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 - 名词解释、简答

合集下载

刑法学1的名词解释

刑法学1的名词解释

刑法学1的名词解释刑法学一的名词解释引言:刑法学一是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刑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则。

在本文中,我将对部分刑法学一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刑法学一。

一、罪与刑罪与刑是刑法学一中最基本的概念。

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需要经过法定程序及法院判决后方可成立;刑则是对犯罪行为进行的法律制裁,包括剥夺自由、罚金等形式。

二、刑法分则刑法分则是刑法学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刑法分则是指根据犯罪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的刑法分类,常见的刑法分则包括普通刑法、特别刑法和独立刑法。

普通刑法适用于一般性的犯罪行为,特别刑法则是特定类型的犯罪行为的规定,如贪污受贿罪等;而独立刑法则是根据特殊的法律关系而设立的刑法,如军事刑法等。

三、行为行为是刑法学一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行为是指具有客观行为和主观意义的特征,通过刑法的规定来判断行为的性质。

行为分为主观行为和客观行为,主观行为是指具有犯罪主体的心理意图,而客观行为则是指具体实施的行为。

四、主体主体是指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主体分为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指的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而法人则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或者单位。

五、故意和过失故意和过失是刑法学一中用来确定犯罪主体心态的概念。

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某种结果会发生,却有意实施该行为;过失是指犯罪主体未预见到某种结果的发生,但由于疏忽或不谨慎而造成后果。

六、构成和责任构成和责任是刑法学一中关于刑事犯罪的两个重要概念。

构成是指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和条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而责任则是指犯罪主体对于其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七、法定刑和量刑法定刑和量刑是刑法学一中重要的概念。

法定刑是刑法规定的对于某种犯罪行为应该施以的刑罚种类和幅度;而量刑则是指在判决时,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确定实际刑罚的过程。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

“ 刑法学” 名词解释1 刑法:即一个国家规定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⑴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附属刑法规范。

⑵狭义刑法~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2. 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

我国刑法典分为①总则②分则③附则。

3. 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1. 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2. 罪刑法定原则 ~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4.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适用法律一律平等,不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也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1. 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即刑法适用的时间、地方、人及其是否具有朔及力。

2. 刑法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3. 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又称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一部刑法生效、失效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 保护原则(保护管辖原则~在本国领域内、外犯罪的本国人、外国人,凡侵犯本国利益的都适用本国刑法。

1. 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集体所有或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民主和其他权利,以及其它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行为,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 犯罪构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3.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根据刑法对该行为人否定性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标准。

刑法名词解释17道

刑法名词解释17道

名词解释17道1、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来说,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2、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3、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司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4、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5、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素的有机统一。

6、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7、犯罪目的: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8、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9、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10、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1、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12、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3、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

14、实行过限:指在共同犯罪中,原共同犯罪中某一或数个共同犯罪人,实施了超过原共同谋定的故意范围以外的犯罪行为。

实行过限的犯罪行为由过限行为实施者自己承担,对过限行为没有共同故意的原共同犯罪人,不对过限行为负刑事责任。

15、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刑法:刑法是国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维护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2、刑法的性质:刑法具有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立法解释:立法机关对刑法含义的解释,包括对刑法术语的解释、法律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的解释以及对发生歧义的规定的解释。

4、司法解释: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定含义的阐明。

5、扩张解释:扩张刑法条文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二、XXX: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核心和精髓,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

二、XXX: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

2、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两个层次。

主观方面包括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即犯罪人的主观意图或疏忽导致的行为。

客观方面包括犯罪的对象、行为和后果三个要素。

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客体,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具体行动,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社会危害后果。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犯罪构成的总和。

在犯罪构成中,每个要素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法律规定,才能构成某种犯罪。

这种层次结构的构成,体现了犯罪构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下,犯罪客观要件的存在与否决定了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4、犯罪客观要件是刑罚的基本依据:只有当犯罪客观要件成立时,才能对犯罪行为予以刑罚。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刑法学是法学科学的分支,专门研究刑法的建立、发展及其适用的规则和原则。

刑法学名词是刑法学中的专业术语,对于刑法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刑法学名词进行解释。

1. 刑法学:刑法学是法学科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刑法的规则和原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刑法的内容和适用。

2. 犯罪: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利益,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它是刑法制裁的前提条件。

3.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犯罪主体需承担对其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4.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犯罪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各种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5. 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即故意或过失。

6. 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与犯罪对象和环境有关的客观实体条件,如行为、结果、情节等。

7. 故意: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违禁的,但仍然以非法手段实施的主观意图。

8. 过失: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轻率等过错行为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态。

9. 刑法责任:刑法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因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刑罚和刑事处罚。

10. 刑罚:刑罚是指由刑法规定,由国家以强制手段对犯罪主体依法进行的惩罚措施,如剥夺自由、罚金等。

11. 刑事处罚:刑事处罚是指对犯罪主体在刑事程序中所做的相应限制和处罚,包括拘留、羁押、取保候审等。

12. 刑法适用:刑法适用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和相关法律的具体情况,确定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13. 刑事法律程序:刑事法律程序是指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审判等一系列法律程序。

14. 刑法修正案:刑法修正案是指国家依法对现行刑法进行修订和修改的法律文件,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刑法实践的需要。

15. 刑法学课程:刑法学课程是大学法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复习笔记名词解释:1、罪刑法定原则:较通俗的表达是: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什么样的罪,应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必须根据明文规定的法律来论断,即费尔巴哈所提出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这是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说法。

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则通常以“法的正当程序”来表述。

2、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罪重的量刑要重,罪轻的量刑要轻。

刑事古典学派着重强调处罚客观的犯罪行为,即刑罚的轻重与行为的危害程度成正比。

刑事实证学派否定其观点,强调刑罚要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3、刑罚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受到法律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就司法者而言,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职业状况、政治面貌等如何,都一律平等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一视同仁。

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当依法追究犯罪,保护被害人同样的权益,都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

4、刑法的机能:即刑法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机能,包括评价机能和导向机能两个方面。

评价机能是指刑法具有告诉人们如何评价各种行为的机能。

人们可以根据刑法的规定,评价各种行为是否违法,是否有害于社会。

导向机能是指刑法具有引导人们实施合法行为,不实施非法行为的机能。

5、类推解释:是指对法律上没有给予规定的事实与法律给予规定的事实,根据其同类性质,来使用法律的情况。

我国刑法禁止类推解释,但并不是全部禁止,仅禁止不利于当事人的类推解释。

6、属人原则:即国籍原则,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特殊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按本法最高刑在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国家工作人员与军人,不论多轻,均适用本法。

7、属地原则:即领土原则,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国籍如何,都适用本国刑法。

领域包括领陆、领空、领水。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1、刑法学:刑法学就是法学得一个重要部门,就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得科学。

刑法学就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得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得科学。

2、刑法:刑法就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得法律。

3、刑法体系:刑法得体系即就是指刑法得组成与结构。

4、刑法解释:刑法得解释就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得阐明。

5、立法解释:就就是由立法机关对刑法得含义所作得解释。

6、学理解释:就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得解释。

7、司法解释:就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得含义所作得解释。

8、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9、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多大得罪,就应承担多大得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其相应轻重得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刑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得犯罪为本身与其她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得因素。

10、刑法空间效力:就是指刑法对地域与对人得效力。

11、属地原则:亦称领土原则。

即以地域为标准,凡就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12、属人原则:亦称国籍原则。

即以人得国籍为标准,凡就是在本国人犯罪,不论就是在本国领域内还就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3、保护原则:亦称自卫原则。

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得,不论犯罪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就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4、普遍原则:亦称世界原则。

即以保护国际社会得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就是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得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得犯罪,不论犯罪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就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5、刑法溯及力:就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得行为就是否适用得问题。

16、从旧原则:即按照行为时得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

刑法学名词解释大全

刑法学名词解释大全

刑法学名词解释大全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总和,主要包括刑罚等法律规范。

2.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3.立法解释是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4.论理解释是参考刑法产生的缘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5.反对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的解释方法。

6.体系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意旨的解释方法。

7.比较解释是将刑法的相关规定或外国立法与判例作为参考资料,借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8.扩大解释是指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9.文理解释是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

10.刑法的体系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

第二章1.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而不得适用行为后的法律。

2.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3.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特权。

4.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5.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6.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第三章1.属地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人,不问其国籍,都有进行规制以维护本国秩序的权力,因此,一个国家对于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不管行为人是谁,都适用本国刑法。

2.属人管辖原则是指本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也适用本国刑法。

3.保护管辖原则是指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在国外的犯罪行为,只要侵犯了本国利益或本国公民的法益,就适用本国刑法。

普遍管辖原则是以保护各国共同利益为标准,认为凡是国际条约规定的侵犯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不管犯罪人的国籍或犯罪地的属性,缔约国或参加国发现罪犯在其领域内时便行使刑事管辖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类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的溯及力、犯罪、自然犯、法定犯、隔隙犯
犯罪构成、基本的、修正的、标准的、派生的、加重的、减轻的、简单的、复杂的、完结的、待补充的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简单客体、复杂客体、犯罪对象
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作为、不作为、犯罪结果、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力、辨认能力、控制能力、完全无、相对无、减轻的、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完全不负、相对负、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特殊身份、纯正身份犯、单位犯罪
犯罪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目的、意外事件、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刑事责任
正当行为、正当防卫、假想防卫、事前防卫、事后防卫、偶然防卫、防卫过当、紧急避险、假想避险、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完成形态、未完成形态、犯罪既遂、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实施终了的未遂、未实施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间接正犯、片面共犯、任意的、必要的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单的、复杂的共同犯罪、实行犯、一般共同犯罪、集团共同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罪数、标准的一罪、非标准的一罪、实质的一罪、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继续犯、接续犯、徐行犯、法定的一罪、惯犯、常习惯犯、常业惯犯、结合犯、处断的一罪、连续犯、吸收犯、牵连犯
刑事责任、刑罚、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量刑、犯罪情节、法定量刑情节、酌定量刑情节、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累犯、一般累犯、特别累犯、再犯、自首、一般自首、特别自首、立功、缓刑、数罪并罚
刑罚执行、减刑、假释、时效、赦免
罪状、简单罪状、叙明罪状、引证罪状、空白罪状、法定刑、法条竞合
具体罪名恕不一一列举
刑法学–简答题
1. 罪刑法定原则的四个派生原则
2. 罪行法定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3.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4.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5. 犯罪构成的意义
6.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7. 试述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
8.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之特点
9. 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
10.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区别
11.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之区别
12. 意外事件的特征
13.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之联系
14. 事实认识错误的几种情况
15.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16. 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
17.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和联系
18. 试述犯罪预备的特征
19. 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之区别
20. 论述犯罪未遂的特征
21. 论述犯罪中止的特征
22. 主犯的种类
23. 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24.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25. 教唆犯的特征
26.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27.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28. 刑事责任消灭的法律原因
29. 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区别
30.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期限
31. 量刑原则
32. 酌定量刑情节有哪些
33. 累犯与惯犯的区别
34. 一般累犯成立条件
35. 一般自首成立条件
36. 特别自首成立条件
37. 缓刑与监外执行、死缓的区别
38. 数罪并罚的基本使用原则
39. 生效的判决裁定有哪些
40. 刑罚消灭的原因
41.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的区别
42. 法条竞合的使用原则
分则简答题目恕不一一列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