 •(3)用相同方法测出其他形状纸梁承受垫圈数量。 •(4)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教案.doc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教案.doc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教案第二章物态变化第1课时【课题】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工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来。

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学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器材】烧杯、冰块、酒精灯、碘升华装置、温度计、自来水、温水【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物质的三态的不同特征和教会学生使用酒精灯和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相信大家对“云、雨、露、雾、霜、雪、雹”都不会陌生,当然它们各有各的特征提问:它们有什么本质是相同的吗?生答:都是“水”演变而来的总结:在不同的状态下,水具有不同的特征。

不光是水,一般物质都会有三种状态,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一)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1.组织学生阅读“信息快递”中酒精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b.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熄;d.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第1页共18页第二章物态变化e.用外焰加热。

2.平时我们常会看到水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成冰,而水温度升高时又会变成水蒸气,所以我们说水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

那么水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它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有何特征呢?(学生猜想)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种状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课本上的表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水处于固态时形状体积都固定;处于液态时,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而处于气态时,形状体积都不固定了。

除了水有三种状态外,其它物质也有同样情况,列举(猪油等)。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瞬时速度。

三、德育目标1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对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处理[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

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

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在自然界了,雨滴下落,猎豹捕食,蚂蚁搬家……这些运动中多有速度的变化。

物体的速度变化存在规律吗?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要探究一个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

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二、新课教学(一)进行实验【实验】问题一:打点计时器结构如何?问题二: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的速度所需哪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步骤: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容易产生顺序误差。
(二)定时系列设计
1、定义: 指实验处理前对一组被试作一系列的定 时重复观测,然后实施实验处理。再对 被试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分析自 变量(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作用。
2、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受实验。 2、基本原理:
每个被试者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 相同被试者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3、使用前提:
先实施给被试的处理对后实施的处理没有 长期影响。
(一)实验前后设计
1、定义: 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观测的结果与 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 的设计。
2、基本模式:
3、实验前后设计举例
O1 O2 O3 O4 O5 X O6 O7 O8 O9 O10
3、定时系列设计举例
例: 小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的研究.
实验处理
1 2 3 4 5 6
7
实验观测
4、定时系列设计模式统计处理
假定试验处理的效应是短期的、暂时性的,可 根据实验处理前的各观测分数用线性回归或非线 性回归的方法把实验处理后可能的观测分数O6’预 测出来,然后用相关样本T检验比较和O6是否有差 异。 假定试验处理效应是连续的、长期的,则应该把 O6’ O7’ O8 ’ O9’ O10 ’等都预测出来,再将他 们和实际观测分数比较。
2、基本原理 这种设计的基本假设是由于被试是随机分配
成组,随机接受不同的处理。被试间的变异在 各处理水平间应该是随机分布的,因此在统计 上各组是无差异的。
3、设计模式
1、R
X1
Y1
R
X2
Y2
2、R
X1
Y1
R
X2
Y2
R
X3
Y3
4、随机组设计举例
(一)Loftus and Burns (1982) 实验目的: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被试:226名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自愿参加 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 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很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 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几。 结果:组一,4%;组二,28%。
5、随机组设计统计处理方法
1、R
X1
Y1
R
X2
Y2 比较平均数,T检验
2、R
X1
Y1
R
X2
Y2 单因素方差分析
R
X3
Y3
6、随机分组的方法
实验心理学(上)
孟小红 Tel:
第02章 实验研究基本问题
一、实验研究变量 二、实验研究设计 三、实验研究信度与效度 四、实验研究仪器
难点:实验研究设计 重点:变量、设计、信度、效度
第一节 实验研究变量
一、变量 二、自变量 三、因变量 四、控制变量
一、 自变量
(一)含义 主试根据实验目的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加以改变
配对组设计举例:
通过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考察智力受遗 传影响大还是受环境影响大。
3、配对组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让所以被试做“共同作业”, 即接受预备测验,获得作业分数;
相同任务:如打靶;根据打靶成绩进行分组; 类似任务:如问题解决→不同种类问题解决; 相关任务:如智力测验→问题解决。
第二步: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
实验设计中无法考察的一些复杂处理效应。
1、什么是处理效应
在实验的总变异中由自变量引起的变 异称为处理效应。
单元内误差 误差变异
残差
2、几种主要的实验处理效应
(1)主效应 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
(2)交互作用效应 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大小因另一个自变量的
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我们就称这两个因素间产生 了交互作用。 (3)简单效应
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 靶训练前后打靶成绩的变化。
方法:选择10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 的被试,在他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 一次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打靶成绩( 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周的打 靶训练,每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对 他们的进行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绩 (后测成绩)。将前后两次成绩进行比较 ,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有效果。
4、分组实验
A组:数字条件 B组:机械背诵 C组:造句背诵 D组:想象背诵
第二节 多变量实验技术
一、什么是多因素(多变量)实验设计
多变量实验是指在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自变量的实验设计,即多因素实验设计。
二、多自变量实验的三个优点:
效率高 实验控制较好 实验结果更有价值
在多自变量实验中,研究者可以获得单因素
4、实验前后设计统计方法
为比较y1、y2之间的差异可采用三种恰当的 统计方法
( 1 )相关样本T检验 ( 2 )非参数的符号检验法 ( 3 )非参数的符号迭次检验法( F
Wilcoxon )
5、实验前后设计评价
优点 (1)能较明显地检查出实验处理的效果。 (2)需要的被试量少。 缺点 (1)前后观测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带来外来影响
5、定时系列设计评价
优点:除具有前后设计的优点,还具有 (1)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不正常行为 的几率; (2)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
缺点: (1)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势必延长实验时间, 从而会有更多的外来影响; (2)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 ,更易导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
(二)配对组设计
1、定义 也叫对等组设计、匹配组设计,指对全部被
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 质类似或者相关,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 各组。
是随机组设计的一种扩展。 目的是使各组的特性更加相同。这种设计可 以控制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
2、配对组设计基本设计模式
RY
R X1 Y1 R X2 Y2
的条件或因素。 (二)种类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三)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对一个变量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所下的具体的
、明确的定义。 2、确定自变量的水平(注意下面3个方面)
(1)因素型实验自变量水平不超过四个。 (2)要确定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确定好个水平之间的间距。
混合设计
背诵方式为组间设计:所有被试分成4组 ,每组被试只用一种方法背诵。
背诵次数为组内设计:但在每种背诵方 式下,背诵次数都有1,2,4,8,10五 种.每个被试都要按随机安排的顺序轮 流进行这五种不同次数的背诵。
实验程序
1、选择被试
2、被试分组
A、B、C、D四组
3、安排被试接受哪些实验处理
4、配对组设计的统计处理方法
比较平均数,T检验
5、配对设计的评价
优点: 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缩到最小,
并使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机分配更接近相等。 因此,这种设计能对被试个别差异给予更多的 控制,小型实验用配对设计,其效果比用随机 分组的效果更为显著。 缺点
实验者因分配被试而大大增加工作量。
(三)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1、定义
抵消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的一种设计。 又称ABBA平衡法。 2、基本模式:
3、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举例
比较甲乙两种操作方式那种更好。
4、统计处理方法 相关样本T检验
5、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评价
优点: (1)能较好地控制被试变量; (2)能较好地控制顺序误差; (3)时间上比较经济。
缺点: (1)反应变量在时间维度(轴)上的关系是 线性时才能使用。 (2)对有些实验不适用。如用两种学习方法 学习同一实验材料。
二、被试间设计
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另一被试者(组)接受另一种实验处理的 设计。 设计技术:
随机组设计 配对组设计
(一)随机组设计
1、定义 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 量处理。
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比较
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或重复 测量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 所有情况的处理。
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 试者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 来自进行另一种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
组内设计的优点
(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 (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 (3)组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敏感。 (4)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 计,即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最为理想。 (5)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
1、研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 每个自变 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2、采用被试间设计的那个自变量一般是被试者 变量,即每个被试独特具有的,不可能同时兼备 的。如:年龄、性别、智力等。
3、研究者更感兴趣的那个自变量一般都会采用 被试内设计。
基本方法:
首先确定研究中的被试内变量和被试 间变量,把被试随机分配给被试间变量 的各个水平,然后使每组被试接受与被 试间变量的某一水平相结合的被试内变 量的所有水平。
混合设计举例一
Johnson等(1983)用混合设计的方法 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
假设:抑郁者比非抑郁者对于未完成的记 忆任务的记忆效果更好。
比较 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抑郁、非抑郁) 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完成、未完成)。
被 试 类 型 抑 郁 非 抑 郁
任 务 类 型
完 成
未 完 成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根据对实验条件控制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实验因素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 同被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