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汇总:生物科学1. 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 植物的繁殖:学习植物的种子和孢子如何发育成新植物。
3. 动物的生命周期:探索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它们的出生、成长和繁殖。
4. 遗传和变异:初步了解遗传学的基础,包括基因和性状的遗传。
物理科学1. 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以及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 简单机械:了解杠杆、滑轮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光和声:探索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能量转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如何相互转换。
化学科学1. 物质的三态:了解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下的性质。
2. 化学反应: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
3. 酸和碱:学习酸和碱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1. 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天气和气候:学习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形成,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地球的资源:探讨地球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和化石燃料。
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和社区如何参与保护环境。
3. 可持续发展: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环境的情况下满足人类的需求。
科学探究1. 科学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
2. 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图表和统计方法来解释数据。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学习框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完整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地球与太阳-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的形状,有南北两极和赤道。
- 地球的自转:地球每24小时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形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大约36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 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地球提供了恰当的气候、水资源和土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第二单元: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由太阳和八颗行星以及其他天体组成。
- 行星的特点:行星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内行星包括水金火木土,外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
- 行星的运动:行星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公转轨道呈椭圆形。
- 太阳系的奥秘: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控制着其他行星的运动,并产生了光和热能。
第三单元:能量与机械-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或电能。
- 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高低而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一种利用杠杆作用使力量增大或改变方向的物理原理。
- 机械能的应用: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如,使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动力机械等。
第四单元:物质的分解与组合- 物质的分解: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研磨、加热等)或化学方法(如酸碱反应等)进行分解。
- 物质的组合: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 物质的循环利用:物质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利用,例如,水的循环利用和生物的食物链。
第五单元:生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生物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分布,例如,陆地、水域和空气中。
- 生物的互相依存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相互依存的关系。
-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通过特殊的结构和行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 生物的保护与生态平衡: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六单元:人体健康- 饮食营养与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对维持人体健康很重要。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4.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生存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5. 动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冬眠、迁徙等。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1.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独木舟到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再到现代轮船和潜艇的历程。
2.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让船更加稳定。
3. 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结构以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有关。
4. 给小船装上动力时,要合理安装,减小阻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4. 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第四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 物体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第五单元环境与我们。
1.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2.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3.对于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究。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时,使其中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包括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都要相同。
5.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6.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可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包着黑纸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4.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4.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等。
5.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6.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于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计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朝,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是一个涵盖广泛科学知识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植物的生长条件-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 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发芽到成熟、开花、结果直至死亡的过程。
3. 动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依据: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 常见的动物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等。
5.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运动的类型: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6.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能量转换: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化学能转换为热能。
-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7. 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等。
8. 环境与保护-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 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9. 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 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获取信息。
- 制定假设:基于已有信息提出可能的解释。
-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性。
- 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0. 科学与生活-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医疗设备等。
- 科学与健康:了解健康饮食、运动和个人卫生等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建立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复习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ù xí,指再一次学习,把以前遗忘的知识记起来,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宇宙与地球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的影响。
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 天气与气候: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及其转换。
2. 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概念。
3.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理解。
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三、生命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结构、发芽、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变态、哺乳动物的繁殖等。
5.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进化过程。
四、人体健康与环境1.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认识。
2. 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心脏的功能。
5.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探讨。
五、科学探究方法1. 科学观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4. 结论提炼: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 安全与伦理: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伦理问题。
六、科技与社会1.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演变。
2. 科技与日常生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技与环境保护: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科技与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2024年新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复习资料

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准备单元《雪地上的“足迹”》知识点:1. 用控制变量法时,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
2. 道搜集证据的方法还有调查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考法……3. 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凹陷程度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凹陷程度越大。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凹陷程度越大;压力越小,凹陷程度越小。
第一单元《探寻光的路线》知识点1. 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作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有大阳、雷电、极光等,人造光源有电灯、激光等。
2. 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来发光。
3.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4.使用激光笔时,千万不要照射人的眼睛、皮肤等,以免产生危害。
5.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墨子就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就是此原理。
6.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7.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由于镜面光滑平整,所以会沿着同一个方向反射出去,这种反射被称为镜面反射。
一般物体的表面并没有镜面那样光滑平整,光照射在上面时被反射到各个方向,这种反射被称为漫反射。
面反射、-反射8. 三三是感觉光的器官。
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晴,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9.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使用潜望镜时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才进入人的视野。
10. 主二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大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11. 雨过天晴,天空中很多小水珠能把大阳光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这样就形成了彩虹。
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
第二单元《能量》知识点1.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现象。
2. 由铁芯和缠绕在铁芯上的导电线困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学概念填空题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因为轮船好像一个很大的铁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排开的水量也大得多,船受到的浮力就大大超过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所以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9.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方向向(上),重力方向向(下)。
10.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1.马铃薯在浓的盐水、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
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1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
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13.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
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14.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15.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第二单元《热》内容一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内容二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阻挡体内的热量向外散失,同时阻挡外界冷空气的入侵,所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3.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4.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冷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把瓶子放到热水中,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把瓶子放入冷水中,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摄氏度以下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我们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入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
放入冷水中时,气球瘪下来了,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的本领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是固体。
解释热胀现象:A、常见的物体都有微粒组成的。
B、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C、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强烈和扩大。
6.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
锑、镓、铋等金属正好与大多数相反,是热缩冷胀。
7.观察热的传递,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
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8: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通过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的传递。
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9.设计制做一个保温杯。
制作保温杯: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
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内容一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内容二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
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心情焦急、烦燥时,感觉时间过得(慢)。
2.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
(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而计时的。
3.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受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减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
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5.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