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太原历史概述

太原历史概述

太原历史概述太原位于中国北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

以下是太原历史的概述:太原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那个时期,太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了陶器和石器。

周朝,太原属于晋国(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在这个时期,太原成为了晋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到太原进行过传道教育。

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其中一个是“中山国”,太原地区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

公元前295年,中山国被齐国所灭,太原归属齐国。

公元前221年左右,秦朝统一了中国,太原地区成为了秦国的领土。

在秦朝时期,太原建立了许多城墙和军事要塞,以保护边疆地区免受外敌入侵。

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太原成为了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

汉武帝时期,太原城被扩建,并建立了太原县,太原开始成为了一个军事和政治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太原成为了魏国的首都。

在此期间,太原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太原城墙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太原还建有了很多重要的宫殿和庙宇。

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是太原的重建时期,太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

在唐代,太原建有了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和街道,而且还成为了一座文化名城。

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太原成为了内蒙古蒙古人的统治中心。

在此期间,太原发展得非常快,人口和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太原还建有了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和文化场所。

明清时期(1368年至1911年),太原成为了山西省的省会。

在此期间,太原城墙再次得到了扩建,而且在太原还建有了许多重要的宫殿、庙宇、寺庙和商业街道。

近代以来,太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太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示了太原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勇气精神。

总之,太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龙城太原

龙城太原

龙城太原“悠久文化”太原,历代多为国都和帝王发迹登基之地,故有“龙城”之誉。

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太原属并州。

夏商入冀州。

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属唐国领地。

春秋末期,鲁定公11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创建晋阳城,为赵国都城。

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置太原郡,以晋阳为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太原郡,始称太原。

汉初为代王国都,置并州。

东魏(公元534~550年)称“霸府”。

北齐(公元550~557年)为“别都”。

隋唐时,逐年扩建,规模宏大;内外三城,横跨汾河两岸;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父子踞晋阳起兵,封太原为“北都”;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太原为北京,与当时的洛阳、长安并称“三京”;海外华人的“唐人”之称溯源于此。

五代时(公元923~950年),后唐、后晋、北汉,或以太原为国都,或踞此发迹,太原的“龙城”之称始。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先后经19年“三下河东”苦战;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终于攻克太原,平灭了仰仗地利城坚,依附契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70多年的分裂局面,晋阳城因此毁;公元982年,赵光义恐晋阳再出“真龙天子”,使千年古城化为废墟,还铲平城西系舟山巅,以“拔龙角”;为安置流民,在城北50里处的唐明镇(今太原所在地)重修了一座小土城,城中皆为丁字街,意在“钉”死龙脉。

因太原位居要冲,宋仁宗时乃至元朝,又兴土木,故宋元时有“锦绣太原城”之誉。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太原城进一步扩建,城围24里,高3丈5尺,设8个城门,使太原成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市。

清朝(公元1644~1911年)及近、现代(公元1911年~今)太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九边重镇”之首和北方工商都会。

1927年太原正式确立市制。

太原,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处,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4处。

山西太原历史简介

山西太原历史简介

山西太原历史简介太原,是中国山西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山西省的第一大城市。

太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太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夏代晚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太原古城曾是晋国的都城,因此也被称为“晋都”。

在中国历史上,太原曾是许多朝代的政治中心,如北魏、北齐、北周、北宋等。

在太原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在北魏时期,太原是北方鲜卑族统一的中心,魏文帝曹丕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北魏朝廷。

北魏时期,太原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许多重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也在这个时期留下。

在太原的历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唐朝。

唐朝时期,太原是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和经济中心。

太原的城墙得到了加固和扩建,成为了中国北方的屏障。

在唐朝时期,太原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发展得很繁荣,成为了北方的商贸重镇。

太原的历史还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抗日战争期间,太原成为了中国抗日军队的重要基地之一。

太原的抗日战斗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太原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象征。

如今的太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

太原市区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着古老的传统建筑和现代的高楼大厦。

太原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山西省的经济中心。

太原的文化活动也丰富多样,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

太原还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

太原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如晋祠、榆次古城、龙山石窟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太原的美食也是一大特色,有着许多独特的山西菜和小吃,吸引了许多美食爱好者。

总结起来,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太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太原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是许多朝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如今的太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山西文化。

太原的历史和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回忆和骄傲,也成为了太原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介绍太原历史

介绍太原历史

介绍太原历史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山西省的省会,也是山西省最大的城市。

作为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太原的起源、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等方面,详细介绍太原的历史。

一、太原的起源与发展太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的夏朝,当时的太原地区属于夏王朝的疆域范围。

随着历史的演变,太原陆续成为了商朝、周朝、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中心。

公元前386年,晋国的晋文公将太原定为国都,自此太原开始了长达800年的晋阳时期。

在晋阳时期,太原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太原城规模逐渐扩大,城墙建设得更加坚固,城内出现了许多宫殿、庙宇和商业贸易区。

太原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成为了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促进了太原的繁荣和发展。

二、太原的历史沿革在太原的历史长河中,最有名的就是北魏时期。

公元386年,北魏的祖先拓跋珪迁都太原,开始了太原的北魏时期。

太原成为了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建设了一批宏伟的建筑物,如永固、太庙等。

北魏时期的太原,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随着历史的推移,太原在唐朝、宋朝、金朝、元朝等时期都有过较长时间的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和人口也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元朝时期,太原成为了元朝官方设立的行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太原的文化传承太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其中,太原的建筑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太原的建筑风格兼具北方的雄伟和南方的精致,以木结构和青砖为主要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太原建筑风格。

例如,太原的古城墙和古建筑群体就是太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除了建筑艺术,太原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太原的曲艺、民间音乐、民俗习惯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太原人民热爱歌舞和戏曲,喜欢在节日和喜庆场合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传承和弘扬着太原的传统文化。

四、太原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太原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太 原 城 市 的 演 变

太 原 城 市 的 演 变

• “太原城壮丽甚……神京所不如也”(王世贞《适晋 纪行》)的感叹。
• 拱极门:现存唯一一座明太原
城城门。 处明太原城东北隅,
是明城八门中从未更名的城门
之一。其城垣自洪武九年
(1376年)问世迄今,已有
632年之历史;其城楼至1949
年毁之战火,也逾573个春秋。
诠释其名,此词出自《旧唐
书·礼仪志二》:“叶台耀以
北面二十一座,以按木火金水之生数”。
• 位置
名称 万历名 清代名
• 东墙北门 迎晖门
小东门
• 东墙南门 来春门 宜春门 大东门
• 南墙东门 太平门 承恩门 新南门
• 南墙西门 朝天门 迎泽门 大南门
• 西墙南门 阅武门 振武门 水西门
• 西墙北门 通汾门 阜成门 旱西门
• 北墙西门 镇朔门 镇远门 大北门
• 南关城“宋淳化三年筑,东西接府城之两 隅,以处屯兵(今诸营并废)”;东关、 北关城“亦淳化中所筑”。
• 明太原城
《万历太原 府志》: “谢成(朱棡 的岳父,永平 侯)因旧城展 筑东南北三 面,周围二 十四里,高 三丈五尺, 外包以砖, 池深三丈, 门八”。

明太原府城平面近似正方形,周长约12公里,总面积9
太原城就坐落于这三面环山、开口向南呈簸
箕状的小平原上。从周边的地貌形势来看,
太原城是扼守太原盆地以至整个山西南部咽
喉。

太原周边没有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泊,水
系主要是由北向南流经的汾河以及两侧注入
汾河的支流,这些河流对于太原的形成及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太原两山之间的平原
地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沟渠纵横,是城
• 唐太原城
• 《元和郡县图志》“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 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 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 《左传》言董安于筑。……高齐后帝于此置大 明宫,因名大明城。……城高四丈,周回四里。 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 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 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高四丈,周回七里。 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 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丈,周回八里。”

太原历史概述范文

太原历史概述范文

太原历史概述范文太原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和交通枢纽。

太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介绍太原的历史概述。

太原历史悠久,最早的文明遗址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些遗址表明,在那个时期,太原地区曾存在着一种原始部落社会。

公元前200年左右,太原地区成为战国时期的晋国的重要城市,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晋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太原成为了统一王朝的重要城市之一汉朝时期,太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前58年,汉宣帝时期,太原行守州治,开始有了“太原”的称呼。

在隋朝和唐朝时期,太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太原在唐朝时期成为晋阳府的所在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太原成为了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导的城市。

太原的布商和铁工业非常发达,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在金朝和元朝时期,太原成为一个军事要塞,用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明朝时期,太原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并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军事要塞。

清朝时期,太原进一步扩大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

太原成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并在清朝时期建立了许多重要的政府机构和学府。

清朝时期太原的商业繁荣,人口不断增长。

同时,太原也成为了中国煤炭工业的中心之一,许多煤矿被开采并外运到其他地区。

20世纪初,太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

在这个时期,太原的煤矿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工厂和铁路线路被建设出来。

太原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

到了21世纪,太原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太原的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城市之一、太原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总结起来,太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

太原城市发展历史

太原城市发展历史

城市变迁史之太原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濒临汾河。

整个城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海拔约800米,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总面积6956平方公里。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庆典(公元前497年—公元2003年)。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太原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

下面将以时间顺序讲述太原在历史上的变迁轨迹。

一、远古——北唐古国的诞生:早在十万年之前,太原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的遗迹。

之后约4500年前,唐尧(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徙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西迁太原,创建唐城(今太原西南古城营村)。

“初都”于此,太原由此产生了“唐”、“北唐”的古名。

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

二、春秋战国——晋阳古城的问世: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令家丞董安于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城池,取名晋阳。

春秋末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自此,晋阳古城于汾河晋水畔问世,显赫于世。

战国初期,赵国以晋阳为国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图1 战国时晋阳为赵国国都三、秦汉——始称“太原”: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占领晋阳一带共三十七城,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晋阳首置太原郡。

晋阳城始称“太原”。

此时北方匈奴族渐强,晋阳成为北部边防重镇,战略位置尤显重要。

公元前106年,大汉王朝统治时期,汉武帝刘彻在晋阳置并州刺史部治所,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

太原始称并州。

这也是太原别称——“并州”的由来。

当时晋阳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

图2 秦三十六郡四、两晋南北朝——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07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首次扩筑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

太原初一历史知识点

太原初一历史知识点

太原初一历史知识点太原位于中国山西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山西的省会,太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了解太原的历史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接下来,我将逐步介绍太原初一历史知识点。

1.太原的起源太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太原在当时是晋国的都城。

太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意为“太原始也”。

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太原多次成为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2.太原的历史地位太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东周时期,太原是晋国的都城,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在隋唐时期,太原是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保卫着中原地区。

在明清时期,太原是山西的行政中心,山西省府所在地。

3.太原的名胜古迹太原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比如,太原古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它建于明朝时期,是太原的城市标志。

另外,太原的古建筑也非常有名,比如榆次庙、雁门关等,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4.太原的历史事件太原在历史上也发生过一些重要的事件。

比如,太原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中国军民在这里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

此外,太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展地之一,许多中国革命先烈在太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5.太原的传统文化太原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戏曲、民间艺术、民俗等。

太原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晋剧、豫剧等,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太原还有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木刻、剪纸、面塑等,它们体现了太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太原的特色美食太原还以其特色美食而闻名。

太原有许多有名的传统美食,比如刀削面、臊子面、烧饼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总结起来,了解太原的历史知识点对初一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历史沿革
眼前的这座城市好像已完全现代化了,散发着浓郁的都市风情,不易寻得龙城2500年荣与衰的历程。

千年沧桑演变,晋阳京华、太原锦绣已成昨日历史。

让人们心驰神往的古晋阳已不复存在,只能从几处遗址和因城而得的地名遥想当年盛况,古城营、晋阳堡、殿台……晋阳古城留给太原人太多太多的遗憾和苦涩。

龙城太原,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

展开几幅老地图,由地图上的曲折变化,想象太原曾经上演的历史,无论是辉煌还是萧落,都已注入今日太原前进步伐中。

找寻龙城的心,不仅仅是感受历史的厚重,也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化古城的称谓,重要的是寻找造就繁荣与先进的那种太原人精神。

约4500年前唐尧(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西迁太原,创建唐城(今太原西南古城营村)。

“初都”于此,太原由此产生了“唐”、“北唐”的古名。

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令家丞董安于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城池,取名晋阳。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其中,赵国初以晋阳为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晋阳成为山西中部、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城市。

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占领晋阳一带37城,在晋阳首置太原郡。

晋阳城始称太原城。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天下为36郡,晋阳为太原郡治所。

此时北方匈奴族渐强,晋阳成为北部边防重镇,战略位置尤显重要。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在晋阳置并州刺史部治所,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

太原始称并州。

公元307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首次扩筑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高13米,周长14公里。

公元318-396年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交替占据晋阳,晋阳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入晋阳,复置太原郡。

公元532年北魏权臣高欢在晋阳设大丞相府,史称霸府。

公元545年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并州城西北,兴建晋阳宫。

太原被称为别
都。

公元567年北齐后主高纬历时27年,在晋阳城中建成大明宫,晋阳城又称大明城。

公元582年隋朝废并州总管府,在晋阳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

晋王杨广为尚书令。

公元589年晋王杨广扩建东魏所修晋阳宫,于宫外筑高13米、周3.5公里之宫城墙。

初名宫城,后更名新城。

公元596年隋朝在晋阳新城之西筑起高13米、周4公里之仓城,东城墙与新城相连。

晋阳成为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创大唐基业。

因晋阳古称唐国,故定国号“唐”。

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还师晋阳,亲笔御书《晋祠之铭并序》歌颂唐王朝的统一大业。

公元637年并州长史、英国公李责力在晋阳汾河之东扩筑原北齐太原县城,与汾西并州城隔河相望。

公元692年武则天下诏置晋阳为北都,地位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同等,合称“三都”。

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北都改称北京。

五代十国时期河东晋王李克用、石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刘崇等人轮流盘踞晋阳城,与中原形成旷日持久的争霸战。

后唐、后晋、后汉均以晋阳为依托,称雄天下,加之唐朝也发祥于太原,所以晋阳被称为“龙城”。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焚晋阳,移并州治于榆次,废晋阳、太原二县,于晋阳故城东10公里处筑平晋县城。

公元980年宋太宗赵光义决晋、汾二水淹灌晋阳城,历经1476年的重镇晋阳彻底毁灭。

公元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三交(今太原市北古城村)部部署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20公里的唐明镇(今太原市羊市街大关帝庙一带)重建新城,是为今日太原城之雏形。

为避“晋阳”、“太原”旧名,宋在这里设置阳曲县,从此太原又称阳曲。

公元1059年宋朝置太原府。

宋中期,太原发展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公元1304年元朝在太原初置太原路总管府,公元1304年,元朝改太原路为冀宁路,治所设于太原城。

公元1383年朱元璋三子晋王朱木冈令永平侯谢成扩筑太原城,明太原城周12公里、高12米,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是长江以北仅次于北京的大城。

其时太原位于“九边重镇”之首。

公元1644年清军调“西洋神炮”轰炸太原城,攻陷太原。

清代仍置太原府,府治设在阳曲县,下辖阳曲、太原(今晋源区)、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兴县、榆次、徐沟、岚县、岢岚州等10县1州。

太原府治和阳曲县治都设于太原城中。

太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城市。

公元1911年10月29日,辛亥太原起义成功。

阎锡山任山西都督。

公元1912年废太原府制,以阳曲县为省府治所,太原属阳曲县管辖。

公元1914年5月,新置冀宁道,道治设于阳曲县。

公元1921年阎锡山在阳曲县城(即今太原市城区),新设置了太原市政公所,长官称太原市长,第一任市长为邢殿元。

这是“市”级地方建制的雏形。

公元1923年太原市新设区的建制:一区署在红市牌楼;二区署在前所街;三区署在西羊市;四区署在西辑虎营。

公元1927年太原废除道置,改建制为市。

太原市正式建市,市辖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公元1937年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太原沦陷。

12月上旬,日军勾结汉奸卖国分子,策划成立了日伪太原市政府,府治署在今太原市上官巷。

公元1945年日本投降,太原光复。

阎锡山将太原市划分为“内八区”和“外八区”,辖太原市城内的街巷及城区近郊。

北至新城,南至嘉节村,西至西山白家庄,东至东山港道。

公元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

4月25日太原市人民政府迁入太原办公,古城重获新生。

5月1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废民国时期的“内八区”、“外八区”,重新划置“内
四区”、“外四区”。

区政府称“公所”。

是时,一区公所驻首义街;二区公所驻活牛市;三区公所驻五福庵;四区公所驻东边街。

外一区公所驻五龙口;外二区公所驻亲贤村;外三区公所驻彭村;外四区公所驻上北关。

9月1日,华北地区全部解放,山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以太原市为省人民政府机关驻地。

公元1950年太原市合并为四个区,其中二个城区、二个郊区。

公元1951年4月l日,晋中区属晋源县划归太原市。

公元1954年3月10日,市属各区更名。

一区改称南城区,二区改称北城区,三区改称新城区,四区改称小店区,五区改称万柏林区,六区改称晋源区。

公元1958年先后从郊区划出汾河以西的四个街道办事处和郊区一部分乡、镇,组建了河西区;从阳曲县划出七个乡,从交城划出九个乡和一个古交镇,组建了河口工矿区(同年11月更名为古交工矿区,1988年2月改设为古交市)。

公元1959年1月21日,国务院第82次会议通过,将阳曲县、清徐县划入太原市版图。

公元1970年4月,成立南郊区、北郊区。

公元1972年娄烦县全县划归太原辖区。

至此,太原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公元1997年12月30日,太原市举行行政区划调整交接仪式。

在这次区划调整中,原有的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个区撤销,调整设立迎泽、杏花岭、万柏林、小店、尖草坪、晋源6个新区。

其它三个县、一个县级市,即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仍然不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