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三角形模型包括以下几种:
1. 直角三角形模型: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度为90度的三角形。

可以用两条直线表示斜边和直角边,另一条边则由勾股定理得出。

2. 等腰三角形模型:等腰三角形是指其中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可以用两条等长的线段表示等腰边,另一条边则由勾股定理得出。

3. 等边三角形模型:等边三角形是指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可以用三条等长的线段表示三边。

4. 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模型:可以用坐标轴上的点表示三角形的顶点,用计算坐标点之间距离的方法计算三边长度,然后用勾股定理判断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或者等腰三角形。

5.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模型:这些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的重要工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应用。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包括以下几种:
1. A字模型:∠1 + ∠2 = ∠c + 180°。

2. 高分角模型:高分角等于底角差的一半。

3. 八字模型:两翼和相等。

4. 飞镖模型:∠d = ∠a + ∠b + ∠c。

5. 镖分分模型:上下之和等于中间两倍。

6. 八字加角分线模型:上下之和等于中间两倍。

7. 双角平分线模型—内内:内内90°+1/2。

8. 双角平分线模型—外外:外外90°-1/2。

9. 双角平分线模型—内外:本质上有某些关联。

10. 一内一外模型:由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一个外角平分线产生夹角。

11. 两内模型:两个内角平分线的夹角。

12. 两外模型:两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请教数学老师或查看教辅资料,以获取更多有关三角形模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三角形五大模型及证明过程

三角形五大模型及证明过程

三角形五大模型及证明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三角形的五大模型!这可都是几何世界里的宝贝呀!先来说说第一个模型,那就是等底等高模型。

就好像你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大面包,底一样长,高也一样高,那它们的大小肯定是一样的呗!在三角形里也是这个道理呀,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肯定相等呀!这多简单易懂呀!再看看第二个模型,鸟头模型。

这名字是不是挺有意思?想象一下,三角形就像一只小鸟的头,有着特别的比例关系呢。

它可神奇了,通过一些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能让我们找到好多隐藏的规律。

接着是第三个模型,蝴蝶模型。

哇,是不是感觉像美丽的蝴蝶在三角形里翩翩起舞呀!这个模型里有着好多对称和相等的关系呢,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美妙。

然后是第四个模型,燕尾模型。

嘿,就像燕子的尾巴一样有着独特的形状和特点。

通过它,我们能发现好多线段之间的奇妙联系。

最后一个模型,沙漏模型。

时间就像沙漏一样慢慢流逝,而这个模型里也有着时间般的规律呢。

它能帮我们理解好多三角形里关于比例和相似的问题。

那怎么证明这些模型呢?咱就拿等底等高模型来说吧。

你看呀,假如有两个三角形,底都是那条直直的线,高呢,都从顶点直直地垂下来到那条底边上。

那我们可以通过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剪下来,放到另一个上面,是不是严丝合缝呀!这不就证明了它们面积相等嘛!其他模型的证明也是各有各的巧妙之处呢。

这些三角形模型就像我们几何世界里的秘密武器,掌握了它们,我们就能在三角形的海洋里畅游啦!是不是很有趣呀?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宝藏,等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学习这些模型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冒险,每一个模型都是一道关卡,我们要勇敢地去挑战,去理解,去证明。

当我们真正掌握了它们,那种成就感,哎呀,别提多棒啦!所以呀,别小看这小小的三角形,它里面蕴含着大大的智慧呢!大家都快来一起探索三角形的奥秘吧!让我们在几何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特点。

在研究三角形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三角形的四大模型:欧拉模型、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边-角模型和向量模型。

一、欧拉模型欧拉模型通过研究三角形的顶点、边和面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欧拉公式是欧拉模型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表达了三角形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欧拉公式,三角形的顶点数加上面数减去边数等于2。

这个定理可以用来验证三角形是否构成一个封闭的几何图形。

欧拉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垂心、重心、外心和内心等特殊点的性质。

这些特殊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三角形的对称性、平衡性和内切性质。

二、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是通过研究三角形的三个特殊点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特里希亚特中心包括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和内心。

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外心是三角形三条外接圆的交点,内心是三角形三条内切圆的交点。

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平衡性、外接性和内切性质。

例如,通过研究重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平衡点和质心的性质;通过研究外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角的性质;通过研究内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内心角的性质。

三、边-角模型边-角模型是通过研究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边-角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角度关系、边长关系和面积关系。

在边-角模型中,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计算三角形的角度、边长和面积。

例如,正弦定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边长,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角度,海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四、向量模型向量模型是通过利用向量的特性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向量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平行性、共线性和向量运算等。

在向量模型中,我们可以用向量的减法来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用向量的叉乘来计算两个向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八大基本模型
1.手拉手模型
2.一线三垂直模型
3.一线三等角模型
4.等腰三角形中边边角模型
5.背对背模型
6.半角旋转模型
7.角分线模型
8.正方形手拉手模型
正文
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

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掌握一些常用的模型。

本文将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八大基本模型,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

1.手拉手模型:两个三角形通过一个公共边,并且这个公共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顶点相连。

2.一线三垂直模型: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互相平行,且另外两组对应边互相垂直。

3.一线三等角模型: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互相平行,且另外两组对应角相等。

4.等腰三角形中边边角模型:两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另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相等,且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5.背对背模型: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互相垂直,且另外一组对应边互相平行。

6.半角旋转模型:一个三角形通过某个顶点旋转 180 度后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

7.角分线模型: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角相等,且另一组对应边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将延长线分成的两段长度相等。

8.正方形手拉手模型:两个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一边与另一个正方形的一边相连,另外两个正方形的边也分别相连。

以上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八大基本模型,这些模型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非常实用。

全等三角形八大模型归纳

全等三角形八大模型归纳

全等三角形八大模型归纳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且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具有许多性质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八大模型,分别是SSS、SAS、ASA、AAS、HL、LLL、LLA、LAL。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八种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第一种模型是SSS,即三边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测量房屋的各个边长是否相等,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均衡性。

第二种模型是SAS,即两边夹角边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常常用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情况,可以通过辅助线的引入来简化证明过程。

第三种模型是ASA,即两角边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在解题过程中也经常用到,特别是在证明题中,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找到相等的角和边,从而得出结论。

第四种模型是AAS,即两角边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证明过程中比较常见,可以通过找到两个角和一边相等来得出结论。

第五种模型是HL,即斜边和直角边全等。

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个直角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时经常用到,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求解。

第六种模型是LLL,即三边全等。

这种模型和SSS模型类似,只不过LLL模型更加具体,强调了三个边全部相等的情况。

在实际问题中,可以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七种模型是LLA,即两边和一个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和一个非夹角的角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解题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可以通过找到两个边和一个非夹角的角相等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八种模型是LAL,即一边和两个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两个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培训课件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培训课件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一、三角形的重要概念和性质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角平分线(角分线)中线(分面积等)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二、八字模型:证明结论:∠A+∠B=∠C+∠D三、飞镖模型:证明结论:1.∠BOC=∠A+∠B+∠C四、角分线模型:如图,BD、CD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BD、CD相交于点D,试探索∠A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如图,△ABC两个外角(∠CAD、∠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探索∠P与∠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题型一、三角形性质等应用1.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米数是()A.120 B.150 C.240 D.3602.如图所示是重叠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将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cm2.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且S△ABC=4cm2,则S阴影= cm2.4.A、B、C是线段A1B,B1C,C1A的中点,S△ABC的面积是1,则S△A1B1C1的面积.5.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出所有可能的图形,并分别说出内角和和外角和变化情况.6.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题型二、八字模型应用7.(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明∠A+∠B=∠C+∠D;(2)如图2,AB∥CD,AP、CP分别平分∠BAD、∠BCD,①图2中共有个“8字形”;②若∠ABC=80°,∠ADC=38°,求∠P的度数;(提醒:解决此问题你可以利用图1的结论或用其他方法)③猜想图2中∠P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1)求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2)求这六个角之和题型三、飞镖模型应用9.如图,已知AB∥DE,BF,EF分别平分∠ABC与∠CED交于点F,探索∠BFE与∠B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0.如图1,E是直线AB,CD内部一点,AB∥CD,连接EA,ED.(1)探究猜想:①若∠A=30°,∠D=40°,则∠AED等于多少度?②若∠A=20°,∠D=60°,则∠AED等于多少度?③猜想图1中∠AED,∠EAB,∠ED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拓展应用:如图2,射线FE与矩形ABCD的边AB交于点E,与边CD交于点F,①②③④分别是被射线FE隔开的4个区域(不含边界,其中区域③、④位于直线AB上方,P是位于以上四个区域上的点,猜想:∠PEB,∠PFC,∠EPF的关系(不要求证明).题型四、角分线模型应用11.如图,∠A=65°,∠ABD=30°,∠ACB=72°,且CE平分∠ACB,求∠BEC的度数.12.如图,在△ABC中,∠A=42°,∠ABC和∠ACB的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D,E,则∠BDC的度数是()A.67°B.84°C.88°D.110°第11题第12题第13题13.如图,若∠DBC=∠D,BD平分∠ABC,∠ABC=50°,则∠BCD的大小为()A.50°B.100°C.130°D.150°14.如图,∠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 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 n﹣1BC的平分线与∠A n﹣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 n.设∠A=θ.则:(1)∠A1= ;(2)∠A2= ;(3)∠A n= .题型五、其他应用15.已知△ABC中,∠A=60°.(1)如图①,∠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则∠BOC= °.(2)如图②,∠ABC、∠ACB的三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 °.(3)如图③,∠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于O1、O2…O n﹣1(内部有n﹣1个点),求∠BO n﹣1C(用n的代数式表示).(4)如图③,已知∠ABC、∠ACB的n等分线对应于O1、O2…O n﹣1,若∠BO n﹣1C=90°,求n的值.16.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如图,若△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I,过I作DE⊥AI分别交AB、AC于点D、E.(1)请你通过画图、度量,填写右上表(图画在草稿纸上,并尽量画准确)(2)从上表中你发现了∠BIC与∠BDI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写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BAC的度数40°60°90°120°∠BIC的度数∠BDI的度数(备用图)。

三角形计算四大模型

三角形计算四大模型

三角形计算四大模型三角形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几何形状,拥有三边和三个内角。

在数学中,有四种常见的三角形计算模型: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海伦公式和面积公式。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计算三角形的各种属性,例如边长、角度和面积。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模型。

1.余弦定理:余弦定理表达了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的平方与其余两条边的平方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内角对应的顶点分别为A、B、C,那么余弦定理可以表达为: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2.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利用了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内角对应的顶点分别为A、B、C,那么正弦定理可以表达为:a/sinA = b/sinB = c/sinC3.海伦公式:海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令s为半周长(即s=(a+b+c)/2),那么海伦公式可以表达为:面积 = sqrt(s*(s-a)*(s-b)*(s-c))4.面积公式:面积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面积=(1/2)*b*h这四大模型都能够为我们提供计算三角形属性的方法。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适用于计算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情况,而海伦公式和面积公式则适用于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具体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模型来计算三角形的属性。

除了上述四大模型之外,三角形的属性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计算,例如勾股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

每个模型在不同的问题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各种三角形计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令狐采学
一、三角形的重要概念和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角平分线(角分线)中线(分面积等)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二、八字模型:
证明结论:∠A+∠B=∠C+∠D
三、飞镖模型:
证明结论:1.∠BOC=∠A+∠B+∠C
四、角分线模型:
如图,BD、CD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BD、CD相交于点D,
试探索∠A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如图,△ABC两个外角(∠CAD、∠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探索∠P与∠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题型一、三角形性质等应用
1.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米数是()
A.120 B.150 C.240 D.360
2.如图所示是重叠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将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
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cm2.
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
且S△ABC=4cm2,则S阴影=cm2.
4.A、B、C是线段A1B,B1C,C1A的中点,S△ABC的面积是1,则S△A1B1C1的面积.
5.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出所有可能的图形,并分别说出内角和和外角和变化情况.6.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
(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
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
题型二、八字模型应用
7.(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明
∠A+∠B=∠C+∠D;
(2)如图2,AB∥CD,AP、CP分别平分∠BAD、∠BCD,
①图2中共有个“8字形”;
②若∠ABC=80°,∠ADC=38°,求∠P的度数;
(提醒:解决此问题你可以利用图1的结论或用其他方法)
③猜想图2中∠P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1)求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2)求这六个角之和
题型三、飞镖模型应用
9.如图,已知AB∥DE,BF,EF分别平分∠ABC与∠CED交于点F,探索∠BFE与∠B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0.如图1,E是直线AB,CD内部一点,AB∥CD,连接EA,ED.
(1)探究猜想:①若∠A=30°,∠D=40°,则∠AED等于多少度?
②若∠A=20°,∠D=60°,则∠AED等于多少度?
③猜想图1中∠AED,∠EAB,∠ED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拓展应用:
如图2,射线FE与矩形ABCD的边AB交于点E,与边CD 交于点F,①②③④分别是被射线FE隔开的4个区域(不含边界,其中区域③、④位于直线AB上方,P是位于以上四个区域上的点,猜想:∠PEB,∠PFC,∠EPF的关系(不要求证明).
题型四、角分线模型应用
11.如图,∠A=65°,∠ABD=30°,∠ACB=72°,且CE平分∠ACB,求∠BEC的度数.
12.如图,在△ABC中,∠A=42°,∠ABC和∠ACB的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D,E,
则∠BDC的度数是()A.67°B.84°C.88°
D.110°
第11题第12题第13题
13.如图,若∠DBC=∠D,BD平分∠ABC,∠ABC=50°,则∠BCD的大小为()
A.50°B.100° C.130° D.150°
14.如图,∠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n﹣1BC的平分线与∠An﹣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n.设∠A=θ.则:(1)∠A1=;(2)∠A2=;(3)∠An=.
题型五、其他应用
15.已知△ABC中,∠A=60°.
(1)如图①,∠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则∠BOC=°.(2)如图②,∠ABC、∠ACB的三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
(3)如图③,∠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于O1、O2…On ﹣1(内部有n﹣1个点),求∠BOn﹣1C(用n的代数式表
示).
(4)如图③,已知∠ABC、∠ACB的n等分线对应于O1、O2…On ﹣1,若∠BOn﹣1C=90°,求n的值.
16.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如图,若△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I,过I作
DE⊥AI分别交AB、AC于点D、E.
(1)请你通过画图、度量,填写右上表(图画在草稿纸上,并尽量画准确)
(2)从上表中你发现了∠BIC与∠BDI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写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BAC的度数40°60°90°120°
∠BIC的度数
∠BDI的度数
(备用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