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色节日
四川的民风民俗

四川的民风民俗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因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形成独特的民风民俗,深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和称赞。
四川人热情好客、豪爽直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充满了各种传奇和秘密。
四川人的民俗文化既有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又有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方面。
四川的民俗文化以丰富多彩而又流连忘返的川剧脸谱、采茶歌舞、唐蜀骑射、拜火节、姐妹节等为代表。
在四川人的精神世界中,自然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始终在这片土地上融汇交融。
四川最著名的民俗文化之一,就是“川剧脸谱”。
川剧是以川剧脸谱为代表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脸谱分为正面脸谱、花脸谱、净脸谱、丑脸谱等四类。
正面脸谱通常代表英雄、忠臣、义士等憨厚正直的角色,花脸谱通常代表富贵或阴险奸诈的人物,净脸谱通常代表英俊潇洒的少年、温柔娴熟的女子,丑脸谱则通常代表滑稽、可笑或丑陋的人物。
除了川剧脸谱,四川的民俗文化中还有其他很多有代表性的节日和活动。
在春节期间,四川人会舞龙、舞狮、放烟花、吃年菜等,这些都是为了纪念祖先、祈求丰收、驱除疫病和吉祥如意。
四川的唐蜀骑射是一项源远流长的古老技艺,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在四川成为了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文化传统。
唐蜀骑射是一种骑枪射箭的体育运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四川名旅游项目之一。
此外,四川还有拜火节、姐妹节等传统节庆活动,这些都极富特色和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总之,四川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千年文化的厚重和浓郁,领略到四川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风采,不管是哪一个地方,哪一种文化,都让人流连忘返。
四川家乡的风俗

四川家乡的风俗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风俗文化。
在这里,人们坚持着传统的习俗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四川作为一个民族大省,拥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四川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
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品尝各种美食,观赏传统表演,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四川人民对传统节日的庆祝非常重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重要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合家团圆,贴春联、贴年画,燃放鞭炮,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而端午节时,人们则会包粽子、赛龙舟,传统的节庆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间色彩。
三、独特的婚俗文化四川的婚俗文化也是别具一格的。
在四川农村,古老的婚礼习俗仍然保留至今。
新娘出嫁时,会有一场盛大的送亲仪式,新郎要骑着马去接新娘,而新娘则要穿着传统的嫁衣,戴上红盖头,整个场面非常热闹喜庆。
而在城市,现代的婚礼形式也有所改变,但一些传统的仪式,如敬茶、抛瓶等仍然被保留。
四、独特的饮食文化四川的饮食文化以其辣味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
四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调味品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在四川人的餐桌上,火锅、麻辣烫、麻辣香锅等辣味食物是必不可少的。
四川人热爱美食,他们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美味,充分展现了四川人的热情和豪爽。
五、淳朴的民风民俗四川人民淳朴善良,乐观向上。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四川人民都保持着对待客人的热情好客和真诚友善。
他们喜欢与人交流,喜欢结交新的朋友。
在四川的农村,人们尊老爱幼,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形成了浓厚的乡村民风。
四川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还是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抑或是独特的婚俗文化和饮食文化,都体现出四川人民的独特性格和民族精神。
四川兴文苗族花山节的风俗

苗族花山节有哪些风俗
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以下是一些与花山节相关的苗族风俗:
花山祭祀:花山节是苗族人民祭祀花山神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前往花山,进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平安。
花山舞蹈:苗族花山节上会有各种形式的舞蹈表演,如苗族花灯舞、踩踏舞等。
舞蹈动作独特、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赛龙舟:在花山节期间,苗族人民会举行龙舟竞赛活动,参与者划着龙舟在水上比赛,这是一项寓意丰收和祈福的传统活动。
苗族服饰展示:在花山节上,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展示其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些服饰通常以鲜艳的颜色、精细的刺绣和银饰为特色。
风味美食:花山节期间,苗族人民会准备各种传统的苗族美食,如酸汤鱼、酸肉粉、苗族米酒等。
这些食物口味独特,
具有浓郁的苗族风味。
以上是苗族花山节的一些风俗活动,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
四川春节习俗放鞭炮

四川春节习俗放鞭炮四川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习俗。
其中,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四川也有其独特的习俗。
其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放鞭炮的活动了。
一、鞭炮的起源鞭炮起源于唐朝,当时人们用火枪,点燃引线后,弹射出去,发出巨大的声响。
而后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鞭炮逐渐成为民间喜庆和驱邪的代表。
据史书记载,鞭炮在四川已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将其用于祈福、辟邪和驱赶霉运的活动。
二、放鞭炮的意义1. 辟邪驱鬼:四川人相信,放鞭炮的巨大声响能够驱散邪恶的鬼魅和不祥的煞气,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2. 庆贺新春: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最喜庆的节日,四川人通过放鞭炮来庆贺新年的到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三、放鞭炮的方式在四川,放鞭炮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其中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1. 鞭炮串:将多支鞭炮串在一起,点燃其中一根,通过接力引燃其他的鞭炮,形成一系列的爆炸,制造出壮观的声光效果。
2. 鞭炮车:将一定数量的鞭炮装在长条形的车身上,通过车轮的转动,将鞭炮点燃并引爆,产生连续的爆炸声和光芒,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
3. 爆竹桥:在江河桥梁上设置燃放点,点燃鞭炮后迅速放入水中爆炸,水花四溅,声势震撼。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营造节日氛围,也具有一定的欢乐效果。
4. 鞭炮山:用鞭炮装饰成山形,然后点燃,让整个山体燃放起来,形成壮观的燃放场面。
这种方式通常出现在一些大型集市或公园内,供游人观赏。
四、放鞭炮的安全注意事项在放鞭炮的过程中,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放鞭炮时应注意的事项:1. 选择安全场所:远离易燃物和人员密集的地方,以确保安全。
2. 穿戴防护用具:戴上耳塞和防护眼镜,保护自己的听力和视力。
3. 注意火源:自己进行点燃的时候,保持适当的距离,并避免将鞭炮引燃后扔入人群中。
4. 孩子必须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操作:鞭炮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防止孩子因不慎伤到自己或他人。
五、放鞭炮的现状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区规划的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放鞭炮活动在城市中受到了一定限制。
介绍四川风俗的作文

介绍四川风俗的作文篇一: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一样,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
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
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
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向玩到天亮结束。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异常,我喜欢我的家乡!篇二:年年大鱼大肉过新年,岁岁花红柳绿迎新春,迎佳节,闹元宵,为异乡之客,不禁缅怀起家乡四川久远的元宵习俗偷青。
春节是堂而皇之FB的好时节,好酒好菜对胃构成威胁,久而久之,肥腻感骤生,搞点清淡适口,绿色环保的青菜尤如一股清泉,开胃清肠。
并且在四川民风民俗中元宵晚上,看斗哪家小菜长得爽口青翠顺手牵羊代为摘之不算偷,反而是被光顾者的荣幸,来年预兆庄稼必定长势迅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青菜萝卜等小菜也值不了几个钱,倘若是看到你人心好,砍几颗青菜莲花白(苞菜)相赠,也够一家人吃上几顿的。
偷青一词定格在童年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清晰,时光的隧道带你回到从前,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代“穿起喇叭裤,跳起国际舞”那是属于哥哥姐姐们的神气,流着鼻涕系着红领巾的我辈,成了前卫青年的跟屁虫,指往哪跟往哪,说干啥就干啥。
四川春节祭祖祭神的传统习俗

四川春节祭祖祭神的传统习俗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四川,春节祭祖祭神的传统习俗更是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下面将为您介绍四川春节祭祖祭神的传统习俗。
一、家族祭祖春节期间,四川人民通常会以家庭为单位,集体进行家族祭祖仪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祭祖方式,旨在表达对先祖们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在家族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水果和烧纸钱等祭品,摆放在祭祀台上,然后整个家族围绕祭品合唱祭歌,并向先祖们行三鞠躬的礼节,以表达对祖先的尊崇和敬仰。
二、拜神庙在四川,人们还会前往当地的神庙,向神明祈福。
寺庙、道观和其他宗教场所都会吸引大量的信众前来祈祷。
在神庙里,信众们会烧香、献花、跪拜,表达对神明的虔诚和祈愿。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游客和信众们可以观看传统表演、品尝特色美食和购买手工艺品等。
三、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在四川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表演艺术。
在春节期间,各个乡镇和城市都会举办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队伍由舞狮队和舞龙队组成,队员们身穿五彩斑斓的龙袍,舞动着巨大的龙和灵活的狮子模型,伴随着锣鼓喧天的音乐,为民众送上喜庆和祝福。
这种表演形式既表达了对龙和狮子的崇拜,也寓意着四川人民对新年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四、灯谜和贴春联春节期间,四川的街道巷陌上处处可见色彩斑斓的灯笼和门前贴满春联的景象。
灯谜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四川人民通常会在大街小巷悬挂各种谜面,供游客和居民猜解。
而在春联方面,人们会在自家门上、窗户上贴上写有祝福和吉利话语的红纸。
这些传统的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氛围,也促进了社区和家庭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五、民俗游艺四川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游艺也备受欢迎。
踩高跷、打柿子、掷果子、斗鸡等游戏是当地人民传承的古老娱乐方式。
这些游戏既考验了参与者的身手和技巧,又增加了人们的欢乐和团结。
此外,四川还有独特的舞蹈表演,如彝族舞蹈、藏族舞蹈等,展现了四川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四川成都文化传统节日

四川成都文化传统节日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这座城市里,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成都庙会和成都草莓音乐节。
成都庙会是成都市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成都庙会都会在青羊宫举行。
这个传统庙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民俗表演,品尝到各种地道的成都小吃,还可以购买到各种手工艺品和特色纪念品。
成都庙会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民俗活动,更是一次对成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成都文化传统节日就是成都草莓音乐节。
这个音乐节每年都会在成都市郊的草莓园举行,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加。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表演,品尝到新鲜的草莓和各种美食,还可以参与各种有趣的户外活动。
成都草莓音乐节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次对成都市郊农业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的结合。
成都的传统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更让人们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这些传统节日的举办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让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未来成都的传统节日能够继续举办,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
四川人的中秋节风俗

四川人的中秋节风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被称为“月圆节”。
四川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地域,自然深受中秋节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中秋风俗。
接下来,我们来一一了解四川人的中秋节风俗。
一、赏月中秋节的最大乐趣就是赏月。
月亮、桂花、桂酒,构成了四川中秋节的基本元素。
夜晚,人们会在门前、阳台、屋顶等开阔处摆上桌椅,赏月品茶,以咏诗、抒情、唱歌为乐。
例如,“东篱菊千株,良夜羽扇轻摇,星斗闪烁,月光洒落,桂花飘香,酒香扑鼻……”二、吃月饼中秋节不能没有月饼,四川的月饼多样,品种丰富。
例如,“老妈蹄膀”月饼,它由干莲蓉、浆蓉、咸蛋黄、梅子、肉松等多种食材组成,口感鲜美,得到了广泛的喜爱。
还有“鲜果月饼”,它用新鲜的水果、莲蓉、芝麻等做馅心,外层则是松软的饼皮,清新爽口。
吃下一口,回味无穷。
三、玩花灯四川的中秋节还有一个特别的节目就是玩花灯。
花灯是一种传统文艺活动,也是中秋节的特色活动之一。
四川地区的花灯更是色彩艳丽、造型精美。
在玩花灯的过程中,大家喜欢结伴前往,逛逛灯展、玩玩灯谜、赏赏花灯表演,度过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夜晚。
四、砸光蟹中秋节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砸光蟹。
砸光蟹是指在放生的蟹中放入一只没有鳌的蟹,然后用棍子敲击获得胜利。
砸光蟹成了四川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与。
总之,四川人的中秋节风俗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通过赏月、品茶、玩花灯、砸光蟹等形式,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
同时,这些节日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机会,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宁静的角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四川特色节日篇一:老成都传统节日习俗成都的传统节日习俗成都春节习俗成都年是伴着童谣唱来的“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淅淅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童谣中的种种为过年做的准备,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贴春联也是成都人准备过年的一个重要环节。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
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
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
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幸福,花样百出的玩耍就在成都年吃过团年饭,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到大慈寺撞新年钟、上子时香。
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宝殿,举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子夜十二点整,随着数万市民倒计数的喊声,由大慈寺方丈大恩大法师亲自启响108响新年祈福钟。
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108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从地气蕴郁的充盈之处唤醒,震彻弥漫整个城市。
与撞新年钟同时的,是上子时香,人们习惯于争相抢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庙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
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好像要把一年的宴席都在这十几天吃完。
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祗,“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
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民众平时很少往来,庙会自然也成了人们交流和物资交易的好机会,所以又称为“庙市”,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
更关键的,大庙会是一个娱乐项目的嘉年华,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各式民间绝活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这些土得掉渣儿的玩艺儿玩得小孩疯跑……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赏百般武艺、玩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
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
十五过后,照理说年已过完,成都人却还有一个花样:正月十六“游百病”,登上城墙漫游,据说可使一年不生疾病。
他们把这一天叫做“过厚脸皮年”。
四川大部分地区过年,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要一起吃年饭,是做一大桌年饭,特别丰盛,但不吃水饺。
正月初一早上吃汤团。
腊肉、香肠等品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
要放鞭炮,月朔至初三白天“走人户”(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粉做的细条状食品、酒、叶子烟(烟叶)等如许的礼物。
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
白天场(寺庙附近的集市)、茶馆很是热闹,有很多川剧、评书等演出,晚上(城市中)逛灯会。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
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
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
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
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蜀中春节习俗四川人过年爱观“灯”蜀中大地一片灯火盛景。
这边厢,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的自贡灯会才发散出阵阵“洋味”;那边厢,传统的成都灯会第三十五次变幻着迷人的流光。
而在川中的简阳、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宾等地,三台风格迥异的新春灯会也次第亮灯。
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灯火盛景。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
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
因此之故,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平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中国灯会之首”。
尤其是成都灯会和自贡灯会,气势之磅礴、构思之奇巧、工艺之精湛、地方风情之浓郁,成了中国地方灯会之翘楚。
新春前夕,已有近千年历史的自贡灯会,“变脸”唱“洋戏”,以“异国风情”为主题,在蜀中最先亮起了花灯。
灯会上,希腊、罗马、埃及三大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片段和名胜,如特洛伊之战、埃及金字塔、天鹅湖等,通过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形式,得到了精彩和形象的“阐释”。
灯会设置的罗宾汉、蜘蛛侠、史努比等三十个外国卡通人物、动物的搞笑项目,让人们频展笑颜。
除了浓浓的“洋味”,自贡灯会还首次引入北方的冰灯,将北方冰灯和南方彩灯在同一时空进行组合,引来无数看新鲜的人们。
在省会成都,今年新春灯会已是第三十五届。
于正月初一晚上正式开灯,璀璨绽放,流光溢彩,照耀着蓉城不眠的新春夜晚。
文化公园内,水面、山体、建筑、树木全都披上了漂亮的灯饰,观灯者如鲫;园外,去年才修葺一新的琴台故径,在夜晚演绎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的爱情佳话,一样是灯火辉煌,人流如织。
“华灯入望众星高”。
在湖波荡漾、山色旖旎的简阳三岔湖首次举办的“水上灯会”,桨声伴灯别样美。
羊年正月初一,在连接了三岔湖的六个岛屿、三个半岛,水陆面积达两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灯会正式亮相。
其观灯路线长达六公里,视野之开阔为今年四川灯会之冠,另有两百多艘各类旅游船灯随时待命。
灯会上,目前国内独立灯组最高的《空中玫瑰》(八十米)让人仰首而视,叹为观止。
在诗仙李白故里的江油市太白公园,江油电力之光大型灯会正在上演。
该灯会由一百五十多名自贡扎灯师设计制作,规模和数量创江油历年灯会之最。
在川南宜宾的蜀南竹海,这个全国唯一一处以竹林景观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今年春节首次举办了大型灯会招徕游客。
蜀南竹海灯会突出竹海特色,几乎所有的花灯都是用竹子制成,别具一格,其中“竹编东方龙”、“摇竹娘”等大型灯组更是一绝。
万顷竹海在灯火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
成都的元宵节习俗上元(元宵),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