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_的真正含...

合集下载

中特预测题(专业学位)

中特预测题(专业学位)

简答一、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问题(1)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内涵: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2)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要理论有:(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三)俄国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

(3)跨越卡夫丁峡谷所具备的内在条件落后的东方国家绕开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20世纪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其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

其三,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4)“跨越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即我国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认为, 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可以跨越, 而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水平则是不可跨越的。

但是马克思也认为,社会发展的五大形态的每一阶段不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都必定要经过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是可以跨越的。

因此,不是每个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作者:李微王玉任爱娟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反应了关于世界革命的新思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大发展,它冲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东方社会主义构想的成功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也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74-01一、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经主张: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首先实现社会主义。

随后又有一些学者提出相同或类似的看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西方革命走向低潮,东方却出现了革命的新曙光,俄国民粹派掀起的革命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沙皇专制,俄国革命已处于革命前夜。

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地把目光移向了东方,提出了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构想”。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启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之所以引起广泛的争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本身的模糊性,而且还因为这一理论的解读往往被赋予了某些现代性。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卡夫丁峡谷理论

卡夫丁峡谷理论
马克思“跨越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 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 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 “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 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 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 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内涵:
意指可以有条件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免受 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痛苦、不幸和耻辱,直接进 入社会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针对俄国当时广泛存在的农村公社而提 出的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的东方社会发展的 道路。其前提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 一切肯定成果,改造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使之 能够“直接变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 的出发点”。
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 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 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 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 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卡夫丁峡谷”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 相联的,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生 产的“波折”以及产生这些“波折”的生产阶段。作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无疑是指马克思曾多次鞭 挞的、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 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性后果。所以,马克思所说的 “卡夫丁峡谷”应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 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 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这样马克思就明确回答了查苏利奇所 提出的关于“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 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问题。
谢谢!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 想”的由来

浅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浅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浅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专指落后国家在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落后地区如何跨越社会阶段实现飞跃,这是可行的吗?整个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都在做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试验,不过它们都失败了。

而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在跨越中不仅未能成功而且使自己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分子,那中国又能否跨越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是已经跨越了呢?我们知道,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这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民族概莫能外。

由于社会形态与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由其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所推动,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人们就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人类社会。

由此可得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严重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其自然史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即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段)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如大多数欧洲国家。

而就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的实际过程,往往又不是简单地、刻板地依照这些基本的社会形态的次序进行的,而是具有极为复杂的多样性。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非洲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只是处于原始社会或者奴隶社会,但经过了一个殖民地阶段,到二十世纪,非洲基本上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

这就说明社会形态的跨越不是不可能的。

而且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于_卡夫丁峡谷_的三个问题

关于_卡夫丁峡谷_的三个问题
1877 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中就已经阐明了 1861 年俄国改革的性质,提到“如果俄 国继续走它在 1861 年所开始走的道路, 那它将会失去
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 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2]
1881 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首 次明确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 谷”的构想,文章中写道: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 能直接地、 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 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 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 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 合作劳动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 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 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 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 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3] 马克思通过分析俄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得出俄国可以不 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即跨越“卡夫丁峡 谷”,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 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运用到俄国公社。 随后分析了俄 国“农村公社”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再次明确提出“它 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 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4]
要彻底弄清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 夫丁峡谷”的构想,就必须深入到马克思的原著中去探 究他的思想,只有从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去分析才能把 握他的真正含义,而不能凭研究别人的著作或我们自己 的思想下断定。
1861 年改革就其社会经济内容而言, 是一次资产 阶级的改革,无论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都一再阐明了 改革的特征,揭示了改革的社会性质,阶级实质和历史 作用。 他们的意见为分析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农奴 制度的废除开辟了资产阶级经济广泛发展的可能性。 [1]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思考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思考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思考不通过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或相似的历史进程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就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其前提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

“不通过”并不等于“跨越”,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原因和过程的分析,对于现实的落后国家、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命运。

标签:卡夫丁峡谷不通过跨越社会主义“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的注释:“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谟尼特战争中,萨谟尼特人在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种被认为是对战败军最大的侮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

”目前,围绕“卡夫丁峡谷”问题,我国理论界有着诸多争议。

如:“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针对俄国还是针对整个东方落后国家提出的,是“跨越”还是“不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否是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验证等等,其中,对“跨越”思想内涵的错误解读尤为突出。

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争议与分歧实属难免,关键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真正含义,如何把握它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真正含义卡夫丁峡谷借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源于1881年3月马克思《给维·依·查苏里奇的复信(初稿)》,文中写道:“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惟一国家……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也就是说,1861年俄国进行资本主义制度改革,20年后,马克思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如果我们只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本人就是自相矛盾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抓住他的只言片语,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去把握该构想的真正含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简述马克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什么说《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基本完成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的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和政治解放等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揭示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并批判了鮑威尔等人抽象的谈论人的解放的错误。

2.马克思指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只有先消灭了人间的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的压迫。

马克思对宗教的上述观点表明他已开始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他用社会的客观现实说明宗教的作用及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表明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表明他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3.马克思明确的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他指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宗教时抽象的谈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政治解放。

实际上,他们讲的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它并不谋求消灭私有制,因而也不可能消灭宗教。

可见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在实现政治解放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鲍威尔等人认为通过哲学的批判就能实现对国家的革命改造,就能实现政治解放。

马克思指出这种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的做法,只是脱离社会实际的唯心主义幻想。

武器的批判并不能代替变革社会现实的革命实践,进行武器的批判的社会力量也不是鲍威尔之类的所谓批判者,而是被他们所蔑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其彻底的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所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二是资本主义 制度的确立 ,使劳动者摆脱了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 关系的强大束缚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劳动者的自 由发展 。资本主义是与机器大工业 、科技的发展和 应用 、市场的扩大等现代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从 而使得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 、独立意识和 协作精神不断得到提高 ,视野和眼界不断得到扩展 , 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从被支配的地位变成了支 配的地位 ,成了劳动的“主体”。三是资本主义开创 了世界历史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以小农 经济为特征的封建时代 ,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世界历 史”。真正的世界历史是以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为 开端的 。蒸汽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和生产 ,使生产 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 ,为形成世界历史提供了雄厚 的物质基础和广泛交往的社会环境 。正如马克思所 说 “: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 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 产方式 、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 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 历史 。”①
1861 年的农奴制改革是-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转折点 。在农奴制度废除以后 ,1863 —1874 年 ,沙皇政府又在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教育制度 、财 政制度和军事制度等上层建筑领域实行了一些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 。马克思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的了解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但对于以上 史实他是十分清楚的 。1877 年 11 月 ,他在《给“祖 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说过 “: 如果俄国继续 走它在 1861 年所开始走的道路 ,那它将会失去当时 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 ,而遭受资 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②1881 年 2 —3 月 ,马克思在给维 ·伊 ·查苏利奇信的初稿中 指出 :俄国农村公社正处于危险的境地 ,威胁公社生 存的是沙皇政府和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 。1882 年 , 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 2 版的序言中还 指出 :在俄国 ,他们看到了“迅速盛兴起来的资本主 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
【关键词】 马克思 ;卡夫丁峡谷 ;农村公社 ;俄国革命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527 (2009) 0520007205 【作者简介】 张有军 (1966 —) ,男 ,山东东阿人 ,法学硕士 ,聊城大学世界共运研究所副教授 , 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政党政治研究 。
为了回答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 ,马克思结 合近几年对俄国土地所有制问题的研究 ,分析了俄 国农村公社发展的两种可能性 (解体或新生) 。马克 思尤其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俄国公社的生命力所 在 :从公社的内部条件看 ,第一 ,公社的基本特征即
8
土地公有制 ,是构成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 ,这种所有 制与共产主义所有制有着天然的联系 ,能够逐步地 、 直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 ;第二 ,俄国 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 惯于劳动组合关系 ,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 合作经济过渡 ,而且 ,俄国农民早已在没有分配的草 地上 ,在排除沼地积水等集体作业中实行着集体经 营 ,具有初步合作的实践经验 。从公社的外部条件 看 ,第一 ,俄国公社不象东印度那样 ,是外国征服者 的猎获物 ,即是说 ,农村公社的整体结构没有受到外 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破坏 ,强大的人民风尚和传统 习惯仍维系着人民生活 ; 第二 ,俄国公社的历史环 境 ,即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 ,为它提供了大 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 。总而言 之 ,俄国的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 卡夫丁峡谷 ,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 极的成果”。⑤
由上可见 ,既然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 历史进步性并且了解到 1861 年后俄国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的史实 ,那么 ,他的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就不可能指超越整个资本 主义发展阶段 。
二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喻指 俄国不必经历剥夺农民 、消灭公社所有制的过程 ,即 农村公社不必经历解体的历史命运
1881 年 ,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维 ·伊 ·查 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 ,提出了著名的“不通过资本主 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 。长期以来 ,学术界针 对这一论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 ,时至今日也未 能完全取得共识 。在所有这些争论中 ,一种最流行 的观点认为 ,马克思的论断意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的整个发展阶段”。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要么是脱离 了历史发展的实际 ,要么是在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 解读时出现了偏差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看法 , 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 。
2009 年第 5 期 ( 总第 187 期)
社会主义研究 SOCIAL ISM STUD IES
No. 5 ,2009 Serial No. 187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的真正含义及其实质
张有军
【摘要】 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不是指超越整个资本主义发 展阶段 ,而是特指俄国农村公社不必经历解体的历史命运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的实质是一种革命策略 :马克思以维护农村公社为基础 ,激励俄国民粹派进行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 革命斗争 。
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共四次使用 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表述 。要 弄清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首先要确定它的主语是 什么 ,即是谁“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综观马克思复信的几个草稿 ,显然 ,这个“谁”就是俄 国“农村公社”,而不是俄国资本主义 。其次 “, 卡夫 丁峡谷”是马克思使用的一个借喻 ,它到底是指什 么 ,不能靠后人的想像 ,而应该看马克思本人对它有 没有更确切的表达 。仔细阅读复信的几个草稿 ,我 们就会发现 ,原来马克思还有另外一句更清楚的表
那么 ,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到底是指什么 ? 一般来讲 ,生产是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 , “资本主义生产”自然是指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创造 物质财富的活动 ,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物质生产 服务两方面 。前者主要包括工业 、建筑业 、农业 、林 业 、水利业等的生产 ,后者主要有交通运输 、邮电通 讯 ,以及作为生产继续部分的商业 、公共饮食业 、物 资技术供应与销售 、家庭用品的制造和修理等 。这 样 “, 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也就是不 经受以上资本主义所有生产领域中曾经出现的可怕 的波折 ,如道德沦落 、经济危机等等 。然而 ,由于“不 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的主语是俄国农 村公社 ,而不是整个俄国资本主义 。这样 ,从逻辑上 来说 ,俄国农村公社不可能经受资本主义所有生产 领域中出现的“可怕的波折”,它可能经历的只能是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领域曾经出现的“可 怕的波折”,也就是西方特别是英国原始积累阶段用 暴力手段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夺 ,使农民完全丧失土 地的过程 。这种对农民的剥夺如果发生在当时的俄 国 ,必然导致俄国农村公社的解体 ,也就意味着农村 公社将“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不 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即“不通过资本 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也就意味着俄国农村公社 不必然遭受解体的历史命运 。
1881 年 2 月 16 日 ,俄国女革命家维 ·伊 ·查 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 ,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俄国“农村 公社可能的命运”。因为当时俄国正围绕着农村公 社的命运和意义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 。有一些自称 是马克思的真正的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根 据马克思《资本论》的思想 ,农村公社是注定要灭亡 的 。而农村公社问题对俄国革命者来讲是至关重要 的。因而查苏利奇请求马克思 “: 要是您肯对我国农 村公社可能遭到的各种命运发表自己的观点 ,要是您 肯对那种认为由于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阶段这种理论阐述 自己的看法 ,那么您会给我们多大的帮助啊 !”④
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肯定以及 1861 年后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史实表明 “: 不通过 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超越整个资本 主义发展阶段 。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 ,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 的剖析和批判 ,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 史必然性 。但另一方面 ,对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所起 的进步作用 ,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马克思看来 , 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促进了 生产的大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 展方面的功绩作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在不到一百年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述 ,这就是俄国农村公社由于“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 时存在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 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⑥显然 , “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与“不通过资 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二句话表达的是同一 个意思 。只要搞清楚了前面一句话的含义 ,那么后 面一句话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
在弄清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的含义之后 ,接下来又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 :既 然马克思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 义制度的卡夫峡谷”,而且如上所述 ,马克思在复信 的前三个草稿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证了俄国农村公社 的生命力 ,这岂不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有关论述 相矛盾吗 ? 因为在 70 年代中叶之前 ,马克思对俄国 农村公社的非资本主义发展前景是不抱希望的 ,他 曾评论说 “: 对俄国的公社所有制形式抱有幻想是不 对的 ,对于这种共产主义的黄金国 ,我从来不抱乐 观的看法 。”⑦恩格斯 1875 年在《论俄国的社会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