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猪瘟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知识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知识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高致死率传染病。

该病以高热、皮肤发绀及内脏器官严重出血为特征。

其病毒毒力分为强毒力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低毒力毒株三种类型。

强毒力毒株可引起最急性型(感染1~3天死亡)和急性型(感染6~15天死亡)发病。

中等毒力毒株可引起亚急性型(感染7~20天死亡)发病。

低毒力毒株可引起慢性型(感染30天内或更长时间内死亡)发病。

该病致死率高,强毒力毒株和中等毒力毒株引起的症状以发热和网状内皮组织出血为特征;均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引起胎儿全身水肿,胎盘、皮肤、心肌或肝脏可见瘀血点。

一、流行病学传染源血液、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发病动物和死亡动物)为非洲猪瘟传染源。

野猪、疣猪和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

该病潜伏期为4~15天。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由感染猪排泄物经口鼻传播,或通过摄入含有病毒的食物或其他污染物(如潲水、废物、猪屠体等)而被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物或被软蜱叮咬而感染。

所有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受感染。

二、临床症状最急性型发病特征是高热(41~42℃),食欲废绝、厌食,不愿活动,气喘。

猪在发病3天内有可能突然死亡,或在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死亡。

最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急性型病猪表现发热(40~42℃),食欲不振,厌食,嗜睡且体质虚弱,身体蜷缩,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困难;耳朵、胸部、腹部、后腿、会阴、尾巴、臀部等处皮肤充血,变红色或蓝色,出现青紫斑块和出血斑(出血斑呈点状或片状);眼和鼻有脓性分泌物,或鼻子和口腔有血液泡沫;有的出现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有的出现腹泻,粪便带有黏液或血液(黑便),尾部周围区域被带血的粪便污染。

妊娠母猪在孕期各个阶段都有可能流产,流产胎儿皮肤水肿。

猪在发病15天内死亡。

发病仔猪的耳、鼻、唇和腿皮肤发红;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出现神经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猪的健康和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

一、猪瘟的常见症状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病猪体液或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猪瘟的常见症状:1. 发热:病猪会出现高热,通常可达40℃以上。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3. 呼吸系统症状: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常常表现为不正常的呼吸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体表会出现瘀点、瘀斑、红斑、紫癜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可能表现为抽搐、共济失调、颈椎折叠等神经系统异常。

二、预防措施为了遏制猪瘟的传播和保护猪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隔离病猪、控制人员、车辆和设备的进出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强化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猪瘟的疫苗,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

3. 严格监控疫情: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4. 限制动物交通:尽量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控制野猪和家猪之间的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播。

5. 提高员工防控意识:培训养殖场工作人员,加强对病猪症状的认识,教育员工遵守卫生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6. 合理处理猪尸体:正确处理猪尸体和排泄物是预防猪瘟传播的重要一环,确保安全的处理方式,例如焚烧、埋葬或高温消毒等。

三、结语猪瘟作为一种高度感染性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对于及时发现患病猪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接种疫苗、严格监测疫情、限制动物交通、提高员工防控意识以及合理处理猪尸体等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猪瘟的传播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有关非洲猪瘟的知识问答

有关非洲猪瘟的知识问答

一问:非洲猪瘟是一种什么样的疫病? 答: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死亡率高,可高达100%,严重危害养猪业。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也不感染除家猪和野猪之外的其他动物。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也可经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二问: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形势如何?答:全世界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报告过非洲猪瘟疫情。

我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非洲猪瘟,但自2018年8月3日辽宁沈阳发现首例疫情后,该病已在我国10多个省份点状散发或小区域流行。

很多疫情的发生与养殖户违规使用餐厨剩余物(泔水)饲喂生猪有直接关系。

三问:对非洲猪瘟能否采取免疫或治疗措施? 答:目前尚无安全和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非洲猪瘟,也无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只能采取扑杀净化措施。

四问: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就应怀疑为非洲猪瘟? 答:非洲猪瘟有多种表现形式,从特急性、急性、亚急性到慢性和无明显症状,最常见的是急性发病形式。

接种过猪瘟疫苗的猪群突然出现无症状死亡异常增多,或不同程度地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临床症状时,可怀疑为非洲猪瘟:大量生猪出现步态僵直;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口腔或鼻腔出现血液泡沫;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关节肿胀;耳、腹部或后肢出现斑点状或片状瘀血或出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妊娠母猪在孕期各阶段编辑/周小红zhou-x-ho@163.com三农网事有关 非洲猪瘟 的知识问答2019/1发生流产等。

五问:非洲猪瘟感染和传播方式主要有哪些?答:非洲猪瘟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血液等感染猪只,并通过猪只直接接触、物品间接接触和媒介传播等方式传播。

这次在我国国内查明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分别为生猪异地调运(占疫情约19%)、餐厨垃圾喂猪(占疫情约34%)、生猪调运车辆及贩运人员携带病毒(占疫情约46%)。

六问:发生了疑似非洲猪瘟该怎么办? 答:养殖户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时,应立即隔离猪群,限制猪群移动,并立即报告当地村级防疫员或当地畜牧兽医机构,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移动监管。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 A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热性、出血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非洲猪瘟的传入和疫情的出现,对我国养猪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对于保障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本文内容涉及非洲猪瘟的危害与流行现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策略,供体系同行们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危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非洲猪瘟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体现在:(1)非洲猪瘟病毒对家猪呈现高致死性,感染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造成养猪生产的巨大经济损失;(2)严重影响生猪产业相关的国际贸易。

发生和存在非洲猪瘟疫情国家的种猪、公猪精液、猪肉及其制品等的出口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和禁止。

与生猪产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也会相继受到影响;(3)非洲猪瘟病毒在组织和环境中的抵抗能力强,且目前尚无防控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

扑杀发病猪、感染猪以及与其接触的猪群,并进行无害化处置,这是控制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措施。

非洲猪瘟病毒仅感染家猪、野猪以及钝缘蜱,不感染人。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无影响。

二、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肯尼亚报道,随后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广泛流行和持续存在。

非洲的野猪和钝缘蜱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贮藏宿主。

20世纪中叶开始,非洲猪瘟相继传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和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已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根除了非洲猪瘟,发生于比利时、荷兰、海地和巴西的有限疫情也成功得到根除。

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格鲁吉亚,进而传入俄罗斯,并快速蔓延。

随后相继扩散到与之交界和接壤的多个地区和国家,造成大量家猪和野猪发病死亡,并因疫情扑杀大批猪只,经济损失极其惨重。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
原标题:非洲猪瘟科普知识
定义
非洲猪瘟(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危害
■引起猪发病死亡。

一旦发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非洲猪瘟不感染人。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均易感。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猪-野猪-蜱-猪间传播。

防控措施
因目前没有可预防该病的疫苗,防控非洲猪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严禁夹带动物及其制品入境。

2.严禁从有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猪及其产品。

3.进口猪其产品的入境运输工具的监督、检验、登记和消毒,防止运输工具机械传播。

4.对途经我国或在我国停留的国际航班、火车、航行船舶的废弃物和泔水等严格进行无家化处理。

5.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6.防止猪接触受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肉制品、器械等
7.远离野猪,防止被蜱等吸血昆虫叮咬。

8.加强疫情监测,早期识别传染源。

9.发现可疑病例及时上报。

10.一旦发生疫情,立即采取措施,严防疫情扩散。

(徐娜整理)
感谢您的阅读!。

非洲猪瘟常识

非洲猪瘟常识

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动物疫情防控 工作,提供疫情线索,协助政府 和相关机构开展防控工作。
06
总结和建议
对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总结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蜱、蚊、蝇等吸血 昆虫和软蜱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 染动物的血液、粪便、尿液、唾液等 而传播。
非洲猪瘟的症状
非洲猪瘟病猪呈现发热、精神不振、 厌食、顽固性呕吐、口腔及眼、鼻有 粘性分泌物、粘稠样的粪便,以及出 现腹泻时带血、严重脱水和贫血等。
预防措施
预防非洲猪瘟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免 疫力。要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消毒卫生工作,控 制人员进出,避免野猪与家猪接触等措施。如发现疑 似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同时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 ,防止疫情扩散。
04
非洲猪瘟的流行趋势和影响
全球非洲猪瘟的流行趋势
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传 播,特别是欧洲、美洲和 亚洲等地区。
传播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硬蜱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病猪 和带病毒的猪肉及其制品、污染的饲料和水源等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征和危害
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高度变异性。病毒可在 病猪的呕吐物、粪尿、唾液和鼻和眼分泌物中大量存在,甚至在病猪康复后数年 仍可排出病毒。
危害
疫情暴发频率增加
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的快 速发展,非洲猪瘟疫情暴 发频率增加。
传播途径多样化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猪 肉及其制品、泔水、猪饲 料等多种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影响和危害
大量生猪死亡
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生猪出现急 性发热、贫血、呼吸困难和出 血等症状,导致大量生猪死亡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ppt课件.ppt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ppt课件.ppt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ppt课件.ppt1、非洲猪瘟防控学问主要内容01.非洲猪瘟病原02·起源和危害03·传播路径和途径04·国内外疫情05·猪源血粉传播分析一、非洲猪瘟病原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影响全部年龄的猪,主要引起出血热。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是我国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不是人畜共患病,只感染猪和钝缘软蜱,是家猪、疣猪、欧洲野猪和美洲野猪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出血性疾病。

〔一〕非洲猪瘟的生物学特点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arvirus〕的唯一成员2、兼具虹彩病毒和痘病毒的某些特性–唯一核酸为DNA的虫媒病毒–23个基因型9个血清型特点之一:基因组大而冗杂蓝耳病病毒15kb12倍猪瘟病毒12kb15倍口蹄疫病毒8kb24倍特点之二:基因多变基因型多达23个基因组两端各有一个高变区特点之三:对环境抵抗力较强非洲猪瘟病毒〔ASFV〕口蹄疫病毒〔FMDV〕☆56℃70分钟,60℃20分钟灭活56℃30分钟灭活☆25-37℃数周22℃时存活8~10周;37℃时存活10天☆4℃1年4℃可存活1年☆pH:无血清4-11.5,有血清4—13.4☆pH低于6或高于9时很快失活☆粪便中至少存活11d,在环境中存活数天在干粪中病毒可存活14天,在粪浆中可存活63、个月,在尿水中存活39天在地外表,夏季存活3天,冬季存活28天☆在死亡野猪尸体中可以存活长达1年室温放置15周的腐败血清☆4℃保存肉150天,骨髓188天,血液18个月至6年;冷藏〔4℃〕胴体产酸能在3天内杀死病毒☆冷冻〔-20℃〕肉中可存活数年冷冻〔-20℃〕在脾、肺、肾、肠内至少存活210天☆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在腌制干火腿中可存活5个月在未经烧煮或高温烟熏的火腿和香肠中能存活3-6个月食盐对其无杀灭作用,在腌肉中可以存活,但受PH值影响,肉品自然发酵产生乳酸PH下降到5.3-5.7时就将其杀灭〔二〕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点特点之一:宿主涉及家猪、野猪和软蜱1、贮存宿主:〔1〕非洲的野猪4、:疣猪、丛林猪、大森林猪〔2〕钝缘〔软〕蜱〔3〕疫区的其他吸血昆虫,如血虱、蚊子和苍蝇等2、终末宿主:〔1〕欧洲的野猪:野猪〔2〕美洲的野猪:后颈野猪、白唇野猪等〔3〕家猪:即猪科猪属家猪种的成员 A.家养猪/SusscrofadomesticusB.欧洲野猪/SusscrofaferusC.非洲灌丛野猪/PotamochoerusporcusD.疣猪/PotamochoerusporcusE.巨型森林猪/HylochoerusmeinertzhageniF.钝缘软蜱〔雄性和雌性〕特点之二: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媒介蜱传播3种方式直接接触--亲密接触间接接触--5、污染物媒介传播--软蜱等叮咬感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血液非洲猪瘟病毒的循环模式ASFV主要定值循环:森林〔丛林〕传播循环、家猪(家猪-家猪)循环、野猪循环〔野猪-野猪〕、野家循环〔野猪-家猪〕、蜱-猪循环森林〔丛林〕传播循环在非洲,软蜱感染ASFV后通过叮咬传染给野猪,野猪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以形成病毒血症并持续2-3周,未感染ASFV的软蜱通过叮咬获得病毒,病毒可长期在软蜱体内存活和繁殖,通过叮咬再感染其它野猪,从而形成“野猪-软蜱-野猪”之间的循环,称为“森林循环”,ASFV通过森林循环可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

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

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

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

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

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

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

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

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

先天性持续感染猪对HCV不产生中和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性。

4、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d,长的21d。

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天体温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最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性(温和型)或不明显型等类型。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头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

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

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高的可达42℃以上。

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低达3000/mm3。

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至多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

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达41℃左右,可视粘膜和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l-3天,死亡率达100%。

较为少见,多发于新疫区或未经免疫的猪群。

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厌食,伏卧嗜睡,常堆睡一起,呈怕冷状。

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

体温达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

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

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排出粪球状,附有带血的粘液或粘膜,发病5-7天后腹泻,一直到死。

有的病猪初期即可出现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有的发生呕吐。

在外阴部、腹下、四肢内侧薄皮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程长的出血斑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坏死区。

在公猪包皮内常积有尿液,排尿时流出异臭浑浊且有沉淀物的尿液。

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

亚急性型:病程长,可达21-30d。

症状与急性型相似,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可见陈旧性出血点,或新旧交替出血点,扁桃体肿胀溃疡,舌、唇、齿龈结膜有时也可见到。

病猪行走摇晃,后躯无力,站立困难,以死亡转归。

慢性型猪瘟:多出现在猪瘟流行的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幸存病猪,也可能发生在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

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

病程长达1-2个月。

病程可以分为3期。

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

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

慢性猪瘟部分病猪可存活100d以上。

慢性猪瘟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断根。

病猪的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

病程较长者,皮肤出现瘀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

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

据报道,这种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淌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病猪日益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部分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但失去经济价值。

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但较为轻微,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

肾、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边缘有l~2处小梗死灶。

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

用多种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可查出猪瘟抗原。

迟发性(late-onset)猪瘟: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

胚胎感染低毒HCV,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

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妊娠猪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子宫内感染的仔猪常见皮肤出血,且初生仔猪死亡率高。

非典型猪瘟:近年在我国一些地区散发,又称为"温和型猪瘟"。

发病率不高,病势较为缓和,潜伏期和病程延长,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表现症状。

多呈隐性带毒,经调查,带毒率范围一般为3%~20%,高者可达33%以上,且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死亡率低,有调查显示成年猪的死亡率为2.1%~2.4%,有时还发生在通过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

多呈散发性,很少成片发生,流行速度缓慢,但是由于我国养猪饲养量巨大,其经济损失依然十分严重。

中小猪及哺乳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带毒母猪所产仔猪的猪瘟病毒带毒率为66%~100%不等,而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

病理上,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也少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

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几乎所有人工病例的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轻者充血水肿,病程5d以上者,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个别呈扣状溃疡。

切片已不见扁桃腺结构,发生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

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可见个别雏形溃疡,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

胆囊多胀大,胆汁浓稠,幼猪还常见蛔虫钻胆,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或出血乃至溃疡。

临床上病猪症状轻且不典型,缺乏典型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通常体温仅升高0.5~l℃,一般在40℃左右。

潜伏期可达20~30天以上,有的病程长达几个月都不发病,但表现为僵猪,发育停滞。

有的病猪耳、尾、四肢末端皮肤坏死,僵猪多伴有干耳、干尾、甚至耳壳脱落,皮肤干性坏疽脱落后新生瘢痕无色素而呈现“花皮猪”;到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附关节肿大。

发病期伴有精神不振,口渴,喜喝脏水、泥浆等。

在发病前、中期白细胞总数稍有下降,但不明显,降至4000/毫米3以下者几乎没有,仅比正常值略低,淋巴球增多在人工病例第8天较明显(8l%),自然病例后期可达79%,中期不明显。

有的感染带毒者几乎就没有临床症状。

从这类病猪可分离到毒力弱的猪瘟病毒,但经易感猪传几代后,则毒力增强,经ELISA、荧光抗体、交互免疫、中和保护试验及病原特性分析证明与石门系猪瘟强毒为同一血清型。

持续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出生后头几周与健康仔猪相比,外表上无差异,并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患病仔猪不表现症状,又带毒排毒,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可以把猪瘟病毒传染给同窝的健康仔猪。

繁殖障碍型主要发生于生产种猪,其本身虽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

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2种类型:1)带毒母猪综合征: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在小猪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

种猪虽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引起生殖系统病理变化,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导致繁殖障碍。

2)后期侵袭性猪瘟: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

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

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

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

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

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

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

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例(约占1/lO)肾、膀胱粘膜呈现小点出血。

部分猪皮肤发绀,有的不显症状,病程长多半在1月左右,自愈后易成僵猪,哺乳仔猪病死率高,成年猪死亡率低。

本病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后才能确诊。

无论是隐性感染的母猪,还是其所产的带毒仔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

同时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虽经多次接种疫苗,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

此外还可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从病死仔猪的脾、淋巴结等脏器中,可检出猪瘟病原。

5、病变: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

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

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或红黑色外观。

所有淋巴结均可受害。

组织学变化表现为淋巴细胞缺乏和网状细胞增生。

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从小到很难发现的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

出血部位以皮质表面最常见。

除肾脏和淋巴结以外,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